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304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docx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语文第八次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

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

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

“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

一个画家既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

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就是人“不咋样”。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

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

“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

”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

“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

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有时却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

做什么人?

为什么做人?

做了怎么样?

做不了又怎么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

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所不齿。

在时下“浮躁”的社会中,“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

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

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

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

“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

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

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

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

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

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

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

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

“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1日12版)

1.作者认为,许多人对“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作支撑作者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

“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

一个画家既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但在现实中有时却只是被当作“幌子”。

这是因为,在现实中绘画水平是美术界所看重的,即便是一个世俗之人,他若有了绘画的高水平真功夫,未必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

D.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

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人品即画品”成了一句空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随之“浮动”,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画品”也很难保证。

B.我们经常听到的“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话语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人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也不影响一个人高水平的发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人品即画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人品即画品”的要求仅限于理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别当真”,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D.“俗不可耐”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

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某长者”意在提醒记者不要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

雄伟多力,善骑射。

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

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一日十数战,大败之。

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

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

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

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

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

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

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

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

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

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

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

侍郎徐晞

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

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

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

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

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

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

贵帅轻骑败

之于狼山,追抵石城。

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

副将李安阻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

“敢阻军者死!

”遂出镇夷。

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

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dú,弓袋)惊马,马尽佚。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

赠泾国公,谥武勇。

(节选自《明史·蒋贵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

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既可以指升迁,也可以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的意思。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的“明年”指“第二年”,而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庙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

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英勇善战,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

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

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

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

在征讨阿台时,他足智多谋,善于布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向子諲①

  有怀京师②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

五侯池馆醉春风。

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释】①向子諲生于两宋之间,前半生亲见北宋社会表面繁荣兴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被贬还乡,居江西临江。

向子諲的晚年词作,多抒写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情趣,但也常常怀念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

②北宋都城东京汴梁。

8.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

前七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抒发了什么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两句“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的雄心,也难免“_______________”。

(2)《劝学》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用典故,暗示贬谪时间之久,世态变迁,回归后生疏而怅惘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长凳

周海亮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

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

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

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

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

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份,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

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

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

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

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

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

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

凳子,飘了!

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

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

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

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

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

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

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

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

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

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

三麻说,是。

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

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

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

宝田女人说,知道。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

宝田女人说,知道。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

宝田女人的嘴就撅起老高。

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

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

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

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

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

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

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

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

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

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

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

三麻说,是凳子吗?

宝田说,像。

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

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

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

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

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

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

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

宝田嘿嘿笑,像哭。

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

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

她再说,三麻呢?

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

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

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她的女人。

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早已化为一把清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

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

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

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对此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

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

”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

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

大学生的研究。

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

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

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拿走细看。

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

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

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及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