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97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名词解说65

 

一、名词解说(15分)

 

1、青铜器

 

主要指先秦期间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样器具,简称“铜器”。

出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大类。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巧。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期间高明的技术与文化。

2、文人画(2006年清华丽院、2006年湖美)

 

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医生创作的,鲜亮反应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味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特点是重视文化涵养,重申笔墨兴趣,追求诗、书、画、印联合,标

榜“士气”和“逸品”。

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朝“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3、青花瓷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拥有着色力强、发色娇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固的特点。

4、《创建法式》

 

《创建法式》编于熙宁年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

是北宋官

方公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好的建筑技术书本,标记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5、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朝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是明朝王室祭祀宗庙和陈设玩赏的器皿,流行于宣德年间。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6、紫沙壶

 

是一种由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别陶土制程的无釉细陶器,一般表现赤褐、淡黄或紫色。

紫沙壶创于宋朝,明中叶后开始流行。

此中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最为著称。

7、画像石(砖)

 

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修绘画性雕琢.

 

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修绘画性雕琢。

8、饕餮纹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想象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是青铜器上最具特点的装

饰纹样。

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许想象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想象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齐集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时就会爆发出凶野

的吼怒,表现了“狞厉美”

9、唐三彩(2007年湖美、苏州大学)

 

唐朝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因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修成效而得名“三彩”,实质上其实不限于三种色釉。

拥有绚烂多彩,华丽堂皇的特点。

多作明器随葬,也用作生活器皿。

10、六朝三杰(六朝三大家)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期间的三位有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对绘画有独到创建,画山川不以笔墨勾画,史称“没骨山川”,独树一帜。

这三人各有特点,各具专长,时人称六朝三杰。

11、顾恺之(2006年清华丽院)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画以传神精妙著称,并提出了“迁

想妙得”“以形写神”的有名绘画思想。

传有后代摹临的作品《烈女图》《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2、迁想妙得(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

所谓“迁想妙得”,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一定经过

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取主客体之间的感情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地。

 

13、以形写神(

 

2006年清华丽院、

 

2007年山大艺术学院)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重申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过必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顾。

即“传神”一定要通

14、陆探微

 

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

中国最早的画圣。

与东晋顾恺之并称

“顾陆”他是江南苏州一带最

早的优异

画家之一。

15、张僧繇

 

齐梁冠冕一代的大画家,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之一。

他创建了独具风格的疏体画,对后代产生了踊跃深远的影响。

成语“点睛之笔”的故事即出自于相关他的传说。

16、“没骨法”(2001年中央美院)

 

中国画中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色彩描述物象的技法。

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

五代黄筌画花勾画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录,遂有“没骨花枝”之称。

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

花卉摒去墨线勾画,只用色彩画成,后代称这类画法为“没骨法”。

清朝恽寿平亦用此法。

17、谢赫“六法论”(2003年湖美、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清华丽院)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点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地点、传移摹写。

此后被作为整此中国画创作和责备的大纲,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8、谢赫《画品》

 

南齐谢赫撰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相关绘画艺术的点评专著,书中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

 

能,提出了绘画的点评标准“六法”,并以此为依照,把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分为六个品第,各论其好坏得失。

19、曹家样(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

即运用浓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犹如刚从

水中出来同样。

“曹家样”归纳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0、“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

 

唐朝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论,重申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心里的感觉和孕育。

它归纳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确定了基础。

21、昭陵六骏

 

唐太宗李世民另雕琢名匠将他征战时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置于他的墓地前,世称“昭

陵六骏”。

六骏石刻风韵英武,拥有情节性和高明的写实艺术的表现力,完满的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概。

22、《历代名画记》(2003年、2007年湖美,2006年山大艺术学院)

 

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齐备、史论联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

全书内容大概为三部分:

绘画史发展的评论及理论认识;绘画的相关资料、著录以及鉴别、

珍藏;画家列传及作品。

23、阎立本

 

唐朝优异画家。

阎立本的画继承并发展了魏、隋以来“以线描绘”,“以形写神”的优异传统,

重视人物精神刻画,用笔沉稳清俊,用线遒劲坚固,工笔重设色。

画有《凌烟阁元勋图》、《秦府十八学士图》、《昭陵列像图》、《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等。

24、《步辇图》

 

步辇图为唐朝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朝有名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领袖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婚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述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形。

作品设色典雅绚烂,线条流利圆劲,构图参差富裕变化,为唐朝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拥有宝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5、吴道子

 

中国唐朝第一大画家,被后代尊称为“画圣”,是中国山川画之祖师。

他创建了笔简意远的

山川“疏体”,使得山川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川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

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拥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成效,被誉为“吴带当风”。

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26、吴带曹衣(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

相传唐朝吴道子画人物,笔试圆转,衣服飘

举;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浓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代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这两种有名的描发也流行于古代造像。

 

27、李思训

 

唐朝优异画家。

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

擅画青绿山川,受展子虔的影响,形成境界

 

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陡峭、色彩匀净而典雅,拥有装修味的工整华丽的金碧山川画风

格。

对此后中国山川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后代山川画中的青绿山川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连续,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唐朝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

28、青绿山川

 

是指以工笔重彩形式来描述山川光景的技法微风格。

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川画。

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

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厚,装修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代表人物:

展子虔,李思训。

29、水墨山川

 

是指盛唐期间,山川画出现重要改革,有异于青绿山川,出现了以吴道子字迹豪放和王维水墨简淡为代表的山川画。

30、张萱

 

盛唐有名画家。

擅画仕女、婴儿、鞍马、屏障、宫苑一类题材。

他画的妇女形象,“曲眉丰颊,浓丽丰肥,酥胸长裙,温润香软,丰厚为体”。

是盛唐绮罗人物画的典型风格。

画有《虢

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武后行从图》传世。

31、《虢国夫人游春图》

 

作者张萱,唐朝开元天宝间颇负盛名的优异画家。

此图描述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画中共九人骑马,在前进的队列中,从头到尾,充满了舒情,安逸,勃勃生气。

画家经过人物的主从关系,经过前疏

后紧的构图方法和人马在前进中的姿态,匠心独运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在全画中的突出地位。

全画气脉相连,节奏鲜亮。

32、周昉

 

唐朝优异画家。

出身官宦之家,官至宣州长史。

因为他的出身和生活环境使他能常“游卿相

间”,“常见贵而美者”,故其绘画多作“体态浓丽丰肥”的“贵游人物”。

是“绮罗人物”的典型作者之一,是张萱以后表现贵族妇女的有名画家。

绘画作品见于记录的有一百件之多,

流传到现在的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33、《簪花仕女图》

 

作者:

唐朝画家周昉。

是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独一认定的唐朝仕女画传世孤本,是典型的唐朝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朝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画中描绘的是唐朝当时贵族妇女的平常生活。

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初步,而从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34、韩干

 

唐朝优异画家,善于画马。

不拘于陈法,注意察看事物和写生,遍画宫廷御马,受人歌颂。

他画的马,体态骠悍肥壮,精神饱满,活力勃勃,是典型的唐朝风格。

其代表作有《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35、荆浩

 

字浩然。

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川画家。

擅画山川。

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周山峰的宏伟气概。

创建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川画,被后代尊为北方山川画派之祖,是中国山川画发

展过程中拥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所著有《笔法记》。

存世《匡庐图》。

36、六要(2006年中国美院)

 

五代画家荆浩在他重要的山川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因素,在山川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37、《笔法记》

 

荆浩暮年所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相互问答中提出了气、

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川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期间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拥有更高的理讲价值。

38、巨然

 

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

擅山川,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川,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

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致近代的山川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39、关仝

 

五代后梁画家。

他所画山川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宏伟气概,被称之为关家山川。

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亮突出,简括感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40、顾闳中

 

五代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

神态意态,与周文矩齐名,独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

41、《韩熙载夜宴图》

 

作者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

一。

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该画真切地描述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尽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

这幅长卷线条正确流利,工细灵巧,充满表现力。

设色工丽精致,且富于层次感,风采独出。

42、黄筌

 

五代后蜀优异画家。

作品多描绘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鸟羽毛丰满,画花明媚工致,勾画精

细,几乎不见字迹,而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与江南的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荣华,徐熙野逸”之说,从而形成五代、北宋两大花鸟画门派。

有《珍禽图》传世。

43、徐黄体异“黄家荣华,徐熙野逸”(2002年、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五代花鸟画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种风格派别,即所谓“黄家荣华,徐熙野逸”。

黄筌所

 

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画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不见勾画墨迹,神态生动传神,拥有精谨明媚的荣华气象。

徐熙多画自然中的画竹蔬果、禽鱼草虫,侧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书写,略加色彩。

画面清爽精致,野趣盎然。

44、郭熙《林泉高致》

 

是北宋郭熙山川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该书论述宽泛,波及山川画

创作的方方面面,从发源、功能、到详细创作时构想、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察看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许多地方则是发古人所未发之看法。

45、三远(

2001

年央美)

 

山川画的三种取景法,是中国画独有的透视法。

有北宋郭熙在其山川画论《林泉高致》出,“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

中提

46、李公麟

 

北宋有名画家。

凡人物、释道、鞍马、山川、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

李公

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

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47、崔白

 

北宋画家。

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田野外秋冬天节中花鸟的神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

描述,手法仔细,形象真切,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

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

年出处黄筌父子工致华丽的黄家荣华为标准的花鸟系统,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

有《双喜

图》、《寒雀图》、《竹鸥图》等传世。

48、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

创始了唐人所未开辟新画风,较为完美了中国山川画相貌。

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宏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庸、天真、朴茂静穆;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点;李成之画挺秀雄奇,富裕变化,惜墨始金,标新立异。

 

49、李成

 

五代及北宋画家。

多画田野平远旷阔之景。

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精练,笔势尖利,好用淡墨,

有“字斟句酌”之称;画山石仿佛卷动的云,后代称这类表现技法为“卷云皴”。

今有《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等传世。

李成对北宋的山川画发展拥有极大影响。

50、范宽

 

北宋山川画家。

北宋山川画三大名家之一。

善画山川,初学李成,后学荆浩,终于独树一帜。

他所画山川山峰浑朴、石纹用雨点皴,气概雄强。

传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

51、董源

 

五代南唐画家。

工龙、虎、人物。

尤擅山川。

多画缓和绵延的山峦,云雾迷惑,林麓洲渚,

山村渔舍,所有是江南丘陵湖泊的感人风景,不为奇峭之笔,创始了平庸天趣的江南画派的特有风采,丰富了山川画的

表现技法。

师法他的有巨然、萧照等。

元朝黄公望、倪瓒、王蒙等也深受其影响。

传世作品

 

有《潇湘图卷》、《夏山图卷》、《龙宿郊民图》等

52、翰林图画院(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宋朝宫廷绘画机构。

宋初成立,专为宫廷及皇室贵族服务,设有待诏、画学正、艺学、祗侯、画学生等职位。

宋徽宗赵佶时又增设画学医培育宫廷绘画人才,画院制度已此时最为齐备,

规模最为兴隆。

53、《千里江山图》

宋朝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厘米厘米.画家在近12米20厘米,整绢上以半年的

时间、惊人的毅力,非凡的气概和高明的技法,描述了祖国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大好河山.

 

54、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004年清华丽院)

 

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谨慎精美的笔法,高度写实的记忆,显现了北宋国都汴梁清明节的风采,不不过一幅绘画杰作,并且拥有很高的历史文件价值。

 

55、宋朝书法四大家

 

宋四大书法家指: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人们称为“苏黄米蔡”。

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朝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荡,天真绚丽;黄庭坚纵横拗崛,

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稳畅快。

他们都善学先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时人尊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

56、南宋四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川画创始了南宋

山川画艺术的新风格。

假如说北宋山川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敬胜,南宋山川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57、李唐

 

南宋画家,精于山川画和人物画。

擅画山川,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概。

暮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

他画的山川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

响,是南宋山川新画风的标记。

存世作品《万壑松风》《采薇图》等。

后代把他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58、刘松年

 

南宋画家。

画风笔精墨妙,山川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谨慎,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

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名胜;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川”。

传世代表作品有:

《四景山川图》卷及《天女献花图》卷后代把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59、马远

 

南宋有名画家。

工山川、人物、花鸟等。

山川学李唐,并有所创建,布局简短,线条硬劲,画山石用大斧劈皴,兼用钉头鼠尾皴,水墨挺秀,境界深远。

构图多作“一角”之景,人称

“马一角”。

“南宋四大家”之一。

传世作品有《踏歌图》、《梅石溪凫图》等。

 

60、夏圭

 

南宋朝优异画家。

以山川画著称。

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

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此更为老苍雄放。

传世作品有:

湖柳艇图》轴等

固然与马远同属水墨挺秀

《溪山清远图》卷、《西

61、梁楷

 

南宋水墨人物画大师。

发展了水墨“减笔”画法,塑造人物草草数笔,而又风采实足。

对后代徐渭、朱耷、石涛、金农等人影响很大。

他的水墨大写意画法,用包括水墨的阔笔侧锋渲

刷,大面积的水墨自然分出浓淡,委婉地显示出衣纹的折谍形态。

传世作品《太白行吟图》、《泼墨神仙图》、《布袋和尚图》。

62、元四家(2003年、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清华丽院,2006年湖美)

 

至元朝最拥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

他们重申以画“自娱”,侧重主观性情的抒发,诗书画的联合达到一致和睦,在笔墨方面各有独到创建,使画面成效更为切合文人画的理想,成为中国山川画的新阶段,是后代文人画的模范。

63、黄公望

 

中国元朝画家,书法家。

与倪瓒、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

暮年作品追求神彩、气韵,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不重形似,笔法精练精到,笔意深远苍莽,山峰浑朴,气概雄秀。

同时,他著有《山川诀》,论述画理、画法及布局、境界等。

有《富春山居图》等传世。

64、王蒙

 

元四家之一。

尤擅画山川,写景浓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

郁茂苍莽的氛围。

对明清及近代山川画影响甚大。

传世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春山念书图》

 

元朝诗人、文学家、书法家。

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

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

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66、赵孟頫

 

元朝优异书画家、文学家。

书法篆、隶、行、楷、草诸体无所不工,而以行、楷最精。

书写碑刻好多,圆转劲丽,人称“赵体”。

赵孟頫是一位绘画全才。

山川、人物、鞍马、竹石皆精到。

受其影响的元朝画家好多,创始了元朝新画风。

传世书法作品有《洛神赋》等。

并有《秋郊饮马图》画作传世。

 

67、永乐宫壁画(2006年清华丽院)

 

元朝道教壁画的代表。

永乐宫位于山西永济县(因建水库今迁芮城),为元朝所建,其壁画

规模宏伟,形象生动,线描做莼菜条,施以重彩,局部作堆金沥粉,华丽异样,可见吴道子

 

画风之影响。

 

68、南北宗论(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

 

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

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了山川画的“南北宗论”,

认为唐此后的山川画分为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派别。

重申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利

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从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

固然他对画史的归纳其实不完好切合历史实质,但倡导的美学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顶峰的同时,

也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建。

 

69、董其昌

 

明末华亭派的代表人物,绘画理论家。

其山川画创作追求以书法入画所致使的笔墨兴趣,并把宋元诸家绘画中的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以笔势做不似之似的从头组合。

他提出的“南北宗论”确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

 

70、陈洪绶

 

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一世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陈洪绶逝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可谓一代宗师,名

作《九歌》、《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71、南陈北崔(2004年四川大学、2007年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指晚明人物画大家陈洪绶和崔子忠。

他俩的人物画题材多为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换,饶有装修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

 

72、青藤白阳

 

明朝中叶的两位花鸟画大师。

陈淳号白阳隐士,此后的徐渭晚号青藤,画史上并称“白阳青

藤”。

他俩把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对明清写意花鸟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73、波臣派

 

明末清初的肖像画派别,因首创人曾鯨字波臣而得名。

曾鯨在人物肖像画中重视墨骨的画法,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而后施墨色染出结构凹凸,再赋色彩。

其画法汲取了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故而文质相兼,独具特点。

当时追随者甚众,形成了拥有

中国肖像画特点的波臣派。

 

74、曾鲸

 

中国明朝画家。

字波臣。

擅画肖像,在继承粉彩衬着传统技法的同时,吸取西洋画的某些手

法,形成侧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到画法。

所画人物肖像重申察看领会,抓住最感人处,精心描述,尤着要点睛,形象传神,绘声绘色,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

 

75、吴门画派(明四家)

 

明朝中期活动与苏州地区的文人画派别。

该派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

的元朝文人画传统,致力于平和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表现怡然自得的精神生活。

以有“吴门四家”之称的沈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