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2023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docx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

(二)

语文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08.5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童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井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粗犷(guǎng)洗涮(shuàn)汲取(jí)溘然长逝(kè)

B.按捺(nài)佛教(fó)眼睑(jiǎn)莘莘学子(shēn)

C.栖息(qī)家畜(xù)谥号(shì)安土重迁(zhòng)

D.债券(quàn)奇葩(pā)蓓蕾(bèi)流水淙淙(zōng)

2.下列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沧桑煤碳曲意逢迎吃一堑,长一智

B.题词媒介不醒人事丁是丁,卯是卯

C.倾泻安详揭竿为旗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D.筹码震撼细水长流出奇不意,攻其不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07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万众瞩目的中共十七大在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

会上,代表们纷纷献计献策,使人民大会堂成了真正的“群言堂”。

B.第49届世乒赛团体赛女团1/4决赛正式打响,张怡宁头两局获胜,第三局却遭到罗马尼亚队小将萨马拉的反戈一击,丢掉一局,着实让人吃惊。

C.站在春天的日子里,回看刚刚经历的50年一遇的南方大雪灾,一件件感人事儿耳濡目染着我们,给了我们太大的震撼。

D.日前,美军在其“猎星”行动中使用一枚“标准3型”导弹,在距离地球表面208公里处,成功击中一颗失控卫星。

此举打破了世界的宁静,俄罗斯认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必须阻止美国将军事行动之手伸向太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洞庭湖沿岸地区的鼠灾,湖南省防疫部门最近开展了全面的防疫大检查运动,力求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完善疫情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B.建设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图是缩小城乡距离,进一步推动四川乃至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最好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具备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将来既能够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够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

D.目前在比赛中积分保持领先的丹麦车手拉斯姆森被勒令退出2007年环法自行车赛,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新华社援引一名没有透露姓名的中国官员的话说,考虑到达赖方面多次提出恢复商谈的要求,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准备在近日与达赖的私人代表进行接触磋商。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说,该组织正在与十个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的政府就增加援助弥补食品上涨造成的亏空一事举行会谈。

C.为每个中国人索赔1美元——一名小学教师和一名美容师针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侮辱中国人民的行为索赔13亿美元。

D.他们一致支持(奥林匹克宪章》第51条第3款的规定,即禁止在“奥运会会场、比赛场地或其他区域”进行“任何示威或政治、宗教、民族方面的宣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的祖先使用货币的时代是很早的。

在原始的交易场上,凡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而具有货币的职能。

于是,渔猎时代的武器和猎具——石斧、石刀,游牧时代的皮革、齿角,农业时代的家具和谷物、布帛,以及历代用以装饰的贝壳蚌、珠、玉石等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的等价物——货币。

而在所有的实物货币中,贝币的流通时间是最长的,流通的地域也是最广的。

海贝的品种很多,现在还存在的品种,据统计有150种以上。

它们生长的浅海中,以印度洋、太平洋一带最多。

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海贝因人们所喜爱而成为装饰品。

《说文》:

“婴,颈饰也。

”这正是挂在妇女们颈上的用贝串成的“项链”。

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项链。

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可能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

在相当长的古代社会中,妇女一直是原始贸易的主要参加者,而海贝作为她们佩戴的贵重装饰品,经过她们之手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那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如财、货、贸、费、赁、赊、赎、贵、赋、赐等。

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

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

当时一般是把五个贝串在一起的,两串形成一个单位,称为“朋”。

甲骨文有“易多女有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记载。

商王将几贝朋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应当送,而收礼者必须铸铜器以示纪念。

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是财富价值代表或结晶。

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使用贝币。

在西周的经济中,货物交换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

如殷代甲骨文中不过是“二朋”“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金文中,“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常见了。

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交易之大自然可想而知。

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用其他材料仿制而成。

现已发现的蚌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

因为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

周代的铜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钱币学家称之为“鬼脸钱”和“蚁鼻钱”,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

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

但贝币仍在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贝开始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返朴归真了。

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对“实物货币”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不是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也可以看作是实物货币。

B.凡是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以充当物品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

C.时代不同,充当实物货币的物品没有什么变化。

D.实物货币与交换的物品的价值等同。

7.作为海贝由装饰品发展成为贝币的证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币的生产和最初使用要归公于远古的妇女们。

B.与价值有关的汉字大都从贝,说明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

C.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都证明,我国商代主要的货币是贝。

D.商王将几贝朋送给臣属还须占卜,说明贝在当时是很重贵重的物品。

8.对原文第五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取代殷商仍使用贝币,且流通量日趋庞大,这并不能说明贝币的价值越来越高。

B.殷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中均有贝币数量的具体记载。

C.铜贝是以贝为模本,用铜和贝的混合材料铸造而成的。

D.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鬼脸钱”和“蚁鼻钱”已经不属于实物货币。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的交易中,某种物品能充当实物货币的先决条件是交易双方愿意接受。

B.海贝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成为妇女们的“项链”的依据是《说文》。

C.贝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币,而铜币则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D.贝从获得贝币职能到丧失这一职能而能成为“器饰宝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

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

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

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

“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

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

“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

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马伶曰:

“固然。

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马伶传》)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

异哉!

马伶之自得师也。

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①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呜呼!

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注】①分宜:

严嵩是分宜人,当时的人称呼严嵩为严分宜。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半奏,引商刻羽迨:

等到。

B.已易衣遁矣易:

变换。

C.而华林部独著著:

显著。

D.华林部过马伶曰过:

责备。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马伶技艺大增的一组是()

①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

②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③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④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

⑤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A.①②④B.③⑤C.③④D.①②⑤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金陵戏班技艺有名的大略有几十个,名气最大的是兴化班和华林班。

有一次新安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举行大会演,而且都演《鸣凤记》。

B.演出一半时,两个戏班的演唱都受到称赞。

后来华林班的李伶由于演严嵩相国技艺高妙而吸引了大量观众,而兴化班的马伶为此感到羞愧,演出完毕变换服装逃走。

C.将近三年以后马伶归来,他请求新安商人再与华林班会演《鸣凤记》。

这次演出马伶演严嵩相国技高李伶,兴化班的演出也超过了华林班。

D.当华林班的艺人问及马伶从哪里学艺而超过技艺高妙的李伶时,马伶说出了自己远走京师,当昆山顾相国门卒三年,观听其举止语言,而终于提高演艺的经过。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浯。

(10分)

(1)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3分)

 

(2)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4分)

 

(3)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

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注】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⑴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同中有异:

相同的是两首诗都抒发了,不同的是江诗表达了,而岑诗表达了。

(3分)

⑵金圣叹说:

“须知文到妙处,纯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①”表达了人生功业无成,抱负难以实现的慨叹。

(2)在《过秦论》中,贾谊用“②,③”写出了反秦起义由星星之火顷刻间燎原开来的迅猛之势,同时又在其中巧妙地蕴含了秦朝失去民心、自取灭亡之意。

(3)在《滕王阁序》中,④既以“⑤,秋水共长天一色”歌咏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明了身处逆境时应有的人生态度。

(4)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⑥》是表现二十世纪欧洲人迷茫心态的一部荒诞派剧作。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象脚花瓶

喻丽清

(1)啊,真是静得太好。

(2)一个人,走在淡季的博物馆里。

(3)静得这样美,使我仿佛能够“看见”我的每一举步都在推动身边的空气,造成一种透明无声的流动。

(4)静得这样美,使我想及孤独的好处:

它总不会使你过分嚣张。

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大喜大怒大哀大乐都不至于了,所有的情绪都似乎冲淡成互容的境地,因而哀愁亦微带着喜悦,快乐亦略有忧郁。

(5)“在群众中,你生活于当时的时代。

在孤独中,你生活于所有的时代。

”那种滋味,只有静中才能明白。

(6)静得这样——有一种和平的寂寞,温柔地在身心里荡漾开来;烫过了的日本米酒的滋味,净白温热,盛在精细的小瓷杯里,独自对抗着屋外的风雪与粗砾;那样脆、那样弱、那样禁不起的——美。

(7)信步来到史诺猎品陈列室。

大象、狮、虎、糜和犀牛。

史诺先生是“五大”名狩猎家之一,专门“枪杀”巨型动物。

每一个标本旁边都有他手持猎枪与动物尸身的合照。

有人会对“死亡的游戏”这样着迷,真叫人吃惊。

(8)不知道史诺先生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尸身也做成一具标本?

(9)日本有过一位艺术家,生前曾刻好一具木雕,跟他本人一模一样,只有头发与指甲的部分是等他死后,请人另“栽”上去的。

是的,那木雕上的头发和指甲是“真”的。

然而如果你问我:

“真”的是“活”的吗?

我却答不上来。

(10)嘘,让亡者安息吧。

我带你去看一只花瓶。

(11)一只真的象脚做的花瓶。

(12)以前有一个人,他本来也可以成为狩猎名家的。

可是,有一次他打了一头疑心的大笨象。

那只象,是头软心肠的母象。

它不能奔躲出枪程之外,完全不是因为它跑不快,而是因为它的小象不能跑快。

那个人后来只要一闭上眼,还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沙尘滚滚之中两只象——一大一小——拼命地跑着。

大的顾着小的,小的哀哀惊呼。

枪声响起,老象山崩一样即将倒下,那只小的……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快跑,快跑,不要管我,不要停下……他仿佛听见母象力竭声嘶的叮咛……

(13)他做梦也不曾想到,那小小的象影,在一片黄尘里竟掉过头来又回到它母亲的身边。

母象终于轰然倒下来了,尘土落尽处,母象的尸身恰恰压在小象的身上。

(14)母象,做成了一兵美丽的非洲象标本。

小象是不堪造就了。

他悄悄割下了一只小象的象脚。

(15)就是这一只可以插上鲜花的象脚花瓶。

(16)当然它是真的,看看那几个脚趾甲,看那粗粗的蚊蚊的灰皮,是真的活过的一只小象。

(17)那个人,他后来再也不在乎能否成为“名”狩猎家了。

据说,他死后,家人散尽了他的一切收藏,唯独这只象脚花瓶,他在遗嘱中指定了要捐给博物馆。

(18)啊,静得多好,叫人心上带点儿微疼。

(19)我渐渐了解,为什么外面必须是个车马喧嚷的世界,为什么要有鸟鸣犬吠采划破松竹的清寂——因为在一片极静当中,我们的良心就要听见无数的亡魂来诉说他们的故事了,而那些故事,是要追索我们感情的债的!

(选自祝勇主编《台湾百年散文大系——绿袖红尘),北方文学出版杜2007年12月)

16.文章反复说“静得太好”“静得多好”,为什么“静得好”?

作者反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章,说说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在群众中,你生活于当时的时代,在孤独中,你生活于所有的时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道史诺先生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尸身也做成一具标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9)段写一位日本艺术家的故事,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10)、(11)、(15)段对“花瓶”的三次表述有什么变化?

结合文章,分析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0.“高调”、“低调”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组词语。

根据它们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4分)

(1)电影《投名状》剧组在北京高调召开首映式,三位男主角悉数到场,吸引了京城的众多媒体,不少影迷也赶来捧场。

答:

(2)也许是出于“财不外露”的考虑吧,这些名列《福布斯》排行榜的中国富豪,平时为人处事大都很低调。

答:

21.不同的人解读相同的信息,由于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

请选择两个不同的角度解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用简明的语言陈述结论及其理由。

要求角度明确,结论清晰,角度和结论一致,不使用具体统计数据。

(4分)

据某市《2007年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该市大学生人均消费支出12000元左右(当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863元),其中9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67%拥有个人电脑,62%拥有MP3,46%拥有数码相机。

(1)角度:

__________

结论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角度:

__________

结论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30字以内)。

(4分)

⑴标题:

⑵寓意: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

现在动不了了,才感觉只要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活着,是多么幸福!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不常见,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生命里更多的是安静和平淡。

小幸福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但也因其小,我们常常忽略掉它。

要求整体把握材料意思,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

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

(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15分,每小题3分)

1.A(B项“按捺”的“捺”应读作na。

C项“家畜”的“畜”应读作cho。

D项“流水淙淙”的“淙”应读作c6ng)

2.C(A项“碳”应为“炭”。

B项“醒”应为“省”。

D项“奇”应为“其”)

3.A(A.“群言堂”指能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工作作风,也指能发扬民主作风、让人讲话、倾听群众意见的场所;B.用错对象,“反戈一击”指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不是“反击”;C.“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可直接作谓语,但不能接宾语;D.望文生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4.C(A项在“建立”前缺少谓语“完成”。

成分残缺。

B项“意图是……”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句式杂糅。

D项“关于”应为“对于”。

误用介词)

5.D(句末句号应在引号外)

6.B(A、文中没有提及C、充当货币的物品有变化D、实物货币只能说是体现交换物的价值)

7.A(原文说的是一种可能性)

8.C(铜贝是以贝为模本,用铜作材料仿制而成的)

9.C(原文是“周代的铜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

”)

10.D(探访、拜访)11.B12.B(“演出完毕变换服装逃走”与文意不合)

四、(24分)

13.共10分。

(1)大概是马伶羞耻于演技不如李伶,已经更换衣服逃走了。

(“下”“易”各1分,大意1分)

(2)李伶演严嵩相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您又从那儿得到传授而超(盖)过他呢?

(“至”“安”“掩”各1分,大意1分)

(3)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志”“工”各1分,大意1分)四、(24分)

14.共8分。

(1)(3分)思乡之情,心向田园、渴望归隐的心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惜之情(或:

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关切、同情;平定战乱收复失地的渴望之情)。

(每空1分)(语意相近即可)

(2)(5分)两首诗都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情感(1分)。

①两首诗前两句景中蕴情,虚实相生。

江诗以流云南逝、大雁来归写出了自己南归的行踪和急切的心情,岑诗以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写出自己的孤独和失落(2分)。

②两首诗后两句由实人虚,进入想象。

江诗以揣测故园篱菊花事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诗则以挂念战火纷飞中寂寞开放的菊花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2分)(语意相近即可)。

15.(6分)

(1)①—尊还酹江月

(2)②天下云集响应③赢粮而景从

(3)④王勃⑤落霞与孤鹜齐飞

(4)⑥等待戈多

共6分。

答对一空给1分。

五、(18分)

16.

(1)静让人感受到美,感受到和平的寂寞,想到孤独的好处,让人良心复活、反省自身(2分)

(2)文章以“静”开头,营造了一种沉思的氛围,以“静”收尾,首尾呼应。

(2分)

17.

(1)置身于人群中,接受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或看到的是物质的、现实的世界);只有从人群中脱身开去(或在“静”中),才可以超越时代反省自身(或看到精神的世界)。

(2分)

(2)作者认为史诺先生忘了那些动物是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作者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残暴的猎杀者的讽刺和抨击。

(2分)

18.把人死后栽上头发和指甲的木雕和下文用生命做成的标本——象脚花瓶——做对比,(2分)指出了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却对其他物种进行惨无人道的猎杀,控诉了猎杀者的凶残。

(2分)

19。

(1)由简到繁,不断追加修饰语(2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