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0238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ocx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我国初等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教育系基本情况

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4月,现开设有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人群康复、青少年工作与管理四个专业;有一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专兼职教师31人,在专兼职教师中,有副教授11人,讲师6人,硕士19人,在读硕士1人,另聘客座教授6人。

  教育系秉承“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推崇“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力树“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肃执教”的教风,倡导“敬、静、竞、进”的学风,以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全面发展综合培养学有专长”为培养模式,加强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确立了“教学立系,科研兴系”的发展思路。

  在教师管理上,以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制度、教师教学成果激励制度、课堂教学监控制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2003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在学生管理上,根据社会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当代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改造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创立“学生专业成长导师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自建系以来,教育系每年都有一个教学班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

  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建立了“实践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为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运动队、基础教育研究会、心理健康协会,并聘请专业教师指导。

2000年初等教育开始招生,到2009年6月为止,初等教育专业累计招生2155人,毕业生为1322人;9年来,我校长期参与初等教育专业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共计7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31人,当前,从事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31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6,硕士19人,在读硕士1人。

在人才培养上,初等教育专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每年有一个教学班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学生参与的各种竞赛活动获得了优秀奖励;教师集体也于2002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我校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初等教育专业作为自荐专业接受评估,2007年9月,初等教育专业接受云南省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其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所达到的水平,受到了在场评估专家的赞赏。

二、初等教育自评情况

初等教育从办学之初就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1、基础设施

目前,昭通师专的办学基础条件已基本能满足现有规模的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在此基础上,作为新开专业,学校加大对初等教育专业建设投入,现有心理实验室一个,团体心理咨询室一个,个别心理咨询室两个,与艺术系共享音乐、美术、舞蹈教室,自建电子钢琴教室一个。

自2000年以来,每年投入1—2万元用于初等教育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保证教学科研需要。

2、师资结构

我校初等教育专业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9年来,长期参与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共计70余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31人,专业课程设置涉及教育、中文、数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门类。

3、校外实践基地

重视与小学的交流合作,从2001年春季学期开始着手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校合作”、“校——系合作”,正式与昭通市实验小学、昭阳区一小、昭阳区二小、昭阳区三小、昭阳区四小、昭阳区南城小学、乐居示范小学、蒙泉学庄小学、大关县笔山小学等九所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真实感知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实践场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办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准确定位办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合格教师

学校把“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合格中小学教师,主动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

初等教育专业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发展主导模式:

即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师资为目标,以课程设置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线,以基础教育课改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师角色为切入点,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亮点,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云南省重点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为基准。

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有专长”。

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复合型基础教育多面手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教师;德能兼修,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能文能理,人文与科学并习的基础教育主干课程教学骨干;能说会做,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行合一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小学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多面手。

2.积极探索与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1)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保证,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教育成败的关键。

根据云南省和昭通市基础教育现状,特别是针对小学教育的特点,初等教育专业确立和实施了综合性课程体系。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①“三主线,一专长”的文理大综合课程体系(2000年——2003年)

 办学初期,我们设计了大综合课程体系,即文理综合,具体地说就是“三主线,一专长”。

 所谓“三主线”就是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二是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三是教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中,中文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是为构建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专业知识,形成最基础的语文素养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素养;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是为构建学生从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培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素养;教育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改进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通过近1/4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课和教育专业训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驾驭小学语文、数学教材和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育能力。

通过“三主线”的学习和训练,我们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从事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教育的复合型骨干教师。

所谓“一专长”,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艺术与体育类课程,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形成一种艺术或体育特长。

通过“专长”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②“大文”、“大理”课程体系(2004年至今)

专科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定位在小学,定格在专科,不能模仿高师在培养初高中教师专业设置里的语文、数学等专业相对独立的学科化倾向,必须形成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课程结构。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开设了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这些课程很重要但课时不多,与小学课改相结合,我们构建了“语文与社会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两个复合型专业。

并于2004年9月开始,分“小学数学与科学”、“小学语文与社会”两个方向招收学生。

“小学数学与科学”方向,开设《高等数学》、《初等数论》、《数学方法论》等数学专业课程和《科学·技术·社会》、《地球与空间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科学课程。

“小学语文与社会”方向,开设《古代文学》、《写作》、《现代汉语》、《儿童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中文主干课程和《中外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人口·资源·环境》等课程。

以上两个方向同时重视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技能实训的学习。

从课程结构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适应性有所增强。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初步成熟,各学科之间比例合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知识与技能课程比例等日趋科学。

以“大文大理”模式为例,公共必修课占17.5%,专业必修课占37%,专业选修课占28.5%,学科内的课程实践活动占17%,加上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的比例更大。

可以说,这一课程结构对传统的师范教育是一种突破,对专业化教师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

(2)实施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教师教育中存在的理论教学过强,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

根据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趋势,我们确立了重视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重视学生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的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设计了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了实践课程。

具体做法是:

①设计“三年一体”的专业实践活动

制定了《教育系学生实践教育方案》,从总体上规划实践教学。

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在第三、五学期分别见习一个周,全程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主要观察了解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并结合所学课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应用理论。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学期,学生在专业教师和小学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进行为期八周的教育教学实习,进行教育教学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②重视课程规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上,根据当代教师教育重视实践性的特点,在保持必需的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开设实践性、操作性、适用性和时代特征较强的学科。

 

为规范课程教学,编制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实践主题,用以规范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为加强教学实践性,在每门课程的设计中,增加了一个周的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进行灵活安排。

教育学科课程教学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充分利用昭通市基础教育资源,充实高校课程资源,增加教学活动的实践成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如邀请小学知名教师讲学、上示范课;定期组织师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全国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结合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进行教育调查;加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技能训练等。

通过这些实践性学习,使学生对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及其改革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持续的了解,帮助他们毕业后能顺利任职。

③强化教师基本功,培养学生会做的能力。

在教育部规定的教师基本功课程之外,根据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素质需要的特点,开设了“教师三笔字实训”、“教师演讲学”、“课堂教学技艺”、“班级管理”等课程,加强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对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有效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基本功扎实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通过以上措施,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接近3:

l,为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系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不仅强化常规教学的有效实施,而且强调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和研究。

系领导组织各科教师编写教学大纲,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编写出相应的教材。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由专业课教师编写的《现代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试用阶段,《课堂教学技艺》等课程教材初稿完成。

《普通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技艺》、《班级管理》等多门课程实现多媒体教学,达到资源共享。

2003年教育系成立初等教育专业教研室、加强专业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研究,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实录和专门教学观摩。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提高了教育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积极推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创新。

根据初等教育的专业特点,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深度的理性思考和富有成效的实践。

在理论教育方面,以够用实用为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验证和应用,突出师范特点。

讲授的内容注重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通。

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成果交流、总结提升让学生真正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评价方面,实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以实践能力的形成为导向,把实际技能纳入考核范围。

采用笔试、口试、综合作业、毕业设计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4.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达到。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管理的工作,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方面都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与控制机制,以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重视管理机制的建立,形成合理的结构体系。

学校的教学管理由分管教务工作的副校长全面负责,建立了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支持部门相互协作的教学协调管理机构。

建立了以各系为实体的教学管理实施机构。

建立了由一批学术和教学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得到广大教职工认可的教师及干部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师资工作委员会和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委员会构成的教学评价机构。

统合资源,形成体系和机制,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

全校的教学管理民主、科学、规范、有序,教学工作中的管理难点和问题得到解决。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定管理规章制度。

管理的实施和管理的有效要依赖于管理队伍。

学校十分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在管理队伍建设上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相结合,从广大教师和干部中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好、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

实施管理工作前,还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提高,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的能力。

同时,由于配合人事分配制度的实施,有绩效的获得、认定和激励机制作保障,教学管理队伍激发出了较高的工作热情,积极研究和实践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力求有所创新。

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力求做到用制度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目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严谨,教师教学规范,教学管理规范,后勤保障规范等规章制度健全,并能按章治教。

在教学实施中,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调整程序进行,杜绝不规范的随意调整行为。

近几年来没有出现过重大违反教学计划事件和重大教学事故行为。

各教学管理部门和系都能按规章制度确定的责任,严格检查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教案、教材使用,以及试卷质量、成绩评定等环节,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3)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首先,制定了《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工作规范》、《昭通师专考务工作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文件,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标准和工作要求。

其次、建立了两级三层次教学质量控制——反馈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

两级是学校教务部门和各系构成两级闭环联动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价。

三层次是:

第一层是学校层次,建立校级领导听课评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从宏观上评价监控各专业的课程教学;第二层次是建立系级教学监控体系,由系主任和学科教学科研骨干组成教学检查组,负责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同时,建立同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提高;第三层次是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及时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以学评教。

通过专家评教、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三评”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标准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第三,是以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的监控及结果为参照,全面衡量的办学水平。

一方面提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申报新专业和及时调整、改造专业结构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现有各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吻合情况,便于进一步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运行状况。

在此基础上,还十分重视对入学新生素质的调查、分析和测量。

通过各方面信息的采集与综合,以及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和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判断和未来趋势的预测,更好地确定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教学管理方式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打下基础。

总之,我们以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为理念,始终重视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不断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使教育教学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根据学校关于教学管理的要求和措施,教育系深入研究了初等教育专业的实际,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即分层管理、双向监控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操作如下:

①制定严格的教学规章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教育系成立初期就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制定了《教师课程教学规范》、《教育系教师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育系教师考核办法》、《教育系教师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②严格过程管理,确保教学流程规范

制定了《教育系教师课程教学规范》等文件,规定了教师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与程序。

纵向设计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必须完善教学过程文件,学期开始要求教师完成课程教学进度及计划,学期中期要求教师呈交教案,学期结束要求教师必须呈交教学总结和学生成绩分析。

全学期,有系领导和教学评估小组不定期随堂听课,检查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

要求教师课前有计划、课上有教案、课后有辅导、课程结束时有评价与反思。

整个教学流程中有教学监控体系,实施动态控制。

③严格课堂教学监控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

没有规范的课程教学行为,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保障。

因此,专业建设初期,我们就建立了“课堂教学监控制度”,设立教学监控室,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双向监控,既监控教师岗位行为,又监控学生上课情况。

具体做法是:

一是要求所有教师持牌上岗,监控学生课堂到位情况;二是要求学生填写教学日志,监控教师上课情况;三是定期(每学期两次)召开学生课堂教学反馈会议,收集学生对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实行规范的教学监控制度,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减少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④建立课堂教学评议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成立了课堂教学评议组,坚持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进行听与评。

每听完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就组织评课,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与差距,明确方向。

这种及时性的教学评议制度,能够帮助教师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能及时发现问题,扬长避短,形成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全面贯彻和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在十分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时,也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较好的办学环境时,也更注重以教师的身正示范作用为先导,营造环境优美、品位高尚、教风正派、学风良好的包括硬、软环境在内的育人环境。

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营造,学校逐渐地形成了文明、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

在此环境中,学生受到了直接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具有求知、学习、上进的愿望。

第一,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规范的贯彻以及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从新生入学起到知识、理论的学习,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考核办法,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职业能力综合达标率较高。

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情况一览表

                          

2005届

比重

2006届

比重

2007届

比重

总人数

203

 

409

 

194

 

取得教师资格人数

203

100

409

100

194

100

普通话达标人数

203

100

409

100

194

100

三笔字达标人数

203

100

409

100

194

100

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人数

185

91

396

96

186

95.8

第二,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于整个的三年学习教育过程中,贯穿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新生入学就组织军训,强健体魄,锻炼意志,熟悉环境,并组织其学习如何利用图书馆,为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及自学能力打基础;二是通过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及“第二课堂”,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征文、主持人大赛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育人先育德,把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优秀团支部、优秀班级、文明宿舍评选已成为每学期的常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学生形成良好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打好基础。

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考风考纪也得到强化。

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2001年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的要求,采用心理测量、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

特别是在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前夕,以及一些特殊时期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咨询、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教育系由于具有教师资源和课程设置的教育科学优势,使初等教育、学前教育学生更多地受到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滋养。

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更充分显示了综合培养所形成的多方面才华。

——由学生独立创编并主持的大型谈话性心理辅导活动“周日论坛”,关注校园热点、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通过师生交谈的方式,解读社会问题,在校园内引起了师生的普遍关注。

这一方式已成为各教学班级展示学生风采,引导舆论,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

   ——初等教育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每年有一个班级在全校竞争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

——学生独立承办了学校“成才与就业”辩论赛,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同,并成为昭通师专教育系一个特色项目受到社会关注。

——学生创办的“基础教育研究会”,从不成熟到成熟,其工作已得到社会的认可。

现已注册为昭通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下属学生社团,在科协领导下开展工作。

——学生自办的《南望星空》,已成为教育系师生内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学生在全校性的演讲比赛、卡拉OK大赛、校园歌手大赛、辩论赛、各种知识竞赛等多样校园文化活动中,屡次获团体优胜和个人大奖。

——每学年一次的文艺晚会,由系团总支学生会和系大学生艺术团独立承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次演出都是观众爆满。

——在学校各种体育运动会上,学生连年以绝对优势获得团体和个人好成绩,均名列前茅。

——2006年秋季学期伊始,05级初等教育专业学生黄于芬和06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任玲参加CCTV全国第三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6.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打造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29年的办学中,学校育人的理念始终如一,在此环境中的初等教育专业9年来本着以学生为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专业性教学与实践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实现了“德能兼修”、“能文能理”、“能说会做”、“能歌善舞”的人才素质要求,显示了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首先表现为就业面较宽,在云南省各地州市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补员考试、教师补员考试中频频中的,并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