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441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docx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

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

忠县建设委员会张光均

摘要:

忠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城市,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留下了富有历史文化的半城。

文章在总结了两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打造半城文化,提出了如何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生态文化名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交流日趋活跃,使世界变平的障碍正在消除,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世界趋同的现象正在加大,各种特色文化的消失正在加剧。

在金融危机浪潮的冲击下,保投资、保增长的压力加大,如何使人类各种文明集聚程度最高、保存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城市保持特色和活力,避免千城一面,是每个城市决策者、管理者、设计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对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具有至少2300多年建城史的忠州城进行探讨。

一、忠州城的历史与现状

忠州具体建城史不可考,如果从巴国历史和巴蔓子刎首留城时推算,那么应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

秦灭巴国后立巴郡,西汉置临江县,王莽新朝改为监江,东汉复名为临江。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因巴蔓子、甘宁忠勇,“意怀忠信”,命名忠州,一直至今。

忠州人才辈出,青史留名,忠诚信义,贯穿始终,蔓子留城,严颜忠勇,良玉勤王,移民为民。

因此,禹王驻足、唐皇赐忠、居易为史、东坡留字、四贤群集、名人留迹、万世留芳。

于是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把“为严将军头”做为正气的表现之一,说巴郡太守老严颜,甘愿断头不妥协。

忠州古迹甚多,井沟遗址为不断代的二十四史,汉晋阙数全国居前,荔枝楼、四望楼声名远播,东坡栽花,东涧种柳遗迹犹存。

皇华城皇帝潜邸、抗元遗址,秦家坝良玉出处、名人所居。

忠州古城集山、水、城三位一体,城围犹如黄钟大吕,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城思想。

忠州古城顺应自然地势“相地而建”,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条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城镇的建设中,使得自然与人工环境相互渗透、和谐共生,体现出“山——水——城”的辩证统一。

忠州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缓慢发展,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移民迁建的开发,忠州城焕发了新的青春,借西部大开发和重庆直辖之东风,城镇化潮流的兴起,忠州城区扩大了五倍,新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老城建筑基本未受到破坏,随着“半城文化”的提出,城市文脉将得到延续和继承。

三峡库区由于各城镇受资源的约束,特别是古城镇由于受古代生产力的约束,都靠近水边,由于三峡水位的上涨,绝大部分都被水淹没了,新建成的城市,受现代生产力和建筑材料的制约和文化思想、设计理念的影响,形成了“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欧洲”的千城一面的格局,没有什么特色。

地处三峡库区核心的忠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库区的中心,虽然历史上的许多遗迹淹没在水下,但反映忠文化、巴文化的人文精神还在流传,反映峡江地区生活面貌和生活场景的历史建筑和民居、风貌犹存,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了解过去、反映现在、展望将来的历史画卷,以忠州东门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将是三峡库区不可多得的生态博物馆,是文化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忠文化的发祥地,是了解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将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独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结合。

二、历史文化保护的典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让我们借用一些成功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共性,首先是我国保护得最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和丽江。

平遥在清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票号中心城市,主要是由于晋商的崛起。

位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地少人多,且位于北京至陕西的交通要道上,人民多外出经商,是晋商较为集中的城市。

城内票号、商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为日升昌,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日升昌专营汇兑,其后在全国20多个大城市开设分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

平遥票号业在光绪时达到全盛,此后由于现代银行业的竞争而逐渐衰落。

平遥城系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票号建筑前面为店面,中间为管理部分,后有客房,与院落住宅相似。

沿街店面建筑十分考究,用黑漆木雕刻,内部装饰十分华丽,一般住宅的质量也较其他城市为高,多为砖砌,楼房很高,内部建筑材料也很好,城中居住的是一些由票号而致富的人。

平遥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因金融而繁荣的城市,但是这种经济发展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内,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因而也没有突破一般封建城市的布局,同时晋商具有较强的官商性质。

最后,由于晋中民俗崇尚节俭,因此城市文化娱乐游憩设施也很缺乏,票号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只是反映在城内的建筑上,如高墙深院的住宅和装饰繁琐的店面。

上世纪80年代初,平遥城准备大规模的开发,已在城墙上挖了几个大洞,拆除了大街上近百米的建筑。

上海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闻讯后,赶到古城,让“刀下留城”,后到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争取了八万多块钱的经费,做了一个古城保护规划,始得以保留下来,从而带动了古城的复兴。

同时周边的太谷、祁县的古民居也得到了关注,如王家大院等,乔家大院更是因电视剧的热播而名声远扬,带动了山西旅游业的发展。

丽江城名大研镇,始建于南宋末年,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丽江府,是滇西北的中心,纳西语称“依古芝”,即金沙江湾中的集镇,其早期主要是作为经济交往而发展起来的。

大研镇原名“大叶镇”,因叶姓土司所建而得名,因四周山形似研,而更名大研,寓有文风兴盛之意。

大研镇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周围的环境,古城选择在肥沃的丽江坝区和具有永恒魅力的云岭山脉主峰玉龙雪山的南麓,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接狮子山,东、南面向开敞的平川,海拔2400多米。

源于城北象山的玉泉河分成三股入城后,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其中西支为天然河道,中、东两支为人工开凿引水。

街道依地形自由分布,大街临河,小街临渠,300多座石桥与流水、绿树、小巷、古屋相辉映,极富高原水乡古镇意境,呈现“家家流水饶诗意,户户垂杨赛画图”的美景。

道路以四方街为中心放射状分布,街坊布局紧凑,民居颇具特色,为土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瓦屋楼房,布局讲究、雕绘精美。

1983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受云南省建委委托做丽江总体规划,以黄光宇教授为首的规划编制组提出“有效地保护古城与积极发展新区”的原则,首先明确地提出保护丽江古城的方略。

把城市总体规划与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的保护规划结合起来。

1986年,丽江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现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完整保护的古城,新城另建,新旧分开,如上面提到的平遥、丽江等。

二是保护古城格局,保护了几片传统历史街区,其他进行了更新,如苏州、扬州,三是只保护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城市面貌全部改观,如南昌、南京等,目前,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属第三类。

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兴衰,经济是最具竞争力、最核心的因素,其他如政治、交通、文化等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平遥前因金融兴、交通优、政治强而兴,中因金融衰而衰,现因文化丰富、建筑典型而兴。

丽江前因交通优而兴,中因交通衰而衰,现因纳西文化独特、环境优美而兴。

这些地方和景点,或者由于自然风光的美丽不凡,或者由于人文景观的多彩多姿,或者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价值而吸引四面八方的游人。

因此,在象忠州这样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借鉴以上做法,应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借三峡工程后期扶持,抓住移民工作这个牛鼻子,利用国家前期投入,打好基础,使文化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当前,以半城文化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打造是其重要课题。

三、半城文化的打造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具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是城市的灵魂所系。

一个城市的建筑、产业、街道、公园、历史文物,景物景点等设施和这个城市的道德风尚、文化素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都是这个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

忠州城秦县唐州宋代府,历史优久,文化灿烂,长江从城边流过,孕育了许多豪杰志士、才子佳人。

特别是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后,忠县儿女舍小家顾大家,携家扶口、外迁他乡,上山后靠、安置家小,延续了传承二千多年的忠文化,忠州城是忠县历史文化的反映和载体。

忠州城二千多年来一直在州屏山半山腰以下发展,三峡工程开工后,川祖庙大桥一桥飞架东西,逐步拉开了忠县的城市格局,以忠县老县城未被三峡工程淹没的历史文化街区全面反映了三峡库区特有的、留存下来的建城史,通过对比移民新区,以三峡工程建设为背景,以忠州老城为载体,反映了峡江地区文化和忠州2300多年沦桑历史、人文特色和现代精神风貌的历史文化蕴涵。

半城历史优久,风貌独特。

半城承载着古老的巴文化、深厚的忠文化、灿烂的诗文化、城郊还有保家卫国的军文化、生存发展的盐文化,内涵丰富,蕴意深远,半城既有传统的四合院,又有川东特色的石板街和吊脚楼,现结合以半城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区拟对以城乡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名城提出以下构想:

(一)建设生态之城

一个城市得以发展,总是以生态方式存在的,即使途中有些挫折,但总会回到生态的轨道上来,否则就不能长久。

如近代欧洲由于不重视生态建设,引起了瘟疫流行,后经过城市改建和美化,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现代规划学的建立。

在中国古代,人们搞建设从来就讲究风水,相天法地,所以许多城市都得以长久。

忠州城也不例外,是“山、水、城”三位一体的结合,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现正处于三峡库区的腹心、库区的中心,属生态敏感区,因此更应建设生态之城。

生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我们不仅要建立森林忠县、健康忠县、宜居忠县,还应建立生态忠县,使空气是清新的、水是洁净的、人是健康的,半城就是一个生态的博物馆。

就是活着的,而不是沉寂的、它是具有生命的、而不是没有人烟的,它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不是沉逝的博物馆。

各项建设、各种活动也是生态的、和谐的。

城中应遍植荔枝,因荔枝是亚热带植物,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云:

“荔枝生巴峡间”,说明忠州是荔枝的原产地,忠州在当时是比较热的,正如西安在唐朝是温暖湿润的一样,我们要通过种植荔枝来恢复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体现城市的生态特色。

(2)打造文化之城

忠州城是有历史的,是有厚度的地方。

巴国的历史悠远,巴蔓子为州人树立了忠勇的典范。

应继续深入的进行巴文化研究,召开全国巴文化研讨会,在半城中适当位置或巴国城中雕绘巴国图腾、文饰、描绘巴国史实,恢复巴蔓子刎首留城处,举行重大仪式迎巴蔓子头身合葬忠州大地。

复建荔枝楼。

黄鹤楼因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出,早有崔颢在上头”的名句,岳阳楼由于有天下名篇《岳阳楼记》,滕王阁有四六骈文的典范《滕王阁序》而名传千古、长盛不衰。

这些楼阁因为土木结构不如欧洲、埃及的石头建筑能历久,但由于名篇佳作的传诵而重建不止、名声不衰,且这些作品是从娃娃时候抓起的,白居易在忠州时写的《荔枝图序》,虽只有百字左右,没有抒发什么感慨,但作为说明文,也是可以和以上名篇相提并论的,且更因为近代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更是让学生做到了家喻户晓,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诗句把这南国佳果描述得令人神往。

因此,重建荔枝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如井的一样,只此一家,另无分店。

里面可把人文墨客关于忠县之瑰宝陈列其中,让陆贽、刘晏、李吉甫、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等关于忠州的吟咏木刻其上,反映忠县的文化之乡。

建立忠文化游线。

从巴蔓子刎首留城处出发,经巴子台、巴王墓,到乌杨将军村严颜墓观乌杨阙,到洋渡观秦家上祠堂,到望水观天池森林公园,到护国村观五马归槽、游秦良玉故居,西崖瀑布题刻、木莲洞题诗,后参观水下三峡移民博物馆,以传统忠孝文化为主线。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地有忠文化代表人物介绍,水下移民博物馆中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反映湖广填四川姓氏分布和现在三峡移民每个人的迁移流线,三峡库区各城镇迁建前后影像对比等。

打造皇华城和独珠半岛,以古今生活为对比,打造皇华城影视旅游基地,独珠为其做后勤服务和保障,皇华城以宋代建筑、城墙为背景,打造影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封闭的城廓,体现军事堡垒的特征。

保护好岛上折尾滩的桃花鱼,建立奇珍水生动物园,加强环独珠半岛交通建设。

为建设独珠旅游小城镇创造良好条件。

构建柑橘产业旅游带。

继续打造三峡橘海等,观涂井、井古盐生产场。

游井沟遗址,览杨子崖雄奇风光。

参观黄金柑橘生产加工厂,带动观花、采果活动。

推销橙汁、豆腐乳等土特名优产品。

体现现代工艺、古代技术。

(三)规划构想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忠州承先人之智慧,山水城交融,在打造生态文化之城时,首先要搞好对外交通。

白居易有诗云:

“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忠州之所以三千多年而不衰,就是由于紧邻长江黄金水道和井河的交通便利和水资源的丰富,地理区位决定了它存在的必然。

但为什么没有如周边区县有较大的发展,成为名都大邑,也是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和港口腹地的影响。

由于现在水运速度较慢,除大宗货物和高端旅游外,长距离的乘船旅行的人已经变少,因此除建立大型临港工业园和游艇码头外,应发展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成为交通转运的枢纽。

发展铁路以降低成本和保证运行质量。

还应建立直升飞机场,以应急和方便高端客人。

其次,树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融入城市设计的理念,每栋建筑都应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半城文化区,应从对面翠屏山进行全景摄影,通过美术的方法在翠屏山上看半城就象一幅画。

使城市的天际轮廓线错落有致,色彩各具特色,就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我们的城市可以如画,也能入画,我们就在画中生活。

桥是忠县的另一大特色,桥在城市中不仅仅是起通行的作用,对其外观、色彩也应进行特别设计,使其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保持桥头绿地和沿街小品。

以不负“东方威尼斯”的名声。

第三、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忠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脉延续,文人辈出,应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先是以忠州历史和乡土为背景,创作巴蔓子、严颜、秦良玉和移民故事为题材的小说、诗歌、音乐、绘画等,特别是以移民为题材的更应重视。

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引进有实力的制作单位在县境内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扩大其知名度,然后吸引更多的影视单位到忠州拍摄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吸引外地创作人员前来采风、休闲、居住。

第四、评选新忠州八景和十大建筑。

忠州古时有八景之说,文人墨客题咏较多。

八景有:

鸣玉平沙、玉镜天成、五龙潆宝、治平晨钟、翠屏春晓、紫极晚烟、巴台夜月和西崖瀑布,各有诗记之。

现在有的永沉江底、有的遗址犹在,但基本无存。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和审美方式的多样化,应象选巴渝新十二景一样,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忠州历史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扩大忠州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行新忠州八景或十景公益评选活动,激发大家的建设热潮,同时对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具备城市形象和地标的十大建筑进行市民投票选举。

以展示城市形象和特色。

第五、举办忠县设县2300年大会和忠州命名1375年大会。

忠县是在全国二千多个县中历史文化发展可进入前列的县之一。

且是唯一以忠命名的州,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因此通过召开大会、研讨会发掘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三峡库区中心的区位优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提高知名度,对扩大对外开放具有良好的作用。

第六、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把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核定公布,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公布了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99座,2001年又增补了山海关(区)、凤凰县,2004年10月增补濮阳市,2005年4月增补安庆市,2007年3月增补泰安市、海口市(含琼山)、金华市、绩溪县、吐鲁番市、特克斯县、无锡市,共110座。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七条中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条件是:

(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特征分类,我县可列为传统风貌型、风景名胜型、近现代史迹型和一般史迹型四类。

传统风貌型是保留了某一时期及几个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建筑群体的城市,东门片区、石宝寨、白公祠就是其代表。

风景名胜型是自然环境往往对城市特色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忠州城山、水、城三位一体正是代表。

近现代史迹型是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

三峡移民迁建是其代表。

一般史迹型是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体现的主要方式的城市,忠州城的古迹也较多。

根据保护现状分属古城的整体和风貌已不存在,但还保存有苦干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街区。

因此宜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更好的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忠州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城市。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遗留下来的半城是忠县发展的基础,是延续历史文脉的起点,应着力以城乡建设为载体,保护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打造生态文化名城,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难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忠县志

2、忠县建设志

3、川东重镇忠县

4、山地城市学,黄光宇著

5、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6、山地城乡规划论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