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测试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667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阶段性测试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性测试十.docx

《阶段性测试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性测试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段性测试十.docx

阶段性测试十

阶段性测试十(必修三第三、四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45分)

1.(2012·南京)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答案 D

解析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新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产生。

2.(2012·济宁)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答案 B

解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计算。

3.(2012·辽宁)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

答案 C

解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

4.(2012·汕头)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区分。

捕食和竞争属种间斗争,共生属种间互助。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对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可见共生的两种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个体数量应是同步变化的,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相互之间具有调节和抑制作用,以维持两个种群数目的相对稳定。

竞争是两种生物为争夺食物、空间而发生的斗争,竞争的结果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种群密度增加,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减小,乃至最后消亡,表现为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

故选B。

5.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

①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 ③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⑤④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②⑤④D.①④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样方法为植物种群密度调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掌握基本步骤即可正确作答:

①确定对象;②随机确定样方;③统计各样方数量;④计算,求平均值。

6.林业部门对某地区稳定生态系统中乔木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合下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查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某乔木种群的数量变化应符合曲线Ⅱ

C.该地区所有的乔木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群落

D.分析曲线Ⅱ,通过a时的信息不能推出该种群的相应K值

答案 C

解析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为样方法,A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内,种群的数量变化应符合“S”型增长,B正确;生物群落指的是某生态系统内全部的生物,C错误;曲线Ⅱ中的b点才可推测出该种群的相应K值,D正确。

7.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只能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均匀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样方的多少对结果有影响

C.不同种群所示的生物不是同一物种

D.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 D

解析 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还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A错误;均匀分布的生物,可通过简单取样即可计算出相应结果,B错误;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区域不同种群就不同,但不同区域可以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

8.(2012·河北)1980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并于当年人工繁育出第一批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

扬子鳄由80年代初的几百条增加到一万多条,该保护区扬子鳄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

A.种群基因库增大

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

答案 A

解析 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

扬子鳄种群在繁殖过程中,种群内个体在增多,致使基因库增大,A正确;随机交配的种群内,如不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般是不变的,B、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9.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老鼠的天敌数量大量减少,造成鼠灾泛滥。

生态学家继续研究了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构建了如下的数学模型。

下列对表格中甲、乙、丙、丁的描述及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构建数学模型

的一般方法

构建田鼠种群增长

模型的主要步骤

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Ⅱ.提出合理的假设

Ⅱ.甲

Ⅲ.根据乙,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Ⅲ.丙(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田鼠的数量。

Ⅳ.丁

Ⅳ.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A.甲指的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田鼠种群的数量每天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B.乙指的是实验数据,丙指的是Nt=N0·λt,其中λ应大于1

C.丁指的是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D.根据表中相关信息,结合丙可推导出该地区老鼠数量变化规律符合Nt=N0·λ1.0147

答案 D

解析 构建的数学模型需要检验或修正,所以该地区老鼠的数量变化规律不一定符合Nt=N0·λ1.0147,故D错误。

10.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说明排尿反射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B.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却可以讲话,这是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

C.听、写、读、说均是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排尿反射中枢在脊髓,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说明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A项正确;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却可以讲话,这是大脑皮层H区(听觉语言中枢)受损伤,B项错误;语言功能是大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C项正确;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项正确。

1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答案 D

解析 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正确;R→S时间内种群类型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自然灾害,B正确;图中反映的是种群类型数量,不能得出包含的物种情况,C正确;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D错误。

12.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

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

下列各项最符合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

A.捕食B.竞争

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 D

解析 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符合互利同生,D正确。

13.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K代表环境最大容纳量)(  )

A.“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是定值,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也为定值

B.“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

C.“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而“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有K值

D.“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增长过程中无环境阻力,而“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有环境阻力

答案 A

解析 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14.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A.②③B.①②

C.①③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只要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就发生了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物种的形成有异地和同地之分,同地的物种形成如多倍体并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答案 B

解析 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离会导致再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物的个体减少,进而计算出的结果会增大;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等特性,如诱虫器上方的电灯未打开不能营造干燥与湿润、光与暗的环境,可能会导致捕获的物种数量下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除了方格内的个体要计算外,对于压线的个体,一般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如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则结果会变大;酵母菌计数时,应先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如不震荡试管会使底部酵母菌数量比较多,进而使统计的结果变大。

1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内部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两群落之间没有共同的物种

D.群落是一个静态系统,只有收到外界干扰或破坏才会发生演替

答案 B

解析 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加,但食物链不会因此而缩短,A错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主要是优势物种的更换,C错误;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D错误。

17.生活在某一草原上的不同种类的鼠之间有可能发生的是(  )

A.种群数量变化都呈“J”型增长

B.不同种类的鼠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当使用鼠药灭鼠时,各种群的死亡率相同

D.不同鼠之间不存在信息传递

答案 B

解析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型曲线增长,故A项错误;不同种类的鼠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故B项正确;当使用鼠药灭鼠时,由于抗药性不同、个体数不同,因此各种群的死亡率不可能相同,故C项错误;不同鼠类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故D项错误。

18.近年来,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2010年我国该病死亡病例905例。

最新研究成果发现,80%的患儿在感染后第一天抗体水平已经达到成人所具有的水平。

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专一性识别病原体EV71,且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免疫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再次受病原体EV71刺激时其细胞周期不变

C.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

D.该免疫过程属体液免疫,肯定与T细胞无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吞噬细胞对病原体有识别能力,但没有特异性,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A项错误;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将迅速增殖分化,细胞周期缩短,B项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C项正确;体液免疫中大多数过程需要T细胞识别和呈递抗原并释放淋巴因子,D项错误。

19.我国一些农产品因农药、化肥残留较高而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禁止进口,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的“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下列措施中能有效突破“绿色壁垒”的是(  )

A.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使农田生态系统食物链延长

B.普及推广生物防治,大量引入害虫的天敌

C.研究和开发生态农业,生产高品质的绿色产品

D.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农作物

答案 C

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食物链延长,会造成能量大量损失;大量引入害虫天敌,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入国外农作物,可能会引起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C.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对濒危动物的保护直接有效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增长率基本为零。

21.2011年5月,中国环保当局承认,尽管措施更为严厉,但随着经济回暖,中国的污染情况加剧。

部分地方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种群数量均在减少。

下列对该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这些显著变化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

B.有害昆虫将呈“J”型曲线增长

C.信息传递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不发挥作用

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环境的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有害昆虫由于受到空间、食物等限制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信息传递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环境污染导致越来越不适合生物生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22.生态系统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作为一个生态单位,交叉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复合体。

下列对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③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

草→兔→狐,草→昆虫→鸡→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组成,也不占任何营养级。

细菌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与狐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23.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缔约国就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CO2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进行争辩磋商,缔约国均采取措施进行减排。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

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

D.大气中C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缓解的措施是控制B的活动和植树造林

答案 D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参与碳循环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A,消费者D、E,分解者B,C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所致,缓解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其次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组分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图中的食物链为A→D→E,增加各个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当E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D5kg,所以至少需要25kg的A。

2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是(  )

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

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答案 D

解析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中信息传递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利用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5.下图是以种植番茄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食物链是A→B→C

B.B→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

C.先进行物质循环,再进行能量流动

D.如果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a),A、B、C三个种群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量比例最高的是C种群

答案 C

解析 从A、B、C与大气中CO2库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和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所以图中的食物链是A→B→C,B的同化量是200(J/cm2·a),C的同化量是20(J/cm2·a),所以B→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C是次级消费者,没有更高级的消费者存在,C种群的同化量为20J/(cm2·a)。

未被利用的能量=20-8-2=10J/(cm2·a),未被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1/2,比例最高。

26.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

该决定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将树木、农作物秸秆、林业加工残余物和各类有机垃圾等生物质所蕴藏的能量,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的可再生能源。

燃料乙醇、沼气、固体成型燃料、生物柴油等就是生物质能产品。

下列关于生物质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展生物质能可有效控制“温室效应”

B.生物质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C.发展生物质能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

D.发展生物质能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B

解析 温室效应主要由传统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引起,生物质能可有效控制“温室效应”,故A项正确;生物质能归根结底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故B项错误、C项正确;发展生物质能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27.新华社2011年消息:

国家质检总局扩大暂停进口台湾受塑化剂污染产品,数量从22种猛增至812种。

下列关于塑化剂污染产品对生物的危害以及治理塑化剂污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废弃塑料袋在农田中不断积累,破坏土壤通透性,影响作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以及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

B.植食性动物牛、羊等家畜吞食塑料后,长时间滞留在胃中难以消化,可能是家畜的胃中缺乏消化塑料的酶或缺少分解塑料的微生物

C.自然界中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极少,塑料在生物圈中越来越多,物质循环受阻

D.可应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出能降解塑料的细菌

答案 D

解析 细菌无染色体,也不进行有性生殖,因此不能用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原理进行培育菌种。

28.下图表示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叶的光合作用,最后全部用于分解者的生长

C.叶中只有1.5%的能量被鸟同化

D.呼吸代谢产生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 A

解析 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叶的光合作用,大部分被分解者以细胞呼吸的形式散失。

同化中的能量包括呼吸代谢和生长中的能量,故叶中被鸟同化的能量为100%×15%×(40%+l0%)=7.5%。

呼吸代谢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29.“环境激素”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释放到环境中并持久存在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化学污染物,被称为21世纪的公害。

如杀虫剂、塑料增塑剂、除草剂、洗涤剂等。

在动物体内富集会引起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紊乱等症状。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激素”可能通过破坏激素的生成和降解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B.“环境激素”可能通过干扰调控类固醇代谢的激素调节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C.“环境激素”只能通过干扰动物体内的反馈调节机制影响健康

D.受污染的河流中出现雄性化的雌鱼,表明环境中存在类雄性激素的“环境激素”

答案 C

解析 “环境激素”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释放到环境中并持久存在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化学污染物,如杀虫剂、塑料增塑剂、除草剂、洗涤剂等,“环境激素”可能通过干扰动物体内的反馈调节机制影响健康,也可能还有其他途径,C错。

30.2011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生物多样性”。

从该主题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B.基因重组是形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C.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A

解析 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故A项错误;基因重组可产生多种基因组合,使生物出现多种表现型;是形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故B正确;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6小题,共55分)

31.(2011·天津)(9分)下列是教材中的一组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在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中,你作出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可将观察________作为观察因变量变化的指标。

(2)进行人类遗传病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_________________遗传病作为调查内容。

若最终调查得到的发病率与我国人群中发病率数据不符,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对土壤动物不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的原因是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