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1847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docx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

构建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

毛泽东同志指出: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最近一个时期,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先后在省委工作会议、省“两会”、省纪委全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党校中青班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提振精神状态、深化精神追求、建设精神家园问题。

笔者认为,这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前提和关键。

但是,一个好的精神状态的形成很难呼之欲出、一蹴而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拟就构建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系统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推进跨越式发展首要的是构建精神高地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战略支点,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

构建精神高地是现实的呼唤、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

    

(一)从理论上看,构建精神高地的必要性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精神决定于物质,精神对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讲两个事例:

第一例,母爱的力量。

据报道,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一位俄国妇女的孩子从一段墙头上即将摔下去,千钧一发之际,这位母亲一只手紧紧抓住了她那两岁小孩的手,而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死死地抠住了七层楼房的屋檐,一直到半个小时以后救援人员赶到。

孩子平安了,但她被救下来时,抠住屋檐的手指竟然无法松开。

这就是母亲为了挽救儿子生命瞬间爆发的潜能,是“母爱的神奇力量”使然。

第二例,信念的力量。

长征途中,蒋介石企图利用大渡河这条天然的屏障置红军于死地,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部队。

为了赶在敌军集结之前冲出重围,红军先头部队硬是以超高速的急行军翻山越岭,一夜竟然走了140里赶到泸定桥,经过激战夺取了泸定县城。

这样的速度和意志达到了人类体能的极限,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和观念,它为什么能产生力量?

它的力量又从何而来呢?

要认识精神力量的作用,首先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

一是要从物质、精神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认识精神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精神和意识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在物质运动的作用下,在先进精神的鼓舞下,在先进意识的指导下发展进步的。

精神和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方向。

二是要正确认识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

意识使人的活动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主动创造的作用,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变成客观现实;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三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

精神力量是包括人的理智、情感、意识、观念、信仰、认知水平等在内的各种精神因素聚合发生作用,左右、驱使人采取某一具有目的性行动的一种能量。

这种力量能够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生物本能和物质世界的控制与约束,实现行为主体价值目标。

所谓“胜己者,胜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精神力量的内涵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明确肯定作为精神的理论可以变为推动群众实践的物质力量。

恩格斯曾经认为,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人的头脑,成为头脑中反映和意识到的动力即精神动力,才能推动人行动起来。

明确提出了“精神动力”的概念。

列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精神动力进行了深入探索,他指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正是从这个理想中得到最强烈的斗争动力。

实际上这种动力是精神动力的核心。

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人具有了一定的精神才能成其为人。

人的高尚精神是人的高尚行动的重要动力。

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并称之为信仰动力。

江泽民指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力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精神力量具有内在性。

精神动力体现了人内在的精神追求、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是人的内在动力。

一定的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被一定的人接受或内化后,会成为推动其行动的强大内在动力,并外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在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先进的汉族曾多次被北方落后的游牧民族所征服,但在精神文化领域,这些游牧民族却无一例外地被中原文化所驯化和融合。

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著名历史定律,“征服者被征服”。

第二,精神力量具有持久性。

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长期的影响和持续的推动作用。

甚至在个体生命结束之后,其精神动力也不一定会消失,还可能变成他人的精神力量,对他人的实践活动继续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如马克思的《资本论》、马恩的《共产党宣言》,就影响了世界;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就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影响了中国的一个时代;又如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就影响了一代人。

诚如金一南将军在《苦难辉煌》的前言中所言:

“物质不灭。

宇宙不灭。

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第三,精神力量具有再生性。

物质能量是守恒的,可以循环但不可以再生。

精神力量却恰恰相反,人的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一旦聚合形成精神力量,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不会被消耗,还会随着人们思想的交流、发展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增强。

正如肖伯纳所说:

“你手里有一个苹果,我手里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各人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之间交流后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还可能通过碰撞、交融,催生新的思想。

”第四,精神力量具有集合性和放大性。

无数个体的精神动力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可以形成一定群体或集团的精神动力;无数群体或集团的精神动力相互作用、渗透融合,又会凝结上升成为一定民族或国家的精神动力。

这种新的整体的精神动力或精神力量一经形成,就会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精神力量具有永富性。

物质财富是外在的、变化的,只是拥有一份使用权或保管权而已,今天我们拥有,也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我们人生的真正依靠和可以信赖的无价之宝,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钱包子鼓起来就自立于民族之林吗?

皆从个人苦乐出发,中华民族永远出不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真正的富有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而是精神上的富有。

    

(二)从历史和实践来看,构建精神高地的重要性

    恩格斯指出: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精神振兴史。

    1、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例如,大禹治水、勾践卧薪尝胆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苏武、魏元忠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包拯、海瑞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精神;商鞅、王安石、张居正改革图新、锲而不舍的精神;周公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屈原、顾言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文天祥、于谦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岳飞、戚继光爱国至上、精忠报国的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等等。

正是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地狱之火,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

我们党孕育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

井冈山精神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成为中国革命胜利之源。

正因为如此,朱德同志把井冈山称为“天下第一山”。

我们党孕育和形成了“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红军将士所表现出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党孕育和形成了“延安精神”。

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

我们党孕育和形成了“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舍身救亡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们党孕育和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她的本质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其内涵包括“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

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总结、大升华、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形成的这些精神,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是依靠这些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再次进行精神创造,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党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这期间,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4、现代经济“无中生有”,完全取决于精神状态。

张家港这座长江黄金水道下游新兴的港口城市,是由江苏3个欠发达县各划出一部分组成的一个新县,原来十分落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进步、大提升,从而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

鸿忠同志在今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指出:

发展与客观条件有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客观条件决定,关键是思想解放、精神追求、精神状态、士气志气志向的问题。

越是高级形态的发展,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就越少。

世界上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资源条件并不好,之所以能够领先发展,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从国内看,河南镇平县不产玉,却是中国的“玉雕之乡”,世界各地的玉都送到镇平去加工;不生产蚕丝却是中国的“地毯之乡”;水面不大却是中国的“金鱼之乡”。

广东中山市小揽镇过去是一个农业地区,现在是全球知名的锁头生产专业镇,生产的锁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从省内来看,团风县不生产钢材,却培育起一个钢构产业集群,成为中部最大的钢构生产基地。

所有这些都说明,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目标追求、发展思路和精神状态。

    (三)从当今时代特点看,构建精神高地的紧迫性

    当今时代的特征是“五期”并存。

一是后危机时期。

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贸易摩擦、汇率斗争将呈常态化,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二是小康关键期。

所谓“关键”主要指:

从地域构成看,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有人形象地说,“农村像非洲,城市像欧洲”。

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如果不加快发展,就很有可能拖全国的后腿。

从全面小康的内涵来看,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经济发展,而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发展比较滞后,达到全面小康水平还有很大的工作量。

从时间节点来看,现在离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只有10年的时间,“十二五”这5年是关键的关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是对我们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定位”,也是我们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是改革攻坚期。

主要指:

改革实质上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过去改革的推动者由于从某种改革模式中获益,成为既得利益群体,可能会退化为下一步改革的阻碍者,因此改革可能越改越难。

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难度比较大,需要慎重对待。

从开放来看,已进入“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后危机时期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汇率斗争将呈常态化。

从转变发展方式来看,5年来之所以进展不快,主要是动力缺失、阻力很大。

要加快推进,必须拿出壮士断臂的决心、勇气和力度。

四是重要转型期。

我国人均收入已接近4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收入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转型期。

转型期如同快速行驶的火车转轨一样,巨大的惯性与阻力叠加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震动和震荡。

如果转型成功,则转为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否则,就可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

亨廷顿总结出一条现代化过程当中的“政治不稳定规律”,已被一些国家的现实所证明(巴西、印度人民党)。

五是矛盾凸显期。

我们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关口”,这一时期既是转型阵痛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是规律性的现象。

其中,收入分配格局长期恶化,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成为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由此可见,我们是在进行新的长征、新的赶考,也是过“火焰山”,迫切需要提振精神区位。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社会面临一定程度的“精神疲软症”。

主要表现在:

(1)“三信”缺失。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应该说这是致命的问题。

(2)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3)拜金主义严重。

往往导致一些人价值观念错位、人生价值目标扭曲。

(4)道德缺失现象存在。

现在讲艰苦奋斗不一定有市场,铺张浪费、奢糜享乐比较严重。

先进典型很难入脑入心,很大程度上讲,精神处于麻木的状态。

(5)“雷锋精神”失落。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现在,“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许多青少年对某些“明星档案”了如指掌,但对雷锋这个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名字却非常陌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简而言之:

一方面时代需要提振精神;另一方面精神面临疲软和失落的巨大反差。

这种“二律背反”的格局,迫切需要我们加大构建精神高地的力度。

二、新时期精神高地的基本内涵

    

(一)坚定信念,正气定神

    信念就是目标、方向、动力,是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只有坚定信念,才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才能“心有一轮红日”,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

否则就是盲人摸象、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在事业上使不开、长不大、飞不远。

    理论上的清醒是坚定信念的前提和基础。

共产党人应该而且必须是党的理论的忠实信徒。

坚定信念,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信不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化对“三个伟大觉醒”(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六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一主多元”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七个怎么看”(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四个重大界限”(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的认识,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通过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二)点燃激情,高扬风帆

    激情是推动帆船的风,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成功的源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和事业就难有起色。

一个人如果失魂落魄,把工作当作“苦行僧”,是绝对不能成就事业的,当然也不可能成就自己。

热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动力,有了热忱才会有意愿去克服困难,实现追求的目标。

对工作热忱的人,具有无穷的力量。

拿破仑讲过,要想获得世界上最大的奖赏,你必须像伟大的开拓者那样,将所有的梦想转化为热情。

爱默生讲,有史以来没有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

微软人对待工作如同对待恋人一样,处在热恋、热忱之中,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所以说,人生的价值和财富都始于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

    那么,激情从何而来,如何培养和催生激情呢?

首先,高昂的激情来自崇高的理想。

没有理想如同手表缺了发条,就没了动力,人就会十分落魄。

第二,高昂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身与做事的基本条件,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情。

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把工作看成追求和奉献,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

一个丧失责任感的人或责任感不强的人会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自然就会丧失工作的乐趣。

第三,高昂的激情来自于兴趣。

世界上没有不快乐的工作,只有不快乐的人。

罗曼.罗兰说,“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歌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如果说热忱和激情像一把“火焰”,那么兴趣就是点燃激情的“火种”。

因为追求自己的兴趣而充满激情,因为激情而享受快乐!

培养兴趣,其要有三:

“选你所爱”、“爱你所选”、“忠于兴趣”。

    (三)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三只小鸟,它们一起出生、一起长大,等到羽翼丰满的时候,又一起从巢里飞出去寻找成家立业的位置。

一只小鸟落到一颗树上说,“这里真好、真高,我的目标就是这里!

”它决定停留不再飞走了。

另外两只小鸟继续飞行,它们的翅膀变得更强壮了,终于飞到了五彩斑斓的云霞里。

其中一只陶醉了,它沾沾自喜地说:

“我不想再飞了,这辈子能飞上云端便是伟大的成就了。

”另一只很难过地说:

“不,我坚信一定还有更高的境界,我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说完它展翅翱翔向着九霄、向着太阳执着地飞去。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

落在树上的成了麻雀,留在云端的成了大雁,飞向太阳的成了雄鹰。

追求的目标不同,最终决定了这三只小鸟不同的人生。

    从党员个人或任何个人成长来看,人生应该在向往中生存。

被温家宝总理推崇的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沉思录》中写道:

“人生只是一种向往。

向往是人生的金色之梦,拥有这种梦想就会有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人因为梦想而伟大,因为追求梦想而生活丰富多彩,因为追求梦想而成功。

”有位哲人讲过,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唯独不能没有希望。

我们每位同志在事业上不但要有目标,而且标准低了还不行,要跳起来摘桃子。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法则“末位淘汰、适者生存”,是永远客观存在的。

人只有始终走在别人的前面,才不会被淘汰。

    极而言之,仅从调整生理功能、维持生命质量来看,人生在事业上也必须设置一定的目标,因为有一定的目标、希望、追求之后,你的生理功能才能调整到一个高度,然后你才有张力,才会有追求,这个追求对维持生命质量有很大好处。

著名身心医学家何玉明指出,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哀莫大于心死”,因为人生失去希望,内分泌、代谢、免疫力就会出问题,那就麻烦了。

所以设定一个目标,对于守住健康也非常有帮助。

    俗话说: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而言,能不能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将直接决定或影响一个地区、一条战线的成败。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对手在后面赶杀”和“跑慢了就会被狮子吃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生活待遇上应有一点“阿Q精神胜利法”,而在工作和事业上要向高标准看齐,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四)坚忍不拔,认真执着

    宋代苏轼在《晁错论》一文中指出: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晚清重臣曾国藩认为,“盖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他讲的“恒”就是恒心、毅力的意思。

    恒心与毅力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源自恒心和毅力。

宋代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耗尽了19年光阴,定稿以后,已经老眼昏花、两鬓斑白,不久就去世了。

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跑遍名山大川,收集3万药方,用了整整27年。

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终生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元素,成为享誉世界的女科学家。

德国大诗人歌德花费60年的心血才完成他的长篇巨著《浮士德》,直到临终前这位84岁的老人还伏在床上写作。

马克思写《资本论》40年如一日,一直伏身在大英博物馆里,他曾经坐过的座位下留下两个深深的脚印。

如果没有毅力,怎么能做到这种地步呢?

再从自然和物理现象来看:

愚公为何能移山?

成在执着。

水滴何以能穿石?

工在专一。

专注执着就是力量,专注执着能将事业推向极致,专注执着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专注执着就能成功!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的事业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充满着艰辛和坎坷,更需要大力弘扬认真执着、坚忍不拔的精神。

要有郑板桥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要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状态,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周折、守得住清贫的精神状态。

唯其如此,才能干成、干好一番事业。

    (五)勇于担当,认真负责

    我们带着使命来到了世界,生命里跳跃着神圣的责任。

责任成就事业,责任重于泰山,责任伴随着生命历程的始终,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承担责任。

一个人的责任心折射人生态度,是他生命的投影。

良好而持久的责任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立事做事的基本条件。

如果对工作敷衍塞责、马马虎虎,其结果不仅使党的事业受损,而且最终会砸了自己的牌子,使自己没有任何立足之地。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履行自己工作职责为天职,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当干部顾名思义就是要“干”,就得“在状态”、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对所有干部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占着位置不作为、平平庸庸混日子,贻误事业,那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

    对领导干部而言,不能仅仅做到“洁身自好”,要克服“好人主义”。

孔子把“老好人”看作“德之贼”,认为“乡人皆好之,未可也”。

“老好人”见到错误不批评,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问题绕道走,只栽花不栽刺,你好我好大家好,实质上是怕得罪人丢选票,是私心作怪,自私自利!

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将这种“老好人”表现斥之为革命队伍中的腐蚀剂,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长此以往,一则败坏风气,二则贻害事业,三则影响党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