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497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docx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

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对于城市有效解决制造业外迁带来的“空心化”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促进经济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

深入研究国外一些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案例,并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更好地揭示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规律,指导我国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纽约曼哈顿CBD

曼哈顿位于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人口超过150万人。

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岛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面积约26平方公里。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早、最为著名的中央商务区之一,曼哈顿是纽约经济活动的中心,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对纽约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曼哈顿的产业、人口和文化高度集中。

曼哈顿的就业人口超过240万人,占纽约各类经济活动就业职位的70%左右,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就业职位占纽约全市的比重超过90%。

曼哈顿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市地产估价总额的53%。

曼哈顿CBD实现的产值占纽约全市的65%以上。

此外,曼哈顿还聚集了许多文化娱乐设施,纽约著名的百老汇、中央公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

第二,曼哈顿是全球企业总部的聚集地。

随着曼哈顿CBD各类服务功能的完善,一批国际性和跨国性行业组织在区域内聚集,曼哈顿CBD逐渐成为全球企业总部的重要聚集地,纽约也因此确立了其世界城市的形象。

2007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就有22家总部设在纽约。

外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后也争先在曼哈顿CBD设立总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277家日本公司、213家英国公司、175家法国公司、80家瑞士公司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公司在纽约市设立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

第三,曼哈顿形成了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在老城长仅1.54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CBD金融区内,就集中了3000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

金融保险行业的就业人口也不断增加,仅华尔街的金融从业人员就达28万人左右,金融保险行业占曼哈顿就业总人口的比重接近20%。

除金融外,专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发展迅速,曼哈顿CBD也因此形成了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第四,政府适当的规划引导,不断提升曼哈顿的配套服务功能。

曼哈顿CBD包括老城和中城两部分,老城主要是自发形成的,而中城的建设发展与规划引导密切相关。

在老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功能单调,商业等配套不完善,出现了夜晚“空洞化”现象,而中城则通过规划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方面,政府规划缓解了老城的压力。

截至20世纪80年代,曼哈顿老城仍

然是一个以办公区为主的城区,商业和服务业的配套设施很少,高达30余万的就业人口,使得老城的交通压力巨大。

为此,纽约市政府不仅将曼哈顿的范围扩展到炮台公园、翠贝卡、布鲁克林和长岛市,而且还对第三产业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制定了更适应纽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

另外,纽约市政府还大力建设公共交通网络,限制私家车的发展,大大缓解了老城的交通压力。

另一方面,曼哈顿中城实现了商务办公和配套功能的有机结合。

中城区的大量写字楼建筑不仅发挥着企业办公楼的功能,还发挥着国际都市消费、娱乐的功能。

例如区域内的洛克菲勒中心有19栋楼房合围,不仅是时代华纳、通用等4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多著名国际化大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也是著名的商业娱乐场所,其购物中心引领着国际潮流。

另外,在曼哈顿中城CBD区域内,集中了纽约都市区50%以上的戏院及公共娱乐中心,如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无线电城等。

完善的娱乐休闲中心成为中城区吸引企业总部的重要因素,保持了曼哈顿CBD发展的持久活力。

(二)伦敦金融城

伦敦金融城(CityofLondon)位于泰晤士河畔,面积1.4平方英里,约合11平方公里。

金融城拥有近2000家金融机构,以及30万左右的金融人士,还聚集了500多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之多。

①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具有其他金融中心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即使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内,伦敦金融城也有纽约和东京无法比拟的地位,纽约和东京的交易量虽然大,但主要服务于本国或地区经济,而伦敦金融城则依赖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伦敦在国际债券交易、海外权益交易、外汇交易和跨国贷款方面居世界第一。

在银行方面,英国银行约半数的资产由国外银行持有,伦敦450家授权银行中的2/3来自国外。

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3月的数据,2001~2005年,在伦敦金融城传统上领先的众多领域市场份额一直保持上升或稳定的状态。

现在,伦敦占跨境银行信贷的市场份额从1992年的16%上升到20%,同期的外汇市场交投总额份额从27%升至31%。

伦敦在国际债券二级市场的份额达70%。

虽然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但欧元的出现并未削弱反而巩固了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金融城也提升了欧元的世界货币功能。

实际上,在伦敦使用欧元交易的国际金融业务比任何欧元区城市都多。

其原因就是欧元的诞生导致了欧洲从保险到证券和衍生品交易的各类金融市场围绕着当时已经是市场领导者的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进行了明显整合。

在伦敦金融城的外汇交易中,约40%的业务涉及欧元。

欧洲证券交易所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情况相似,欧元是交易的主要货币。

在进行交易的所有利率衍生金融产品中,有3/4使用欧元。

伦敦证券交易所1/3的交易使用欧元。

国际长期债券中,欧元比例上升至40%,其地位堪与美元比肩。

由于地理位置及时差等关系,许多美国银行以金融城为基地管理其中东甚至远东的业务,使得金融城的国际色彩异常浓烈。

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国际银行业务,而且,其交易比重涵盖了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等世界性货币,这里还管理着世界上20%的国际贷款。

伦敦金融城还是世界期货交易市场之都,进行着全球90%以上的有色金属交易和世界上95%的传统金属交易。

作为欧洲最主要的能源交易市场之一,伦敦金融城国际石油交易所每分钟调整布伦特原油(全球大部分原油市场的基准等级)价格。

伦敦金融城还保持着世界上最大国际保险市场的地位。

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市场“劳合社”诞生在金融城,全球20家顶尖保险公司都在金融城设有公司。

伦敦金融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级的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中心,尤其是咨询、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

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均设有总部,其管理咨询业总收入为47亿英镑。

世界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信息提供商路透社的总部就位于金融城。

另外,世界15大律师事务所的5家事务所源于伦敦金融城,这些事务所的员工至少有1/4在英国境外工作,还有逾60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设有办事处。

伦敦金融城作为一个庞大而致密的金融业网络体系,其管理和运作需要高度精细化,拥有专门的市政机构———“伦敦金融城政府”,致力于维护伦敦金融城的全球地位。

这一体制自几个世纪前的《约翰国王大宪章》起便得以确立,伦敦金融城政府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市政地方自治主体。

伦敦金融城政府主要提供基础设施维护、经济战略规划及所有相关的服务。

伦敦金融城政府包括伦敦金融城市长、两名市政司法长官、市政参事等官员以及议会(CommonCourt)。

伦敦金融城政府的市府参事议政厅(CourtofAldermen)和政务议事厅(CourtofCommonCouncil)的角色类似英国国会的上议院(HouseofLords)和下议院(HouseofCommons)。

他们通过处理信息和出访等,维护着“伦敦金融城”这个特殊的品牌,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伦敦金融城已达到金融服务行业的最高境界。

(三)东京新宿

新宿位于东京都中心区以西,是东京副都心。

目前,新宿商务区面积达16.4公顷,商业、办公及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00多万平方米,并以40多栋超高层建筑形成了东京的一大景观。

新宿副都心的经济、商业、文化、信息等部门众多,金融保险、不动产、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新宿的主要行业,仅以新宿车站为中心、半径7000米的范围内,就聚集了160多家银行。

据统计,新宿就业人口已超过了30多万人,且为通勤人口,约为东京都心区的30%~50%,很好地实现了分担东京都心区压力的目的,并形成了以交通枢纽的立体利用和辐射为特色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新宿的地下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早在1970年前后,新宿就建成了贯穿新宿车站东、西两侧商业区的“都会地下步道”,到20世纪90年代,新宿地下商

业空间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其中商业街近7000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地下商业街,这不仅缓解了地上设施压力,也有利于商业空间增值。

在拥挤的商务环境中,充分实现了对交通枢纽的立体开发。

新宿在狭小的土地上设立了占地2.46公顷的广场,并以此作为汽车和公共汽车的枢纽。

同时,还在空中建设有高架步道系统,这一系统把主要商业设施及新宿车站在空间上连为一体,方便了与周边商业设施的联系。

同时,其商务环境也立体展开,形成了独特的楼宇经济。

为实现商务区配套环境的完善,在区内广场建设了商业综合体,这一商业综合体与很多大厦有直接的联系通道。

这不仅保证了商务办公区规划的相对独立,而且使之能够为商业区提供配套,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商业、商务氛围。

新宿的发展经验是,政府力量从规划、建设、运营等一系列环节全面介入。

20世纪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作为首都东京原都心的中心三区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政府机关、大公司总部、全国性的经济管理机构和商业服务设施高度集中,导致交通拥挤、建筑物及人口高度密集。

1958年东京都政府提出建设新宿、涩谷、池袋等三个副都心的设想,并首先从新宿副都心开始规划建设,同时政府参与了大部分市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在新宿副都心的初期开发建设阶段,东京都政府的部分办公机构不断迁入新宿,使副都心的吸引力大增,伴随着的是一些相关配套设施及其他部门的迁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宿最终成为经济、行政、商业、文化、信息等部门云集的东京最著名的商务区之一。

(四)巴黎拉德芳斯

拉德芳斯位于巴黎塞纳河畔塞纳省皮托市、库伯瓦市和楠泰尔市的交界处,原是巴黎西郊的无名高地。

1958年,巴黎市政府为了提供更加充足的商务办公空间,缓解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保护原有的历史建筑和城市风貌,决定在拉德芳斯区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副中心,拉德芳斯占地约750公顷,规划建设写字楼250万平方米,并计划用30年的时间,分步骤开发,将拉德芳斯建设成办公、居住、娱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商务中心。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拉德芳斯区成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中心区,被誉为“巴黎曼哈顿”。

目前,区域内已入驻企业超过1600家,其中包括法国最大的5家银行及近200家金融机构,19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

整个商务区的工作人员超过15万人,拥有欧洲最大的105万平方米的商业中心。

在已建成的中心区写字楼中,法国最大的企业50%进驻其中。

拉德芳斯已成为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商务办公区之一。

表1 巴黎拉德芳斯发展情况

面积

(公顷)

先期开发面积(公顷)

写字楼总面积(万平方米)

企业数量(个)

 

就业人数

(万人)

商务区

住宅、公园

总数

金融企业

 

750

160

90

250

1600

200

15

  

拉德芳斯的规划建设,成功疏解了巴黎市区过于拥挤的压力,作为新城,它没有破坏甚至丝毫没有触动老城的古朴,反而通过创造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给老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拉德芳斯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的开发机制保证了拉德芳斯规划建设的有效实施。

在拉德芳斯区开发过程中,拉德芳斯区域开发公司(EPAD)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公司在区域开发之初成立,既与政府密切联系,贯彻执行政府发展规划,对开发建设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还在土地收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拥有很大自主权,在开发初期通过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吸引投资者,并向开发者出售建筑权,取得收入。

可见,这一机构既保证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居民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第二,便捷的交通体系保证区域办公的高效率。

拉德芳斯在建设初期就制定了人车分流的交通规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建设10余年后,拉德芳斯区开通地铁,区内快速铁路通车,从市中心区到拉德芳斯区不超过5分钟。

目前,拉德芳斯区形成了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清晰的道路标志也引导车辆快速通过、有序停放。

拉德芳斯成为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公共运输服务系统每天运输通勤者达35万人次,近80%的人进出拉德芳斯选择公共交通。

第三,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了综合服务功能。

1970年,区域快速铁路通车后,在相关交通节点周围建成了小型的购物中心,到80年代,区域内已建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而各小区内也有各类食品店、超市等,为企业职工和居民提供购物服务。

区域内还有多家大型会展中心,满足企业展览、会务需要,区域内曾举办过七国高峰会议。

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拉德芳斯成为以商务办公为主,集居住、购物、会展、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区。

第四,良好的景观、文化环境不断丰富拉德芳斯的内涵。

拉德芳斯不仅注重城市景观建设,保持建筑的多样性和新旧城的协调性,而且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注意保持写字楼、住宅的合理密度。

据初步统计,目前区内绿地面积超过67万公顷,这些绿地经过创意设计,为区域营造了和谐、舒适的环境。

此外,文化设施建设也是拉德芳斯的重要特点,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多种文化活动提高了拉德芳斯的城市品位,丰富了其内涵,也有利于聚集“人气”。

(五)卢森堡金融区

卢森堡是世界第七大国际金融中心,在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仅次于伦敦,因此被誉为“金融之都”,在卢森堡的银行由1960年____的13家发展到1970年的37家,1980年增至111家,1995年底更高达223家。

来自世界各地的220多家银行在卢森堡金融区设立了分行及分支机构,全球领先的50家银行中,有30家在卢森堡设立了分支机构,此外还有1万多家金融控股公司和1600多家投资基金。

卢森堡金融区生产性服务业也具有相当的规模。

基金业异常发达,拥有2103家投资基金公司,从业人员7800余人。

有近2150支投资基金,8500多家投资基金机构,管理的净资产达.65万亿欧元,在欧洲名列榜首,在全球仅次于美国。

卢森堡金融区聚集了57家人寿保险公司、34家财产保险公司、273家再保险公司。

卢森堡金融区拥有银行业从业人员2.4万人,基金业7800人,咨询审计业4000人,保险业2600人,律师业1000人。

卢森堡金融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推动,其形成正是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结果。

20世纪60、70年代,卢森堡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钢铁业,人均生产钢铁7吨,但是这种发展很快就遇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日益紧张,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在这种情形下,卢森堡政府倾尽全力寻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卢森堡金融业的发展就取得了骄人成绩。

卢森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引导的政策措施。

这种政策的核心是不断提高经济的自由化程度,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其中最主要是良好的法律体系和有吸引力的税收制度。

通过高效透明的政府管理,完善的法律体系,卢森堡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欧洲金融中心。

按照HeritAgeFoundAtion的评估,2008年卢森堡的经济自由度是752%,在欧洲41个国家中排在第8位,其中金融自由、贸易自由产权保护、商业自由等方面均排在最优级别。

政府行为在多个方面都显示出了服务与商业自由的导向。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和产权保护制度。

卢森堡实行银行保密

法,为储户严格保密,从而吸引了大量外国银行和存款。

无论是新开业还是关闭一家企业都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对国外和国内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居民和非居民持有外汇都较少受限,资本交易、经常转移、利润返还、购买房地产权等都不受限制。

合同的安全性较高,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卢森堡坚持了关键性的国际协议框架。

其次,监管程序高度简化,但却十分有力。

按照世界平均水平,开设一家企业所需时间是43天,在卢森堡只需一半时间就能完成。

获得商业许可证需要的程序,世界平均水平是19道程序、239天,这两方面卢森堡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6年,卢森堡政府透明度指数在163个国家中排名第11位。

收受贿赂要受刑事处罚,反腐败的法律法规能够得到严格执行,经济金融法规完善并能得到有力执行,这些严格的监管卢森堡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再次,优惠的税制。

卢森堡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和较低的公司利得税,所得税最高税率是38.95%,企业税最高税率是22.9%,较低的企业税使生产率提高了29.6%。

对外国公民不征储蓄利息税等,是吸引外国人在卢森堡储蓄的主要原因。

(六)国外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经验借鉴

通过对以上几个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研究与分析,现将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基本情况汇总成表4,通过对这些总部经济聚集区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国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表4 世界知名总部经济聚集区概况

 

聚集区名称

 

规划建设

时  间

基本建成

时  间

主要功能

 

聚集区规模

投资来源(政府投资/私人投资)和政策

建设时间

 

纽约曼哈顿

 

18世纪开始

 

20世纪70年代

 

金融、商务

58平方公里,地产价值占纽约53%

1∶20,主要通过税收优惠和提高容积率吸引投资

约170年

 

伦敦金融城

 

17世纪末

开始

 

20世纪70年代

 

金融、商务、贸易

 

11平方公里

 

几乎全额由私人资本建设,《约翰国王大宪章》规定金融城的自治模式

约270年

 

巴黎拉德芳斯

1958年

 

1992年

商务、金融

250公顷,集中了法国最大企业的一半

34年

东京

新宿

 

1958年

1986年

商务、金融

 

96公顷,集聚了160多家银行,就业人口30万人,日人流量300万~400万人次

1∶46,规划和政府带动,市场需求

推动

 

28年

卢森堡金融区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80

年代末

 

基金、贸易

全球顶级的30家银行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拥有2150支基金,8500多家投资基金机构,净资产1.65万亿欧元

严格而有效率的金融监管体制和法规

 

约30年

 

 

 

其他聚集区②:

新加坡水仙门

 

20世纪60

年代

 

20世纪90

年代

 

商务、金融

82公顷,500万平方米商务写字楼

约30年

悉尼CBD

20世纪60

年代

 

20世纪80年代

 

金融、商务、文化

 

2.2平方公里,460万平方米写字楼和配套设施

1∶13,通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私人投资

 

约20年

 

蒙特利尔CBD

20世纪初

 

20世纪60

年代

商务

6平方公里

通过一揽子优惠政策促进私人投资

约60年

法兰克福萨克森豪森

20世纪初

 

20世纪80

年代

 

会展、金融

 

约80年

 

1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纵观这些国际知名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历程,动辄以几十年上百年计,一般自发发展起来的聚集区历史都比较悠久,年龄居中的聚集区大部分是由于老城容量不足或老城无法提供除商务以外的其他配套服务,从而政府规划和开发的新城,年龄稍短的聚集区则是由政府规划的中央商务功能区,其配套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也相对较为健全。

但无论采取哪种运作方式,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都需要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相关产业的集聚、配套设施的完善和相关法规制度的健全,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和长久发展都难以实现。

2政府的规划引导对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虽然诸如纽约、伦敦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基本上是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但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却也不容忽视。

纽约曼哈顿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老城容量逐渐饱和,一方面交通负荷和办公空间的饱和,使得老城越来越拥挤,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城更加突出其商务办公功能,其他如娱乐休闲、高档品零售等服务行业难以满足需求,从而造成了老城的“空洞化”。

直至纽约市政府对全城交通的重新规划,对老城加以改造并实施CBD扩展计划,将中城、炮台公园、长岛市等地纳入CBD区域,才使曼哈顿CBD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20世纪80年代后,曼哈顿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CBD之一。

3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要注重特色和定位

国外知名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独特的区域定位,例如曼哈顿以商务和金融著称,伦敦金融城更是以其发达的金融网络著称,德国的法兰克福则以其会展业享誉全球。

总部经济聚集区不仅要重视商务地产的经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注重其产业的特色和城市功能定位。

4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要注重功能的多样性

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经济的制高点,不仅要突出商务功能,也要注重其他功能的配套,包括娱乐休闲、高档消费、文化事业等多种功能。

例如纽约的曼哈顿不仅拥有以商务金融为主要特色的华尔街,还拥有百老汇等演艺、娱乐高度发达的街区,同时还拥有中城的时尚消费,这里甚至是全球时尚的风向标。

因此,总部经济的影响力不单是其经济的辐射能力,也是文化的传播和覆盖能力。

 

 

①李俊辰:

《伦敦金融城——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中心》,《证券日报创业周刊》,2007年1月19日。

②周方、聂冲:

《浅析国外CBD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