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2044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1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同步检测试题

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同步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熨帖(yù)桑梓(zǐ)怯生生(qiè)嗜书成癖(pì)

B.苏打(dá)噱头(xué)青蒿素(hāo)物阜民安(fù)

C.债券(juàn)弄堂(lòng)供给侧(gōng)怦然心动(pēng)

D.稂莠(láng)粗犷(guǎng)综合征(zhèng)玲珑剔透(tī)

2.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___感知力,他们可以再安然怡悦中___鸟翼几乎无声的浦东,还有灰板簌簌飘落的声音,他们喜爱“___”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

A.精细用心倾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精细凝神谛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精确.凝神谛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精确用心倾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抒写性灵”的价值在于:

它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弊端。

B.野生鸟类尤其是候鸟对栖息环境质量的要求极高,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最能直观反映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

C

.即便养老金不亏空,财政补贴也不是长远之计,社保经费筹措机制如果不改进,靠财政补贴发放养老金也很难持续下去。

D.国土资源部指出,今年下半年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极端天气诱发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电脑最基本的构成是处理器、内存和总线结构,它最基本的行为是对从外部输入或接收的信息和指令作出反应。

,。

,。

但电脑仍存在很大弱点,那就是它本身没有思维能力,不具备人所具有的智力,它只能依照预定的程序运行。

①电脑经历了几代的变革,计算速度和存储能力不断提高,所以在它的工具功能上,人脑自愧不如

②人脑的功能单元是神经元,在电脑中则是硅晶体管

③最大的电脑的记忆容量是1012个字节,人脑的记忆容量的字节数则大约为10后面跟8432个零

④一个晶体管就是一个快速打开和关闭的开关,它在与它相连的电路中产生电脉冲

⑤如人的脑神经传递信息是毫秒数量级,而计算机的为纳秒,比人快了100万倍

⑥这就产生了电脑存储和调用数据的语言

A.②④⑥③①⑤

B.⑤②③⑥④①

C.⑤①②⑥③④

D.②③⑥④⑤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文言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

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

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

还,进左谕德。

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

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

世奇言:

“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

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

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

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

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

“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

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

世奇曰:

“嗟乎,吾不死安之!

”其仆曰:

“如太夫人何?

”世奇曰:

“正恐辱太夫人耳。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

“有是哉!

”二妾并自经。

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

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世奇曰:

“勉哉元升。

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

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

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

世奇辞曰:

“苏饥,留此可用振。

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

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

其好义如此。

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

马世奇传》)

【注】①息壤:

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

罚金。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又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

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

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的策略;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

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

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大多回避,他不顾与周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三、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鲁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

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

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越颭出芦林。

【注】

①鲁港:

地名。

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鸣金收兵,仓皇逃跑。

鲁港之敗,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

②柯茂谦:

南宋遗民。

8.本诗由战场遗物“断甲”兴感,请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四、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千呼万唤始出来,。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王实甫《长亭送别》)

(5)昆山玉碎凤凰叫,……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饺子遇上圣诞帽,我们失落了什么?

这一周,我们迎来了两个节日。

一个是中国传统的节气冬至,一个是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

虽然两个节日只差两天,但得到的待遇却是大相径庭。

对于冬至,知道的人则提提冬至应该吃饺子,不留意的人也就不经意间平淡过去了。

但对于圣诞,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不经意。

大街小巷的圣诞装扮,食品上的圣诞工艺,电影排期的圣诞扎堆,人情里的圣诞邀约等等,都让这个跟中国人其实没任何关系的西方节日狠狠发酵,氛围可以说浓到令人感慨万千。

为什么以圣诞节为代表的各类西方节日能如此大行其道,而与我们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四时节令却频频遇冷?

当然,这其间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全球化格局下不同文明、文化间必然的碰撞与融合,也有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普遍遭遇的心理变迁。

但自己的传统节日遭遇冷落,还是令人唏嘘不已。

在国家强调我们应该拥有文化自信的今天,如何复兴传统节日的内涵,重拾失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并迫切的。

为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国家这几年做了多方面的工作。

其中最直观的便是在几个重要的传统节

令上放假,如清明、端午、中秋,但令人无奈的却是假期仿佛对唤醒人们的文化寻根心理收效甚微。

且不说3天的小假期是通过七挪八凑得来,纵使得来,人们也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去体验传统节日上,更多的要么选择在家休息,要么选择出门游玩。

传统节日氛围没感受到多少,民族文明没唤起多少,反倒是催生了小长假的拥堵和各类不文明现象。

真是除了无奈,便是无语。

反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浓郁的过节氛围让传统节日黯然失色。

拿马上到来的圣诞节来说,各大商场在12月初就开始装饰布置,圣诞树、圣诞彩灯、圣诞挂件、圣诞音乐处处可见可闻,各大餐饮的圣诞之夜也早已预定满座,人们茶余饭后也在探讨平安夜去哪里过,要去看什么电影等等。

这样的现象或许真的需要引起我们反思:

我们没有给西方节日安排放假,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在热热闹闹地期待憧憬着如何过节,反倒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有专门的假,却依旧门庭冷落,鲜有问津。

由这一冷一热,其实可以看出,重拾失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仅仅放几天假就可以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寻找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

在节日周期里,营造浓郁氛围,同时,在现代语境里,加入适应现代人的节日内涵,从心理上营造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亲近和向往。

此外,还需要动员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加大节日期间的活动举办力度,让渴望亲近传统节日的广大群体有更加丰富、多元的活动可以去参与、体验。

自然,重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重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并非一朝一夕之常,它需要历经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看到效果。

冬至已至,但冬至或许又未真至。

四时节令背后,如何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道路依旧漫漫。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周迎来两个节日,中国的冬至和西方的圣诞,但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

B.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遭遇的心理变迁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变冷,而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C.在几个传统的节日放假为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结果却只能让人无奈与无语。

D.重拾失落的文化传统,可以借鉴西方节日,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加入适应现代人的节日内涵等。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我们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四时节令的遇冷与各类西方节日的大行其道,引发了作者的深入思考。

B.不同待遇背后所隐含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何复兴传统节日的内涵,重拾失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并迫切的。

C.为了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国家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传统节令放假,但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D.媒体和商业对西方节日的炒作、极力地包装宣传,以及国人的过度关注,是造成这一冷一热的主要原因。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饺子的备受冷落说明我们还没有从心理上营造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亲近和向往。

B.传统节令的放假虽已唤起我们的民族文明,但也催生了各种问题,表明我们重拾失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找到得当的方法。

C.西方节日可以在中国盛行,同样,重建传统节日的记忆,重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虽非一朝一夕,但也绝非不可能。

D.“冬至已至,但冬至或许又未真至。

”说明重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重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的道路还很漫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值得感念的岁月

我入北大,时北大建校将近二十年,我年仅二十五岁。

今值北大校庆九十周年,谨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时一些往事,以表达我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

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

是年初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我往谒蔡先生于其南菜园上街寓所,以自己所著《究元决疑论》特向蔡先生求教。

此文评论古今中外诸子百家,而独推崇印度佛家思想。

当我说明来意后,先生回答说:

“我过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

”不曾想到先生早已过目,并对这篇如今看来是东拉西扯的文章给予肯定。

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

先生说:

“我是喜爱哲学的。

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

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

”我不敢承当。

蔡先生说了几句话打动了我。

抱这种态度再好不过,而我又怎会不愿来学习呢?

来北大的事就如此确定下来。

我到北大后先开“印度哲学”一课,此课自非哲学系重点,但听课者仍不少。

后来讲授“儒家哲学”,听课者更多,注册部原安排一院红楼教室容纳不下,于是不得不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

此课听讲者约二百人,期末考卷有九十多份,此数即为注册之学生,如冯友兰、朱自清等,是如此得以与我相聚于课堂的。

至于其余半数即为自由听讲者:

有的来自其他高校,有的来自社会。

年轻后辈如我者,听课人尚且不少,如名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等先生。

由此可见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张的实施和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之追求真理的浓厚空气,不仅感染北大师生和其他高校的师生,且影响及于社会人士。

生活在此种气氛中,怎能不向上奋进呢!

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贬抑东方文化,于是“东西文化”常成为谈论的问题。

我于教学之外对此时时思考,探究不辍。

友人张申府等从中劝阻,或说问题范围太大,难于着手,或说问题尚远,可俟诸来日。

我均不以为然。

虽然我对新思潮莫逆于心,而且我既非新派,又不属旧派,面对新旧之争,似尽可仍埋首于佛学研究,可是我却感到压迫之严重,以为此问题不可忽略而且急切。

盖自鸦片战争以来,随帝国主义势力之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怀疑,似中国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的文化。

这明明是逼着中国人出一个解决方法。

试想,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果真不能与西方文化并存,而要根本绝弃,我们应赶快自觉改革,不要与它同归于尽;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压迫,并不足虑,而中国文化终有翻身之日,那也应积极去做,不要再做梦发呆;又如果确如一些人所说,东西文化可以融通调和,那也应弄清调和之必要及调和之道,绝不应消极等待。

谁说问题不严重而且急切!

中国文化问题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怎可轻轻放过,漠不关心?

同时北大以及整个社会当时爱国主义精神高涨,人们关心国事,文化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

就在这种主观要求和客观环境推动下,1919年我首次将个人对此问题研究结果,在课外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作连续多次讲演,介绍给北大同事、同学。

1920年又于济南向社会公开报告。

后将演讲记录稿加以整理,以讲题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注意,引来评论不少。

可以说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份考卷,记录了我在校期间学习与研究成绩的高下优劣。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我将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化加以比较,各给予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以适当位置,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之复兴。

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

1924年为实行自己的办学理想,我向蔡先生辞去教职,从此离开了北大,而北大影响仍留在我心上。

我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走上大学讲台,就我个人说,只不过因为我钻研了一个冷门——佛学,而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是由于蔡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与爱护。

(节选自《梁漱溟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儒学能够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当。

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学这一步正合适,佛学太高了。

所以他(梁漱溟)是为了大众放弃佛学,转向研究和推广儒学,这是他自己一个很明确的宣示。

(梁培恕《梁漱溟:

佛学太高深 救世宜用儒学》)

②“你的志愿何在?

”如果有人这样问我,那我可以回答:

我愿终生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梁漱溟《言志》)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在北大开讲“印度哲学

”与“儒家哲学”课,广受欢迎,以致注册部原安排的红楼教室容纳不下,而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来听课的还有社会名流。

B.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贬抑东方文化,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我”面对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之争却不以为然,熟视无睹,依旧埋头于佛学研究。

C.作者行文句式灵活,运用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表达自己对国事、文化问题的关注,或对北大追求真理、催人奋进之浓厚学风的由衷的热爱之情。

D.“我”之所以做“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并在后来将讲稿整理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因为当时北大、学术界及整个社会对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热潮。

E.本文以时间为序,追溯自己在北大任教、学习、研究的经历,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真切,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挚的感念与眷恋之情。

15、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6、为什么“我”入北大的那一段时间是“值得感念的岁月”?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17、“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梁漱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转变?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并简要谈谈梁漱溟志向转变给予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看山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石桌上下棋、聊天。

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了白天的酷暑。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

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一抹红光。

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

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那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来。

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股痒痒的。

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

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

因此,列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

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列兵就报了名。

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

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里轻松多了。

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

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己走进了画里。

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躁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

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

“看出啥味道没有?

列兵茫然地说:

“没看出啥味道。

班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

“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

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又认真地看了看:

“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

班长朝列兵瞅了瞅:

“就没看出那山峰味道来?

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

“还没看出。

“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

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

一连几日,列兵吃完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

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

“想家了?

列兵说:

“不想。

“是想对象了吧?

列兵说:

“我还没对象呢!

老兵就一笑:

“看那山峰挺过瘾吧?

列兵不解:

“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

“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

“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

老兵说:

“别看啦,咱俩下棋去。

”老兵朝列兵灿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了。

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

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列兵成了下士。

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

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来,像是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

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的傍晚,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飞的仙女悬在空中。

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彩裙,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般地“啊”了一声。

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就问:

“班长,怎么啦?

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

“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

兵们茫然地说:

“就像山峰呀。

中士灿然一笑:

“再看看。

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

“高高的山峰,满天的云霞。

中士摇了摇头。

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

中士说:

“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

(略有改动)

1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一篇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小说突出山峰的高耸壮美,既表现军队营地壮阔的环境特点,又烘托出当代军人坚毅稳重的独特风采。

【ZXXKZXXK】

B.“列兵”报名到山里看守弹药库,是因为他觉得这种生活比在连队轻松,比较有意思,小说对“列兵”拈轻怕重、贪图享乐的思想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C.“中士”退伍前与战友们看山,突然“张开双臂”“‘啊’了一声”“满脸绯红”……,这一连串描写表现出了“中士”看出山峰味道后的激

动与忘情。

D.面对“列兵”对山峰特殊“味道”的茫然和不解,“班长”和“老兵”的态度和做法截然不同,这与“班长”和“老兵”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有关。

E.小说刻画人物时,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围绕“列兵”军营三年的看山经历,写出他从好奇到急躁,从茫然到顿悟,从激动到平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19、小说对“班长”和“老兵”的刻画,表现出二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分析。

(6分)

20、小说对军旅生活的叙写颇具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

21、小说以“中士”的话收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吴宇森的坚守

贺晓闽

我整理吴宇森先生历年导演的四十四部片单时,发现他出品的数量和心智的增长几乎同步。

从1973年第一部影片《过客》开始,到1982年《八彩林亚珍》的近十年时间里,他拍了十多部讨好市场的喜剧片,却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的拐点。

其实,从教会学校走出来的吴宇森,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西部片以及黄金时期的歌舞片,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画面充满动感,故事跌宕起伏。

而拍摄喜剧片,并不是他的追求,而且饱受争议。

分析当年商业营销的影响,吴宇森慢慢明白,确定自我风格,才是对理念的一份坚持。

回到现实生活中,吴宇森的内心似乎被照进了光,光无法言说,但通过挽留,可以多留在心中,使作品的光影与情感的温度融合。

四年之后,吴宇森决定进行一场冒险赌博,他选用了一群被称作“票房毒药”的男人,如周润发、张国荣等,执导了《英雄本色》。

该片在徐克的帮助下大获成功。

这次冒险是值得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从此奠定了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让他把多年来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强烈的表现力浸透到每一个画面,其酣畅如行云流水般的剪接,在今天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

这不仅成为他的人生丰碑,也成为香港的电影丰碑。

那年吴宇森四十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青壮年,生命的春天和事业的春天一起到来。

冒险未必就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它牵涉到人的认知模式,也牵涉到人的诸多观念,比如自信、决断。

央视记者李小萌在《面对面》栏目中采访吴宇森时说,在《英雄本色》创作现场,吴宇森豪气毕现,他是进行了一场赌博,并且赢了,他和“票房毒药”的男人们征服了命运,相互迸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我想说,证明自信的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

后来,吴宇森的影片让人们认识到,他的电影每次获得殊荣,都是内心历练的结果。

他知道,达摩克里斯之剑依旧高悬头顶。

1989年的《喋血双雄》也是吴宇森的重要代表作。

在影片中,他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都令人为之倾倒。

特别是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决战:

烛光映出的圣母像,背影中掠过的白鸽,一对最不应成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