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990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7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及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4)认识CO、CO2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O2、CO2的制备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的性质实验,并从实验事实归纳CO2和CO的某些性质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碳的多种单质在生活、生产及科技中的应用,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CO2过量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和CO的毒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所用的试剂、装置及收集方法的原因等。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通过比较、归纳,较为系统地认识几种含碳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一直都是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细致地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

加之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恢复学生在第五单元学习中受到影响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

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无轨电车等。

(3)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碳纳米管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共2课时)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2)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重点

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难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

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2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

仪器:

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

药品:

红墨水,烧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教学流程

↓    ↓

↓    ↓

教学设计

续表

 

续表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化学知识卡片

瞧瞧碳单质这一家子

使得碳和碳的化合物成为最庞大的家庭,碳单质一家子功不可没。

这不,原先以为只有金刚石和石墨两个孪生兄弟,现在却发现了C28、C32、C50、C60、C70、C78、C84、C90、C94……C240、C540等一系列碳单质。

这样一来,碳单质一家子就有了多胞胎兄弟,真可谓人丁兴旺。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碳单质这家子个个本领出众,让人刮目相看。

金刚石具有空间网状结构,十分坚硬,对于裁割玻璃、制作钻头、钻凿岩石、制作切割机械等绝活是手到擒来。

价值不菲的装饰品——钻石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原来也是金刚石的功劳呢!

石墨具有层状结构,深灰色,质软,常用于和黏土粉末按一定比率混合制造铅笔芯;石墨能导电,可用来作电极;石墨粉润滑性强,耐高温,可用来作高温作业下的润滑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使用毒气,对俄军造成了威胁。

要不是活性炭帮了大忙,数以万计的俄国士兵都难逃毒手。

原来,吸附色素、异味、毒气等是活性炭的拿手好戏。

其疏松多孔的结构使活性炭在防毒面具中大展身手。

1985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波谱学家克罗托与美国莱斯大学柯尔、斯莫利两名教授合作研究,发现碳元素可以形成由60个或70个碳原子构成的有笼状结构的C60和C70分子,这一发现引起科学界特别是物理学和化学界的强烈反响,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11年后,三位科学家因为发现C60并提出其分子结构模型而荣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个中空的球形32面体,又称截角12面体,其表面包含20个正六边形和12个正五边形。

由于该球分子外形酷似由12块黑色五边形和20块白色六边形拼合而成的足球,所以将这种C60分子结构命名为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简称富勒烯,又称巴基球或足球烯。

现在富勒烯实际上已成为以C60为代表,包括C70等在内的全碳分子家庭的统称。

自意外地发现了巴基球以来,其以新颖、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在超导、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备受青睐。

日本科学家1991年发现了管状C60分子——碳纳米管。

它是碳原子结成六角形的网状圆桶形结构,强度大约是钢的50到100倍,它们只需是铜质量的1/6就能达到以与铜相同的导电性,导热性能胜过钻石,因此被视为纳米材料中的希望之星。

与巴基球本是“一家子”的煤是地球上最佳的富碳环境之一。

1999年,我国云南的煤炭中发现了“巴基葱”。

这中洋葱状富勒烯是一种以C60为核心生成的同心多层球面套叠结构的碳分子。

由于其碳原子一层套一层就像洋葱似的,故名“巴基葱”。

它是除球状、管状外,富勒烯的又一种存在形式。

碳单质的孪生兄弟们以多种迥异的形态存在,是化学中的一大奇观。

更为令人赞叹的是,它们都是高新技术的行家里手,这不能不说是奇上加奇了。

第2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开发其不同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古人用炭或墨作的字画久不褪色的事实,和升高温度碳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明白物质化学性质的活泼与稳定都是相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有不同用途的讨论探究,体会物尽所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

碳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表明碳具有还原性。

教学准备

课本第110页[实验6-2]所需的有关器材及药品。

教学流程

↓     ↓

↓     ↓

↓     ↓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趣味化学资料

孪生兄弟比高低

不知何年何月,碳家庭养育了一对孪生兄弟。

老大名叫金刚石,生得通体透亮,膀阔腰圆,英俊之气咄咄逼人;老二名叫石墨,长得黑不溜秋,柔软无比,毫无男儿阳刚之气。

自古孪生七分似,怎耐这对兄弟犹如天壤之别,让人好生狐疑。

其实,兄弟俩的身份千真万确,容不得怀疑。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兄弟俩的性格之所以不同,只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已。

金刚石是结晶碳,每个碳原子周围有4个碳原子,距离都是相等的,原子之间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

而石墨内部的碳原子同相邻的碳原子的距离是不相等的。

离得较远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拉力较弱,容易断裂分手,这样,金刚石和石墨就出现了硬和软的不同“个性”。

在化学王国里,像金刚石和石墨这种由一种元素(即碳元素)形成的不同性质的物质,叫做同素异形体。

其实,金刚石和石墨只是它们许多孪生兄弟中的两个呢,它们的兄弟还有炭黑、木炭、活性炭、焦炭等,碳元素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金刚石身价百倍,价值连城,风流国王用来装饰皇冠,点缀权杖,耀武扬威达四方。

它一身钢筋铁骨,铜头铁脑,刀砍不入,枪打不进,钻石如土,削铁如泥。

它充当钻探机的钻头,开凿坚硬的岩层锐不可当,切割大理石、坚硬的金属真是手到擒来。

石墨虽貌不如兄,却也能以柔克刚,是最软的矿物之一。

耐热、耐火、耐酸本领无与伦比,传热、导电独怀绝技。

它可制成铅笔、干电池的电极,它也有十八般武艺。

“血浓于水”。

毕竟是同根同宗同种,外形虽有差别,内质并无两样。

通过一定的外科“整形手术”,这对孪生兄弟居然能互换面孔,金刚石可以变成石墨,石墨也可以变成金刚石,它们再也不会有什么遗憾的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教案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

(3)能说出本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药品,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学会对仪器的使用以及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及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2)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动机。

(3)养成互相交流,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设计及制取方法。

难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思路。

(2)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仪器和药品。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续表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中考思维探究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选择和反应原理,根据提供的条件选择正确的反应装置和收集方法、检验方法等都是中考中重要的考点,考查形式往往结合开放性或探究性实验进行迁移应用,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图表题是常见的题型,它应用多种相关因素的联系,通过图像表示,达到对有关知识全面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的检测目的。

要紧密结合实验原理和反应现象,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2.思想方法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实验前的首要环节,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就是:

将装置密封后,通过改变装置内气体体积的方法,观察气液交界处的变化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主要有:

1.热胀冷缩法:

检查图1中的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

将导管出口没入水中,用手掌或酒精灯微热容积大的部位,看水中的管口是否有气泡逸出;移开手或酒精灯,过一会儿,观察浸入水中的导管末端有无水上升形成水柱。

若捂住或微热时导管口有气泡逸出,移开捂的手掌或酒精灯,导管中有水柱形成,说明装置不漏气(如图2、3所示)。

  

2.压强差法:

右图所示的装置:

固体放在多孔塑料隔板上,从长颈漏斗注入液体。

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的一般方法为:

塞紧橡皮塞,关闭活塞,从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试管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漏斗中与试管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再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

3.趣味化学资料

珍珠哪里去了?

克娄巴特拉七世是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艳后。

父亲死后,她与兄弟共同统治富饶的埃及。

公元前48年,她在罗马统帅恺撒的帮助下,击败兄弟而独霸王位,将价值连城的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

王冠上镶有一颗珍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名叫“埃及的眼泪”。

公元前44年,恺撒被人刺死,其部下安东尼大举进攻埃及,克娄巴特拉七世无法抵抗安东尼的进攻,准备投降并以“埃及的眼泪”讨好安东尼。

可是,一件奇怪的事破坏了她的计划。

欢迎安东尼的宴会开始前,一个侍女突然报告说,王妹的女佣偷去了“埃及的眼泪”并把它吞到肚里去了。

女王想杀了女佣取出珍珠,但又怕将被玷污的东西送人反而是一种亵渎。

犹豫之时,王妹突然建议说:

“让她喝醋,醋喝多了她就会泻个不停,一定会把珍珠泻下来。

于是女王令人一个劲地给女佣灌醋,女佣果真泻个不停,但始终没有见珍珠下来。

珍珠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珍珠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在酸的作用下,珍珠溶解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想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2)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示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

(2)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检验相关性质所需仪器。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

讲授新课

板书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活动探究:

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

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探究: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现象:

塑料瓶变扁了

分析:

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小结: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1.977g/L)比空气大;为空气的1.5倍

3.溶解性:

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4.干冰的升华:

气体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

放映干冰升华的录像:

解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讲解:

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就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

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二)化学性质

1.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活动探究:

  反应方程式:

跟水反应:

CO2+H2O===H2CO3

碳酸的分解:

H2CO3===CO2↑+H2O

3.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讨论:

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火盆,这是为什么呢?

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答:

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整个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三)CO2对生活的影响

1.作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

2.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1)产生:

CO2、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

(2)危害

(3)防止措施: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总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趣味化学资料

笑谈二氧化碳功与过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气体,通常是由有机物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等所产生。

要谈二氧化碳的功过得失,不能不提到二氧化碳的另一副面孔——干冰。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当飞机把干冰撒在空中,它立即升华,向云层夺取大量的热,使云层冷到-40℃。

每克干冰能造成100亿个小冰晶,周围的云雾碰到小冰晶,便以它为中心凝成大水滴,于是就下起雨来。

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

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

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汽化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

当“119”的电话铃声大作时,消防员会带上相应的灭火器具赶赴失火现场,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中二氧化碳功不可没。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中的二氧化碳或产生的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本领。

在失火现场,二氧化碳大显神威。

但是,当二氧化碳的浓度过大时,人却受不了了。

原来,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因此,如需进入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场所,应该先进行通风排气,通风管应该放到底层;或者戴上能供给新鲜空气或氧气的呼吸器,才能进入。

二氧化碳气体还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热量更难流失,地球的平均气温也会随之上升,从而形成温室效应。

它会使地球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

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

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2.实验改进

对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实验的改进

二氧化碳的制取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然后探究它的性质。

一般的实验都分为两部分——制取和检验。

制取的装置如右图。

收集之后再来检验性质,主要方法有: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可燃性;用高矮不一的蜡烛检验其密度大小;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能否与之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及该物质的酸碱性。

但上面的实验有两点不足:

①实验不连贯,耗时太长,不利于课堂操作;②反应物混在一起不便于分离回收。

针对这两点,改进实验如下图。

滤网不仅可以将大理石与稀盐酸分开,也可以使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面增加,使得反应更充分。

有利于节省药品,导管将生成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使气体与溶液反应,多余的气体将从较短导管导入紫色石蕊溶液,与其反应;超出的气体又被导入烧杯底部,观察蜡烛变化便可得知其密度大小和可燃性。

此改进实验综合了传统分散的实验,克服了以前实验存在的不足,成为了一个连贯、快捷、方便的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归纳和器具的整理清洗都有帮助。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课件演示及因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失败的教训,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

(3)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的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看待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为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重点难点

重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准备

酒精灯、铁架台、试管、火柴、CO气体、新鲜鸡血、氧化铜等。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与巩固

你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请说出来,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二、合作探究

[提问]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变成固体,那么固体二氧化碳称为什么?

它有什么性质?

有哪些用途?

1.请观察课本P119图6-18,完成下表。

二氧化碳的用途

对应的性质

光合作用

灭火

化工产品的原料

气体肥料

2.从上表中你可以获取什么结论?

你还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用途?

请说出来,并指出它是利用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3.归纳与小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

(2)化工产品的原料;(3)干冰作制冷剂;(4)光合作用;(5)气体肥料。

[观察与思考]请观察课本P120图6-20,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温室效应”?

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有哪些?

(2)地球为什么喊“救命”?

(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严重?

[问题与情景]我们知道,碳的氧化物有两种: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它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相同呢?

为什么?

回答:

(1)它们的性质应该是相同的,因为它们的组成元素是相同的;

(2)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虽然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一个分子中,氧原子的个数不同。

问题:

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呢?

下面通过实验来证明。

[活动与探究]

实验6-7:

一氧化碳的燃烧

小结: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

2CO2

[问题与情境]1.在煤炉的上方,我们常常看到蓝色火焰出现,请问这是什么气体燃烧的结果?

你能写出煤炉中产生该气体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吗?

2C+O2

2CO;C+O2

CO2;C+CO2

2CO;CO+O2

2CO2

2.在冬天用煤(或木炭)取暖或用燃气洗澡时,若室内不通风,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那么,为什么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呢?

[活动探究]

实验6-8:

交流:

一氧化碳的毒性

[讨论与交流]课本P122讨论:

煤气厂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