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514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docx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由编辑删除!

 

项目概述

项目背景

山洪灾害是山丘区在一定强度或持续的降雨下,因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发生的自然灾害,它具有突发、破坏性大、防治困难的鲜明特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和滑坡,往往对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点多面广、破坏力大等特点,往往导致人员伤亡,房屋、田地、道路、桥梁等被毁,甚至导致水库、塘坝、堤防溃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据调查,全国2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500多个在山区,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

由于山丘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复杂的地形地质因素等,每年汛期,居住在山丘区的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面临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的严重威胁,其中7400万人直接受到影响。

山洪灾害的防御策略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抢”,防御防治的方法是既要采取工程措施,提高工程防洪标准,也要采取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灾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治山洪灾害的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

建设目标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系统结构见图1.2-1)。

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

乡(镇)、村自身预警的监测设施,一般以简易的为主;县级以上可根据经济状况和山洪灾害特点,布置有一定技术含量、实用、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施。

汇入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水雨情监测信息以县级以上的自动遥测信息为主,群测群防水雨情监测信息以乡(镇)、村简易观测信息为主。

根据我国山洪灾害范围广、成因复杂的特点,要加密现有水文气象部门的监测站网,以控制水雨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系统包括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预警系统。

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在县级以上防汛指挥部门建立,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应建立该系统,以获取实时水雨情信息,及时制作、发布山洪灾害预报警报;系统一般要求具有水雨情报汛、气象及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政务文档制作和发布、综合材料生成、值班管理等功能,并预留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信息接口。

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及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预警信息、预警方式、预警信号等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预警方式、预警信号应简便,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图1.2-1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结构图

建设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山丘区暴雨的发生常具突发性,因山高坡陡,洪水汇流快,流速大,加之人口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报、警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防灾设施、工作基础等也有差别,应根据各地山洪灾害的特点,针对目前防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切合实际地设计和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3)坚持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容易实施、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原则。

考虑本地区的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经济状况、人员分布、交通及通信条件等实际状况,制定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

既要利用遥测、通讯、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又要充分考虑山丘区的实际条件,可以采用人工观测简易雨量筒、手摇报警器、无线广播、敲锣打鼓等适合当地条件的监测预警方式方法,扩大系统覆盖面,达到既能有效解决监测、通信及预警问题,又能节约投资的目的。

同时要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经久耐用,尽可能地降低使用运行成本。

(4)遵循相关规程、规范。

系统设计要以现行的相关水文监测、通信系统组网、软件开发、数据库构建等方面的规程、规范为依据;各种构件优选符合国家标准的型材和通用件,以利于施工的质量控制和系统运行的维护管理。

(5)充分利用现有气象、水文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系统建设要与相关行业的规划、建设相协调。

目前气象预报站网已基本布设到县级,水情预报站网按流域设置,地质灾害监测站在重点地区也设到县级。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雨量站网建设要与气象发展规划协调,山洪监测预警要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相结合。

(6)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成果,并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相衔接。

分析确定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制定监测预警方案等,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成果及积累的经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补充,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要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数据库结构相统一,技术标准要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标准相衔接。

需求描述及分析

概述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就是由水雨情监测系统实时监视水雨情状况,查询统计出雨水情信息,之后由数据汇集系统提供实时天气预报、实时雨量信息、实时/历史台风路径、实时卫星云图等气象信息,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点基本信息及监测信息,并结合群测群防监测到的水雨情信息进行汇集统计,预报给决策子系统,决策子系统经过判断后将危险信息传于预警系统,最后预警系统将信息发给防汛人员,之后在传给社会公众,这样山洪灾害的预警就启动了。

需求描述

1.

2.

2.1.

2.2.

2.2.1.业务需求

1.

2.

2.1.

2.2.

2.2.1.

2.2.1.1.水雨情监测系统

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本信息。

水雨情监测系统以雨量监测为主,必要时辅以水位监测和流量监测,设计内容主要包含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

水雨情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

站类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

雨量站监测雨量信息,水位站监测的信息主要包括雨量和水位。

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

(1)简易监测站

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的监测覆盖面,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村、组设立简易监测站。

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

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

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

(2)人工监测站

对于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

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则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3)自动监测站

根据本地区的通信、经济条件,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

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应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2.2.1.2.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

根据各地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特点和山洪灾害预警决策的需求,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技术手段,建设省级或市级或县级防汛指挥部门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为收集山洪灾害防治区水雨情数据信息以及其它部门的相关信息、信息查询、山洪预报决策、预警等服务。

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组成。

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结构见图(2.2-1)。

图2.2-1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结构图

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为系统数据接收、处理、加工与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与信息发布、信息交换等服务提供硬软件平台。

数据库系统主要为系统维护管理、信息查询与服务、预报决策与预警提供数据信息。

在设计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时,各地应结合本地现有的网络结构、通信信道、网管系统、网络设备状况,按照各自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网络和通信的实际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2.2.1.3.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信息汇集子系统主要完成平台所辖各监测站的水雨情信息的实时接收、处理和入库。

对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经处理后按规定的数据库表结构存入数据库中。

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为防汛决策部门、系统维护管理等部门提供基于WEB方式的各类数据信息的查询服务。

信息汇集子系统主要由数据接收处理单元(硬件设备)和实时数据接收处理软件构成。

数据接收处理单元主要由数据接收通信设备、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电源以及设备安装设施和避雷系统组成。

各自动监测站点的水雨情信息通过数据传输信道传输到平台后,进入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通过数据接收软件实时完成监测站水雨情数据的实时接收处理,并存入数据库中。

人工观测的水雨情信息通过语音电话报汛方式自动存入数据库中,或通过其它的人工报汛方式收集后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存入数据库中。

对于简易监测站的信息可采用事后整理的形式存入数据库。

对于上级部门转发的相关信息经处理后,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存入数据库中。

预留气象、国土等部门信息接口,通过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与气象、国土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换,经处理后存入数据库。

2.2.1.4.预报决策子系统.

山洪灾害预报决策子系统是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省级、市级或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进行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依据。

预报决策子系统包括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子系统维护及管理等3个模块。

山洪灾害预报决策子系统具有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系统维护和管理以及信息输出等功能。

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融入山洪预报预警工作中,增强山洪灾害预测预警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决策的科学性。

预报决策子系统建设内容具体为:

(1)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块

结合实时水雨情、气象预报信息,根据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型,对小流域、中小水库水位、流量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文字、表格或图形)。

(2)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根据预报成果及预警指标实时编制预警信息,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

(3)系统维护和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添加和删除,具有控制系统权限的功能。

本模块为系统维护管理提供工具。

2.2.1.5.预警子系统

预警子系统建设是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预警子系统主要包括预警信息的获取和预警信息的发布。

根据预警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同,预警信息的获取分为从各级建立的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获取信息和群测群防获取信息两种途径。

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由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或者群测群防监测点上的监测人员通过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和其它方式完成。

预警子系统的组成见图2.2-2。

图2.2-2预警子系统组成图

1.

2.

2.1.

2.2.

2.2.1.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预警流程

(1)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流程

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区,预警信息由该系统的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

根据平台设立的防汛指挥部门的级别不同,分为平台设立在县级、市级防汛部门两种情况。

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获取发布的预警信息,各乡(镇)政府接收县级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传输给村、组、户。

紧急情况下县级防汛部门可直接对村、组发布的预警信息。

基于平台的预警流程见图(2.2-3)。

图2.2-3基于平台的预警流程图

(2)群测群防预警流程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的获取来自县、乡(镇)、村或监测点。

由监测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培训宣传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观测信息,发布预警信息。

县级防汛指挥部门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乡(镇)、村的预警信息,逐级发布。

各乡(镇)政府除接收县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还接受群测群防监测点、村和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

村、组接受上级部门和群测群防监测点、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

图2.2-4群测群防的预警流程图

2.2.1.6.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从降雨到发生灾害之间的时间短,且往往在灾害发生时断电、断路、断信号,因此群测群防尤为重要。

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一级建立。

1、县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在县级设立指挥部,指挥部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合署办公,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

指挥部设政委、指挥长、副指挥长。

成员由发改委、水利、国土、民政、气象、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2、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在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指挥机构设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水利、国土、民政、气象、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3、村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

接口需求

图形库中基础电子地图、水利要素分布图以及公用数据专题图等GIS数据,是由大量空间对象组成,这些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电子地图文件和关系数据库表。

文件形式

将不同的电子地图数据以计算机文件的方式存放于计算机中,采用文件目录的方式管理电子地图。

在图形数据根目录下分别建立各自的子目录用于存放基础电子地图、水利要素分布图以及公用数据专题图,在各自的子目录下再建立子目录用于存放不同类别的电子地图文件。

由于是以文件的方式管理电子地图,其安全性只依赖于计算机操作系统。

关系数据库表形式

近年来,一些GIS应用系统开始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RDBMS已有的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海量空间数据存贮与管理、事务处理(Transaction)、记录锁定、并发控制和数据仓库等功能,利用扩展的SQL语言对空间与非空间数据进行操作,同时可以方便地实现长事务和版本管理。

尤其使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得以集成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从而促使GIS应用与一般应用的无缝集成。

同时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的关键在于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的采用。

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的采用改变了原有GIS中图形与属性分离的概念,反映空间对象的几何图形数据只是作为一个属性字段(如BLOB字段)与其它非空间属性存贮于关系数据表的一行中。

这种数据模型可以方便地定义空间对象之间、空间对象与非空间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和规则,能更好地对现实世界建模。

目前使用此技术的有ESRIArcSDE和OracleSpatial,MapInfoSpatialWare、SuperMapSDX+等。

性能需求

1、对软件系统的各类人机交互操作、信息查询、图形操作等应实时响应;信息查询、操作、输入界面用图形、文字和数据三种方式在计算机上展现,数据表格应具有报表打印功能;系统的操作要求简单易用。

2、采用WebGIS方式执行GIS的分析任务。

通过标准的浏览器(如IE)来访问地图服务,对于水雨情监测、预警响应的相关处理,均要求能在GIS上进行可视化处理查询,并能实现无级缩放,具备等雨量线、等雨量面等绘制功能。

推荐采用1:

50000的电子地图,如果没有条件,也可采用1:

250000的电子地图;

3、速度要求:

WEBGIS响应速度:

<5秒;

复杂报表响应速度:

<5秒;

一般查询响应速度:

<3秒;

安全需求

安全性要求:

用户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支持数据库存储加密,数据交换的信息包加密,数据传输通道加密,可采用64位DES加密算法,发生安全事件时,能以事件触发的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处理;

可靠性要求:

应能够连续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平均无故障时间>8760小时,出现故障应能及时报警,软件系统应具备自动或手动恢复措施,自动恢复时间<15分钟,手工恢复时间<12小时,以便在发生错误时能够快速地恢复正常运行,软件系统要防止消耗过多的系统资源而使系统崩溃;

需求分析

一.1.1系统涉众分析

1简易观测站:

需观测员用透明盛水器皿进行雨量观测,河边需有观测员用水尺桩对水位进行观测。

2人工观测站:

观测员根据水位观测尺按照报讯的要求,以语音、短信或通话方式进行报讯。

中心站工作人员记录后将信息录入计算机。

3自动监测站:

无人使用,有人看管,系统自动采集数据。

4根据地势的不同,采用卫星,超短波,短信,gprs,pstn进行数据传输。

5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

防汛决策部门、系统维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通过浏览器对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预警子系统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的操作。

6预报决策子系统:

工作人员将得到的信息打印成表格,进行人工报警或自动报警;系统维护模块分三个权限,系统管理员、预报分析用户、信息查询用户。

系统管理员掌握预报决策系统的管理权限,并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控制系统的发布权、删除权、表现权等所有事项;预报分析用户可查询、调用相关数据,实现水雨情分析预报,写入预警信息;信息查询用户只能查询其中内容,不能向数据库中更新、删除、写入数据。

7预警子系统:

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由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或者群测群防监测点上的监测人员通过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和其它方式完成。

根据预警信息获取途径不同,预警发布权限归属不同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

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方,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其对应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即:

平台建立在县级,预警发布权限归县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

依靠群测群防进行预警的地区,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县级、乡(镇)、村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和监测员。

8群防群测组织体系:

(1)在县级设立指挥部,指挥部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合署办公,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

指挥部设政委、指挥长、副指挥长。

成员由发改委、水利、国土、民政、气象、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2)在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指挥机构设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水利、国土、民政、气象、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3)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

一.1.2功能需求分析

一.1.2.1.水雨情监测系统

2.2.1.1.1.

2.2.2.

2.2.3.

2.3.

2.3.1.

2.3.2.

2.3.2.1.

2.3.2.1.1.简易监测站

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的监测覆盖面,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村、组设立简易监测站。

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

雨量、水位的观测:

(1)雨量观测:

为便于观测员能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可设计为透明的装置,并根据区域内雨情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

(2)水位观测:

在岸边修建简易的水尺桩,水尺桩可设计为木桩式或石柱型;对于无条件建桩的观测站,可选择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水位观测尺的刻度以方便观测员直接读数为设置原则,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现场标注致灾的临界水位值的方法,作为预警的标准。

通信方式:

简易监测站的设站目的是群测群防。

当降雨将可能达到临界雨量值或水位将可能达到临界水位值时,观测员可采用人工传递或采用对讲机报告给乡(镇)、村防灾负责人,有条件的可采用电话或手机逐级报送到县级防御指挥部;紧急情况时,可直接向村、组、户发出预警。

有条件的地方可给观测员配置对讲机、移动电话等。

2.3.2.1.2.人工监测站

对于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

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则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雨量、水位观测:

(1)雨量观测:

应配置虹吸式雨量观测设备;确定设备的安装方式,设计必要的安装设施;观测员按照报汛的要求,以语音或通话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2)水位观测:

对于新建的水位站需修建水位观测尺和观测道路;观测员按照报汛的要求,以语音、短信或通话方式进行报汛。

通信方式:

人工监测站通常采用语音报汛进行数据传输,测站需要配备电话线路和电话机,中心站配置语音卡和计算机,实现报汛信息的自动接收、处理和入库;对不具备电话通信条件但已被移动通信所覆盖的地区,测站可配置手机采用移动电话报汛,中心站人工记录校核后录入到计算机。

对于没有公共通信可利用的地区,可根据测站距中心站的距离、地形条件,采用短波通信或超短波通信方式报汛。

采用短波通信,测站和中心站均需配置短波电台、天馈线及电源。

采用超短波通信测站和中心站均需配置超短波电台、天馈线及电源,距离较远或有阻挡时,需建设中继站进行接力。

2.3.2.1.3.自动监测站

根据本地区的通信、经济条件,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

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应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雨量、水量观测:

(1)雨量观测:

A雨量观测场地

①雨量监测站原则上不新建雨量观测场,已建有雨量观测场的站,将雨量传感器放置在雨量观测场内;

②未建雨量观测场的站,则利用屋顶平台予以观测,但安装时应注意与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水平距离为障碍物高度的两倍。

B雨量传感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