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570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docx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3

专题检测(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词)

(时间:

90分钟 满分:

90分,每题6分)

1.(2013·潍坊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令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

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首句写景作用的能力。

应熟练掌握首句写景的作用,如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烘托人物心境,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内容,情与景关系方面等等。

根据具体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

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

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③触景生情,引起下文作者的旅思。

(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注意词中提到归家的船只已准备好,可是兵书却无人托付,以及引用典故“当年悔草《长杨赋》”等地方。

先回答出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有手法要点明手法。

答案:

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

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2.(2013·武汉四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①王禹偁:

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1)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炼句能力。

本题考查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考虑此题要注意上下文关系、与全篇内容的情感关系和结构作用。

首先,此句为首句,交代江南季节特征,与下文“江南依旧称佳丽”的关系,欲扬先抑;同时“恨”与“愁”又与下片“谁会凭栏意”遥相呼应,结构作用也就有了。

答案:

①比拟,这雨使人添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亦可)②欲扬先抑,衬托出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

③总领全篇,呼应下片,完整表达作者的感情。

(2)概括“征鸿”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本题要想解答准确,必须明确“征鸿”这一传统意象的内涵,同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这样就会发现,实际上作者是借“征鸿”来自比,答题方向也就明确了。

答案:

①以鸿鹄高飞比喻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②对于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作者是十分爱恋和喜悦,但是作者胸怀大志,积极用世,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面对振翼搏击的万里征鸿,他发出了事业无成,青春老去、世无知音的感喟。

3.(2013·温州市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王茶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文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抓住画的特点,结合诗文中景物描写的技法,分析“以画入诗”特征。

答案:

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读下阕情感要紧抓“浮生常客路”、“孤”、“又”、“寒灯”等词语分析。

答案:

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

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

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4.(2013·陕西宝鸡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

(2)题。

石州慢

[宋]张元干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技争发。

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

长亭门外山重叠。

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

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

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1)“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首先运用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展开为景象,然后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原则,分析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从下片的“凄凉”、“离别”可知乐景与哀情的关系。

答案:

描绘了梅花报春,大地复苏的景象。

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切,溪边梅树疏落的枝条上绽露出朵朵花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冬去春来,本应使人感到无限美好,然而这并不能引起词人心灵的欢悦,相反却萌生出离愁与苦恨。

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下阕进行鉴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分清虚实,同时不能忽视好处。

答案:

下阕虚实相生,以虚衬实,抒写自己的相思之苦。

“画楼深闭”以下三句是想象,虚景实写,设想闺人独居深楼,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归,身体渐渐消瘦;“心期切处”以下三句是写实,写自己的无限凄凉孤独,留待给对方倾诉,与“画楼”三句写家人的别恨形成对照;最后两句也是虚写,设想未来重逢,言下重逢之喜犹似不能抵消离别之憾。

5.(2013·湖北武汉武昌区期末调研)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①苏轼的这首词写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

(1)“人生几度新凉”中“新凉”指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新凉”既指季节的交替,天气变凉;又指诗人自身因政治仕途不顺而生的人生心境之凉。

感情把握也是从“新凉”的两点含义生发出来的。

答案:

①“新凉”照应“中秋”,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②“新凉”亦指诗人因“乌台诗案”被系入狱,备受凌辱,后侥幸不死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③“几度新凉”表达了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④同时也表达了含冤被贬后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之情。

“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或答“被贬的落寞悲凉”)之情。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此题时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性,也就是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抒情方式。

此类题的答题模式为,一写手法,二结合诗句分析手法,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示例一:

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

“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或:

“月明多被云妨”,借眼前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

示例二:

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

“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

“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或“‘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示例三:

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

“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

“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言之成理即可。

6.(2013·东北三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菩萨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

妾心陌上悠扬蝶。

何处望归鞍。

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

独自烧香罢。

惟有梦相寻。

惊鸟啼夜深。

(1)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

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

两句构成鲜明对比,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

(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借助梨花、新月、惊鸟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

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

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

7.(2013·山西省晋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谪仙怨

[唐]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②。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晴川:

晴朗的江面。

②携:

分离。

③长沙:

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1)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之后的各种情感。

(2)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直抒胸臆,词中以“惆怅”直言离别的哀愁,以“恨”直言贬谪之苦。

②寓情于景,以“孤舟”“流水”“白云”等意象寄寓宦途漂泊的悲叹,以“明月”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春草萋萋”寄寓贬谪的愁苦。

③用典,假借贾谊谪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

(答出任两点即可)

8.(2013·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①长是、系行舟。

【注】 ①谩:

徒然。

(1)“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

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月明之夜,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2)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

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②对比(反衬)。

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

③拟人。

作者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9.(2013·江西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眼儿媚·柳

尹焕

垂杨袅袅蘸清漪。

明绿染春丝。

市桥系马,旗亭沽酒,无限相思。

云梳雨洗风前舞,一好百般宜。

不知为甚,落花时节,都是颦眉。

(1)词中是怎样描绘柳的美好情态的?

请你加以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第一、二句描绘了柳的情态。

“袅袅”“明绿”体现了柳的情态色泽。

“风前舞”体现动态的柳,“蘸清漪”又起陪衬作用。

答题时必须答出手法,并有对手法的解释。

答案:

①描绘柳枝自身的色泽情态之美,其色碧绿,其形如丝,婷婷袅袅;②写动态,无论“雨洗”或是在春风中舞动,都使柳倍增媚态;③运用衬托手法,例如首句,就让柳枝映照于水畔,平添了情趣;④侧面描写,例如第二句,从人的“无限相思”,即可体味到袅袅绿柳撩拨人心的魅力。

(2)词的最末一句,提出了问题却没有作答。

试按照你的理解,给出诗中问题的答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花落时节”是原因,“无限相思”是由柳引发的相思之情。

这两点非常明显。

答案:

“颦眉”说明在花红柳绿的春天人们并不开心。

不开心的原因,一是为好景不长,花开花又落;二是因触景生情,勾起了万般心事,无限相思。

10.(2013·河北衡水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句的理解是答好此题的关键所在,答题中注意抓住“冬前”“冬后”“溪南”“溪北”“树头”“树底”等表现时空转换的词语。

诗歌以“细节之处见真情”,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但是通过一个“两履霜”的特写镜头就突出了“寻梅”不畏艰难的主题。

“寻梅”二字本身即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渴望与追求。

“冬前冬后”道出了寻梅时间之长,从冬前直找到冬后;“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写明了寻梅的地域之广,溪水南北,孤山上下,作者都寻了个遍。

这两句一方面从时间以及空间的跨度之大来表现作者寻梅之艰,寻梅之勤;另一方面,从侧面亦体现出作者爱梅之切,宁肯溪南溪北、树头树底,从冬前直找到冬后也不肯罢休。

爱梅之切,实则是作者在苦苦呼唤人性的高洁;寻梅之艰,体现着这一愿望的实现之难。

答案:

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不断转换,以及细节描写,写出了寻梅的执着和艰难。

“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北”“树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是细节描写。

(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和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问题与答案相对应,注意问题的设问方式。

问题很明确从修辞手法角度作答。

“缟袂绡裳”的“白衣仙女”翩然而至,进入作者的眼帘。

苦苦寻觅的梅花在作者的心里就如同神仙一般高洁、神圣,再一次表现出作者的爱梅之深。

可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本来他已经找到了他苦苦寻觅的梅花,但是,“酒醒”了,之前的喜悦瞬时荡然无存,原来这都是一场梦,现实刺骨的冷风惊醒了美梦。

作者心里仿佛响起凄凉的笛声,春天的气息也无法令人开心,而是更加使人断肠!

“寻梅”只是一场南柯之梦。

作者从梦中惊醒,认清了现实。

眼前是淡淡的泛着月晕的月色,昏黄一片,失望的氛围弥漫开来。

全曲到此戛然而止,并未交代最后的结局,只是留给读者们以无尽的遐想与惆怅。

答案:

“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逸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

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

11.(2013·山东烟台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 该词作者创作于南渡以后。

(1)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文学作品形象的鉴赏能力。

上阕“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可知芭蕉树树干高大,枝叶繁茂,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答案:

树干高大,枝叶繁茂,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2)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的能力。

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可见抒情主人公情感则是低沉的。

由注解知此词创作于词人南渡以后。

所以她的情感有客居他乡的孤独苦闷,又有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答案:

词人通过长夜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12.(2013·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菩萨蛮

魏夫人①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走。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注】 ①魏夫人:

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

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

(1)这首词以一个“溪”字作为契机结构画面,意脉连贯,针线绵密。

请概括全词是如何紧紧围绕一个“溪”字展开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首句交待抒情主人公活动的环境:

斜阳映照溪山,然后写了抒情主人公徜徉溪岸,观满园杏花,最后引发她曾在溪边折柳赠别的情景回忆。

答案:

①首句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

②第二、三、四句写溪中及两岸景色。

③第五、六句写词人徜徉溪边长堤。

④第七、八句写回想溪边折柳赠别情景。

(2)陈廷焯评魏夫人词云:

“情景兼到,颇有周、柳(周邦彦、柳永)笔意。

”请从词中饶有情韵的景物描写中选择一处,赏析它的“情景兼到”之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学生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由词中“鸳鸯”“柳绵飞”“离人犹未归”等可知,抒发了对离人的思念之情及“离人未归”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此情的产生缘于“楼台影动鸳鸯起”及“出墙红杏花”,这些景象衬托了女主人的孤独寂寞。

而“柳绵飞”又加深了她对离人的思念。

答案:

示例一:

“楼台影动鸳鸯起”句,描绘了一幅在微风吹拂、溪水荡漾、楼台倒影晃动的背景下,鸳鸯飞起,生趣盎然的画面,“鸳鸯”本是夫妻鸟,见“鸳鸯飞起”,自然引起怀远离思,想念三年未归的离人,借象征恩爱的动物衬托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因景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示例二:

“出墙红杏花”句,描写出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这里以出墙的红杏花映照自己的孤独寂寞。

示例三:

词人时常徜徉溪边,见三年(多年)柳絮纷飞,很自然会回忆折柳赠别的情景。

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里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细腻的情思。

13.(2013·黄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草子

柳永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