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1824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docx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

唐宋节日馈赠探研

摘要唐宋时期已形成官方节日和民间传统节日的二元节日体系,节日习俗活动的丰富多彩,节日礼物馈赠与社会流动的特殊关系,能够很好的瞥见唐宋变革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关键词:

节日馈赠社会流动

一、唐宋时期节日馈赠情况

(一)官方节日里的馈赠

唐宋官方节日有诞节、中和节、降圣节等。

这种节日里的馈赠形式多采用赏、赐;进、献的形式,是一种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具有强制性、政治意味浓厚的工具性礼物馈赠。

回的礼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恩惠、服务或保护等形式,意味着馈赠者和收受者之间的短期关系。

1、诞节

每当诞节时,群臣以及王公戚里向皇帝进献衣物、金镜、珍玩、瑞应等并称觞上寿,普通百姓也要为皇帝祝福。

如:

张说的《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臣等不胜大愿,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群臣以是日献甘露醇酎,上万岁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丝结承露囊,更相遗问,村社作社酒宴乐,名为赛白帝、报田神。

”玄宗皇帝诞节时,“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珠囊、缣彩,赐五品以下束帛有差。

”这种“赐”具有较强的具体的针对性。

礼物也是有其代表性的,如金镜,在我国古代,人们以为金镜“清朗明莹,豪细必察”,将其视为清明之道的象征。

群臣希望皇帝明察秋毫,皇帝也希望群臣廉洁奉公,礼物流动的意义就这样凸显出来,象征性意义明显。

在这里,礼物呈现的是一对多,多对一的馈赠形式。

皇帝赐给群臣的物品大多来自各地的进贡,如《新唐书》卷一五○《常衮传》云:

“天子诞日,诸道争以侈丽奉献,不则为老子、浮屠解祷事。

”代宗生辰日,“诸道节度使进献珍玩衣服名马二十万计以陈上寿,自是岁以为常。

”从《文苑英华》收录的各地诞节献物的状文中,可知礼物有鞍马、银器、衣物、绵锦绫绮等各种纺织品,此外还有地衣、香料、丹药、女口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宋时,每逢新皇帝即位,便由宰相率领群臣上表奏请,为皇帝生日立节。

北宋九朝皇帝,南宋六朝皇帝都立有“圣节”。

“圣节”那天,皇帝坐殿,文武百官簪花,依次上殿祝寿,进献寿酒。

皇帝退入另殿,设御宴款待群臣以及外国使臣,先由百官进酒祝寿,然后由皇帝赐百官酒食,乐坊伶人致语,同时奏乐;酒数行而罢。

皇帝又赐百官衣各一套。

各级官衙休假一天。

各路州军除向皇帝进贡银、绢、马等礼物外,在僧寺或道观开建“祝圣寿”道场,长官进香,享用御筵,用乐,放生,以示庆祝。

朝廷下令禁止屠宰、丧葬、和决大辟罪,还给赐度牒、紫衣师号等,准许剃度僧侣和试放童行。

宋时,有些皇太后的生日也建节。

如宋仁宗初年,为太后刘氏正月八日生日立长宁节。

宋哲宗初年,为宣仁太后高氏七月十六日建坤成节。

皇太后圣节时,“文武百官上殿祝寿,献纳金酒器,内外命妇进献香合和入宫祝寿,开启道场斋筵,京城禁止行刑和屠宰七天,剃度僧道三百名。

宋时节日馈赠的范围即赐与献的范围相比于唐时更大,涉及到的礼物也更加贵重、奢华,有大量的金器物,而唐时则无。

象征性的礼物,如镜子,尺子,则没有了。

大臣们献贡的物品较多,皇帝回赐的较少,礼物处于一种不平衡的流动状态中。

皇室宫廷往往在宣扬过后,由此还可以聚敛一批财富。

但正是由于有了官方节日里的馈赠,加强了皇帝与群臣之间的互动,少有的感情交流也得以体现,各自心中的期待值都得到了相应的满足。

尽管这种馈赠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但主观愿望的功利性较强。

2、中和节

唐时,新创立了中和节。

《新唐书·李泌传》云:

“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为古,若何而可?

’泌谓‘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

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号为献生子。

里闾酿春酒,以祭句芒神,祈丰年。

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

’帝悦,乃著令,与上巳、九日为三令节,中外皆赐缗钱宴会。

”《旧唐书·德宗纪》云:

“贞观五年春正月壬辰朔。

乙卯,诏:

‘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朕以春方发生,侯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

’宰臣李泌请中和节日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种稑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以祈年谷,从之。

”《旧唐书·德宗纪》云:

“贞元六年二月戊辰朔,百僚会宴于曲江亭,上赋中和节赐宴七韵。

是日百僚进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黍栗各一斗。

”由此可以看出,唐时此节礼物多与农事、农时有关,如种子,农书等,夹杂着一种浓厚的农本气息。

宋时,二月一日“中和节”这天,“民间尚以青囊盛百谷、瓜果子种,互相遗送,为献生子。

禁中宫女,以百草斗戏。

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

”宫廷里这天“排办挑菜御宴。

先是内苑预备珠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

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蓖挑之。

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赏无罚。

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黑字为罚。

上赏则成号珍珠、玉杯、金器、北珠、蓖环、珠翠、领抹,次亦铤银、酒器、冠镯、翠花、段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定器之类。

用此以资戏笑。

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可见宋时中和节,已不像唐代那样,农本气息浓厚,娱乐气息在这时开始滋长起来。

礼物种类繁多。

礼物在这里多呈现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单向流动。

3、降圣节

唐朝皇帝以老子为始祖,并在高宗乾丰元年即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在唐代受到特别的尊崇,在唐武宗时特别设置了降圣节,如《旧唐书》载“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诞之日,宜为降圣节,休假一日”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二月敕令节日里的活动一般为道家设斋、祭祀等。

宋时降圣节时,人们以延寿带、续命缕、保生酒等更相赠遗,并以法令的形式进行规定。

如“大中祥符六年六月辛未,先天降圣节日令天下以延寿带续命缕保生酒更相赠遗诏”:

“近者祗格真游,钦闻宝海、惟孟秋之上朔,暨阳月之下弦,肇建节名,已存令甲,思宏模而增盛,俾蕃社而诞敷。

稽旧史之文,载颁于明制,徇舆人之欲,益焕于珍图,先天降圣节日,令天下以延寿带、续命缕,保生酒更相赠遗,著于甲令。

”在这里,节日馈赠更加普遍、大众化,情感意义更加凸显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

(二)民间传统节日里的馈赠

唐宋二朝所共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基本上是一致的。

此时的节日馈赠更倾向于一种表达性的礼物馈赠,它以交换本身为目的,人们通常以对等的方式交换礼物,礼物主要是以其象征性和社会性价值来交换、衡量。

反映了馈赠者和收受者之间的长期关系。

人们在节日里的主动性强,礼物基本上是一些节日食品、时令水果、装饰品之类的。

人们在节日里总是会期待或盼望得到亲友邻居们的探望或馈赠。

1、贵族官僚在民间传统节日里的馈赠

节日是统治者与大臣之间,大臣与大臣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一个好机会。

通过通过节日里的往来、馈赠,使已有的关系网络得以维持、继续或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节日已经成为人们之间评价关系的一个节点。

传统节日里凝结着人们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

统治者皇帝在节日里呈现出主动者的积极姿态,各个节日里都有馈赠,礼物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单向流动。

如元日,赐大臣柏叶。

人日,赐大臣彩缕人胜。

上巳日,赐臣细柳。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端午日,赐大臣衣服。

腊日赐近臣口脂、面药等等。

唐时节日赏赐大多来自各地的贡品,自唐太宗以来,每逢端午、元日、冬至等重大节日,各地都要进奉众多物品。

“代宗之世,每元日、冬至、端午、生日,州府于常赋之外竟为贡献,贡献多者则悦之”王仲周、于公异、李商隐、令狐楚、裴次元、催致远等人都有状文在端午节向朝廷进贡银器、鞍马、剑、衣物等。

说是“日惟端午,讫于四海,皆驰必献之珍”

宋时,官方更是积极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甚至还在法律、礼仪上规定了节日的某些活动内容、形式与规格,渐形成一种制度。

如元日时,朝廷要举行大朝会,百官都穿戴朝服官冕,各州进奏官手持土特产,入殿祝贺,朝贺毕,皇帝赐宴。

立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

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

端午节,以百索彩钱、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柳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

朔日,朝廷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

其赐锦花色,依品从给赐。

2、平民大众在民间传统节日里的馈赠

人们在节日里或祈长寿或相互祝贺健康长寿,或是相互往来,拜节。

维护亲人、邻里、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

除日,赠送一些自己家里面较为体面、好的东西给亲戚朋友,张子容《除日》“腊日今知晦,流年此夕除。

拾樵供岁火,贴牖作春书。

柳党东风至,花疑小雪余。

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唐代人日、立春日,剪彩风习很盛。

民间剪彩为鸡为树为花,技巧很高明。

“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

”并将装饰品剪彩赠送给相亲。

“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

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

”九日,朋友之间以酒相贺,“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配,折取寄相亲。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

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人们也往往很乐意朋友之间此时聚饮。

“一为吴郡守,不觉菊花开。

始有故园思,且喜众宾来。

”否则,人们则会产生一种失望落寞进而伤感的情怀。

“菊花山在碧江东,冷酒清吟与莫穷。

四十三年秋里过,几多般事乱来空。

虽惊故国音书绝,犹喜新知与笑同。

竟日开门无客至,笛声迢递夕阳中。

”可见节日也是人们一种表达情感、联系情感、发泄情感的日子。

宋时,人们这种节日之间的往来馈赠,更加频繁。

元旦时,“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

”甚至外出游玩也不忘对亲邻的馈赠,清明节,“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

”礼物的来源方式也更加多元化。

礼物与市场十分的投缘。

七夕节,“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

又于数日前,以红熝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

”重阳节,“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腊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以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阁分及贵家相为馈送。

”北宋时,京师妇女则“以彩缯剪成茱萸,以相馈赠。

”端午节时,民间多以一些辟邪之物如:

鼓、扇、百索相赠。

特别是“富贵之家多乘车萃买,以相馈遗”秋社日,“有士庶家妻女归外家回,皆以新葫芦儿、枣儿等为遗。

寺院、道观,在宋时也十分注重节日馈赠这一手段和方式。

“十二月八日,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麦夫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更以苍术、小枣、辟瘟丹相遗。

如宫观羽流、以交年流、仙术汤等送檀施家。

医士亦馈屠苏袋,以五色钱结成四金鱼同心结子,或百事吉结子,并以诸品汤剂送与主顾第宅,受之悬于额上,以辟邪气。

”浴佛节时,“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

”“僧尼辈竟以小盆贮铜像,浸以糖水、覆花棚,铙钹交迎,遍往邸第富室,以小杓交灌,以求施利。

”普通民众也积极在这时争相供进瓜果等。

“是日茄瓠初出上市,东华门争先供进,一对可值三五千者。

时果则御桃、李子、金杏、林檎之类。

二、唐宋时期节日馈赠与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唐宋节日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促进了此时期节日馈赠礼俗的大众化。

在宋时更是如此,不仅表现在馈赠的手段和方式上,更涉及到了礼物及其馈赠时候来源的多样性。

也可以说这是节日经济功能在宋时进一步完善的表现(不仅是自己制作,还更多的与市场相互挂钩)。

它让有宋一代凝聚了更多的多元化气息。

人们在遭遇挑战与变革的时候,心理上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承受着一定的压力,沉重、焦虑、担忧、甚至恐惧。

然而,节日的喜庆会淡化这种情怀。

“在每年一定的节日里,人们心中的人性会周期性地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有时甚至连文化压迫和经济贫困也抛在脑后。

”宋时社会的人们更是全身心的融入到节日的这种喜庆渲染的氛围里。

通过节日馈赠礼俗,不断形成并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圈子,并进而倚靠礼物所携带的人情密切这种努力获得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社会不断趋向向前的脚步里,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生存之道,谋生之道,为人处事之道。

中国社会是以私人伦理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他们根据具体情境来对自己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因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有着极大的变通空间。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一个节日特别丰富繁荣的时代,礼物的社会属性就表现得更强烈。

礼物的物质方面承载着由交换所衍生的各种社会属性,如人情、名誉、地位权力和财富资本等,换句话说,也就是礼物具有了“社会生命”。

它的存在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的。

“礼物的社会生命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横向关系的维持和再生——人情伦理。

同时也表现在通过单向的礼物馈赠实现社会等级结构的再生产——等级秩序。

礼物的流动与人情伦理、等级秩序之间存在着双向流动关系:

礼物的流动受到既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制约和限制。

同时又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制度和结构。

对于社会里的“节日主体”来说,礼物的流动能够增进关系网络中的情感联系和工具联系,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流动。

生活在现当代都市社会的人们,没有过多的亲近节物、时品,而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们却恰恰相反。

传统社会人们的日常生产和农时生活都是与岁时节日礼俗紧密相连的,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相应的馈赠礼俗。

在节日数量众多的唐宋时代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因为这种岁时节日馈赠礼俗的存在,使得平时没有多少往来机会的辛勤劳作的人们联系起来。

传统岁时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自然的沟通。

而节日馈赠恰好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起了媒介作用,甚至更意味着,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之间一个定期的物质与精神的补充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成了人们之间一种社会交往的手段和方式。

在我们生活中“流动”的礼物,也许因为司空见惯,人们一般并不太多地追问它的含义。

而人类学者为我们指出,这些日常生活的平常小事,对我们理解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法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莫斯,就曾总结世界各地的“礼物交换”,指出礼物交换的理论价值。

在莫斯看来,礼物的意义在于它具有现代社会少见的“人格的整体赠与特征”,与注重利益获得的现代市场交换不同,礼物交换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面子”的互惠性。

而在礼物的实际运作中,却也包涵了实利交换的一面,甚至形成了“礼物经济”。

节日里的馈赠让礼物流动了起来,成为活的“人情关系”载体,具有了物的社会生命。

并让礼物成为了人们之间一种最有力的,最受欢迎的进行精神情感联系的手段。

这种节日里的礼物流动与人情伦理、等级秩序之间存在着双向动态关系。

就单个个体来说,正是因为节日的这种岁时馈赠礼俗使得传统社会里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得以形成和维持。

礼物交换与人际关系是紧密相关的,正如萨林斯所概括的,“实物流动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可以界定物品的既定运动,但某一特定的交易也同样能促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如果说朋友创造出礼物,那么礼物也创造了朋友。

”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在节日馈赠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就整体社会而言,礼物的馈赠和流动表面看来是自愿的,但实际上礼品体系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节日馈赠让社会更加具有活力,生气勃勃。

因为,一个社会越能给其成员在结构内部移动的可能性,这个社会就越是具有活力。

而节日也正好在某方面提供了结构内部移动的可能性,通过礼物的流动不断塑造新的社会制度和结构。

节日里,人们相互拜贺(馈赠),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基于血缘、业缘、地缘、趣缘、机缘的关系,不断往来、接触,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让社会互动起来。

再者,运通于人际关系间的节日礼物,本身就有其变通性,并不是一成固定不变。

节日活动的主体——人,有着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

“礼物、礼物中的自由与义务、慷慨施舍以及给予将会带来利益等等主题,作为一种久被遗忘了的支配性动机的再现,又重新回到我们当中”,“只要社会、社会中的次群体以至社会中的个体,能够使他们的关系稳定下来,知道给予、接受和回报,社会就能进步”。

唐宋社会的巨大变革与进步,我想,从这点上去界定与理解,也是不为过的。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现当代社会生活里,当然也不匮乏“馈赠”的影子,但是很少体现在具有人文关怀和生活情趣的传统“节日”里,更多的是让这种馈赠夹杂了金钱的味道,多了几分利欲的驱使。

怎样让节日馈赠重拾它昔日的风采和魅力呢?

怎样让节日礼物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情感呢?

我想,节日馈赠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人际交往渠道,多几分传统社会的和谐、朴素、真诚之美。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

中华书局,1997

[5](清)董浩.全唐文[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6](宋)吴自牧.梦粱录[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7](宋)吴自牧.武林旧事[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8](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

中华书局,1956

[10](宋)陈元靓.岁时广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

中华书局,1960

[12](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

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本

[13]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4](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16]马塞尔·莫斯.礼物[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杨涛、吴国清.物的社会生命:

人情伦理与等级秩序——兼论《礼物的流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2月第21卷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