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786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四个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3、我国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岁-11、12岁);⑤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⑥青年期(14、15岁-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行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

①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敏感期)

  1、提出者: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

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内容:

  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①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②思维受到直觉表象的束缚;

  ③思维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①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

     ②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③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

①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②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④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⑤思维具有灵活性。

  练习: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和四个阶段。

  答案: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加;

  (3)认知与情感、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的心理比小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容易走向极端;

  (4)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它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关于最近发展区

  

(一)提出者:

维果斯基(前苏联)

  

(二)定义: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三)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练习: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A.支架式教学

  B.最近发展区

  C.关键期

  D.学习准备

  答案:

B

  (四)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1、支架式教学:

儿童被看做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1)搭建支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协助学习

  3、支架式教学的类型

  

(1)示范解题步骤,让学生知晓有效的解题方法

  

(2)进行“出声思考”,让学生理解操作时的思维过程,并进而模仿

  (3)使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4)改变教学材料,以层层推进式发展学生能力

  (5)提供书面或口头的“提示和线索”,引导学生思维

 一、人格的发展

  

(一)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这些发展危机是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有助于发展健全人格,否则,就会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如下所示(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2岁)

  发展任务:

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发展任务:

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发展任务:

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发展任务:

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发展任务:

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就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以后)

  练习: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答案:

C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把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模式。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3.同辈群体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1、定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2、自我意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3、组成: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二)发展阶段:

  1.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

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练习:

,又称,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答案: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

  2、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提出者:

威特金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一般说来,场依存型的人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感兴趣,而场独立型的人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会更擅长。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提出者:

卡根

  学生在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

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另一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提出者:

吉尔福德(美国)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力量表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采用比率智商  

  另一个重要的智力量表是韦克斯勒量表,采用的是离差智商。

  3、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①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差异:

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IQ为100左右。

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不到1%。

  个体内差异:

指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

如韦克斯勒量表分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分别测量个体的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

  练习: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

  A.超常  B.弱智

  C.中下  D.中等

  答案:

D这里考查的是个体差异中的个体间差异,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在100左右

  ②群体差异

  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目前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于是按年龄分班教学还是将能力或知识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教学班进行教学”这样一个问题,斯托达德曾提出一个双重进度方案,一部分课程(必修课)采用年级分班制,而其余课程则采用能力分级制,力图使两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布鲁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

所谓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进行个别学习。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定义: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二)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特征差异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在这几个方面,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练习:

简述学生性格的特征差异。

  答案:

学生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①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性和内倾型;

  ②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