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2203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docx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

《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现代解读

顾娅娣

2012-9-49:

47:

35  来源:

《管子学刊》2012年1期

  领导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心理学和管理学界广受重视。

何谓领导心理?

任真、王登峰等认为:

它是指以领导者为中心,关注领导者需要怎样的人格、风格和胜任特征;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及与组织环境的互动。

也就是研究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心理活动及状态,而这些心理活动或状态可能会影响到组织的绩效。

中国非常重视领导的作用,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领导心理”一词,但翻看《道德经》一书,其大量论述都属于今天的领导心理范畴,至今仍发出灿烂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从领导心理学的视角对老子的领导心理进行了探讨,并挖掘其现实意义,以期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道德经》领导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以人为本

  老子领导心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认为人具有非常丰富的潜能和智慧,并希望领导者能够认识到人才的宝贵,“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爱护人,这和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他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以下仅注章节)人是与道、天、地同等重要,只要充分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给予适当的指导、协调和激励,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标。

  中国式领导讲究的是合适、适当,领导者要了解下属,尊重下属,根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和特长给予安排工作,进行激励,不可蛮干、硬干,这样就可轻松地做领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顺其自然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具有大的胸襟,做领导该做的工作,把具体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为此,他把领导者分为四类: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十七章)这里,老子把领导者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最好的领导者,是“下知有之”,下属只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不觉得受他们统治,受他们限制,个人的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第二类是次一等的,“亲而誉之”,大家会赞誉他们,知道他们做了些利于工作的事情,并希望进一步亲近他们,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指导;第三类是再次一等的,“畏之”,下属害怕他们,有什么事也不敢跟他们说;第四类是最差的,“侮之”,即下属看不起他们。

为什么第一类领导者的领导效果如此好呢?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即他们对人很平和,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百姓都认为:

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啊!

  二、领导者的品质素养

  

(一)人格魅力

  老子认为,优秀的领导者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他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第十五章)意思是说,优秀的领导者远见卓识,深不可测啊,无法精确描述,只能勉强形容如下:

其谨慎的样子,好似严冬踏冰过河;其警惕的样子,好似提防四邻的进攻;其庄重的样子,好似作客他乡;其洒脱的样子,好似冰将融解;其敦厚的样子,好似未经雕琢的木坯;其豁达的样子,好似空旷的山谷;其混沌的样子,好似浑浊的江河。

由此可见,优秀的领导者的精神风貌为:

谨慎、警觉、庄重、和谐、敦厚、豁达、深沉。

  

(二)领导魄力

  优秀的领导者还要具有一定的领导魄力。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一章)就是说,领悟大道的人,明达好像愚昧,进取好像后退;行道得心应手,不显其自如;德行的广大好像有所不足,德行的刚直好像有所隐匿,品质纯真好像被污染了;大的方正没有角落,大的器物很晚完成,大的声音听不到,大的形象看不见。

道无名好像被隐藏起来,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成就万物。

由此可见,优秀的领导者都是:

不仅平凡、朴素、纯真、灵活、柔和,而且拥有大智慧、大胸怀和大志气。

  (三)玄德品质

  玄德也是领导者不可缺少的品质,什么是玄德呢?

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即是说:

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万物的运作成就了它的全部。

因此一切事物没有不尊道贵德的。

道德的尊贵不是谁让他这样的,而仅仅是自然而已。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育万物,助长它化育它,安和它稳定它、养护它庇佑它。

使其生长却不占为己有,有所兴作却不自恃己能,专主其事却不横加主宰,这就是玄德-]。

作为领导者也应具有这种宽宏的玄德品质。

  (四)平和心态

  领导者要具有平和的心态,头脑冷静,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故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大意是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整天行路,都离不开载物的车辆,虽然享受尊荣,却能坦然对待,超然物外。

大国君主怎么可以以轻浮的心态来治理天下呢?

轻浮就失去了基础,躁动就丧失了领导的地位。

由此可见,保持平和心态对一个领导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领导的行为及效果

  不同的领导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老子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五十八章)这里老子揭示了两种不同行政方式及其结果:

行政宽容,百姓多淳朴;行政苛刻,百姓多狡诈。

不难看出,老子还是主张领导者要以宽容方式行政的。

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应理解为遵循事物的天然本性,按一定的规律办事,并不是真的无所作为。

因此他要求领导者执政无为,勿扰民,顺其自然,天下太平。

他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具体有哪些益处呢?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即是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发展;我爱好清静,人民自然端正;我无所事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没有欲望,人民自然纯朴。

由此可见,“无为”,按规律办事,就可达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目标。

还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真可谓“无为而治”!

  

(二)如啬行政

  老子认为执政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进行,就可节省精力和物资,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行为效果。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五十九章)就是说,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没有什么比节省更好的方法了。

因为节省,就早有准备;早有准备,就可不断积累禀赋;不断积累禀赋,就没有不能克服的事;没有不能克服的事就无法知道他的极限;无法知道他的极限,他才可以统治国家;掌握治国的根本,才可以长治久安。

这叫做深根固蒂,长生久存的原则。

为形象起见,老子还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的例子予以说明:

治理大国,也像煎小鱼一样,切忌随意搅扰,浪费精力和物资,而要遵循客观规律,人民自然归服,社会自然大治。

  (三)图难于易

  老子认为,做事要“大目标,小步子”。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三章)特别是领导者要成就一番大业,更要从细微处做起,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夯实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不断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最终成就大业,功成名就,即“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

  (四)抱一为式

  在老子看来,要树立良好的民风,领导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民什么是好的行为。

即“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就是说,领导者遵守原则为天下人做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环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即不自我突出,所以能全面明察;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客观;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做领导。

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反之,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

  四、领导者的人际关系

  老子说: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六十七章)。

慈、俭、退让是道家三宝,当然也是为人处世的三大法宝:

慈爱民众,故能勇敢;勤俭节约,故能广积财富;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那具体在为人处事中如何运用呢?

  

(一)诚信爱民

  在对内关系上,老子认为,领导者要知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

要善待人民,亲民信民,不忘本,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拥戴。

那该如何做呢?

老子说: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四十九章)意思是说,圣人没有意志,总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善良者,我善待他;不善良者,我也以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

诚信者,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者,我也以诚信对待他。

这样可使人人诚信。

圣人主政天下,总是收敛个人的私欲和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百姓都在努力看着听着,而圣人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可见,领导者与人民的关系是非常融洽自如的!

  

(二)和谐共赢

  在对外关系上,老子倡导和谐共赢。

他说: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一章)就是说大国好比江河的下游,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

雌柔常以安静而胜过雄强。

因为它安静,所以适宜居守下位。

如果大国对小国谦下,就能聚拢起小国,如果小国对大国谦下,就能被大国所容纳。

所以,大国谦下不过是想兼并小国为附属,小国谦下不过是想投靠大国,获得保护。

要使双方都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那么,大国尤其应该做出谦下的姿态。

很显然,本段是从二者各得其所的角度,奉劝大国和小国互相谦让,和谐共处,获得双赢。

  五、领导力的保持

  

(一)柔胜刚

  柔性管理对现代的领导者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

但2000多年前的老子就认识到其重要性,是难能可贵的!

他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即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所以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

为什么柔会产生如此大的效用呢?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这里,老子以水为喻,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而论攻坚击强,也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在这两方面,均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水的。

可见,柔性的灵活使其在某些方面比刚性更加有效。

  

(二)不居功

  老子认为,领导者不把事情的成功归功于自己,这样有利于领导力的保持,把事业做大做强。

如他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又说: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第三十四章)正因为“夫唯不争”(第二十二章),“其终不自为大(第三十四章),所以“故无尤”(第八章),“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三)少私欲

  老子认为只有减少各种私心和欲望,才能保持人的自然本色。

对领导者来说,面临的诱惑更多,更应节制欲望,保持领导的本色。

欲望对人有哪些影响呢?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第五十二章)因此,要求领导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二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四)去巧智

  老子认为,巧智对领导工作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慧智出,有大伪。

”(第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第一句话意思是说智巧聪明出现,就会有严重的虚伪。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去除聪明与才智,人民自然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去除仁德与义行,人民自然恢复孝慈;去除机巧与利益,盗贼自然消失。

所以“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五)少政令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第二十三章)这是说,领导者所发号的政令,要少而适中。

狂风持续不了一个早晨,暴雨持续不了一个整天,谁使之如此?

是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维持狂风暴雨的持久,更何况人呢!

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即要求领导者不要天天发号政令,弄得自己精力耗竭而又效果不好,而要政令适中,这一方面保持了政令的威严与震慑,另一方面也有充分的精力来保证政令的贯彻执行。

  总之,《道德经》以“以人为本”、“顺其自然”作为领导心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勾画了领导者应具备的人格魅力、领导魄力、玄德品质、平和心态等品质素养,展现了“无为而治”、“如啬行政”、“图难于易”、“抱一为式”等实现高效领导行为及效果的有效途径,提出了诚信爱民、和谐共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道出了“柔胜刚”、“不居功”、“少私欲”、“去巧智”、“少政令”等领导力保持的秘诀。

《道德经》蕴含的领导心理思想,通过现代的方式予以解读,对丰富当前的领导科学理论及指导实践,探索中国式的领导及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顾娅娣,心理学硕士,上海理工大学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