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6698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x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背景

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是利用环境数据与作物信息,指导用户进行正确的栽培管理。

物联网温室环境监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畜牧业等领域,在需要特殊环境要求的场所实施监控和管理,为实现对生态作物的健康成长和及时调整栽培、管理等措施提供及时的科学的依据,同时实现监管自动化。

近年来,随着温室大棚化种植、工厂化育秧和设施栽培等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快速准确地环境参数的收集和分析就成为现实的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应的农业气象参数进行采集,那么一方面可及时了解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另一方面也可根据采集的参数控制大棚环境的调节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由于温室内的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不适合于普通PC机工作,故这里选用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而采集的数据可通过串口发射接收设备传送给上位PC机进行分析处理。

第一局部:

客户需求

〔1〕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开展,现代农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各地根据需要普遍建设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为农作物创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

温室工程成为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局部。

温室大棚就是建立一个模拟适合生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创造一个人工气象环境,来消除温度、湿度等对生物生长的限制。

能使不同的农作物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产出,局部或完全的摆脱农作物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浙江托普仪器托普物联网部自主研发的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是针对温室大棚正常有效运转的控制要求配置的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

采用传感器技术、依托传统温室大棚生产工艺、设计的具有高可靠性、平安性、可扩展性的软硬件系统。

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组态软件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及视频图像,通过模型分析,远程或自动控制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的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通过、PDA、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向农户推送实时监测信息、预警信息、农技知识等,实现温室大棚集约化、网络化远程管理。

第二局部:

系统结构及控制模式

〔1〕系统两大组成局部

智能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上位机中心效劳器控制平台和下位机现场控制节点:

◇中心效劳器控制平台可选用物联网感知应用平台或者是为客户专门定制的操作监测平台。

能够实现监测、查询、运算、建模、统计、控制、存储、分析、报警等多项功能。

◇现场控制节点由测控模块、电磁阀、配电控制柜及安装附件组成,与中心效劳器控制平台可通过有线、无线、3G/2G方式连接到一起。

根据温室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水分、光照强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对环境调节设备进行控制,包括内遮阳、外遮阳、风机、湿帘水泵、顶部通风、电磁阀等设备。

〔2〕选择适宜的控制方式

◇有线监控-----通过现场布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无线Zigbee监控-----利用Zigbee模块,对0-20KM范围为的数据监测传输。

◇3G/2G网络监控-----利用通信网络形式,可监测传输距离无限远。

◇有线和无线结合------根据实际现场环境,灵活结合。

第三局部:

现场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

智能温室大棚内的各参数传感器,对温室环境进行多点实时动态采集,经过A/D转换送入单片机处理,驱动执行装置从而实现温室环境的自动智能调节。

显示装置实时显示温室内的温湿度、光照度等数值,能够更加一目了然地展示温室大棚数据全貌。

〔1〕温湿度监测

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大棚室外空气环境温湿度、室内空气环境温湿度、地表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并能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运算、控制、存储、发送等。

〔2〕光照度监测

通过光感和光敏传感器监测记录温室大棚内光线的强度,可以直接与相关的补光系统、遮阳系统等设备相连,必要时自动翻开相关设备。

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相关数据传送到用户监控终端。

〔3〕CO2、O2浓度监测

在温室大棚内部署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当浓度超过系统设定阙值范围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相关数据传送到用户监控终端,由相关工作人员做出相应调整。

〔4〕分区域检测

同一个棚内划区域控制管理,可实现每个种植区不同温湿度、不同气体配置等环境技术指标。

用户可以通过上位机来监测、查询各区域的数据。

也可以对个分块进行单独控制和整体协调控制。

〔5〕灌溉及喷药施肥控制

水灌溉与农药喷洒采用一套管线系统,根据植物生长模式,可通过自动、手动方式进行操作。

〔6〕报警控制

用户可设定某些参数指标的上限和下限。

比方大棚温度应在30-15摄氏度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都会产生报警信息,并在上位机中控平台和现场控制节点显示出来。

〔7〕节点故障通知

现场控制节点出现故障时可及时以中心效劳器平台、短信、报警信息等方式通知管理者。

〔8〕备用冗余功能

为了防止设备故障及异常带来不便,影响作物的生长。

设备可进行扩展冗余,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辅助设备进行0切换。

从而实现连续无故障运行,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9〕自定义控制模式

可以根据温室大棚具体控制和监测需要,定制一些相应的监测工程及控制内容,该工程可以使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开关信号、频率信号等监测和控制。

第四局部:

监测软件数据平台

生态农业智能温室大棚自动监控软件,采集温室大棚内现场数据,经传感器数据模块传送至ZigBee节点或RS485节点上,然后通过有线、无线、3G/2G网络传输到数据平台,按照相关设定进行分析展示并进一步完成相应控制。

〔1〕友好的用户登陆管理界面

规定用户使用权限,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操作权限,非用户不能登陆系统,保证系统平安,操作简单而富有人性化。

〔2〕实时\历史、曲线\报表数据分析

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以实时曲线的方式显示给用户,并根据需要按照日、月、季、年参数变化曲线生成历史报表。

便于对温室大棚运转情况进行分析做出改进,提高温室大棚的生产效率。

〔3〕多种形式的报警功能,适合不同场合需要

工作人员根据温室大棚内的具体情况设置温度、湿度等参数限值。

在监测时,如发现有监测结果超出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报警形式包括:

声光报警、报警、短信报警、E-MAIL报警等。

〔4〕远程控制

现场采集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有线、无线、3G/2G无线网络传输到中控数据平台,用户从终端可以查看温室大棚现场的实时数据,并使用远程控制功能通过继电器控制设备或模拟输出模块对温室大棚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操作,如自动喷洒系统、自动换气系统、自动浇灌系统。

〔5〕监控终端

监控终端通过可视化、多媒体的人机界面实现以下主要功能:

①温室大棚内植物生长环境状况全面显示、查询,包括各种参数、光照强度以及历史数据等;②向温室大棚内监控系统发调度命令、调整设备运转状况,确保温室内为植物生长最适宜环境。

第五局部:

功能应用

1、房屋保温、保湿性能评价;

2、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监测管理;

3、仓库的温度、湿度监测管理;

4、蘑菇栽培的温度、湿度监测管理;

5、孵化室温度、湿度监测管理;

6、机房、图书馆、档案室、博物馆的环境监测管理;

7、烟草、粮库、医院等环境监测管理;

8、其它领域需要的温度、湿度监测管理。

托普物联网简介

托普物联网是浙江托普仪器旗下的重要工程。

浙江托普仪器是国内领先的农业仪器研发生产商,依据自身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实力,和自主研发的配套设备,在农业物联网领域崭露头角!

托普物联网以客户需求为源头,结合现代农业科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GIS信息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竭诚为传统行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产品与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主要有:

大田种植智能解决方案、畜牧养殖管理解决方案、食品平安溯源解决方案、食用菌种植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水产养殖管理解决方案、温室大棚智能控制解决方案等。

托普物联网三大系统产品

我们知道物联网主要包括三大层次,即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因此托普物联网产品主要以这三个层次延伸,涵盖了感知系统〔环境监测传感设备〕、传输系统〔数据传输处理网络〕、应用系统〔终端智能控制平台。

托普物联网模块化智能集成系统

托普物联网依据自身研发优势,开发了多种模块化智能集成系统。

1、传感模块:

即环境传感监测系统。

它依据各类传感设备可以完成整个园区或完成对异地园区所需数据监测的功能。

2、终端模块:

即终端智能控制系统。

它可以完成整个园区或远程控制异地园区进行自动灌溉、自动降温、自动开启风机,自动补光及遮阳,自动卷帘,自动开窗关窗,自动液体肥料施肥、自动喷药等各类农业生产所需的自动控制。

3、视频监控模块:

即实时视频监控系统。

主要是通过监控中心实时得到植物生长信息,在监控中心或异地互联网上既可随时看到作物的实时生长状况。

4、预警模块:

即远程植保预警系统。

可以通过声光报警、短信报警、语音报警等方式进行预警。

5、溯源模块:

即农产品平安溯源系统。

该系统对农产品从种植准备阶段、种植和培育阶段、生长阶段、收获阶段等对作物生长环境、喷药施肥情况、病虫害状况等实施实时信息自动记录,有据可查,在储藏、运输、销售阶段采用二维码或者RFID射频技术对各个阶段数据记录,这样就能实现消费者拿到农产品时通过终端设备或网络就能查看到各类信息,才能放心食用。

6、作业模块:

即中央控制室。

可通过总控室对整个区域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各个区域采集点参数、控制作业状态、实时视频图像、施肥喷药状况、报警信息等。

作物品质生理生化与检测技术试题

专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姓名:

马尚宇学号:

S2021180

一、名词解释或英文缩写

1.完全蛋白质与不完全蛋白质

完全蛋白质:

completeprotein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即为完全蛋白质。

不完全蛋白质:

incompleteprotein不含有某种或某些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称为不完全蛋白质。

2.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

加工品质:

processingquality包括磨面品质〔一次加工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

磨面品质指籽粒在磨成面粉的过程中,对面粉工艺所提出的要求的适应性和满足程度。

食品加工品质指将面粉加工成面食品时,给类面食品在加工工艺和成品质量上对小麦品种的籽粒和面粉质量提出的不同要求,以及对这些要求的适应性和满足程度。

营养品质:

nutritionalquality指其所含的营养物质对人〔畜〕营养需要的适应性和满足程度,包括营养成分的多少,各营养成分是否全面和平衡。

3.氨基酸的改进潜力

(氨基酸最高含量-平均含量)/平均含量×100

4.简单淀粉粒和复合淀粉

简单淀粉粒:

小麦、玉米、黑麦、高粱和谷子,每个淀粉体中只有一粒淀粉称为简单淀粉粒。

复合淀粉:

水稻和燕麦中每个淀粉质体中含有许多淀粉粒,称为复合淀粉粒。

5.淀粉的糊化作用和凝沉作用

糊化作用:

淀粉粒不溶于冷水,假设在冷水中,淀粉粒因其比重大而沉淀。

但假设把淀粉的悬浮液加热,到达一定温度时〔一般在55℃以上〕,淀粉粒突然膨胀,因膨胀后的体积到达原来体积的数百倍之大,所以悬浮液就变成粘稠的胶体溶液。

这一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也有人称之为α化。

淀粉粒突然膨胀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又称糊化开始温度。

凝沉作用:

淀粉的稀溶液,在低温下静置一定时间后,溶液变混浊,溶解度降低,而沉淀析出。

如果淀粉溶液浓度比拟大,那么沉淀物可以形成硬块而不再溶解,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凝沉作用,也叫淀粉的老化作用。

6.可见油脂和不可见油脂

可见油脂:

经过榨油或提取,使油分从贮藏器官别离出来,供食用或食品加工等利用的

油脂,如花生油,菜籽油等。

不可见油脂:

不经榨取随食物一起食用的油脂,如米、面粉、肉、蛋、乳制品等含有的油脂。

7.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

为人体健康和生命所必需,但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依赖食物供给,它们都是不饱和脂肪酸。

非必需脂肪酸:

是机体可以自行合成,不必依靠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它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

8.沉淀值和降落数值

沉淀值:

sedimentationvalue小麦在规定的粉碎和筛分条件下制成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悬浮液,经固定时间的振摇和静置后,悬浮液中的面粉面筋与外表活性剂SDS结合,在酸的作用下发生膨胀,形成絮状沉积物,然后测定该沉积物的体积,即为沉淀值。

降落数值:

fallingnumber指一定量的小麦粉或其他谷物粉和水的混合物置于特定黏度管内并浸入沸水浴中,然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搅拌混合物,并使搅拌器在糊化物中从一定高度下降一段特定距离,自黏度管浸入水浴开始至搅拌器自由降落一段特定距离的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s〕即为降落数值。

降落数值越高说明的活性越低,降落数值越低说明α-淀粉酶活性越高。

9.氨基酸化学比分和标准模式

氨基酸的化学比分:

食物蛋白质(Ax)中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等量标准蛋白质〔Ae〕中相同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即为化学比分。

标准模式:

FAO/WHO根据人体生理需要在100g优质蛋白中氨基酸应该到达的含量〔g〕。

10.面筋和面筋指数

面筋:

wheatgluten面粉加水揉搓成的面团,在水中反复揉洗后剩下的具有弹性和延伸性的物质,主要成份是谷蛋白和醇溶性蛋白,是小麦所特有的物质。

面筋指数:

优质面筋占总面筋的百分比。

代表了面筋的质量,与面团溶张势,与拉伸仪的拉伸面积和面包体积都显著正相关,面筋指数低于40%和高于95%都不适合制作面包。

二、简答题

1.简述品质测试中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的关系。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n次重复测定结果彼此相符合的程度。

精密度的大小用偏差表示,偏差越小说明精密度越高。

准确度是指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准确度的上下常以误差的大小来衡量。

即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

应当指出的是,测定的精密度高,测定结果也越接近真实值。

但不能绝对认为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因为系统误差的存在并不影响测定的精密度,相反,如果没有较好的精密度,就很少可能获得较高的准确度。

可以说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当或可以推测所测量特性的真值时,测量方法的正确度即为人们所关注。

尽管对某些测量方法,真值可能不会确切知道,但有可能知道所测量特性的一个接受参考值。

例如,可以使用适宜的标准物料或者通过参考另一种测量方法或准备一个的样本来确定该接受参考值。

通过把接受参考值与测量方法给出的结果水平进行比拟就可以对测量方法的正确度进行评定。

正确度通常用偏倚来表示。

2.简述作物品质的控制因素、制约因素和影响因素。

作物品质的控制因素主要是生物遗传〔遗传因素〕、品种特性〔非遗传因素〕等。

作物品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栽培〔土壤结构和耕作栽培方法〕、气候〔降雨和数量、光照度和温度〕等。

作物品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病虫害〔锈病、腥黑穗病、根腐病和赤霉病〕、收获〔收获延后、收获期雨淋、热损伤〕、贮藏〔霉变、虫蛀〕等。

3.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质电泳各用什么方法,简述主要步骤。

麦谷蛋白电泳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即SDS-PAGE技术。

该方法的根本原理是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复原剂的SDS溶液中与SDS分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是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而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集团。

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只取决与分子大小。

主要步骤如下:

样品提取制胶电泳〔恒流〕检测〔染色、脱色和保存〕

〔1〕样品提取

①从待测的小麦样品中取一粒种子,用样品钳夹碎,倒入已编号的1.5ml离心管中,在管上标明重量,待测。

②按1:

10的比例参加50%异丙醇提取液(mg:

μl〕,在60-65℃水中水浴20-30min。

③第一次水浴后。

取出离心管,放置在室温条件下提取2h,期间振荡几次。

④将离心管1000rpm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再按1:

10比例参加50%异丙醇提取液进行第二次水浴。

⑤第二次水浴后,室温下提取2h,1000rpm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

⑥按1:

7的比例参加HMW-GS样品提取液,搅拌均匀,至于60-65℃水浴2h,中间振荡1-2次。

⑦提取液10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4℃冰箱保存备用。

〔2〕制胶

①擦板:

先用自来水将板的正反面洗净擦干,然后用酒精和Repel试剂将玻璃板内面擦拭干净。

②封槽:

将玻璃板底部先用凡士林封住,擦干净后再用橡皮膏粘紧。

③灌胶

第一步:

按别离胶贮液所需比例配别离胶,然后灌胶,将板倾斜一定角度防气泡出现,灌完别离胶立即在胶的外表加正丁醇压平。

第二步:

待别离胶与正丁醇之间形成明显界限后,用滤纸吸出正丁醇,把配好的浓缩胶倒入别离胶上面,灌胶后立即插入样品梳。

〔3〕加样

①10000rpm,10min离心备用样品液

②待浓缩胶交联后小心取出样品梳,用弯管注射器迅速冲洗样品孔2-3次,所用冲洗液为稀释1倍的电极缓冲液。

③样品孔内加电极缓冲液,用50μl微量注射器点样,每样品孔内加8μl样品提取液,两端加标准样品。

〔4〕电泳将玻璃板装入电泳槽,对于16×20cm玻璃板,在恒流条件下电泳14h。

红线插电源正极,黑线插电源负极。

〔5〕染色

电泳完毕,把浓缩胶切去,用充分吸水蓬松的毛笔在胶的一角小心挑起,靠重力作用小心取下胶板,放入塑料盘内,参加400ml10%三氯乙酸染色液和10ml考马斯亮蓝。

〔6〕脱色、照相

将染过色的胶放在自来水中脱色即可,脱色时间越长,蛋白带越清晰。

醇溶蛋白电泳使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即A-PAGE电泳。

其原理如下:

A-PAGE电泳使用相同孔径的凝胶、相同缓冲系统的样品缓冲液,为连续电泳,只用别离胶,不用浓缩胶,使用恒压电泳。

主要步骤如下:

样品提取制胶加样电泳染色脱色保存

A-PAGE电泳时,样品称重夹碎放入0.5ml的离心管中按1:

5的比例参加提取液,振荡提取。

电泳时,采用恒压500v,恒温15-18℃电泳。

电泳时间一般为45-55min,时间确实定为甲基绿迁移至底板所需时间的4倍。

,染色需要过夜,脱色时使用蒸馏水脱色。

连接电源时,接线与SDS-PAGE电泳接线相反,电泳槽黑线〔负极〕连接电泳仪正极,红线连接电泳仪正极。

4.简述A、B、C型淀粉粒的形成过程。

A型和B型淀粉粒在发育时,子粒中先形成A型淀粉粒,而后再形成B型淀粉粒,不管A或B型淀粉粒,在其发育的过程中,都是首先形成小淀粉粒核,随后淀粉分子在核外表的沉积形成成熟淀粉粒。

在花后4d或之前,最初的球形淀粉粒开始在淀粉体中形成,并成为A-型淀粉粒的核,核再通过葡聚糖聚合体的逐步积累而生长,最终形成A-型淀粉粒。

B-型淀粉粒首先在A-型淀粉粒和淀粉体膜之间出现,然后膜向细胞质突出并收缩释放出B-型淀粉粒。

C-型淀粉粒在花后21d开始合成。

5.简述质构仪在食品物理特性方面的应用。

(1)在面粉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质构仪拉伸试验参数中的拉伸距离与面团的流变学特性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拉断力与拉断应力能较好地反映面粉吸水率的大小,拉伸距离对反映面粉筋力强弱有很好的预测性,质构仪拉伸试验参数中的拉断力与拉断应力与面粉粘度特性指标有密切关系。

质构仪测定的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延伸度和拉伸比例可用于评价面团的强度、弹性和延伸性,可以较全面地评价和确定面粉的品质和适用范围。

(2)在面条、面包和馒头等面类食品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与面条感官评价指标呈显著相关的质构仪TPA指标为硬度、弹性、胶着性和恢复性,TPA硬度和胶着性能较好反映面条感官适口性。

TPA硬度和胶着性能局部反映面条表观状态和韧性,TPA弹性和恢复性能局部反映面条粘性和光滑性。

除粘着性外,不同品种间煮熟面条的质构仪指标差异显著,说明TPA硬度、弹性、粘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均可反映品种间面条的质地结构差异,可作为评价面条结构特性的客观量化指标。

所以,质构仪TPA指标硬度能较好地反映面条的软硬度和总评分。

馒头面包等面类食品同样如此。

(3)在大米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由于大米弹性、黏着性、硬度、黏度与大米的蒸煮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用质构仪测定的弹性、黏着性、硬度、黏度来代替蒸煮指标中的碘盐值、膨胀率、米汤干物质、吸水率来评价大米的食用品质。

(4)在肉制品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肉的弹性可使用质构仪的一次压缩法测最大力、或一次压缩法测外力作功值的方法进行测定,两种方法的弹性测量值与感官对照值都有很好的相关性。

(5)在酸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通过质构仪的A/BE反挤压装置测定的一系列力的变化可以反响出酸奶的不同特性。

正的力值和面积越大,说明酸奶越稠厚、内聚力越大,对活塞下压时的抵抗力越大,也说明酸奶爽滑性、细腻度越差;负的力值说明酸奶对活塞的附着性,即力的绝对值越大,奶粘性越大,活塞上提时粘在其上的越多,一般较稠的酸奶粘性较大。

(6)在果蔬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测试其成熟度、坚实度、果皮或果壳的硬度、果实的脆性及果皮或果肉的弹性等;在蔬菜中的应用主要指测试其成熟度、硬度、酥脆度、弹性、断裂强度、韧性、柔软性以及纤维度等。

(7)在其他食品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除上述食品外,还可用于蜂蜜、果酱、米线、饺子等多种食品品质的评价,其测定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客观性。

6.用中文标注粉质图谱和RVA图谱上的主要品质指标。

(见试卷)

三、综合题

结合个人研究方向,设计一个作物品质的研究方案。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题目是?

不同畦长和畦宽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试验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史家王子村进行大田试验。

试验设3个畦宽,分别为、和;每个畦宽设4个畦长,分别为10m、20m、40m和60m。

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

不同畦宽间隔离带宽2m,不同畦长间隔离带宽1m。

各处理均在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除畦首外,浇前和浇后沿灌水水流方向每隔10m取一个点,测定该点处0-20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

灌水时,当水流前锋到达畦长长度的90%位置时,停止灌水,记录灌水量和灌水时间。

根据试验处理,拟对取点处的成熟籽粒样品进行品质测定。

品质测定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1〕籽粒容重。

〔2〕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

〔3〕吹泡仪参数测定

〔4〕粉质参数

〔5〕糊化参数

〔6〕蛋白质含量

根据测定的品质指标结果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指标选择最适宜的畦田畦长和畦宽组合,为小麦的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