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532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docx

山香教育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

河南特岗考试判断题300道专项

1.初中阶段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自我。

×【解析】初中阶段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学校教育,主要因素是教师。

2.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解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刺激分化。

×【解析】刺激分化是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对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刺激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作出相同的反应。

4.学习中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

√【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5.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了。

×【解析】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评判对与错,它还具有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等功能。

6.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解析】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

7.课时计划即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计划。

×【解析】课时计划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

它不仅包括课堂讲授的计划,还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的类型、教学进程等。

8.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解析】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  )

9.教育和学校是同时产生的。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可以说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

而学校的出现则是在奴隶社会初期。

10.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解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所以说作为教材主体的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1.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解析】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1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法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解析】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影响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教育、遗传、性别等。

×【解析】性别不影响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14.终结性评价关心的是最终的目标达成与否。

√【解析】终结性评价重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5.教育目的是由人确定的,具有主观性,不具有客观性。

×【解析】教育目的是人们的教育理想,虽然属于意识范畴,但是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所以说教育目的也具有客观性。

16.管理学生只是学校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

×【解析】管理学生不仅是学校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7.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8.对“圆的直径是其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命题学习。

√【解析】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属于命题学习,题干描述的是判断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9.“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奥苏贝尔,“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布鲁纳。

(√  )

20.新课改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国家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解析】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国家课程一般是必修课程。

22.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主张通过“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  )

23.在书上重点内容下面划线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解析】划线法属于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

2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过程。

√【解析】考查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2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解析】我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6.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所以它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解析】环境可以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但是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7.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  )

28.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解析】首先,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其次,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

所以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9.课外、校外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其中学校占主导地位。

√【解析】学校是专职教育机构,同时,学校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

30.教育研究的课题必须来源于教育实践。

×【解析】教育研究的课题可以来源于教育实践,也可以来源于教育理论。

31.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大教学论》。

×【解析】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32.埃里克森认为培养勤奋感的主要时期是童年期。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童年期是6、7岁~11、12岁,这段时间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33.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

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34.宋代时,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解析】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的时间是在明代。

35.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声像记忆。

.×【解析】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其中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36.学校应该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解析】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

37.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

×【解析】教育的终身化是指教育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工程,从摇篮到坟墓都要接受教育。

这些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和形式。

所以,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的观念是片面的。

38.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解析】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所以说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9.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

√【解析】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  )

41.人格中的气质可塑性强,性格稳定性强。

×【解析】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42.教育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是教育法律制度的存在。

×【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以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只有适用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关系才能转化为教育法律关系。

43.“多学近乎智,无知即无能”,说明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步的。

×【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智力的发展。

44.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解析】教师申述具有非诉讼性。

45.学习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课程价值。

4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

(√  )

47.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

×【解析】态度和品德实质不同。

价值观念只有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48.“望而生畏”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望梅止渴”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解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49.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发展性辅导。

√【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50.义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

√【解析】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讲义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

51.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小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可以开除。

×【解析】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52.组织教学仅仅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的。

×【解析】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是第一个环节,而且是在上课前已经开始的。

53.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材向学生施教。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

5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独立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性。

×【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55.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解析】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和感觉正常,并不存在问题。

56.诊断性评价只局限于在学科教学开始的时候进行。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57.研究者认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58.记忆术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记忆术是精加工策略的一种。

5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道德认知。

×【解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属于道德意志。

60.觉察刺激之间微弱的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解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的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阈限。

61.早期失去父母的爱,从小受溺爱而缺乏惩戒或受到不一致的惩戒,此类因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人格障碍。

( √ )

6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

√【解析】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所以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

63.现代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

因此,就其本质来说,教育就是生产力。

×【解析】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和运用,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但它并不等同于生产力。

64.思维是孩子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

√【解析】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所以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

65.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

×【解析】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形式训练说。

66.捷克著名教育家昆体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解析】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67.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为教师享有管理学生的权力。

×【解析】从教育法律关系上说,管理学生是教师的基本权利。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68.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解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强调的是新旧知识之间有实质性的联系,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两者本质不一样。

69.我国的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解析】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70.只要肯钻研教材,教师就能备好课。

×【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71.评定一个测验质量优劣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三度”,即信度、效度和难度。

×【解析】评定一个测验质量优劣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信度、效度和标准化,而不是难度。

72.校外教育是在课程标准以外实施的教育。

√【解析】考生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说的课外、校外教育,二者一个是在课程标准之内,一个在课程标准之外。

7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经过努克力就可以服。

×【解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对事物的歪曲知觉,是不可以克服的。

7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标准和道德品质三个主要部分。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成分。

75.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解析】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包括教师的观念转变等。

76.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解析】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77.我们听到了远处火车微弱的鸣叫声,属于感觉。

×【解析】对事物的理解性的感觉属于知觉,题干的含义是个体从微弱的声音中判断是火车鸣叫,属于知觉。

78.发现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解析】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这是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之一。

79.电视剧《西游记》中有各种各样的妖怪,但他们的形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了想象的一种加工方式——黏合。

√【解析】黏合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0.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

√【解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

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81.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诱因。

√【解析】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如果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例如,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正诱因,斥责是负诱因。

82.“六艺”教育的中心是礼乐教育。

83.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出现在各种心理活动中。

√【解析】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84.宋代以后的教学,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的主要依据是《诗》《书》《礼》《易》《春秋》。

×【解析】宋代以后,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5.李老师沉着、机智、细致、认真,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这是她能力强的表现。

√【解析】能力是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题干中的描述是能力强的表现。

86.生产力直接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

×【解析】生产力虽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但不对教育起直接影响。

对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起直接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87.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解析】在某一时期,儿童身心发展较其他时期迅速,反映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88.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解析】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89.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导向。

√【解析】德育对其他教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90.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解析】课程不仅包括了全部的教育内容,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91.划线、做笔记、提问等都属于精加工策略。

×【解析】划线属于复述策略。

92.言语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所以说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解析】言语和语言是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

93.人的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 √ )

94.影响学生新的学习和后继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程度。

√【解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

9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解析】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96.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小学生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患有多动症。

√【解析】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但不是所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的儿童都患有多动症,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区分。

97.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 √ )

98.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心理活动。

×【解析】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99.首因效应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解析】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10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三条。

101.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含义是只要求生活世界不要求科学世界。

×【解析】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注“生活世界”,并不是不要求“科学世界”。

102.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独立完成作业。

×【解析】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能代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10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解析】产婆术亦称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104.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中的“礼”是指道德教育。

×【解析】六艺教育中的“礼”,不仅包括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历史等内容。

105.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解析】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106.从众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解析】这种社会现象是服从,而不是从众。

107.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是人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108.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过程。

√【解析】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的过程。

109.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这体现的是巩固性教学原则。

(  √)

110.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它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解析】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

从德育的性质上来说,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111.高原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和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高原现象的定义。

112.教学方法一旦形成之后,就不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化。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内容的不断调整与更新,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更新与发展。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继而制约着教育方法的变化与发展。

113.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实现的。

√【解析】个体学习动机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影响学习结果,即学习动机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来影响学习结果。

114.教师要进行家访时,可直接对被访学生说:

“告诉你爸,今晚我要来家访。

×

115.我国中小学新课程十分强调教育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解析】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评价的发展功能,即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116.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117.首先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思想的是《学记》。

118.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解析】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

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施行于1993年。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20.某教师对生病学生不问不顾,导致该学生因延误治疗而死亡,则该教师的行为属于不作为侵权。

√【解析】该教师没有履行对学生的保护职责,构成不作为侵权。

12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22.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解析】自我意识要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在青少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

123.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三字一话”是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

√【解析】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即“三字一话”是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124.西周时期的国学是由周王朝设立的、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要任务的学校。

×【解析】西周时,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国学是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

125.“长善救失”说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规律。

√【解析】互补性规律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长善救失”即扬长避短,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

126.对于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教师不予理睬,这是运用负强化的原理。

×【解析】对学生的不当行为不予理睬,不给以强化,运用的是消退原理。

127.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当地条件太差。

×【解析】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既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等客观条件有关,也与家庭、教师和学生等主观因素有关。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28.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解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的成熟,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129.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