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6695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分解

第六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21《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22*《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

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

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

23《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歌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4*《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

能会写会运用25个词语,会读会认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4.感悟人物形象,加深对“乡村景物”的理解,并能有所热爱、赞美与向往。

5.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6.通过揣摩品味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7.运用课文中学习到阅读方法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搜集身边的有关事例,加深理解,促进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叙事要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养成认真阅读、多读多想的好习惯。

3.理解《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

《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

四、突破措施:

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懂课文。

3.着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4.教学时,组织学生围绕“热爱生命”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获得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教学时,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放开手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造的空间,多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五、课时安排:

21乡村生活2课时

22*牧场之国1课时

23古诗词三首2课时

24*麦哨1课时

语文园地六3课时

《主题阅读》汇报课1课时

习作六2课时

21乡下人家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表现心中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感受家乡的田园风光。

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从平凡的事物中展现乡村生活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产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回忆课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动人的美丽景色?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田园小诗)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

4.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记下来,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三、导学案: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请位同学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仔细听,这段文字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如果是一幅画,你会取个什么名字?

(可根据学生回答取名字并板书。

第二段的方法一样。

2.后面的课文还给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

请大家自己读书,边读边想象画面,取个合适的名字写在旁边。

3.全班交流:

课文还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课文读完了吧,后面的课文还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

哪位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建议板书:

搭瓜架种鲜花春笋冒鸡觅食鸭戏水吃晚饭虫催眠)

4.用文中的一段话概括乡下人家给作者留下的总体感受。

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乡村美景,这些美景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出示句子: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把你认为最独特、最迷人或最感兴趣的语句划出来,反复读,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这么多美图,让人目不暇接啊!

你们对哪一处最感兴趣呢?

请你说一说。

以下面几句为例相机指导: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别有风趣”、“装饰”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受。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4)从他们的房前屋后经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斗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教师的点拨、指导要适当,不可越俎代庖。

3.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还有很多“独特”“迷人”的乡下美景,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先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4.结合全文,再抓最后一段,体会作者情感。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

其实,乡下的美景还多着呢!

(课件出示更多的乡村美景。

乡间的美景真是让人看也看不够啊!

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探究感悟

谈谈你对“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这句话的体会。

乡下人家的生活不仅美如画,而且美如诗呢?

请同学读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四)主题阅读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俯瞰大自然》中的《树木的生存智慧》,并将你自己的收获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四、课堂检测:

1.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2.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3.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南瓜()的茉莉花

()的竹笋()的丝瓜

()的杜鹃花()的竹子

4.摘录喜欢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更进一步了解家乡,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写一写家乡。

六、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瓜架竹笋鲜花,

小河石桥鸡鸭,独特、迷人

风鸟儿红霞,最美乡下人家。

月明人静,

教后反思:

《乡下人家》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这堂课的教学,我以读为主,以情为线,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结合。

通过“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句话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生动的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我发现了几处问题:

1.孩子都不敢举手站起来,即使站起来声音也不响。

2.朗读课文时,句子读得不是很通顺,为了赶时间,我只能陪着孩子读。

3.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很缺乏,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

22*牧场之国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照抄下来。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特点)

2.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3.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记下来,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三、导学案: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课文读得怎么样呢?

下面与同桌一起互相交流一下读书的情况。

2.总体感知课文:

荷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导读提示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首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这四句话,并把它画出来。

2.生汇报

牛群吃草图骏马飞驰图动物休闲图牧场沉静图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四幅图画开始走进牧场之国。

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心默读,画出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写

在旁边。

3.生自学,师提示。

先自己用心默读、体会,你喜欢牛群专注吃草的画面,你就用心默读这幅画面,如果你喜欢安静的田园之夜,你也可以欣赏这些画面。

总之就是边读边想象,把白纸黑字的文字想象成有色彩的、有声音的、甚至是有动态效果的画面。

4.交流阅读收获

现在请同学们来读一读你特别喜欢的部分。

语段一: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

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

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

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对老牛和牛犊进行比喻)

指导朗读:

(1)你愿意读“正在思考”的牛这一句吗?

(2)你能读“像贵夫人”的牛这一句吗?

(3)谁能当上牛群中无比尊严的家长呢?

  

(4)师: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年,难怪,作者写到──出示: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     

(5)指名读。

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语段二:

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

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

如果,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让我们带憧憬与向往,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现出牧场上的宁静之美吧!

…….生继续汇报。

5.观看画面,领略牧场风光。

师:

就让我们跟随画面再次领略那迷人的牧场风光吧!

(生观看图画)

师:

此刻,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荷兰吗?

6.感情升华

师:

作者和你们一样对荷兰充满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他心中的千言万语在课文中却只汇成一句话,你发现了吗?

(生: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7.同声赞美荷兰。

师:

是啊!

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让我们满怀着赞美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引读,学生齐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三)探究感悟

除了牧场之外,你还了解荷兰其它的特点吗?

(学生交流展示关于荷兰的资料)

(四)主题阅读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俯瞰大自然》中的《不敢愧对盛开的鲜花》,并将你自己的收获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四、课堂检测: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用“是……也是……”“仿佛”“悠然自得”写一句话。

3.结合实际谈谈读后的体会

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五、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2.找一篇优美得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22*牧场之国

牛群吃草图骏马飞驰图

动物休闲图牧场沉静图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后反思: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

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

课堂上的教学,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分享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

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

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美丽的风景,感受了作者优美文笔,更掌握了如何去读懂以及如何表达眼中所见的美景的一些方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死,互动开放不够,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

(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

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记下来,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三、导学案: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学习《乡村四月》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

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四)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

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五)背诵,积累语言

(六)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七)引导自学《渔歌子》

1.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

闲适的象征。

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

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4.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5.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6.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7.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8.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八)主题阅读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大自然的恩赐》中的《海棠》,并将你自己的收获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四、课堂检测:

1.补充诗句,说说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

————————,也傍桑阴学种瓜

西塞山前白鹭飞,————————。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五、课后作业:

 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六、板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绿遍山原白满川,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昼、夜各当家

子规声里雨如烟。

热爱、赞美赞扬

乡村四月闲人少,紧张繁忙的劳动景象桑阴学种瓜

才了蚕桑又插田。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教后反思:

四年级古诗的教学不但要学生读得有韵律,有感情,还要能过自己的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一情感的体会应该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

怎么让学生能自己悟出来呢?

想象画面就是一个好方法。

我在学习第一首的第一句话时,注释只给了“白满川”的解释,可是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我就让学生结合注释,看着画面,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来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好地悟出诗句的意思。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1.用“才了…又…”的诗句的结构来想象人们还会做哪些事。

学生对这特点感兴趣,俨然一个小诗人,为这首诗谱写新的诗句。

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2.在第一首诗引导学之后,第二首和第三首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3.读得充分。

每一次感悟之后都让学生回文去读。

使整节课都浸润在朗朗的诵读中。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完美的艺术。

这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首诗的学习时间相对过长,使第二首和第三首诗自学时间不够,影响了学习质量。

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思路还不开阔、不够大胆,应该不拘泥于诗句的原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注意这个问题。

 

24*麦哨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想想麦哨是什么?

(用麦秆做成的哨子)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

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

是怎样描写的?

三、导学案: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

(提示:

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2.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提示: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二)小组合作探究

1.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1)孩子们衣服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看图品味:

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2)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

(圈划: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②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

(圈划:

前几天、转眼间)

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3)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圈划:

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②重点品味“擎”。

(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

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

(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随机板书:

欢庆丰收的歌)

(4)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