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6678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语文版必修4

第7课 诗三首

学习重点

1.记:

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知识,诵记相关课外名句。

2.读:

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3.写:

学习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4.练:

分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

曹操名言

1.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2.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3.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4.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5.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其他名言

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

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读山海经》)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二、了解文学常识

作者及背景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习惯上称“建安文学”。

其诗均为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步出夏门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了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行动。

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

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虑也日益加深。

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2.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3.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毅然辞官归隐。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其一)》选自《陶渊明集》。

“园田”即“田园”,“归”“居”点明事件及主旨。

该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字音识记

①青青子衿(jīn)     ②呦呦(yōu)

③三匝(zā)④越陌度阡(mòqiān)

⑤契阔谈(qìyàn)⑥幽并(Bīnɡ)

⑦楛矢(hù)⑧飞猱(náo)

⑨勇剽(piāo)⑩豹螭(chī)

⑪虏骑(lǔjì)⑫羽檄(xí)

⑬羁鸟(jī)⑭暧暧(ài)

⑮墟里烟(xū)⑯桑树颠(diān)

⑰樊笼(fán)

(2)辨形组词

2.通假字

(1)契阔谈,心念旧恩:

通“宴”,欢饮。

(2)山不厌高:

通“餍”,满足。

(3)扬声沙漠垂:

通“陲”,边陲,边境地区。

(4)狡捷过猴猿:

通“矫”,矫健。

(5)鸡鸣桑树颠:

通“巅”,顶。

3.一词多义

(1)当

(2)归

(3)去

(4)顾

(5)适

(6)以

4.古今异义

(1)复得返自然

古义:

田园生活或自然本性。

今义:

自然界;不勉强。

(2)人生几何

古义:

多少。

今义:

几何学,数学上的专有名词。

(3)性命安可怀

古义:

顾及,顾惜。

今义:

思念,怀念。

(4)视死忽如归

古义:

轻忽,不在意。

今义:

忽然。

(5)明明如月

古义:

光明,明亮。

今义:

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

(6)依依墟里烟

古义:

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的样子。

今义: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5.词类活用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方

(2)俯身散马蹄:

使动用法,使……破裂

(3)守拙归园田:

形容词用作名词,愚拙的本性

(4)鼓瑟吹笙:

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5)去日苦多: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痛苦

6.特殊句式

(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省略句,“开荒”后省略了介词“于”

(2)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四、速读感知课文

请分别理清这三首诗歌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答:

 

答案

一、重点突破

1.阅读《短歌行(其一)》,思考:

(1)在《短歌行(其一)》里,诗人运用了大量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请举例加以说明。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了《诗经》《管子》《史记》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慕。

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周公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这里,诗人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附,更能突出地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一)》后说:

“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评论的?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

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

2.阅读《白马篇》,思考:

(1)“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两句诗描写的是马,对表现“游侠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是说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作为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

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

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征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

“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2)《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虽没有正面写少年的具体装束,但从“饰金羁”“连翩驰”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衣着华美、英姿飒爽的少年。

接下来写少年的骑射技术。

“宿昔”二句写其拥有良弓与众多的楛矢。

“控弦”四句从左右上下写少年精湛的骑射技术。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以概括的诗句写其赫赫战功。

从“弃身锋刃端”至“视死忽如归”共有八句写少年的思想品质。

描写少年的骑射技术也只用了八句,其他方面的描写都没有用这么多诗句,可见诗人十分重视少年英雄的思想基础。

全诗正是从四个方面塑造出一个英姿勃勃、武功精湛、战功显赫而又爱国赴难的少年英雄形象。

3.阅读《归园田居(其一)》,思考: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荫”“罗”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荫”,遮蔽;“罗”,排列、陈列。

榆树和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前。

“荫”“罗”二字,不仅用字准确,而且运用比拟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突出了家园的可爱可亲。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那么美?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加深了感情。

从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

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

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二、疑点探究

4.《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许邵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曹操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结合《短歌行(其一)》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观点一)曹操乃一奸恶之人。

他对上不忠,“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君命”大耍其阴谋。

他残忍,多疑,不择手段,曹操的父亲为陶谦的部将张闿所杀,曹操迁怒于陶谦,杀往徐州,把徐州的好多老百姓都给杀了。

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观点二)在军阀割据、民怨沸腾之时,历史需要也必然会产生力挽狂澜的人,曹操便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的人物。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种欲挽狂澜于既倒的策略。

他兴置屯田,扶植自耕农经济,招怀流民,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用人方面,他不重个人的门第出身,唯才是举。

曹操首先重用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其次重用文人。

文官郭嘉、满宠等,武官张辽、徐晃、于禁等都为曹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三、美点赏析——用铺陈手法塑造鲜活的人物

5.《白马篇》用铺陈手法塑造出一个武艺精熟、豪侠英武、忠勇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请找出这样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白马篇》以紧锣密鼓、一气呵成的铺陈笔法,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少年的精湛武艺和矫健身姿: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少年高强的射箭本领。

又连用数种动物作比,表现了少年的敏捷、勇猛和剽悍,腾挪变化,酣畅淋漓,读来给人以目眩神迷、心悸魄动之感,从而将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再如写他的战功: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

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

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随堂写练

6.《短歌行(其一)》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四言诗。

它借用了汉乐府的曲调,运用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展示出的却是建安诗坛惯有的慷慨悲凉的格调。

此诗引用,信手拈来,不见斧凿之迹,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四句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

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

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昭然于笔墨。

请以“自然”为话题,写一作文片段,要引用经典,展现浓厚的文化。

(300字左右)

妙笔生花  

答案 (示例)朋友,快醒醒吧!

睁开你的双眼——那是上帝赐予你的、本应充满灵气的双眼。

大千世界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欣赏、去享受……

登上山,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愉悦,燃起你心中久熄的斗志;拥抱大海,感知“海纳百川”的胸襟,摒弃你心中久藏的郁闷;走进深山,融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找回你心中久违的宁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豪放洒脱,势不可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似水柔情,委婉细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浪漫飘逸,天马行空;“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的“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放下诗书,步入田园,你用心倾听着乡村的音符。

良田美池,溪水潺潺;鸡鸣狗吠,牛羊相伴;蓝天白云,炊烟袅袅……先前的轻鄙荡然无存,你意识到了美的存在,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畅快淋漓;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欢天喜地;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

“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

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

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操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

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

这体现了他的“忠信”。

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其“忠勇”的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

曹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

这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

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

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

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

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

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

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乃人生一大憾也!

点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以说是对曹操颇有争议的一生的高度概括。

当然,罗贯中的这一评价虽然中肯,但明显带有贬抑的色彩。

由于受《三国演义》“亲刘贬曹”情感取向的影响,后世有关三国故事的文艺作品大都不能跳出“贬曹”的框框,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的京剧唱词:

“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

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受到世俗看法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作者认为,“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曹操是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于一身的枭雄。

作者对曹操的评价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要达成的目标】

1、体会本文采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和深入浅出地介绍事理的写法。

2、准确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说法。

【“教”与“学”过程】

本堂课使用的电教手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②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③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④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

章”。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