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324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色故事 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小说:

“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

”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

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

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

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

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

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刘胡兰的故事--4.1王曾琪

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

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这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

“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鸡毛信的故事---3.1牟书起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毛委员送棉衣---3.2王增云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

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

"

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好在苦惯了。

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

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

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

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

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

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

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赵一曼的故事---2.1杜子月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

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

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

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

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

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

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

“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

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

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

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

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水缸的秘密--2.2陆子豪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

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

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

她问小儿子:

“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

“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

“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

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

“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

“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

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

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

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

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

“这回捉到了!

”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

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

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

“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

“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

生活有没有困难?

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

房子漏雨不漏雨?

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

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

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长征故事:

高台血战的慷慨悲歌--4.2曹玉洁

70年前,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3800多名官兵攻克河西走廊重镇高台,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不仅穿上了棉衣,还为驻守临泽的红军筹措了5000套新衣。

然而,1937年1月,敌人集中数万多兵力向驻守高台的红军发起疯狂进攻。

红军指战员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

城里老百姓搬出家里所有能装沙土的箱柜、麻袋,帮红军垒筑防御工事。

面对波涛般涌上来的敌人,弹药几乎耗尽的红军用石头砸,拿起大刀、木棒与敌人拼杀。

就在敌军久攻不下准备撤退时,收编的民团里出了叛徒,敌军得知红军已无弹药,又集中力量疯狂反扑。

红五军与敌人展开巷战,经8天7夜血战,终因敌众我寡,红五军3000多名将士捐躯,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也壮烈牺牲。

秋风萧瑟,白杨参天。

肃穆的烈士陵园里,董振堂纪念亭的一副楹联令记者怦然心动:

“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

董振堂1931年领导“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身经百战。

血洒丝绸古道时,年仅42岁。

河西走廊有一种特殊的杨树,折断枯枝截面上会出现褐色五角星。

当地群众说,那是牺牲的红军将士化作的一颗颗红星。

是啊,为了一种理想,为了一个信念,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河西大地上书写出长征史上的悲壮一页,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千古悲歌。

今天,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英雄史诗的主角,却越发鲜活地活在人们心间。

与董振堂纪念亭遥遥相对的,是杨克明纪念亭。

在这里,纪念馆工作人员含泪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杨克明烈士原名陶树臣,1931年化名杨克明,在川东组织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

红军长征到达川东后,他领导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军,随后参加了长征。

高台血战后,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直坚信爱人还活着,守候着丈夫惟一一张照片和离家前用过的红木书箱,苦苦企盼丈夫归来。

直到1983年,组织上把烈士证书送到家里,魏俊淑才知道自己苦苦等待了近50年的亲人已经牺牲。

1985年8月17日,满头银发的魏俊淑带着儿孙从贵州千里迢迢来到高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亲人。

“老人长跪在烈士纪念碑前,泪如雨下,在场的人都哭了。

烈士杨克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告诉了我们。

聆听高台血战的慷慨悲歌,我们需要真正的思考!

朱德的扁担---4.1杜若溪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方志敏的故事---3.1牟晓涵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

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

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

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

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

诚如方志敏所说: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