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826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x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1

第1章项目背景

1.1项目由来和立项依据

1.1.1项目由来

重庆市城口县地处重庆市东北端的大巴山南麓,位于川、陕、鄂交界处,因“据三省之门户曰城,扼四方之咽喉称口”而得其名,城口县是重庆市东北部高山峡谷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屏障。

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奇特的森林、草场、溪涧、峡谷、瀑布、云雾等自然奇观;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记者、摄影家到城口考察,城口县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但由于城口县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对外交通闭塞,社会经济较落后,其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后,城口县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市八小时通县交通工程的实施以及城口至四川万源市公路的改建,使城口的对外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开发城口县自然景观资源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此,城口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

城口县九重山林区属城口县前河国有林场管护区域,林区面积10089hm2。

该林区生态原始,森林浩瀚,森林季相景观绚丽,中山、亚高山草场瑰丽多彩,奇峰峻岭漫舞,峡谷奇异幽秘,瀑布溪河密布,珍禽异兽众多,民风古朴,被誉为“大巴山地区生态旅游的奇葩”。

为了全面展示九重山林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特征,为人类奉献出大巴山腹心地带的生态旅游瑰宝,为重庆市推出新的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发挥该地区生态景观资源的特色优势和综合效益,从而带动林业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城口县旅游支柱产业和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城口县林业局和城口县前河国有林场在2003年提出了将九重山林区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公园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重庆市林业局、城口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城口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城口县前河林场委托四川中林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承担《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任务。

1.1.2立项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

(5)中发[2003]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6月25日)

(6)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7)《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

(8)林业行业标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9)《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及审批程序的通知》林园发字[2003]3号

(10)国家计委《1996~2050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1)《重庆市生态环境建设“十五”计划和2010规划》

(12)《城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13)《城口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1.2建设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必要性

九重山林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多样的生物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使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对于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生态旅游大县的转变,调整地方产业结构,带动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1公园建设是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需要

公园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的高山峡谷地区,分属汉江源头和嘉陵江一级支流渠江源头,由于受地质构造和河流切割影响,公园内形成了奇异的峡谷和高耸的山原台地。

海拔高度从700m至2400m,众多的山峰都在2000m以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质历史和地形地貌,使该地区保存了许多古老濒危的物种,垂直带谱分布特征较明显,生物资源极其丰富,1891年至1893年间,法国传教士鲍尔·法吉斯(PaulFarges)在九重山及其附近地区采集了两千多号植物标本,其中包括大量的新种。

据有关资料,与九重山林区毗邻的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科3481种,其中有国家保护植物近二百种,野生动物有150科706种。

因此该地区具有十分复杂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特征,是十分珍贵的物种基因库和地质地貌博物馆。

九重山地区的喀斯特岩溶地质条件,使其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将为人类永久保护该地区的森林、草场、矿藏、水体和其它生物资源以及奇异的自然景观作出贡献,实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2.2公园建设是城口县培育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的迫切需要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和全球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重庆市城口县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挥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尽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城口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口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心愿和唯一正确的决策。

目前,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城口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吹响了城口县旅游业发展的号角。

九重山林区作为城口县旅游景观资源的代表和最具有特色的区域,其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对于城口县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3公园建设是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城口县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县。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挥师城口,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李先念、徐向前、王维舟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城口县有3000多儿女相继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500多人参加了长征,470多人牺牲在长征路上。

在革命战争年代,城口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老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近几十年来,城口县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城口县仍然是国定扶贫县,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群众收入较低,部分山区群众还处于初级温饱阶段。

解决山区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不仅使城口革命老区具有国家级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有可能真正成为城口县的支柱产业,而且为老区群众提供了新的脱贫致富门路,有利于农业和其它产业的勃兴,并将带来更多的新的信息,改变山区群众的传统观念,推动当地的对外开放,促进城口县的经济繁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使城口县广大老区群众能早日脱贫致富。

1.2.4公园建设是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需要

公园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全、品味高、价值大,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其仍处于尚未开发状态,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将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力度,使资源的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加速城口县旅游支柱产业形成的进程。

1.2.5公园建设是城口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城口是重庆市林业大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多年来,公园所属的前河国有林场广大职工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998年后,随着林业“三大工程”的实施,林场职工由砍树人变成森林的保护者,大多数职工面临转产再就业压力。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使林场职工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向人类奉献绿色文明的同时,利用自身的森林景观资源优势,在开展生态旅游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并为分流职工队伍,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振兴城口县林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2章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

重庆九重山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东北端城口县西南部,东距城口县城区22km,西距四川万源市约90km,南距开县150km。

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4΄10˝~108˚36΄13˝,北纬31˚48΄41˝~31˚55΄58˝。

东西长18.4km,南北宽13.5km,总面积10089hm2。

公园的四周界线为:

樱桃溪口沿城开公路白龙峡口山脊袁家梁山坡坛子峡口沿城开公路团包山坡三岔河山坡漆树湾山脊冷风槽垭口山脊大陷洞山坡凉风垭山坡紫码梁山坡大寨子山坡进山湾山坡燕子洞山坡白芷山垭口山坡大窝塘山坡小垭口山坡樱桃垭山脊五包树山脊樱桃溪口

2.2地文条件

2.2.1地质

1、地层

城口县地层跨属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单元。

从地质年代看,包括元古代(Pt)的震旦系,古生代(Pz)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中生代(Mz)的三迭系,新生代(Kz)的第四系等7个地层单位,36个组、群的地层。

公园地层包括志留系、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第四系等地层单位,地层比较年轻,地形倒置,向斜(三迭系)成山,背斜(志留系)成谷。

公园大部位于梆梆梁-猫儿背向斜之上。

梆梆梁-猫儿背向斜地层以三迭纪嘉陵江组和大冶组为主。

嘉陵江组分为四个岩性段,二四段为块状砾岩、白云岩夹灰岩;一三段为薄至中层灰岩、泥质灰岩、页岩,厚407~647m。

大冶组分东北和西南两个沉积区。

公园境域为西南沉积区,其上部为灰色泥灰岩、紫红色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泥灰岩、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紫红色泥质白云岩。

岩层倾角多为50~70°,断裂及垂直节理较为发育。

2、构造

在地质构造上,自加里东运动以后,大巴山地区就开始出现隆起和拗陷。

海西运动褶皱范围向南扩大,印支运动又继续隆起,拗陷和褶皱燕山运动使大巴山受到强烈的提升和隆起,同时受米仓山、汉中地块和神农架地块的阻挡,形成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公园地处大巴山弧形断褶带南缘,在城口县境内属南大巴山帚状构造带,梆梆梁-猫儿背复向斜,由一系列弧形冲断和线形褶曲组成。

2.2.2地貌

1、地貌类型

公园属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地貌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最低点为樱桃溪口,海拔705m;最高点为牛角峰,海拔2471m,相对高差1766m。

山脉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由北西向南东展布。

由于河谷相对高差达1000m以上,谷坡陡峻,公园地貌明显形成四级夷平面,由北向南层层下降。

分别有海拔2200~2400m、1800~2000m、1100~1400m及700~800m的河谷地带四个级。

以海拔2200~2400m的顶夷平面分布较广。

公园境内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溶蚀谷地、溶蚀洼地较多。

公园的地貌包括中山、峰丛台地和低山河谷三种类型。

(1)中山——分布在公园海拔1500m以上地区,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主要包括九重山及其周围地区。

(2)峰丛台地——分布在公园海拔2000m以上,中山宽阔的顶部。

在广阔山台之上,峰峦密布,峰间洼地(山盆)众多,主要包括回龙大梁、四十八个青草塘等地。

(3)低山河谷——分布在樱桃溪、白龙峡(原名崩溪河)、坛子峡两岸海拔1500m以下的山体下部。

河流底部因水流强烈侵蚀穿凿而成蛇曲状“V”型窄谷。

相对高度一般为500~1000m。

岩性以砂页岩为主,地形陡峻,除河谷谷口处较宽外,大多数河谷极窄,形如天缝。

2、山脉

公园境内的山脉——梆梆梁属大巴山系,是城口县著名的五座大山之一。

梆梆梁由西北而东南横贯公园全境,主峰牛角峰海拔2471m。

在宽阔的山台之上,耸立着210座山峰,其中海拔1900~2000m的7座,2000~2400m的162座,2400m以上的41座。

2.2.3土壤

根据农业区划资料,城口县的土壤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4个土属,173个土种。

公园土壤受地质构造、地层和海拔高度影响,垂直分布特征明显。

1、水稻土——分布在海拔900m以下的河谷地区。

2、黄壤土——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的低、中山河谷地带。

由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寒武系母质发育而成。

3、黄棕壤土——分布在海拔1500~2000m的中山地带,它由各地质年代的石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等母质发育而成,土壤具有粘化与微弱的富铝化特征,肥力较高。

属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4、山地棕壤土——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上的山地,受亚热带温湿气候的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干冷,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主要分布有冷杉、华山松等树种。

生物积累过程胜于地质淋溶过程,枯枝落叶层及腐殖质层均较厚,母质风化度比黄棕壤低,盐基饱合度大,表土暗褐色,小团粒及微状结构,质地轻壤。

属常绿针叶林区。

5、山地草甸土——分布在卧龙草场、梆梆梁、回龙大梁宽阔顶部的峰丛台地。

2.3气候条件

公园气候属亚热带温湿气候。

因山高谷深、高差大,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特征,“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主要气候特点是: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长夏短、春迟秋早,日照较足,四季分明。

1、气温

公园境域常年平均气温为12.0℃;公园内的卧龙景区一月平均气温为-3.0℃,7月平均气温为16℃,年较差为19℃。

极端高温30.9℃,极端低温-13.2℃。

公园年均降水量1418.1mm。

公园降雪期一般为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最早初雪期为9月底,最晚终雪期为5月初。

积雪期一般为1.5至2个月,积雪厚度达50~80cm。

2、日照

公园内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67.3h。

一年中6~8月日照时数最多。

常年年平均日照率为29%。

年均总生理辐射为4032.8卡/cm2。

3、风

据县气象资料,公园内年均风速为0.4m/s,10分钟内平均最大风速为12m/s,瞬间最大风速达19m/s。

2.4水文条件

2.4.1地表水

公园境内无冰川、湖泊及外来水,地表水主要靠降水补给,水资源十分丰富,年均降水量1418.1mm。

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

由于公园地处地形复杂的大巴山区,降雨、蒸发、径流、泥沙、水质等水文条件都有其特色。

由于公园地处南北暖冷气流交汇比较频繁的原四川暴雨区之一的大巴山暴雨区,6~8月活动在长江流域的极峰带,逐步从东南向西北推进到大巴山,形成公园内暴雨迭见。

9月,当极峰南旋时,因受山脉阻拦,西南暖气流尚未退完,使极峰有时呈静止状态,形成连绵不断的阴雨。

由于公园内气温偏低,降水充沛,秋季多绵绵雨,因而蒸发量少,水面常年蒸发量为806.8mm,陆面常年蒸发量为605.1mm。

公园内年平均径流深700~1200mm,径流中洪水所占比重较大,但大部分流入坪坝河上游的罗江河。

2.4.2主要溪河

公园地处城口县内汉江流域的任河水系与嘉陵江流域的前河水系分水岭地带。

园区内的樱桃溪、白龙溪、坛子溪均属任河一级支流坪坝河上游支沟山溪。

1、任河在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城口设厅之前,任河叫“九江”,设厅之后称城口河,新中国建国之初更名任河,由亢河、黄溪河、石溪河、岚溪河、菜子坝河、龙潭河、坪坝河、岔溪河、左岸河等9条小河汇聚而成。

任河源于城口县东安乡与陕西交界的老鸦铺七星洞,至岔溪口交万源县东界,经万源、紫阳注入汉水。

流向为东南-西北。

县境段长128km,流域面积2360.74km2,年均流量为63.4m3/s,河床均宽150m,比降9.7%,除高望至城口县城段可通木船外,其余河段皆因滩陡、乱石多而无航运价值。

2、坪坝河为任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罗江乡黄莲沟,在罗江乡境内段称罗江河,至庙坝镇称为庙坝河,至坪坝镇称为坪坝河,流至万源市境内后汇入任河,河流总长度约50km,河床窄而陡,水流湍急。

3、樱桃溪樱桃溪为坪坝河上游段罗江河支流,源于梆梆梁中段北坡罗家梁东南麓,全长约9300m,比降为16%,流向西南-东北。

4、白龙溪白龙溪原名崩溪河,为罗江河支流,源于梆梆梁南段北坡红内口沟尾,全长9900m,比降为14%。

白龙溪与樱桃溪相邻,两溪河口相距约1400m,流向相同。

5、坛子溪坛子溪为罗江河上游支沟,源于梆梆梁东南端北坡深池湾沟尾,全长6300m,比降17%。

2.4.3地下水

公园境内的地下水主要是孔隙水、变质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三大类型。

后者又分为溶洞暗河强烈发育的岩溶水、溶洞暗河中等发育的岩溶水和溶洞暗河不发育的岩溶水三个亚类。

公园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溶雪补给和灌溉补给为辅。

绝大部分地下水成泉水或局部承压形式赋存于岩溶管道中,至河谷地带或相对隔水层,多以管道形式集中排泄,并且有地下水沿各自管缝系统活动,互相之间联系较差,具有孤立水源特征和流量不稳定系数较大的特点。

2.4.4水质

公园绝大部分境域都是人迹罕至的天然林区和中山草甸,地表水、地下水没有人为污染,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水质达到一级标准,可作为饮用矿泉水。

2.5生物资源条件

2.5.1植物资源

1、植被类型

根据《四川植被》植被分区,公园境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盆地东北部中山植被地区,大巴山植被小区。

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植被型”和“群系”两级来反映公园内主要的植被类型。

植被型序号用Ⅰ、Ⅱ……表示,群系序号用①、②……表示,呈连续编号。

九重山森林公园内现有主要植被型11个,35个群系。

具体名称如下:

Ⅰ、寒温性针叶林(植被型Ⅰ)

①大果青杄林(Form.Piceaneoveithii)

②青杄林(Form.Piceawilsonii)

③巴山冷杉林(Form.Abiesfargesii)

④秦岭冷杉林(Form.Abieschensiensis)

Ⅱ、温性针叶林(植被型Ⅱ)

⑤巴山松林(Form.Pinustabulaeformis)

⑥华山松林(Form.Pinusarmandii)

⑦铁杉林(Form.Tsugachinensis)

Ⅲ、暖性针叶林(植被型Ⅲ)

⑧马尾松林(Form.Pinusmassoniana)

⑨杉木林(Form.Cunninghamialanceolata)

⑩柏木林(Form.Cupressusfunebris)

Ⅳ、落叶阔叶林(植被型Ⅳ)

麻栎林(Form.Quercusacutissima)

栓皮栎林(Form.Quercusvariabilis)

巴山水青冈、川陕鹅耳枥林(Form.Faguspashanica,Carpinusfargesiana)

糙皮桦林(Form.Betulautilis)

红桦林(Form.Betulaalbo-sinensis)

Ⅴ、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型Ⅴ)

包果柯、珙桐、香桦林(Form.Lithocarpusclistocarpus,Davidiainvolucrata,Betulainsignis)

城口青冈、化香林(Form.Cyclobalanopsisfargesii,Platycaryastrobilacea)

Ⅵ、常绿阔叶林(植被型Ⅵ)

栲树林(Form.Castanopsisfargesii)

甜槠栲(Form.Castanopsiseyrei)

巴东栎、小花木荷林(Form.Quercusengleriana,Schimaparviflora)

包果柯林(Form.Lithocarpusclistocarpus)

Ⅶ、竹林(植被型Ⅶ)

慈竹林(Form.Sinocalamusaffinis)

巴山竹林(Form.Bashaniafargesii)

巴山箬竹林(Form.Indocalamusbashanensis)

Ⅷ、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型Ⅷ)

白栎、短柄枹栎灌丛(Form.Quercusfabri,Quercusserratavar.brevipetiolata)

黄荆、马桑灌丛(Form.Vitexcymosa,Pyracanfortuneana)

小果蔷薇、火棘灌丛(Form.Rosacymosa,Pyracanthafortuneana)

木帚栒子、峨眉蔷薇灌丛(Form.Cotoneasterdielsianus,Rosaomeiensis)

皂柳灌丛(Form.Salixwallichiana)

Ⅸ、常绿阔叶灌丛(植被型Ⅸ)

大白杜鹃灌丛(Form.Rhododendrondecorum)

Ⅹ、灌草丛(植被型Ⅹ)

白茅灌草丛(Form.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

蕨菜灌草丛(Form.Pteridiumaquilinumvar.latiusculum)

铁芒萁灌草丛(Form.Dicranopterisdichotoma)

Ⅺ、草甸(植被型Ⅺ)

华中雪莲、鄂西老鹳草草甸(Form.Saussureaveitchinen,Geraniurmwilsonii)

疏花剪股颖、华东早熟禾草甸(Form.Agrostisperlaxa,Poafaberi)

2、木本植物

公园境内的木本植物资源主要是乔木、灌木、木质藤本和竹类4类。

常见的优势树种有栎类、桦木、华山松、杉木、马尾松、冷杉、铁杉、巴山松、杨树等。

珍稀保护树种有:

银杏、水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巴山水青冈、秦岭冷杉、篦子三尖杉、榉树、五味子、银鹊树、厚朴、楠木、杜仲、梓叶槭等共55种。

3、草本植物

公园草本植物资源丰富。

其中形成的草甸面积1100hm2,占公园总面积的10.9%。

草甸植被主要是禾本科植物,占总草量的32%;豆科植物占15%;菊科植物占10%;此外还有莎草科、蓼科、蕨科、车前科等植物及灌丛。

禾本科植物主要有翦股颖、荩草、羊茅、狗牙根、五节芒、白茅、早熟禾、狗尾草、巴茅、野燕麦等。

豆科植物主要有油麻藤、响铃草、野土豆、野葛等。

菊科植物主要有艾蒿、紫苑、翠菊、女野菊、城口风毛菊等。

莎草科植物主要有丝叶苔草、长颈苔草、城口苔草等。

蓼科植物主要有香蓼、大黄、羊蹄等。

蕨类植物主要有蕨、密毛蕨等。

车前科主要有车前草、平车前、大车前等。

灌木灌丛植物主要有杜鹃、马桑、火棘、山杨、山柳等。

药用植物主要有党参、黄连、天麻、大黄等。

据现有资料统计,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190科2500余种。

公园主要维管束植物详见附件1《九重山森林公园主要维管束植物名录》。

2.5.2野生动物资源

公园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公园主要野生动物共有67科200种。

其中两栖类动物4科10种,爬行类动物5科13种,鸟类25科113种,兽类22科64种。

珍稀野生动物有39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3种,二级重点保护的36种。

公园主要野生动物详见附件2《九重山森林公园主要野生动物名录》。

2.5.3旅游商品资源

公园区域内的名优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是野果野菜、名贵药材、竹笋茶叶、岩耳木耳及传统食品等类。

1、野果野菜

在公园广阔的天然阔叶林中,有不少可供食用的野果野菜。

如野樱桃、野核桃、野板栗、山楂、八月瓜、猫屎条、山枇杷、野山梨、野花红、野生猕猴桃、野山椒、蕨菜、薇菜、蕨根、金刚藤、野薯蓣等,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2、野生药材

在公园林地和草甸之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

如天麻、党参、杜仲、大黄、厚朴、黄连、一枝蒿、白细辛、白术、川鄂淫洋霍等,分布广,品质好,堪称野生药材的宝库。

3、茶叶竹笋

城口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早在清代茶叶便远销陕、甘、宁、青、鄂、豫等地。

公园境内竹类植物种类很多,如巴山木竹、水竹、慈竹、巴山箬竹、硬头黄竹、刚竹、金竹、白夹竹、鄂西箬竹等,广产竹笋、竹荪、竹荪蛋等竹类山珍。

4、岩耳木耳

岩耳是城口县特有的珍稀种类,生长在阴山石灰岩悬岩上,全县年产千斤以上,具有滑软细嫩品质和防癌保健功能。

采后不能再长,亦不能人工培育,十分珍贵。

城口木耳质优量大。

2.6社会经济条件

2.6.1历史沿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