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038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docx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复习

2015年八年级上期末复习

2015-11-12第一版

刘伯承

朱德

叶挺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门口(江西大旅社)

《南昌起义》

刘爷煮粥喝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发动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8月1日是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诞生于1949年6月15日,旗帜为红地,象征革命;左上方缀有一颗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两字,

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八一”则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1927年8月1日。

八一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

军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

是鼓舞全军指战员团结战斗的旗帜。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地区发动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军旗

在进攻长沙途中,损失巨大。

于是,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转向农村进军。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到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

城市是反动势力的统治中心,敌人力量强大。

农村广阔,广大农民有革命要求,便于发展革命力量。

名称:

国民革命军变化为工农革命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依赖国民党到依赖工农群众的变化。

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

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

星内嵌交叉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

靠旗杆一侧旗幅的白布条上竖写“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928年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根据地得到巩固。

1928年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建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巩固)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政治部主任——(陈毅)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的意义

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十大元帅:

朱彭林刘贺陈罗徐聂叶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8、彭德怀以(井冈山)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湘赣)革命根据地。

9、1930年根据地达到(15)个,参与创建根据地的领导人还有:

方志敏、徐向前、贺龙、邓小平。

中国工农红军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情况简表

时间

战略战术

领导人

第一次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毛泽东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同上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

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等人错误军事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严重失利,被迫开始了“长征”。

进攻中冒险主义的错误

博古等人主张拒敌于根据地之外,命令红军全线出击。

防御中保守主义的错误

红军屡战不胜,转入防御。

在防御中,他们又处处设防,继续同敌人打阵地战。

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王明博古

1933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原因:

敌强我弱、博古等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红军长征

长征的原因:

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围长征。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克遵义。

注:

红一方面军也是中央红军

1934年,中共中央机关和红

(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红军首先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再渡过(湘江),强渡(乌江),然后攻占(遵义)城。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贵州)

①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②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此点最主要)挽救了党和红军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

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主要内容:

会议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历史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

接着,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红军长征

冲出重围: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夹金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雪山),过草地。

长征

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8万人只剩3万人

中央革命根据地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1935.1

江西福建

经过:

瑞金、长汀突破4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

1935.10

1936.10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夹金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史实

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出发,突围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甘根据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的红二方面军和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意义

1.历史意义:

(1)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2)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现实意义: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甘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出发,先后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十大元帅中谁没参加长征?

陈毅

1934年10月,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正躺在利用农舍建起的病房中。

周恩来在临行前去看望陈毅并向他传达了中央的指示,任命陈毅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负责军事指挥。

陈毅奉中央指示,在中央机关撤退之后,负责出安民告示,安置了上万名伤员,然后把队伍分散成游击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中央机关撤离苏区之后,“左”倾错误仍在,所剩不多的部队还在与敌人死拼硬打,损失进一步扩大。

直到遵义会议之后,接到改组后的中央军委的指示,才改为游击战争。

陈毅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敌人数十万大军层层“围剿”,叛变者时有发生的恶劣环境中,陈毅率领游击队转战于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区。

在三年的时间里,陈毅与战士们昼伏夜出,风餐露宿,饥渴常在,死亡常临。

多次死神在他身边徘徊。

1936年冬,陈毅和少数游击战士被围困于梅山长达二十余天。

在九龙一生之际,他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含有绝笔之意的《梅岭三章》。

其中的“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成为革命者的绝唱。

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意义非常重大,它使革命根据地仍然留有革命的火种,为革命战争保存了战斗骨干,使根据地的人民在革命失败后仍对革命抱有希望,同时,为革命的胜利和发展在南方保存了支撑点。

陈毅《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描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

知道作者是谁吗?

长征毛泽东

2.诗中反映了红军长征克服了那些艰难险阻?

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

3.诗中“三军”具体指哪支部队?

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1)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2)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城北的柳条湖村,蓄意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诬称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第二天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导致东北三省沦陷。

伪满洲国:

溥仪长春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广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东北军:

马占山(打响抗战第一枪);19路军:

蔡廷锴、蒋光鼐;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共产党员)】也挺身而出,英勇抗击日寇。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华北事变

1935年夏,日军侵入华北,策划一系列事变(强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协定、策划“华北五省自治”),统称“华北事变”。

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一二•九运动概况

原因:

日本策划华北事变,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经过: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

口号:

“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性质:

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

意义: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5年底,北平学生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

请你谈谈对这一呼声的理解。

其含义是国破家亡的灾祸即将临头,学生已无法再安心读书了。

其目的是号召青年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去。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

①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根本原因;

②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

③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④直接原因: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

苦谏——哭谏——兵谏

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

这就是西安事变。

目的:

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的主张是什么?

国民党内部

亲日派:

主张“讨伐”

亲英美派:

主张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

和平解决

国际势力

英美:

主张妥协

日本:

主张武力解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当权势力中出现了对张、杨讨伐和谈判两种对立主张。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到西安参加谈判。

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江泽民称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东北易帜: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为结束内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贡献。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

日军炮轰卢沟桥(北平西南),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29军)奋起反击,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抗日战争。

日本的侵略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界群众投入抗战。

因此,无论从战争的范围,还是从涉及的群众面来说,抗日战争已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转化为七七事变后的全民族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两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

1924年(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成果:

建立黄埔军校、北伐

第二次:

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了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成果: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促成全民族抗战。

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新四军军长叶挺新四军副军长项英

迁都

日军占领上海后,分两路进攻南京。

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

南京大屠杀

时间:

1937年12月13日

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被日军屠杀的南京和平军民、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等达30多万人。

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为什么制造大屠杀

“从中国首都南京展开这场屠杀,从精神上摧毁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

——朱成山

勿忘国耻:

南京大屠杀

对日本的滔天罪行,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对于日本抹杀真实历史的不良企图,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时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的重要原因,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才有保障。

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让西方世界开始了解和关注这段历史。

申遗:

2015年10月9日晚,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

在总共47个入选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遗。

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

徐州(江苏)是华东的门户,台儿庄(山东)是徐州的门户。

时间

1938年春

指挥者

李宗仁

意义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正面战场

①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②第三次长沙会战

③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百团大战

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和封锁(囚笼政策)促进全国的抗战.1940年秋,八路总部发动“百团大战”。

在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司令)指挥下,八路军集中105个团的兵力,在5个多月时间里对华北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实施了大规模的破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目的

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和封锁,促进全国的抗战

发动时间

1940年秋

指挥

彭德怀

规模

105个团

攻击目标

对华北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实施了大规模的破袭。

百团大战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事件

时间

地点

结果、影响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

沈阳

由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占领东北三省。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

西安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

北平

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近代史日本对中国的暴行

1.旅顺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2.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

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

1、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进行局部反攻(1944-1945年春)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湘西会战(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召开

时间、地点:

1945年4~6月在延安召开。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②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

依靠力量: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根本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任务: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

目标: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

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思想统一和政治团结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朱德在七大上作刘少奇在七大上作

《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

国际形式

(1)1945年夏,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加强了对日军攻势。

(2)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3)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军发起猛烈进攻。

国内形式

(1)8月9日中国军队展开全面反攻。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

日本投降:

(1945)

(1)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3)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国民政府提交了投降书;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4)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

(1895~1945:

结束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

抗日战争的胜利

时间

事件

8月上旬

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8月8日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

8月9日

中国军队全面反攻,毛泽东《对日寇最后一战》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

日本向联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举行

9月9日

日本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0月25日

台湾回归祖国(1895-1945)50年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

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

“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

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

“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原因的看法。

苏武——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

一举击溃日本关东军。

毛遂——

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敌后抗战的结果。

蒋干——

蒋介石政府正面战场组织抗战的结果。

屈原——

指日本屈服于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

共工——

共产党、国民党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等共同努力的结果。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是根本原因。

③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④中国军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英勇作战;

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际援助。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争取和平、民主;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重庆谈判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意义如何?

成果:

国共两党经43天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

内容:

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却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意义: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平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调集20多万兵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全面进攻以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被迫改为重点进攻。

国民党重点进攻示意图

孟良崮战役

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

“蘑菇战术”

彭德怀西北野战军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战斗军队

战略

结果

辽沈战役

1948.9-11

林彪、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关门打狗

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华东解放军

中间突破分割歼灭

歼敌55.5万,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华北解放军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华北全境解放。

三大战役空间位置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解放军百万雄狮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

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渡江战役示意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

不可学那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