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03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 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docx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第一阶段阶段检测一含答案精析

阶段检测

(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屠呦呦在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极大地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________,可喜可贺。

但是,正像许多________于科学研究的人一样,屠呦呦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拿奖,她知道也许自己一辈子都不会有令人________的成果,但她绝不会放弃自己的研究。

A.名副其实    沉溺    惊羡

B.名副其实沉迷惊艳

C.实至名归沉溺惊艳

D.实至名归沉迷惊羡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肯定专家的水平: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名列其中。

B.接受朋友的礼物:

“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询问长辈年龄:

“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决心给别人帮助:

“你放心,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5.除夕那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3分)(  )

①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

②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

③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

④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

⑤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

⑥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

                  

A.②④⑥B.②④⑤

C.①③⑤D.①③⑥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昭述字仲祖,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

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

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荐为判官,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昭述悉复之。

以太常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

坐尝被曹利用荐,出知常州,迁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

江陵屯兵喧言仓粟陈腐,欲以动众。

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徙湖南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欲构乱,或指昭述谓曰:

“如李公长者,何可负?

”其谋遂寝。

昭述闻之,以戒监军,监军自是不复为暴。

比去,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

“向非公,无噍类[注]矣。

徙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加直史馆。

徙陕西转运使,纠察在京刑狱,为三司户部副使,累迁刑部郎中。

陕西用兵,提点陕西计置粮草,还授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

河决澶渊,久未塞。

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初,六符过之,真以为堤也,及还而城具,甚骇愕。

初置义勇军,人情汹汹,昭述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谕父老,众始安。

宣抚使表其能,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澶州,又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

河北始置四路,以为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

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改龙图阁学士、知秦州。

谏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负重镇,留真定府。

居四年,入领三班院,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

未几,知通进银台司,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尚书右丞。

从袷享致斋于朝堂,得暴疾卒。

赠礼部尚书,谥恪。

李氏居京城北崇庆里,凡七世不异爨,至昭述稍自丰殖,为族人所望,然家法亦不隳。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噍类:

活着的人或活的动物。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谋遂寝         寝:

停止

B.向非公,无噍类矣向:

过去

C.开谕父老谕:

告诉

D.然家法亦不隳隳:

毁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昭述被曹利用举荐为判官,后又因曾被曹利用举荐而获罪,出京担任常州知州,但很快又被提拔,担任三司度支判官。

B.李昭述任湖南潭州知州时,驻守的士兵因痛恨监军严酷残暴,想要叛乱,李昭述及时制止了这件事,并以此告诫监军。

C.李昭述以修筑河堤为名,调集军民八万人用了十天时间修建了澶州城,这让契丹使臣刘六符非常惊骇。

D.真定府路发生水灾,李昭述救活的饥民数以万计。

他被任命为秦州知州等,但因谏官、御史向皇上的进言而留任真定府。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4分)

译文:

                                    

                                    

(2)李氏居京城北崇庆里,凡七世不异爨,至昭述稍自丰殖。

(4分)

译文:

                                    

                                    

9.从为官的角度看,李昭述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斜谷邮亭玩海棠花

[唐]顾非熊①

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②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①顾非熊:

唐代诗人,苏州人。

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

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

②羽人:

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顾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3分)

答:

                                    

                                    

(2)元诗的一、二两句,是如何描写“未开海棠”的?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3)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5)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7)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8)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梨 花

阿 来

①“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

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

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梨花最美。

②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

原因在于它有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

白色花瓣太薄,就会为花萼的颜色所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

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

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

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

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了。

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

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

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

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

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

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

“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

”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

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

③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

也就是说,梨树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开放洁白如云的花朵,但还会结下累累的香甜果实。

④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

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

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

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装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证,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

⑤最近在罗马,常见街边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柠檬与橙子,觉得也非常好看——挂果的树与开花的树相比,也自有一种特别的美感。

我有点遗憾,为什么结果的树就不能站在我们城市的中间,散布比花香更为持久的果香?

⑥植物园中有几株苍老的梨树。

那天坐在树荫下,望着开花的梨树出神,和蔷薇科的其他春天盛放的品种相比,梨树的枝干又最为虬曲苍老。

最显眼的,是梨树厚厚的树皮,黝黑,深深龟裂,主干如此,分枝也如此,更显出枝头花朵娇嫩脆弱的美丽。

仿佛是为了增加人的这种感慨,梨树自己也来制造苍老与娇美的强烈对照。

⑦一个德国植物学家说过,花是人类情感最古老的信使,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看到自己情感深处的秘密。

梨树就是这样,从最显老的枝干上,捧举出最纯净娇美的花朵,让人深味生命的秘密,让人的情感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悲伤。

(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有删改)

12.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唐宋诗人咏梨花的诗句,有何用意?

(4分)

答:

                                    

                                    

                                    

                                    

13.第②段画线句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梨花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14.第⑤段作者写在罗马街边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

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6.“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17.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6分)

答:

                                    

                                    

                                    

                                    

                                    

18.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

(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选自(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阶段检测

(一)

1.D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实至名归:

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前者强调经过证明名气是真的,后者强调经过努力得到名气。

第一个横线处强调屠呦呦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获诺贝尔奖很自然,故用“实至名归”。

沉溺:

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

沉迷:

深深地迷恋。

“沉溺”是贬义词,第二个横线处应用“沉迷”。

惊艳:

对女性的美艳感到惊异,也泛指对事物的美妙感到惊异。

惊羡:

惊叹羡慕。

第三个横线处根据语境应选“惊羡”。

]

2.B [A项,由“试新刀尺”“一手裁”可知将“东风”拟人化。

C项,由“有情”“含春泪”“无力”“卧”可知将“芍药”“蔷薇”拟人化。

D项,由“旧相识”“偷开门户”“翻书”可知将“南风”拟人化。

]

3.C [A项,词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反衬手法表现的是乡村深夜的清幽宁静景色,故不适用于“热闹”的西湖夏夜。

B项,原诗句出自宋朝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是写梅花的疏朗与幽香,不能用来描写桂花。

D项,词句出自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适用于“爱情”而非“亲情”。

]

4.A [B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别人收下礼物,是敬辞。

此处可用“愧领”。

C项,“芳龄”,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

此处用错对象。

可用“高寿”。

D项,“鼎力相助”只能用于请托或感谢对方的帮助,自己给别人帮助用“大力相助”。

]

5.D [②是写厨房的,但上下联不对仗;④不是写书房的对联,是用在客厅的对联;⑤是写卧室的,但上下联不对仗。

运用排除法可得出答案。

]

6.B [向:

如果。

]

7.B [由原文“或指昭述谓曰:

‘如李公长者,何可负?

’其谋遂寝”可知,是驻守的士兵自己放弃了计谋的实施,而非“李昭述及时制止了这件事”。

]

8.

(1)李昭述拿官仓中的粮食作为俸禄,并且以此供养他的僚佐属官,人们于是安定了。

(2)李氏家族居住在京城北崇庆里,共七代没有分家,到李昭述时稍稍有家财。

9.李昭述是一个严格执法,率先垂范,深受爱戴,雷厉风行,勤政为民的官员形象。

解析 答题时,一定要从传主的事迹入手,李昭述一生为官多任,关于他的为官事迹有多处,如悉复侵地、取仓粟为奉、调兵农八万修城、安抚流民等,从以上信息中概括出李昭述的品质即可。

参考译文

李照述字仲祖,因为父亲的恩荫任秘书省校书郎。

皇上召他来学士院考试,赐进士出身,让他担任刑部详覆官,他屡次升迁官至秘书丞。

群牧制置使曹利用举荐他为判官,郓州的牧地被百姓占用的共有数千顷,李昭述全部将牧地恢复了。

凭借太常博士的身份担任开封县知县,被破格提升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

因为曾被曹利用举荐获罪,出京担任常州知州,升为三司度支判官,改任河北转运使。

江陵驻军盛传官仓中的粮食陈旧腐烂,想要以此煽动众人。

李昭述拿官仓中的粮食作为俸禄,并且以此供养他的僚佐属官,人们于是安定了。

调任湖南潭州知州,驻守的士兵痛恨监军严酷残暴,想要叛乱,有的人指出李昭述对他们说:

“像李公这样的长者,怎么能背叛他呢?

”那个阴谋于是停止了。

李昭述听到此事,以此告诫监军,监军从此不再做残暴的事。

等到离任时,众人拦路环绕拜谢,指着妻子儿女说:

“如果不是大人您,他们早都死了。

调任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并在直史馆任职。

后调任陕西转运使,审查在京刑狱,后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多次升迁至刑部郎中。

陕西发生战争,李昭述为提点陕西计置粮草,回朝被授予度支、盐铁副使的职务,凭借右谏议大夫的身份任河北都转运使。

黄河在澶渊决口,很久没有堵住。

适逢契丹派遣刘六符前来,朝廷于是命令李昭述修筑澶州城,李昭述以修筑河堤为名,调集士兵百姓八万人,过了十天就完成了。

当初,刘六符经过这里,真以为是修堤坝,等到返回时澶州城已经建成,他非常惊骇。

刚刚设置义勇军的时候,人心不安,李昭述乘坐驿车一天行走很多人家,开导劝说父老,人心才安定下来。

宣抚使上表称述他的才能,他被提拔为龙图阁直学士、澶州知州,又担任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

河北开始设置四路,李昭述被任命为真定府路安抚使、成德军知军。

当地发生水灾,百姓大多逃亡流落在外,李昭述登记佛寺积存的粮食并煮成粥,救活的饥民数以万计。

改任龙图阁学士、秦州知州。

谏官、御史向皇上进言说李昭述平庸懦弱,不能担任重镇知州,李昭述留任真定府。

过了四年,入朝领三班院,凭借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担任郑州知州。

不久,李昭述掌管通进银台司,管理太常寺的事务,重领三班院,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右丞。

随从皇上在朝堂祭祀斋戒,得暴病去世。

赠官礼部尚书,谥号为恪。

李氏家庭居住在京城北崇庆里,共七代没有分家,到李昭述时稍稍有家财,为族人所注目,然而家法也没有毁坏。

10.

(1)忽识赞叹——赏花夸香——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

(2)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

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

(3)顾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元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借此来叮咛“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

11.

(1)泣涕涟涟 

(2)八百里分麾下炙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朝菌不知晦朔 (5)水中藻、荇交横 (6)沙鸥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