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576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docx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实施方案

一.演练目的

检验和提高我县疾控人员在传染病突发事件中应急处置能力,围绕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和疾病控制要点实施演练,规范疫情处置程序,检查备战状况,查找疏漏,及时整改,确保一旦发生突发疫情,能够“拉得出、打得响、处置好”,把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

(一)成立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指挥部

总指挥:

杨永信

副总指挥:

刘学德

成员:

杜刚郑景龙

(二)成立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工作小组

组长:

杜刚

流调组:

冯文侠、霍小红

消毒组:

成文峰

化验组:

张薇王琴

驾驶员:

王敏

记录:

刘志翔

三.演练方式

采用模拟现场处置演练方式,模拟甲型H1N1流感疫情现

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采样等。

四.演习时间

2009年12月29日上午

五.实施步骤

演练现场:

疾控中心五楼会议室

●疫情假设

县疾控中心办公室刘志翔同志接到县医院发热门诊电话报告称:

“12月29日上午,县医院接诊一名出国打工返乡人员,该患者称自己家住梧桐苑小区2号楼108室,乘坐911次航班从美国回国,12月27日19:

00到达西安国际机场,从机场乘坐出租车到家,该患者12月27日夜间自觉全身酸痛、发烧、咽痛、流涕、流眼泪、咳嗽等,于12月29日早晨乘坐出租车来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首诊医师门诊诊断疑似甲型H1N1流感,该患者已收住传染病区隔离观察,请求疾控中心派员到县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电话后,疾控中心办公室刘志翔迅速向单位领导刘主任汇报,刘主任向卫生局领导报告后,立即启动《洛川县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安排流调、消毒、化验等疫情应急处置人员携带文书、工具、防护用品前往县医院处置。

(一)考核要点

1、接电话人员填写《传染病突发事件报告登记表》完整、规范,向县医院核实报告,并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

2、疫情应急处置人员迅速集合。

流调组:

冯文侠、霍小红负责流行病学调查

消毒组:

成文峰负责消毒。

化验组:

张薇王琴负责采样。

3、携带文书及资料:

流调文书:

现场笔录、流行病学调查表、密切接触者记录表、疫点终末消毒效果监测记录等;

4、携带防护用品:

防护服、N95口罩、眼罩、医生帽、雨靴、碘伏(手消毒用)、橡胶手套、喷雾器等。

(二)现场操作

如何穿脱防护服(现场操作)

①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戴帽子-戴口罩-穿防护服-戴防护眼镜-穿鞋套或胶鞋-戴手套。

②脱防护用品顺序:

摘下防护眼镜放入消毒液-解防护服-脱一次性手套将内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脱下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脱下鞋套或胶鞋,鞋套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摘下,放入黄色塑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摘下,内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三)县医院预检分诊操作要点:

1、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县疾控中心接到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应于24小时内对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

①调查准备

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组织现场调查组,穿戴规范的个人防护,携带流调文件包,按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进行流调。

②调查内容和方法

(1)病例搜索

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后,县疾控中心流调人员要查看门诊日志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通过现场调查、电话询问等方式从密切接触者中搜索流感样病例。

对搜索出的病例进行随访、观察、筛查,直至排除甲型H1N1流感。

(2)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调查内容包括:

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病例所在地基本情况

①环境情况:

通过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居住地地理位置、人口资料、周围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等情况。

②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畜情况。

(4)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①发病前7天内与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接触情况:

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是否到过甲型H1N1流感疫区或国家旅行;与猪、禽是否有接触等。

②发病前7天内有无其他接触可疑甲型H1N1流感病毒污染物(如实验室污染)的情况。

③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接触的人员确立密切接触者。

(5)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

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

3、资料的收集、分析、总结和反馈

(1)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县卫生局报告。

(2)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汇总分析结果、调查报告及时整理归档。

4、密切接触者管理

1.判定标准

按照以下判定标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

1.1  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发病前7天至隔离或死亡期间,与确诊或疑似病例存在流行病学关联,包括与其共同生活、居住、乘坐同室交通工具或诊治过病例等。

1.2  现场流行病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

2.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由当地乡镇政府统一组织实施,根据疫情情况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医学观察场所的指定和管理,包括测量体温、场所及医疗废弃物的消毒处理,若在医学观察期间被医学观察者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上报。

2.1医学观察方式可采取居家医学观察或集中(相对隔离)医学观察的措施。

2.2观察期限为7天(自最后一次接触感染动物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计算起)。

医学观察开始前,根据确定的观察期限判断实际观察时间。

2.3医学观察开始前,指定的负责医学观察的人员必须通过口头或以书面的方式,告知被观察对象以下内容:

①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等相关防治知识。

②负责医学观察的联系人、联系方式,以便出现相关症状后进行报告。

2.4 在医学观察期间建议医学观察对象不能外出活动,少与家人接触。

2.5医学观察人员对密切接触者每日测量1次体温和健康询问,填写《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由其每日按《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每日统计汇总表》进行汇总。

2.6医学观察期间,被观察对象出现发热等异常临床表现的,报县疾控中心,转至指定医疗机构隔离观察治疗,并采集标本进行相关检测。

2.7对于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由病例发现地疾控机构将其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直接通知病例来源地的相应机构,由来源地负责追踪和调查其密切接触者,处理措施同上。

2.8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离开本地,由卫生局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其目的地的相应机构,由到达地负责追踪调查,处理措施同上。

(二)消毒工作疫点消毒方案

1、消毒原则

1.1目的:

疫点消毒的目的是杀灭疫点内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其感染人群,尤其是终末消毒。

1.2.对消毒人员的要求:

终末消毒需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由掌握有关消毒知识的人员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原则上直接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消毒人员进行终末消毒。

在医院,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院或病区安排专人进行。

消毒人员开展消毒前应接受培训,合格后上岗。

消毒人员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和胶鞋等,做好个人防护。

1.3.消毒范围与对象:

疫点终末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由县疾控中心根据有关指征确定。

一般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如果患者死亡,消毒还应包括其尸体等。

1.4.消毒时机:

终末消毒有较强的时效性,必须在6小时内进行。

1.5.消毒方法的选择:

进行疫点消毒时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若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

在选购时,首先应检查其使用说明书和标签上是否有卫生部的批准文号,然后看其是否在有效期内。

并按说明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适宜的消毒剂。

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应以使用说明书为准。

2、甲型H1N1流感的终末消毒程序

2.1.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是否齐全。

2.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2.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

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N95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2.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

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消毒方法。

2.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2.6.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2.7.对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2.8.只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

喷雾消毒可用1:

75过氧乙酸溶液。

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

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

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2.9.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

作浸泡消毒时,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可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

2.10.室内消毒后,可对其他污染场所进行消毒,如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

2.11.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

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污物袋中带回消毒。

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2.12.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2.13.离开病家前,嘱让病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三)化验室标本采集和运送

县级专家组对甲型H1N1流感可疑病例会诊后,仍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时,县疾控中心和定点医院要密切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标本,尽快送至上级实验室进行病原检测。

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需采集样品种类为上呼吸道相关标本。

推荐采集的呼吸道标本:

鼻咽拭子/吸取物或者鼻腔冲洗液/吸取物。

如果不能收集这些标本,可合并鼻拭子与口咽拭子。

气管插管的病人也应收集气管吸取物。

标本应置于无菌病毒运输液(VTM),并立即用冰块或冰排保存或置于4℃以下冰箱。

1、拭子

  理想的情况下,标本采集用品应使用头部为合成纤维的拭子(例如,聚酯纤维),用铝或塑料做杆。

不推荐棉拭子和木杆。

不能用海藻酸钙做的拭子收集标本。

标本采集管应包含3毫升病毒运输液(例如,含有蛋白质稳定剂,阻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抗生素,缓冲液)。

2、临床标本储存

所有呼吸道标本应保存在4℃以下,并尽快放置在-70℃。

如果没有-70℃度冰箱,标本应保存在4℃以下,不超过4天。

 

3、临床标本运输

临床标本应按照A类包装要求运送,并用干冰运输,若没有干冰可置于4℃冷藏包运送。

所有标本应标示清楚。

 

洛川县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过程

主持人:

杨局长

演练组成员:

卫生局领导,疾控中心主任,流调、消毒、检验及驾驶人员冯文侠,霍小红,成文峰,张薇,王琴,王敏等。

演练地点:

疾控中心五楼会议室、县**医院发热门诊

演练内容

(一)背景资料:

2009年12月29日早8:

30,疾控中心收到县医院疫情报告,在发热门诊发现1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

接报后,疾控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派员赴县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流调、采样化验和消毒处理。

(二)演练过程:

主持人宣布演练开始。

1、疾控中心办公室接到县医院疫情报告后,迅速将信息传递给中心主任。

“报告主任,县医院报告,在发热门诊发现1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请指示。

2、疾控中心主任:

“报告卫生局领导,县医院报告1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下一步工作请指示”。

3、卫生局领导:

“立即启动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预案,疾控中心迅速派流调组赴县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县医院按照甲型H1N1流感诊断标准迅速进行病例甄别;并将流调及进一步诊断结果记事报卫生局。

4、疾控主任作出如下工作安排:

(1)流调第一小组冯文侠、霍小红立即穿着隔离衣,赶赴县医院预检门诊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消毒组成文峰配制消毒药品,准备对县医院发热门诊进行空气消毒。

(3)检验科准备鼻咽拭子,做好采样的准备工作。

(4)应急车辆由王敏驾驶,流调组、化验组、消毒组立即赶赴县医院发热门诊。

5、现场演示

(1)流调组冯文侠演示:

隔离衣及防护手套的使用。

(2)消毒组成文峰演示消毒液配制:

配置消毒药品过氧乙酸,说明配置比例以及消杀时长。

(着装整齐,同时说明:

过氧乙酸使用时,由2份A液加1份B液配成原液,空间消毒时按照1:

75的比例配置消毒液,衣物及物品浸泡消毒时按照1:

150的比例配置消毒液。

根据疫点消毒方案要求,对空间消毒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赴疫点现场人员携回的污染衣物分类消毒,用按照1:

150的比例配置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

流调前消毒开道,化验结果出来病例被确诊后,进行终末消毒1次。

(3)流调组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突出重点流调内容)。

流调结束后,向中心主任电话报告病例情况“该病人临床表现不能排除是否确诊患者,需要实验室进一步分析化验确诊”。

(4)化验室采样(化验室王琴演示采样过程)。

采样后,送样至市疾控中心化验,等候结果反馈。

(为节约时间,送样化验过程略),张薇报告结果:

“报告刘主任,市疾控中心反馈:

我县送样检测结果为阳性,该病例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

6、刘主任:

“报告卫生局领导,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市疾控中心化验,县医院报告的病例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

下一步工作,请指示。

7、卫生局领导:

“一、县医院将该病例转入传染病区,进行隔离治疗,每日报告病情;二、对该患者所接触过的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及居住的环境进行终末消毒;三、落实人员对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作进一步医学观察,根据情况选择居家或者住院观察,对其体温进行监测,并每日报告监测结果;四、各相关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按照《洛川县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做到对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防止疫情的扩散与蔓延。

8、主持人宣布“本次演练结束”。

 

应急演练技术要点:

甲型H1N1流感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季节性流感强,可通过飞沫、气溶胶和粘膜接触等方式传播。

我国已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做好个人防护是有效阻止和减少传染病病原体通过飞沫、气溶胶和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

一、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原则

出入境检验检疫、疾控机构等专业人员的个人防护

1.开展下述业务时,建议穿工作服(白大衣)、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或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戴乳胶手套:

(1)开展人群的发热筛查时;

(2)对疑似病例或/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如体温测量等医学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业务时;

(3)对可能受甲型H1N1流感污染的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其它场所、物品进行预防性消毒时。

2.下述状况,应穿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或医用连体防护服,

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标准的N95、FFP3口罩,穿工作鞋和鞋套,戴乳胶手套:

(1)进入隔离留观室、隔离病房、隔离病区对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

(2)协助转运病人或疑似病例时;

(3)在进行疫点或疫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时。

3.下述状况,应穿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或医用连体防护服,

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标准的N95、FFP3口罩,穿工作鞋和鞋套,戴手套,戴防护眼镜或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1)采集疑似或确诊病例咽拭子等标本时;

(2)处理疑似或确诊病例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时;

(3)处理死亡病人的尸体时;

(4)开展容易引发气溶胶的相关操作(如诱发痰液的检查、呼吸道痰液抽吸、死后肺组织活检等)时;

(四)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1.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

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或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普通脱脂纱布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2.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或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或普通脱脂纱布口罩;

3.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标准的N95、FFP3口罩、戴乳胶手套;

4.从事甲型H1N1流感其他医疗诊治活动的人员,严格按2009年5月13卫生部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按照《医疗机构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五)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的个人防护

密切接触者在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期间,如有下述情况建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或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

1.因接受探视且他人交谈、或接受体温测量、或接受流行病学调查等事务,导致与他人的距离在1米内时;

2、必须外出时;

3.出现发热、或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时。

(六)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个人防护

有下述情况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或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

1.接受诊治、流行病学调查等医学处理时;

2.特殊情况必须接受探视、与人交谈时;

3.转院过程中。

二、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

1、个人防护用品要按照正确穿脱的程序进行(见附件1);

2、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N95口罩、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时,应进行面部密合性测试;

3、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或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可以持续应用6~8小时,如遇有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4、佩戴棉纱口罩时正反面不能混扰,要勤换勤洗勤消毒;

5、使用后的防护眼镜要进行消毒;其他一次性防护用品按照医疗废弃物进行卫生学处理。

三、个人防护用品的基本要求

1、个人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口罩、手套、医用帽子、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

2、个人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医用防护标准(见附件2)。

3、个人防护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按要求正确使用。

4、加强个人防护的同时,应切实做好手部的清洁与手消毒工作。

附件1  

不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穿脱方法

 一、口罩的佩戴方法

(一)医用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1.将口罩有颜色的面向外,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

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金属条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二)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1.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

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

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

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二、口罩的摘除方法

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三、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佩戴与摘除方法

1、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

2、摘除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

四、无菌手套戴脱方法

(一)戴无菌手套方法

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3.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

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二)脱手套的方法

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3.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五、防护服穿脱方法

(一)穿防护服(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二)脱防护服

1.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

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

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

2.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

六、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从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七、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工作人员要穿着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N95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仔细了解病人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6.测算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积。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9.对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10.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

喷雾消毒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

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