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1607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docx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题库答案补完版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题库答案

一、判断分析题

1.中央银行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4.中央银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7.中央银行对其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

11.中央银行的资产应具有最大的清偿性。

正确。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货币信用制度的枢纽,是高于普通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殊法人。

它的宗旨包括:

(1)创造货币及信用流通工具,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

(2)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4)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活动,稳定金融市场,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5)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监督管理一切涉外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中央银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对其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资产应具有最大的清偿性等特征。

2.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的多少,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

错。

中央银行只能决定商业银行持有的法定准备金,而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是由商业银行自身决定。

商业银行自身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有可能会受到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准备金率的影响,而不会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

3.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对地区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不能主要看其能为本地区争得多少资金和规模。

正确。

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看其能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5.商业银行可以用自己的负债交纳准备金。

错误。

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只能使用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或库存现金,这些都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而非负债。

6.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要求人民银行与政府完全独立,直接隶属全国人大的领导和管理。

错误。

中国人民银行要独立但不能孤立,人民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不能与政府完全独立,还应直接隶属于国务院领导和管理。

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要求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财政、国有商业银行、计委等)。

8.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即是指中央银行的资本金全部归政府所有。

错。

中央银行的资本构成除了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之外,还有国家与民间混合所有、全部股份非国有、无资本金、资本为多国共有这些构成形式。

所以,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并不是指中央银行的资本全部归国家政府所有。

9.货币政策是调控社会总供给的政策。

错误。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使之与总供给水平一致,从而稳定经济运行目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称。

10.判断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其长短期资产所占比重。

错误。

判断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其不良资产所占比重。

12.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和透支,二者没有区别。

错误。

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

是中央银行主动,是有计划的,是短期的,有契约,要偿还,一般不会扩大社会总需求,独立性较强,属于经济发行,是有一定的限额,符合国际惯例;财政向央行透支:

是财政主动,是临时性的,从时间上来看是长期的,无契约,不偿还,会扩大社会总需求,独立性不强,属于财政发行,无限额限制,不符合国际惯例。

13.中央银行总行和分支行的职能重心是一致的,均表现为“服务、调节、监管”三大职能。

错误。

中央银行总行职能为“服务、调节、监管”三大职能,而分支行的职责应定位于政策信息反馈、金融服务支持、金融环境建设三大职责。

14.流通中的现金既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又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错误。

流通中的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

15.持有中央银行股票与持有一般公司股票,二者并无区别。

错误。

~有本质区别,因为持有中央银行股票没有参与投票决策的权力。

16.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央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经营都是完全有益的。

错误。

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央银行监管完全有益,对商业银行而言,增加了存款业务的成本,降低了其盈利水平,并不是完全有益的。

17.中国人民银行应实行利润留成制而不是预算制。

错误。

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利润留成制实践中会造成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以赢利为目的,这与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宗旨是相违背的。

实行预算制才符合国际惯例。

18.再贴现政策既能影响社会资金流向,也能影响社会资金流量。

正确。

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计划与分配再贴现的额度、实行差别优惠再贴现利率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央银行可以实现既调控资金流向又调控资金流量的货币政策目标。

19.根据“不干涉金融业内部管理”原则,中央银行不应限制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

错误。

贷款集中度是从风险角度考虑的,属于央行的监管范围。

20.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应低于同业拆借的利率。

错误。

一般来说,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的。

由于拆借双方都是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其信誉比一般工商企业要高,拆借风险较小,加之拆借期限较短,因而利率水平普遍低于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

21.加强金融监管,要求中央银行集中和垄断金融监督管理权力。

错误。

加强金融监管,不一定要求中央银行集中和垄断金融监督管理权力,相反,成立专门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从事银行业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效果。

22.“菲利普斯曲线”一样适合于分析解决我国经济金融中的问题。

错误。

我国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胀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胀率与工资增长率无长期稳定负相关性,因而不宜套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及政策导向治理我国通胀与失业。

23.利率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中介指标。

错误。

在我国不适宜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这主要是我们的市场化程度决定的。

首先,在我国缺乏一个公认的、具有一定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基准利率。

其次,我国的国民经济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足。

再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建设程度不足。

 

二、简述题

1.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内容及必要性。

答:

1.含义:

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独立的完成中央银行的任务。

2.内容:

(1)独立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

(2)独立地发行货币;(3)独立地管理金融市场、调控宏观经济。

3.必要性:

(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

(2)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3)因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4)因为中央银行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5)为了搞好金融监督与管理。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特征。

答:

1.含义: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2.内容:

(1)信贷政策;

(2)利率政策;(3)外汇政策。

3.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

(3)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措施,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

(4)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

3.金融监督管理的含义、目的、原则。

答:

1.含义:

金融监管是指为了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有效运行和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金融管理当局及其他监督部门依据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准则或职责要求,以一定的法规程序,对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实行地监督、检查、稽核和协调。

2.目的:

(1)一般目标是指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全和高效,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护金融活动各主体特别是存款人和合法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推动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具体目标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利益;③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金融业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适度竞争);④保障金融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增进社会公众福利。

3.原则:

(1)依法监督管理原则;

(2)适度竞争原则;(3)不干涉金融业内部管理原则。

4.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对我国中央银行提出的新要求

答:

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中央银行既要明确在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地位和基本任务,又要积极主动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地区性国际金融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与机构加强合作。

1.各国中央银行在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地位和基本任务:

(1)充当政府对外金融活动的总顾问和全权代表。

(2)与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官方结算。

(3)进行资本国际流动的调节管理和对外负债的全面监测。

(4)充当各国黄金和外汇储备的管理者。

(5)进行外汇交易。

(6)调节与监督国际金融活动。

(7)发展与各国中央银行及各国际金融机构的对外金融关系。

(8)充当对外金融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者。

2.中央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

(1)代表政府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

(2)与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3)参与国际清算银行活动。

(4)参与区域性、地区性国际金融组织活动。

(5)各国中央银行间的各种交流合作活动。

(6)在国外需要的地方设立中央银行驻外代表处。

5.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发展三个阶段的代表国家及其原因

阶段

时期

代表国家

主要背景与原因

1694年到

1913年

1694年英格兰银行

1800年法兰西银行

1814年荷兰银行

1875年德意志银行

1882年日本银行

1913年“美联储”成立

(1)这些国家是世界上商品货币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中央银行也建立最早。

(2)客观上主要是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

(3)政府融资便利的需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十年

1924年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建立

1928年,旧中国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建立

1935年印度、加拿大、阿根廷中央银行建立

(1)一战后,国际性经济、金融恐慌严重;

(2)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性经济、金融会议要求;

(3)国际金融势力的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947年多数尼加中央银行建立;

1948年新中国、巴基斯坦中央银行建立;

1949年伊拉克中央银行建立。

(1)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的要求;

(2)经济、金融独立的要求;

(3)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之模式。

6.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置的一般原则及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置中的问题。

答:

1.一般原则:

(1)按经济区划设置的原则。

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就是这样设置的。

(2)在设置分支机构时,既按经济区划设置也考虑行政区划。

如德国中央银行,意大利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就是按这一原则设置的。

(3)数量有限和适当的原则。

2.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置中的问题:

(1)分支机构基本完全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太多;

(2)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总行一一对口;(3)各级行政部门对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干预较多,有时十分严重;脱离总行管理,地方化倾向严重;(4)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力低下;人员素质较差,不能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要求。

7.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选择的原则及其作用。

答:

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与作用:

(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

但中央银行并不能直接地决定或控制宏观经济目标,而只能借助于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间接地影响宏观经济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亦即宏观经济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目标,它只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并不能为中央银行的日常操纵提供现实的数量依据。

因此,中央银行必须找出短期的、数量化、能用于日常管理和操纵的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并借助于这些中介指标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2.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一般原则

(1)必须满足“三性”要求,即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2)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①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的变量应当是中央银行币政策运用和影响的主体。

②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应当是全社会及金融体系了解中央货币政策的意向和强度的信号器。

③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应当是中央银行观察和检验货币政策措施的指示器。

(3)必须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

大多数国家都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等金融变量为中介指标。

其中,利率、货币供应量属于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属于货币政策近期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区别:

  ⑴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回购协议市场利率、票据市场贴现率等。

操作指标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接性,既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直接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二是灵敏性,政策工具可以准确的作用于操作指标,使其达到目标区。

⑵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如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汇率。

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三个标准:

①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这些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②可控性,这些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③相关性,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又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祝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8.存款保险制度的含义及其作用(非课件)

答:

1.含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旨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援助或直接对存款者给与补偿。

2.作用:

(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2)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

(3)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4)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9.如何理解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信用制度的枢纽(非课件)

10.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征。

答: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即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否有效地贯彻中央银行的意图、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但取决于货币传导机制自身的构成和规范程度,也取决于传导机制所处的外部环境。

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征:

也存在不少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能远没有发挥出来。

具体来说:

(1)中央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独立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

(2)转轨时期的各商业银行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

(3)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反应差。

(4)传导机制的运行载体(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11.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及其局限性

答:

1.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

(1)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局限性(非课件):

(1)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

(2)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12.对商业银行清偿力进行管制的必要性(非课件)

答: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1.为了保护存款人的财产安全;2.维护金融业的稳定;3.保持良好的宏观环境的必要性;4.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阐述。

13.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非课件)

答: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基本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及传导过程三个方面。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金融创新使部分传统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失灵;2.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与广度;3.金融创新使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下降;4.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1)金融创新破坏了中介目标的可测性。

(2)金融创新降低了中介目标的可控性。

(3)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相关性。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

(1)金融市场的创新,削弱了各国中央银行对国内货币的控制能力。

(2)金融机构的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控制的基础。

(3)金融业务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

14.中央银行作为“发行、政府、银行”的银行,其职能重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非课件)

15.“骆驼氏银行评级体系”的含义及产生的背景(非课件)

答:

1.含义:

骆驼”评价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

因其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流动性,其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名字相同而得名。

2.背景?

16.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答:

中央银行是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与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

其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货币发行的客观需要。

2.统一票据交换的客观需要。

3.最后贷款人的客观需要。

4.加强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客观需要。

5.代理国库和政府融资的主观需要。

总之,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是主客观原因结合的一种交易的结果,当然这种交易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17.金融监督管理的必要性(答案不完善,非课件)

答:

必要性:

金融重要性;高风险性;金融行业脆弱性;信息不对称性(可扩展金融监管的目标)。

18.中央银行的性质是什么?

具体表现何在?

答:

1.性质: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信用制度的枢纽;中央银行是高于普通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殊法人。

2.具体表现:

(1)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它银行和金融机构则没有这种权力;

(2)中央银行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来完成);(3)中央银行是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机关(通过监督管理金融业来体现);(4)中央银行是一国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银行(通过主持清算事宜和充当最后贷款人来体现)。

19.人民银行单独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必要性。

答: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2.加强宏观控制和搞活微观经济的客观要求。

3.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体制的客观要求。

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

5.建立和发展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客观要求。

20.“二战”后中央银行制度呈现新特征的原因

21.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22.《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待完善,课件中简略)

答:

1.背景:

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跨国银行和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迅猛发展,国际间信贷资金金额骤增,银行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增大,这一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尤其是前联邦德国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使监管机构在惊愕之余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在此背景下,巴塞尔协议应运而生。

2.内容:

(1),1975年《巴塞尔协议》核心内容是针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突出强调了两点:

①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②母国和东道国应共同承担的职责。

(2)1983年《协议》基本上是对前一个协议的具体化。

(2)1988年《协议》主要有4部分内容:

①资本的分类;②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③1992年资本与资产的标准比例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④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

(2)1997年《协议》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共提出涉及到银行监管7个方面的25条核心原则。

(2)2006年《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

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是信息披露。

2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关系。

答: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是国家总需求调控的工具,是国家宏观经济调节与控制的左右手,二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相互替代性。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要为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目标上的一致性使二者之间具有了相互替代性;而且,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决策较慢、效果较快,而货币政策的决策较快、效果较慢。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所要解决的经济金融问题,审时度势,相机行事。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互补性。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又各自有各自的短处、各自有各自的相对独立的作用范围,因此两者应该取长补短、权衡利弊,最好是“一松一紧”,相互搭配逐步微调;尽量避免“双松双紧”,以免引起宏观经济的动荡。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又具有矛盾性。

货币政策的直接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稳定金融,财政政策的直接主要目标是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提高社会福利,两者的具体任务不同,实现两个目标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具体要求不同,因而也会产生许多矛盾与冲突。

总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十分注重两者的相互协调性,而决不能“单打一”。

 

三、对比分析题

1.人民银行总行及分支行职能重心的差异和原因。

答:

人民银行总行职能

人民银行总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保证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人民银行应以稳定货币作为首要任务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分支行职能

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作为总行派驻地方的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域设置,并主要从事人民银行内部监督,横向头寸调剂,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经理国库和发行基金调拨,外行管理和联行清算。

2.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几种类型(利率调控,货币调控)

3.人民银行单独履行央行职能前后的性质、职能作用的差异。

银监会分离出央行前后的职能。

主要进行宏观调控,监管权力主要下放银监会。

4.中央银行产生、发展“三次高潮”的代表国家及其原因(略,同简述题第5题)

5.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放款业务的异同。

答:

相同点有以下3点:

(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责去支付,这就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收回贷款,其效果是相同的。

(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多倍紧缩。

(3)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与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与业务。

不同点有以下4点:

(1)证券买卖相当于抵押货款,但证券的买卖是以证券的质量为依据,而中央银行的贷款则是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依据。

(2)资金的流动性不同。

中央银行贷款尽管都是短期性的,但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证券业务则因证券可以随时买卖,不存在到期问题。

因此,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动性。

(3)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证券的价差收益。

(4)中央银行从事的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都要以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较为成熟为前提,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

6.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几种类型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