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2082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规划

内蒙古地勘行业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

摘要:

内蒙古地勘行业自2005年实行企业化改革之后,如何将企业做实、做大,做强,始终是围绕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针对目前国外勘查市场变化情况和国内经营体制改革,结合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出地勘单位产业运行中应坚持企业化改革方向、立足产业化发展、采取资本运作、实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规划。

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即考虑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布局,又要兼顾国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的总体部署;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将地勘行业打造成中国矿产资源领域的“旗舰”企业。

关键词:

地勘企业;企业化;产业化;资本运营;发展战略;内蒙古

1.概述

2005年以来,内蒙古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转变经营机制,建立企业制度,发展资源产业经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模式”,走出了一条企业化管理、探采结合、资本运营、发展实业的新路子。

但是,由于地质勘查行业的特殊性和传统体制、机制、结构的刚性化以及地质矿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体制、新机制尚不完善,产业经济运行仍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痕迹。

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矿产品价格滑落,股票下跌,融资难度增大,地勘行业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如何完善体制、创新体制、发展产业经济、保持地勘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勘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1-8]。

2.坚定企业化方向地勘单位企业化,是国有地质勘查队伍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体制保障。

改革前的2004年,内蒙古地矿局、有色地勘局和煤田地质局(以下简称三大地勘单位)共有42个地勘单位,职工26793人,总收入7.68亿元,利润0.77亿元,经营性收入3.38亿元;到2008年底,内蒙古地矿局、有色地勘局和煤田地质局共完成总收入67.5亿元实现利润8.68亿元,经营性收入6264亿元,产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表1,图1)。

表1内蒙古三大地勘局改革前后经济发展情况

亿元

年度总收入

经营性

收入

利润

新增经营

性净资产

20047683380077

200520731716008187

200636623272416124

20075752768488566

200867562648684757613

图1 三大地勘单位改革前后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内蒙古地勘行业改革前后的巨大变化,足以证明地勘单位企业化是地勘行业实现由政府和公共事业服务型单位向市场经营主体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摆脱困境走向振兴的强大动力。

因此,必须坚持企业化的改革方向,进行企业化经营管理,推进地勘单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上述改革对比表明,新组建的集团公司和地勘企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确实比过去有重大的进步和跨越,但也存在着体制不完善,机制不顺畅,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倘若不能从体制机制运行层面加以调整修正,势必影响地勘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果,甚至停留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

鉴于此,要继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首先,明确产权,理顺地勘企业产权关系,处理好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建立经营者所有权制约机制,明确产权关系上的自负盈亏责任。

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产权市场,实现产权的合理流动,确保国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保值增值,逐步做强做大企业。

其次,改革企业组织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

政府部门侧重抓调控,抓监管,维护所有者权益。

地勘企业组织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公司制企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依法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形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职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经营管理体制。

第三,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要更新地勘单位经营管理上的旧的思想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和依托的现代化管理观念,实现管理组织的企业化和现代化,建立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组织运行体系,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

第四,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机构和高效率的决策机构,加强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制定实施明确的企事业发展战略、科技研发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

3 立足产业化发展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内蒙古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一方面是城镇化、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建设进展提速,能源、冶金、化工、畜牧、机械、科技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

重型化的工业结构和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拉动了矿产资源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但地质工作程度很低,1:

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不到1/3,地质工作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很大。

地勘单位必须紧紧依托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制订规划,调整结构,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内蒙古地勘行业经过4年的改革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基础和产业发展基础。

地矿、有色、煤勘3个集团公司共有矿业权600多个,已掌控的资源量:

煤107亿t,金15t,铅锌386万t,铜50万t,钨449万t,锡425万t,钼36万t,铁4500万t,潜在价值近4000多亿元,已建成矿山9座,2007年产值21亿元。

但是,目前3个集团公司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中的矿业产值仅占经济总量的40%,有色、煤勘集团仍以勘查劳务为主,勘查成果转化步伐较慢[9]。

目前,勘查劳务市场竞争激烈,世界矿业经济发展放缓,全球矿业经济已由上行期的顶峰转向新的拐点,进入下行期发展阶段[10]。

受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地勘产业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是静观其变,守株待兔,还是坚守主业,延伸产业,答案肯定是后者。

因为离开了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地勘单位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因此,还需坚持地质工作的主业方向,以地质勘查为先导,以矿业开发为支柱,勘查开发一体化,探采选冶一条龙,形成上下游有机衔接、相辅相成、联动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地勘行业向资源型公司的跨越。

一是横向扩展。

延长地勘行业产业链条,扩大地质勘查工作领域,勘查与开发的矿种多样化,从传统的金属矿勘查与开发,扩展非金属、煤、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开发;从传统的采选矿、卖矿石扩展冶炼加工;从传统的环境地质调查,扩展到工程勘查和岩土工程施工;从单纯的矿产勘查评价,拓展到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灾害治理等,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专业特色优势。

二是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

由于地勘行业转制仅3年,经济实力有限,自主经营产业链短期难以做长。

因此,需要从自主经营向自主经营与战略合作并重转型,可以通过整合、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做长、做实、做大产业链。

在适当时机,整合资源,重组要素,将地矿、有色、煤勘三家通过产权组成一个企业集团,优势互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真正形成规模化经营,集团化发展。

三是综合勘查和综合利用。

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各类矿产资源在空间上共生,在成分上伴生,因此综合勘查、综合利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已建和在建矿山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开发利用水平进而提高矿山经济效益的关键。

四是可持续发展。

地勘行业要做大、做实、做强,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在产业结构布局上要充分考虑由初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升级,由探采选冶向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转变,使资源加工型产业逐步向低耗能、低污染、低成本的高技术产业方向发展。

由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发展到自主创新,建立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

4、采取资本化运作资本运营是指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

兼并、收购与重组是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最复杂、最普遍的运作方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

资本运营战略的实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方位的好处[11-14]。

首先,交易型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迅速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强资本扩张的能力。

企业通过交易型战略的运用使自身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得到扩大,使企业拥有更大的实力来控制它的成本价格、资金来源和购买行为。

其次,交易型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企业降低对新行业、新市场的进入成本,迅速增值其可支配资本。

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行业经营领域或一个新的产品市场时将面临许多的障碍。

如果企业在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时完全采取投资新建的方式,将使这些障碍的影响加大,同时由于新增生产能力对行业或市场供求平衡的影响将有可能引发价格战,但如果企业对新行业或新市场的进入是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的话,将使上述障碍大大降低,同时在短期内保持行业或市场内部的竞争结构不变。

地勘行业进入市场进行企业运作,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吸纳外部资源,利用交易型战略进行资本运营。

一是组建合营企业。

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投资规模大、周期长、产品多是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性比较强的商品。

例如:

铜、铝、铁矿砂、煤等,需要几个投资者共同投资,采取合作经营,融合社会资本,降低单一投资风险,并且有利于加快形成生产能力。

内蒙古地矿集团的银都矿业、玉龙矿业公司,都属于产权多元化的合营企业。

二是吸收外来资本。

通过技术转让、战略联盟、增资扩股、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推动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纵向扩展,谋求规模经济效益(图2)。

三是探索建立产业基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

先期成立矿业投资公司,以掌控的部分资源、矿权和企业产权为投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私募筹集资金,组建起股份制投资公司。

待公司运营到位后,以矿业投资为平台,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探、采、选冶、加工、贸易一条龙的上下游产业,进而实现产业实业化和资产资本化。

图2 运用内部管理型、外部交易型战略培育企业核心能力

5 实行国际化经营

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与内地6省(区)毗邻,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

在空间布局上既是前沿又是腹地:

①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沿,防沙、治沙的前沿,与蒙古国、俄罗斯合作的前沿;②是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腹地,中西部太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腹地,东北亚区域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的腹地。

内蒙古与蒙古国、俄罗斯有绵延4200km的边界线,同时有二连浩特、满洲里两个国际化口岸[10]。

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铀储量高达130万t,在世界十大产铀国中居第三位,已探明煤储量1520亿t,黄金3400t,相继发现了一批大型矿床,南戈壁省奥尤陶勒盖斑岩铜矿床、额尔登特铜钼矿、察干苏布尔加铜矿、塔林金矿、阿斯加特银矿等,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区位优势,为内蒙古地勘行业开拓“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形势,内蒙古地勘行业要做大产业、做大企业,必须统筹内外,将立足区内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行国际化经营。

一方面,要加大地质勘查力度,寻求找大矿、找富矿、找有宏观影响的战略性矿产,为自治区资源产业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资源保障,为建立地勘产业后续基地做好资源储备;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际经济接轨。

首先,要利用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的地缘优势,向北进军,向北拓展,通过人才、技术、资金渗透,获取矿权,勘查资源,建立境外公司,发展矿山企业。

其次,要利用我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稳定、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的时机,向矿产禀赋比较好的非洲国家挺进,采取收购矿权、合作开发、战略合作等资本运营方式,参与国外的资源开发。

2007年内蒙古地矿集团在阿尔及利亚以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一座矿山和3处有色金属探矿权,经过一年多的运作,矿山即将投产,境外找矿已显示出很好的前景。

面对如此局势要抓紧研究制定地勘企业对外

开放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的向国外_拓展延伸,利用境外市场和资源,发展壮大地勘产业经济。

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6 结论

内蒙古地勘产业经济发展,需将企业化改革、产业化发展、资本化运营、国际化经营等各种战略因素充分优化组合,发挥各自的潜能,最终释放出巨大的空间市场价值和资源优势价值,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卡布尔(美),于立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 W·KipViscusi.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芮明杰.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 芮明杰.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郁义鸿.多元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 石磊,寇宗来.产业经济学(卷一)[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7] 胡建绩,陆雄文.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 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J].求

是,2008(21):

312

[9] 郝俊峰,刘永慧.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J].资源与产业,2008,10(3):

1924

[10]段孝平.关于地勘单位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西部资源,2007(6):

25

[11]李方亨.矿产经济与管理[M].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

社,2000

[12]伊武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1

[13]刘成武.资源科学概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14]杨艳琳.资源经济发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