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34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docx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重点、难点: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文章层次,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新课讲解: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简介作者:

毛泽东(1893~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2.简介“新闻”:

(1)定义:

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

语言简明准确。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正音解词:

荻dí锐不可当dāng溃kuì退要塞sài歼jiān灭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

已经。

不含:

不包括。

4.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5.整体分析:

(1)新闻结构分析: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简练、准确地概括了这则新闻的内容,即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

“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

文章的前两句。

第1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2句是对第1句的

补充说明。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主体:

第3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

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背景:

融在叙事和议论中,安排巧妙,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更显示出新闻的战斗性。

(2)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6.问题研究:

(1)材料组织得严谨而自然,条理分明的特点。

分三层,分别写三路大军。

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

(2)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同时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3)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准确、简明、富于感情色彩。

(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生字词:

鄂(è)豫(yù)绥(suí)靖(jìng)阻遏(è)

星宿(xiù)聿(уù)逃窜(cuàn)

3.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本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3)课文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①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②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③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④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⑤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问题探究: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三)小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

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

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

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

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4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请你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歼灭()阻遏()惨败()切断()

击溃()星宿()逃窜()锐不可当()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B.我军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索长江。

C.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销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

D.但是,随既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①正是清风送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_________。

②我的心里本来是全然不信的,被那位推销员这么一说,倒闹得_________起来。

③这套《茗艺》邮票的票面,以四种极地道的茗艺为主题,而且散发出茉莉茶的香味,设计者真是_________。

④现代队本应安排最强阵容出战,可主帅却_________,非要给已经证明不行的队员最后的机会,结果遭到红塔队迎头痛击。

A.心旷神怡半信半疑别出心裁固执己见

B.心旷神怡百思不解别开生面固执己见

C.豁然开朗半信半疑别开生面执迷不悟

D.豁然开朗百思不解别出心裁执迷不悟

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报纸的主要内容是新闻,其特点为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语言要求简明准确。

B.消息的结构包括: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主体、结语是消息不可缺少的内容。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稿,及时报道了解放军渡江的战况。

D.《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国民党军队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

5.下面四个人物在相应的交际情景中表达欠得体、欠机敏的是()

A.某军官B.某营业员

C.某作家D.某外交部长

情景一:

一位朋友向在海军担任要职的军官打听海军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军官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

“你能保密吗?

”对方答道:

“当然能。

”“那么,”军官微笑着说,“我也能。

情景二:

一位顾客春风满面地来到一家日用品商店。

顾客:

“请问有‘蜂花牌’檀香皂吗?

”营业员:

“那上面不摆着吗?

”顾客:

“多少钱一块?

”营业员:

“自己看嘛,那上面不写着吗?

情景三:

小学生看到一作家的皮箱已经破旧,便问他:

“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

”作家笑着说:

“这样难道不好吗?

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样岂不更糟?

情景四:

美国在中国购买的飞机上安窃听器。

一位记者问外交部长的态度。

部长回答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花这么多钱买这样一架飞机不容易。

我希望我们花钱要求装的东西一样不能少,但我们没花钱的东西,就请你们不要‘送’给我们。

6.用下列词和短语组成的句子有语病的是()

飘升细细的冉冉(的)青烟一缕缕的在大漠中

A.细细的一缕缕的青烟在大漠中冉冉飘升。

B.在大漠中一缕缕的细细的青烟冉冉飘升。

C.一缕缕的细细的青烟冉冉飘升在大漠中。

D.细细的一缕缕的冉冉的青烟在大漠中飘升。

(二)课内文段阅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用“||”隔开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

2.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_____________句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

5.第(12)句中加粗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

6.第⑨句中“南京”一词,不宜改为“蒋介石政府”,原因是什么?

(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结合得很紧,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C.导语从兵力、战绩和战线等方面概述了渡江作战的情况。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和辉煌成果。

8.这则消息的主体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自西向东流

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

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三)课外拓展阅读:

石头老汉赵新

(1)那天下午,石头老汉正在地里割谷子,村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声。

有人跑过来,慌慌张张地喊给他:

日本鬼子来了,快跑,快跑!

(2)这时刻,自然界的景色十分美丽。

头顶上是白云蓝天,田野里是火红的高粱,金黄的谷子,碧绿的蔬菜,身旁是柔爽的缠缠绵绵的带了瓜香果甜的秋风。

石头老汉想,家乡是我的,土地是我的,白云蓝天是我的,香甜的秋风是我的,我是主人,我跑什么跑?

我往哪儿跑?

他甚至一阵激动一阵兴奋,把手伸进腰里摸了摸,心里说:

好,你们总算来了!

他继续弯腰割他的谷子,一边割一边等着。

(3)半个月前日本鬼子就进村“扫荡”过一次。

那天早晨,孩子他娘本来很高兴的,说是秋天到了,活忙了,该捞顿小米干饭补补身子,于是就去菜园摘菜,准备熬豆角吃。

她在村口遇上了日本鬼子,还没来得及呼喊一声,枪就响了,她就倒在那长满青草开满喇叭花的路上了。

女人临死前细细地瞅着石头老汉的脸说:

孩子他爹,小米饭就在锅里,你吃吧,看凉了。

那饭就是给你捞的,你累……这时候,太阳出山了,万丈霞光照耀着村里的熊熊大火,照耀着村里的滚滚浓烟,照耀着女人胸前那一片殷红的血!

(4)石头老汉懂得了什么叫做侵略,什么叫做强盗!

懂得了什么叫做反抗,什么叫做斗争。

(5)埋葬了女人,石头老汉就朝区政府要了一颗手榴弹。

手榴弹就时时刻刻别在他的腰带上,被他的体温暖得热乎乎的!

(6)石头老汉又说:

好,你们总算来了!

(7)随着呜哩哇啦一片乱叫,两个端刺刀的日本兵冲着他走过来了。

石头老汉抻(chēn拉,扯)了抻大襟褂子,把腰里盖严,对他们摆摆手说,慢着,慢着!

你们踩坏了我的谷子咋着?

你爹你娘不是种地的吗?

你们不吃粮食吗?

两个日本兵就哗啦哗啦乱拉枪栓,喝令他放下手里的镰刀,跟他们去村里集合。

(8)石头老汉不去:

没看见吗?

我这儿正忙着呢!

两个日本兵笑了,先骂他八格牙鲁,又夸他大大的良民,连拉带拽,硬把他拖出了谷地。

(9)谷地旁边是一片青青的草地。

草地很美,草儿很柔,黄花很鲜。

草地旁是一堆新坟,黄土在斜阳里灿灿闪光,纸幡(fān)在秋风中瑟瑟抖动。

(10)石头老汉又看见了女人。

孩子他娘说:

他爹,小米饭就在锅里,你吃吧,看凉了……石头老汉又看见了那熊熊的大火,那滚滚的浓烟……

(11)石头老汉比比划划地对两个日本兵说:

叫我到村里去么?

好,咱们摔跤!

你们要是摔过我了,我就跟你们去;要是摔不过我,我还割我的谷子。

两个日本兵瞅着这个瘦瘦的五十多岁的中等个子的庄稼老汉,觉得很好玩,就一齐放下枪,拉一个架势,猛地扑了过来。

未等鬼子近前,石头老汉就腾地往起一跃,叉开两腿,一脚踢翻一个。

(12)这时候又来了四个端枪的鬼子。

六个鬼子围住了石头老汉一个人。

石头老汉说:

你们把枪放下,我一个人摔你们六个人,还得让你们先把我的腿抱住!

敢吗?

谁不敢谁是孙子!

(13)六个鬼子很高兴,死死地抱住了石头老汉的两条腿。

(14)这时刻,自然界的景色十分美丽。

头顶上是白云蓝天,田野里是火红的高粱,金黄的谷子,碧绿的蔬菜,身旁是柔爽的缠缠绵绵的带了瓜香果甜的秋风。

那堆新坟的黄土被夕阳染得血红,那点点黄花在青草中鲜艳地开放。

(15)石头老汉看见了孩子他娘。

女人说,他爹……

(16)石头老汉笑了。

他在心里说:

孩子他娘,够了,咱两个换他们6个,咱一个换他们3个!

石头老汉说:

他娘,我再告诉你一件事情,两个月前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油灯底下举着拳头宣誓,后来又上过几次党课……

(17)石头老汉把手伸进腰里,拧开盖儿,拉弦儿。

那手榴弹玲珑可爱,圆丢丢热乎乎的……

(18)直到现在,村里人还是常常说起石头老汉,说起他的机智,说起他的沉着,说起他的胆量,说起他的人格。

大家说:

没有石头,就没有这个村子!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主要事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有多处前后照应。

请找出一组,并说说作者安排这组照应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击侵略者的战斗本是残酷、壮烈的,但本文在描述主人公与敌斗争英勇献身的过程中,多处描写了家园的美丽景色,富有诗意。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两组材料中选取一组,结合本文,从一个角度写出合理的探究结果和依据。

(限100-150字)

第一组材料:

(1)诗歌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2)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中国东北达14年之久;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侵占中国半壁河山。

日本帝国主义共残害我国同胞3500万人。

第二组材料:

(1)近来,日本右翼分子修改教科书,极力否认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南京大屠杀兽行,并把对中国的侵略淡化为“进入”。

(2)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就任以来,不顾中、朝、韩等遭受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亚洲国家和日本国内进步人士的强烈抗议,多次参拜供奉着日本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

(3)日本近年来大肆扩充军备预算,并将中国的台湾岛、台湾海峡等地区划为日本的“安全区域”。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jiānècǎnqiēkuìxiùcuàndāng

2.A3.A4.B5.B6.D

(二)课内文段阅读:

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

2.第②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对应、吻合、一致。

3.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4.⑨

5.神勇(“英勇善战”、“出敌不意”等);嘲讽(讽刺)意味

6.当时蒋介石已经下野,李宗仁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

7.B

8.D

(三)课外拓展阅读:

1.答案:

石头老汉,在日本鬼子再次来到他的家乡“扫荡”时,拉响手榴弹与六个鬼子同归于尽,为受害的妻子和乡亲们报了仇,用生命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2.答案示例:

文章四处提到了手榴弹。

(2)段:

他甚至一阵激动一阵兴奋,把手伸进腰里摸了摸……

第(5)段:

埋葬了女人,石头老汉就朝区政府要了一颗手榴弹。

手榴弹就时时刻刻别在他的腰带上,被他的体温暖得热乎乎的!

第(7)段:

随着呜哩哇啦一片乱叫,两个端刺刀的日本兵冲着他走过来了。

石头老汉抻了抻大襟褂子,把腰里盖严。

第(17)段:

石头老汉把手伸进腰里,拧开盖儿,拉弦儿。

那手榴弹玲珑可爱,圆丢丢热乎乎的……

作用:

反复叙写报仇的武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主人公英勇而悲壮的杀敌行为埋下伏笔,显示了严谨的文章结构;表现了主人公机智、沉着的性格,表达了对敌人无比痛恨的情感。

3.答案: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主人公对美丽富饶的家园的无比热爱之情和誓死捍卫家园的决心,另一方面用富有诗意的美景烘托烈士牺牲的壮烈场景,说明了美丽富饶的家园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同时反衬出敌人的凶残。

4.探究结果示例:

(1)对待敌人的侵略,必须坚决反抗,否则只能当亡国奴。

(2)今天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3)日本的侵略曾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4)今天日本帝国主义阴魂不死,日本右翼分子有复活军国主义的企图,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随时准备保卫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