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367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docx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一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试题

(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

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

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

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

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

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

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正像林白所言:

“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

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

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

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

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

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

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

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

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

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

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

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

即抽象性。

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

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

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

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

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

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

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说明。

(4分)

5.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

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

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

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

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

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

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

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

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

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

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

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

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

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

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

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

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

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

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那么,上帝是什么?

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

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

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

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

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

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

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

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

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

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

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

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厩,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8.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6分)

 

9.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洽,字和仲,临邑人。

万历三十二年进士。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

迁太常少卿。

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

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

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旨劾洽,遂夺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

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

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

寻上言:

“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

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

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

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帝称善,即命行之。

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梁廷栋,后皆大用。

二年十月,大清兵由大安口入,都城戒严。

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

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

侍郎周延儒言:

“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

”检讨项煜继之,且曰:

“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

”帝颔之,遂下洽狱。

明年四月,洽竟瘐死。

寻论罪,复坐大辟。

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

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又以廷臣玩祗,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

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人多为洽惜之。

(节选自《明史·王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更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B.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C.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D.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B.摄,代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

C.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

D.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

后转化为行政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

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批准,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

B.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

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屯田建议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

C.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

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时,他所举荐的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

D.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

清兵进逼北京城,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最终被判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

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14.王洽操行高洁美好,为人刚直,为什么会被下狱?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②看。

[注]①簪花:

以花插头。

倒著冠:

倒戴着冠儿。

此句以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②冷眼:

轻蔑的眼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菊枝头生晓寒,作者点明此时菊花之上已见秋意,开篇便渲染出清冷之意。

B.正因秋已到,作者才劝慰自己也劝慰友人要常让酒杯之中倒满酒,饮酒御秋寒。

C.作者以“身健”“加餐”“舞裙”“歌板”,应对上片的“醉”,看似眼前快乐,一无所求,内心却有着难以掩饰的无奈。

D.下片中再次点到“黄花”,与“白发”组成“黄花晚节”之意,比喻人老而弥坚,这也是作者特意表现给世俗之人来看的。

16.黄庭坚与苏轼同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过日子,四处碰壁,几经贬谪,受尽了屈辱磨难。

苏轼尚懂得用老庄思想来遣愁解忧,而黄庭坚却难解愁绪。

请结合上片赏析作者“不见一个‘愁’字”的愁绪。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在经历婚变和遭到家人嘲笑之后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她的反思。

(3)《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

,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

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

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

大自然将玉作为漂亮珍宝赠与人类。

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发扬和传承。

它表里如一,瑕不掩瑜;光泽滋润,刚柔相济;宁断不弯,不为瓦全;断口锋利,却不伤人;声音清越,却不张扬。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尚玉的民族,在使用玉石的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石文化。

古代文人甚爱风雅,巧妙地将“玉”运用于诗文之中。

诸如屈原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龚自珍的“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等等借玉石寄托思想与感情。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C.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玉石之国”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学习和称颂。

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根据下面的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给“教育惩戒”下定义,要求不超过80个字。

(5分)

答: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

(1) ,如同患上了“眼癌”,完全无药可治。

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

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 

(2)。

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

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发的。

“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

不过, (3) ,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

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热播的记录片《中国》中有下面三组有关孔子的镜头。

老年的孔子:

拜访老子时高谈阔论、意气风发,那是年轻气盛的雄心勃勃;

壮年的孔子:

周游列国时满目沧桑、失魂落魄,那是奔走之人的颠沛流离;

晚年的孔子:

杏坛讲学时诲人不倦,气定神闲,那是传道授业的充实满足。

网友的弹幕:

网友甲:

早知会落魄流离,何必当初去鲁远游!

网友乙:

不论是对传道授业的坚守,还是游走天下时的无奈,你,一直在路上!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实际生活,以“进退都是无悔人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年级强化训练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

1.C

[解析]A项,文中为“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B项,以偏概全;D项,偷换主语,“赋

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

2.BB项推断不成立。

3.A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A项,作家和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

4.①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②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

③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

④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

【评分标准】4分。

每点1分

5.相同点:

①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和文字各具特色,各有优势;②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化可以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或都认为图像对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点:

①材料一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材料二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②材料一认为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材料二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评分标准】6分。

相同点2分,每点1分;不同点4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

6.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