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6638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一起看看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欢迎查阅!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掌握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考考你。

师说数,生说数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松果,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小松鼠和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过程,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练习:

32+5=5+74=74+3=

  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1(个)

  生经历动动手、动动脑,试着总结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练习:

38-6=77-3=

  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1.生独立完成课本52页第4题,集体纠错、订正。

  机动作业:

课本第1题、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25-4=21(个)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

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

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

松鼠妈妈说:

“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

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

”“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

”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

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

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

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2:

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

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

有2只松鼠。

生5:

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

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

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

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

妈妈说:

“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

小松鼠说:

“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

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

学生齐说:

“满意。

”)

  生4:

我的问题是:

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

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

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

我还有一个问题:

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

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

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

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

同学们真聪明!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

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

我摆小棒。

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

我是口算出来的。

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

我也是口算出来的。

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

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

我是口算出来的。

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

同学们真聪明!

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

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

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

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

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

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

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

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

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

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

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

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

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

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

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

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

所以25-4=21。

  组2:

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

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

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

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

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

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

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

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

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

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

25-2=23(米)。

  3.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

想一想,填一填。

  师:

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

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

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

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

47+68=,68+47=。

  生2:

395+126=,126+395=。

  生3:

1000+800=,800+1000=。

……

  (四)课堂总结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

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

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

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

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

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

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

(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

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

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

(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30=或30+20=

  (4)师:

那20+30等于多少呢?

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

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学生交流。

  (评析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

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10=40或50-40=10。

  (评析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50-10=40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

)(评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

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

(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

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

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

看!

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

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80-30=50(张);30+(50)=80(张)。

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

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

这两辆车够坐吗?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

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师: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

你学会了什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