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2075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docx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

苏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要点梳理

第11课建设法治国家

1.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维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

规范。

道德和法律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

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的,法律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表现形式不同。

道德通常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舆论中,而且大多是不成文的。

法律则是明确、严格和具体的,它通常表现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往往是行业或民间约定俗成的)

⑵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道德约束的范围非常广泛,违反道德的思想和言行都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而法律只调整人们的行为,没有行为表现的思想活动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

(一般来说,在我国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也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而违反道德的行为,则不一定同时违反法律,它虽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但不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⑶实现方式不同。

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来保证对它的遵守。

法律也依靠公民的自觉维护和遵守,但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警察、法庭、监狱、军队等)保证实施;道德是通过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等来调节。

4.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⑴道德与法律都是人类社会特定关系下的产物,都是规范行为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⑵法律体现道德的精神,促进道德的发展。

任何国家的法律总是体现一定的道德观念,而法律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⑶道德补充法律的不足,并支持法律的实施。

因为道德调整范围广泛,在法律管不到的方面,需要发挥道德的力量;同时,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能促进人们自觉遵法守法,推动法律的有效实施。

⑷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随着时代变迁,有些道德问题逐渐凸现,对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就有可能被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过去曾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推出法律领域二转为道德调整。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条文中,希望用法律来保障传统美德“孝道”的传承。

⑸法律和道德紧密结合,才能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

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道德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良善,法律能震慑人们心中的恶念。

每个公民既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国家治理既要重视德治,坚持以德治国,又要重视法治,坚持依法治国。

5.什么是依法治国?

⑴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的一种治国方略。

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6.什么是科学立法?

⑴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只有法律规则本身合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法律的至上权威,实现法律对社会的全面治理。

因此,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通过科学立法,做到有“良法”可依。

⑵科学立法要求所立之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可行性;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志;符合立法技术规范,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符合良好的社会道德伦理。

7.什么是严格执法?

⑴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孟子说:

“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

在我国,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是执法的主力军。

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⑵严格执法,要求行政机关一是要依据法律赋予的职权严格执法。

职权法定,既不能滥用职权乱为,也不能放弃职权不作为。

二是要按照法定的方式、方法和流程执法。

三是要文明执法。

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8.什么是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生命线。

在现代社会,公正司法是维系社会公平、捍卫社会正义的最终保障和最后防线,也是衡量法治发展水平的标尺。

实现公正司法,需要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权力,树立司法权威。

同时,还需要强化司法公开,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9.什么是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落实依法治国,必须依靠每位公民的担当与守望。

只有广大公民都能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才能更好地将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第12课实施科教兴国

1.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

⑴教育推动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⑵当代社会,教育和科技进步的关系愈益密切。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

⑶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劳动熟练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世界各国都重视加大教育投入,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⑷教育推进社会民主。

教育传播先进思想,不断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随着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公民,推动着民主政治不断进步。

⑸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实现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个体受教育水平如果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则容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并发展教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但我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

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应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方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为什么要强调科技创新?

⑴科技的不断创新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

⑵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减轻了生产者的劳动强度,显著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促进了生产的自动化。

未来经济增长与发展将更加依赖技术创新。

⑶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产品的推陈出新,企业才能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⑷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先进的技术在交通工具改进、道路设施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也为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⑸科技创新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新科技运用于医疗卫生、食品生产等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健康保障;新科技运用于视听、娱乐等产品,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新科技运用于建筑材料、交通工具等方面,使人们享有更为舒适便捷的生活。

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尊严,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世界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创新从政策上进行鼓励、法律上予以保障、财力上给予支持,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13课建设生态文明

1.为什么要强调人口均衡发展?

⑴人是大自然中最富有灵气的生命,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男耕女织的时代,人丁兴旺是家国昌盛的重要保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力资源仍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

⑵人口规模是否适度,人口结构是否合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是否相互协调,事关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能否生存与延续。

每个国家都应依据国情和各自的人口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

2.我国的人口国情怎样?

⑴人口众多是我国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之一。

2010年11月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我国已进入世界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

但是,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每年将继续惯性净增800万人左右。

人口众多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⑵我国面临日益突出的人口结构性问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这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⑶目前,我国低生育水平稳中有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减少,老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严重少子化、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新的人口问题和挑战,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表现为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改善人口结构。

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⑴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总人口从5.4亿迅速增加到1970年的8.3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并于1982年将其确定为基本国策。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在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⑵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实行。

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短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持续紧张的状况也不会根本改变。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⑶实行计划生育,并不是简单地减少人口数量,而是要通过有计划地生育,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的变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⑷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我国将不断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4.为什么要合理利用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且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止境,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

这种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要求人类节约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

5.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①从总量上看,我国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全,是一个“资源大国”;②但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资源量很低,又是一个“资源小国”。

③我国科学技术总体上还比较落后,长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部分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高。

6.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⑴合理利用资源,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有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缺点。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资源和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发展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⑵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⑶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将不断增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更为迫切。

⑷合理利用资源,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方式是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生活理念,选择绿色生活方式,是现代公民的应有素养和义务。

我们要参与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

7.如何做到绿色生活?

⑴绿色生活,要反对过度消费。

每个人都有消费的自由,但任何人都没有浪费的权利。

有限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过度消费是不可持续的。

消费要基于人们的正常需要和支付能力,我们要反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虚荣炫富。

⑵绿色生活,要从身边点滴做起。

环保穿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外出就餐适量点菜,剩余打包;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拒绝过度包装,崇尚简洁包装;双面打印,重复使用纸张;使用节能电器,及时关闭电源……我们要通过一个个节俭习惯的养成,形成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8.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⑶生态环境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我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永续发展。

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提升发展的质量。

与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负责,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9.怎样保护环境?

⑴环境管理是国家和政府的职责所在。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国家通过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环境保护规划,全面部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通过实施环境技术政策,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通过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⑵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公民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认真学习、自觉遵守环保法律,依法监督企业和政府行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践行低碳生活,养成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

第14课确立共同理想

1.“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是什么样子的?

⑴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用“小康”来构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等。

3.如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⑴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冋题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迥异的大国,受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

大力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到2020年顺利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四大板块为标识的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努力促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⑷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期盼和追求。

⑵在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6.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⑴实现中国梦,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共同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在当代,走中国道路也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顺应当今时代潮流,是我国进步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也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激励人们与时俱进、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⑶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也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只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不断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⑷每个人都有自己个人的梦想和追求。

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共同的奋斗,同时又为人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人生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而我们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中国梦,顺应祖国前进的步伐,才能梦想成真,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镑礴力量。

第15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经济全球化:

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发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

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激烈竞争,又加强合作的发展格局。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

⑵经济全球化使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了各国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优势互补。

经济全球化以强大的力量,对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①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引进国外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②有利于我国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素质;④也有利于我国发展国际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3.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

①将面临更加广泛、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②将在国际通行规则、国际技术标准下生产和经营,③将会更多地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的制约,④将会遭遇更多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

⑴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既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款速增长,又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⑵我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我国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解决地区冲突、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等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中国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5.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⑴和平与发展仍是人类共同的期盼和追求,仍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世界总体上维持了和平、稳定的局势。

当今世界,促进和平的因素不断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

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抬头,局部动荡和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依然是世界人民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类文明才能持续进步与发展。

⑷世界和平与稳定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发展是维护持续和平的重要基础。

⑸努力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特别是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经济,才能逐步消除贫困与饥饿,才能减少不安定因素,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稳定。

6.怎样维护世界和平?

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利益追求,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争端。

只有坚持公平正义,尊重彼此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尊重别国主权和利益,遵守国际法准则,通过对话交流、谈判协商等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才能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⑵我国是一个热爱和平、负责任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世界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我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7.对话与交流

⑴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地球变小了,世界变大了。

人们生活在“地球村”,既可以更多地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又面临更多的风险和责任。

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需要更多的对话与交流、沟通与合作。

对话与交流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发展友好关系、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主要方式。

⑵当今的国际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大家庭,对抗、战争必然两败俱伤,合作、和平才能共同发展。

国家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必须通过平等对话、真诚交流、谈判协商的方式来解决,才能维护和平稳定,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仅损害他国的利益,而且最终也将影响本国的安全和发展。

⑶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荣倶荣、一损倶损。

各国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风险。

面对日益突出的气候生态恶化、能源资源紧张、自然灾害频发、网络信息安全等许多全球性问题,各国只有加强对话与交流、开放与包容,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8.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创造了不同的文明。

正是众多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不同文化间会有矛盾和冲突,但又总是在相互碰撞与交流中学习借鉴,创新发展。

⑵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加强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是促进本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