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2034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docx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

初中语文学习指导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文字:

同音、多音、同义、多义、形近、字典、六书

二、句子:

陈述、疑问、简略、数词、被动、祈使、感叹、无主、主动、否定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

暗喻:

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

借喻:

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

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四、标点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为点号和标号

1.点号:

,、;:

2.标号:

“”()——……《》·.-

五、语音:

声母、韵母、拼音方案、普通话、声调

六、词汇:

词的结构、词的解释、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成语

(一)词的结构

(二)解词方法

1.分析语素法。

有些合成词的词义,就是这个词中各个语素的意思的总和。

例如:

“肆虐”的“肆”,任意地干;“虐”,残暴。

任意地干残暴的事情。

不毛之地,“毛”指草木,不长草木的地方。

2.同义词注释法。

尽量用一个已经掌握了的、与之意思相近的同义词来注释。

例如:

赋予——给予憧憬——向往

3.反义词注释法。

即用一个词的反义词加上否定副词解释这个词。

例如:

龌龊——不干净冗赘——不简练

4.描绘说明法。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对词的意义加以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明白。

例如:

水泄不通——十分拥挤或用围得非常严密。

泄,排出。

斩钉截铁——说话态度坚决果断。

5.比喻举例法。

有的词,打一个比方或举一个例子解释得更清楚。

例如:

人声鼎沸——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七、语法:

词类、短语、单句、复句

(一)词类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包括抽象的事物。

如:

妈妈、鲤鱼、桌子、文化、北京、今年

2.动词:

表示行为动作或者变化存在等。

如:

走、吃、希望、增加、有

3.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状态。

如:

高大、红、漂亮

4.数词:

表示数目。

如:

三千、第一、初六、五年级

5.量词:

表示事物、动作行为或时间量的单位。

如:

个、次、下、天、小时

6.代词:

是能够起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词。

如:

咱们、他、这、那样、谁、哪、怎么、多少

7.副词:

只能做状语的一类词。

如:

都、才、很、更加、最、不、没有、难道

8.介词:

我们把“被、从、在、对、关于、跟、把”之类的虚词叫做介词。

9.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

和、或者、因为、跟、以及、不但、不过

10.助词:

指“的、地、得、着、了、过、吧、吗、呢”一类词。

11、叹词:

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前者如“啊、唉、哼、哎呀”,后者如“喂、嗯”等。

12、拟声词:

是摹拟声音的词,例如“哗啦、丁当、扑通”等。

八、病句修改

1、用词不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生活水平”不能“增强”,应将“增强”改为“提高”。

2、语序不当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搭配不当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

(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4、成分残缺或赘余

(1)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

(句子中的“使”字一用,就使整个句子缺少了主语,所以我们要把“使”字去掉。

(2)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3)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5、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6、表意不明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

(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的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7、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注意:

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

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例如:

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

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

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修改病句的常规方法是增加、删减和调换词语。

九、仿写

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照应。

2.句式要统一。

3.修辞要相同。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基本功,我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

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

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1. 第一遍跳读。

完成两步任务:

(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

应达到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

2. 第二遍速读。

完成第三、四步任务:

(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

每分钟读完1000字。

3.第三遍细读。

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

(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

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

4.第四遍精读。

(8)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

二、内容分析

(一)划分文章层次

1.划分记叙文段落的层次

(1)按时间先后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

例如,分析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只要抓住时间词语的这条纵线便可以分出段落层次:

“过一夜”(领起第一部分)----------“第二天上午”(领起第二部分)------------“夜晚”(领起第三部分),抓住这三个起领段落的词语,也就划分出文章的三个段落。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有的记叙文所描述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对于这类文章,可心从地点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比如,鲁迅的《故乡》按地点的转换,文章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部分。

(3)从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一些记叙文,描述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的,所以可以按描写对象的不同来划分段落层次。

如朱自清的《春》,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春”的:

①盼春;②绘春;③颂春。

在“绘春”一部分,又写了五个不同对象:

草、花、风、雨、人。

所以可将该部分分为五个层次。

(4)按思想感情变化划分。

有的记叙文,比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由此,便可以找到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

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①不喜欢蜜蜂----②想去看蜜蜂-----③赞赏蜜蜂------④想变成蜜蜂。

(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①"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

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

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

如《林海》。

②"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如《美丽的不兴安岭》。

2.划分议论文层次的四种方法:

三段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3.划分说明文层次可以用记叙文、议论文的方法。

(二)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

1.摘句法:

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

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三)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1.看文章标题。

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如《白杨礼赞》。

2.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不少文章,开门见山,开头部分就提出中心思想,或结尾点明了中心意思。

3.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

如《背影》一文,“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4次,这样反复点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5.从分析时代背景入手。

有一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意,如《最后一课》。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中心意思是:

通过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拉车的情景,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四)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1.分析中心。

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2.分析选材。

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

3.分析结构。

看文章的开始和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

4.分析表达方式。

文章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与抒情五种。

5.分析语言。

主要注意四点:

一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练。

二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

三从语调是否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四从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

(五)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一)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写: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里的肖像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

2.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的具体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

动作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知、生动化;语言描写则易表现行动所不易显示的细微情感、态度等。

总而言之,行动和语言两种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如《孔乙己》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

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里,店小二阻拦鲁达时,是这样描写鲁达的:

“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拳,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水,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

”一个“揸”字,把人物怒不可遏,义愤填膺的形象刻画得微妙微肖,充分表现了鲁达爱打抱不平、济危扶贫的性格特征。

3.心理描写。

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

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要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要把人物的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例如《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习字课时,“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理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

’”这就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小孩子才能在侵略者强迫他们放弃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由鸽子叫联想到侵略者的罪恶,从而表达了孩子们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恶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4.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人物、环境、物件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如《变色龙》中脱大衣穿大衣的细节描写,就暗示人物具有变色龙的特色,揭示了人物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典型性格;外表的变化同卑鄙的心理相映称。

足见作者匠心独运。

(二)通过小说精心设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

1.情节的安排以人物为轴心。

如《皇帝的新装》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安排情节,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2.从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如《最后一课》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了小弗郎士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的爱国思想。

(三)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人在一定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在一定环境是发生、发展。

所以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1.小说通过对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这种自然环境可以由作者来描写,也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

如鲁迅的《故乡》开头对故乡萧条景象的描写,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2.小说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孔乙己》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不但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而且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三、记叙文阅读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3.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5.品味题目方法?

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6.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7.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8.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9.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2.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

(1)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

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2)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

(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

A.承接上文B.开启下文(引出下文)C.承上启下(过渡)D.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3.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4.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5)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5.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