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467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 4.docx

黑林小学08年上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4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2、郑成功

主备教师:

李倡

备课时间:

2007年9月1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2、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仿写战斗场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006

《郑成功》第一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板书课题:

郑成功)

  2、听说过郑成功吗?

学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

  ⑵注意字型。

指导写“街头巷尾”的“巷”,“融洽”的“融”。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⑸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

(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

(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

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

(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

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

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007

精读感悟《郑成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

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

  过渡: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准备工作充分: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官兵的勇猛善战:

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

  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

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

(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

(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

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

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

(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五、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像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的败类,想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决不答应。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主备教师:

李倡

备课时间:

2007年9月1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的质疑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008

初读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培养学生的质疑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你能猜想一下这个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吗?

2、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三、学生边读边质疑。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四、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009

精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质疑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生充分自读、感悟

1、课文中有哪些场景令你特别感动,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能联系课文的语言具体说说吗?

你们觉得肖邦是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愤呢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倾注了肖邦满腔热血的革命曲子吧!

(播放《革命进行曲》)

4、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5、师述:

正如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那如波涛般滚滚向前的和弦仿佛是肖邦的满腔热忱与悲愤,那激情昂扬的主旋律仿佛是一尊尊大炮轰向敌人的阵地。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送别

1、创作寄情

⑴肖邦远行,他的同学会对他说些什么?

请代他的同学写几句临别赠言。

⑵学生说一说。

2、表演抒情

学生读老师的“叮嘱、赠礼”一段,并合作表演。

3、背诵第二自然段。

⑴学生熟读。

⑵交流记忆方法。

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

⑶学生自由背诵。

 

4、古诗两首

主备教师:

李倡

备课时间:

2007年9月1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010

熟悉古诗内容,初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

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

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

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ōng)   告乃翁(wēng)

蓟北(jì)     襄阳(xiā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比如:

“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

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

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

“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

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

“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如:

“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

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

“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又如:

“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

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九州同:

指全国统一。

王师:

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

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

祭祀祖宗。

告乃翁:

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

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

不要忘记。

北定:

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

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

初闻:

刚刚听到。

涕泪:

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

胡乱卷起。

放歌:

放声歌唱。

纵酒:

纵情饮酒。

青春:

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011

学习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2、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

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

示儿:

把事物让儿子知道。

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

“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

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

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

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

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即: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

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师:

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

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

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

祭祀祖宗。

告乃翁:

告诉你的父亲。

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 九州同 无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

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

听说。

官军:

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

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

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

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

收复。

蓟北:

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

刚刚听到。

涕泪:

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

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

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

再看。

愁何在:

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

胡乱卷起。

喜欲狂:

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

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

放声歌唱。

纵酒:

纵情饮酒。

青春:

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

就。

穿:

穿越。

便下:

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

“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

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

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

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

《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

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练习一

主备教师:

李倡

备课时间:

2007年9月5日

教学目标:

1、学会语文与生活中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

2、诵读与欣赏:

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

3、写好钢笔字:

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5、写好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教学重难点:

1、学懂语文与生活中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

2、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012

1、语文与生活

2、欣赏与背诵

教学目标:

1、学会语文与生活中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

2、诵读与欣赏:

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一)1、读题

2、讨论:

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二)1、出示题目

2、学生比较,交流

3、教师小结

(三)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二、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

三、作业布置

1、继续预习下面内容。

2、熟背《诵读与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013

1、写好钢笔字

2、写好毛笔字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2、写好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观察字帖

2、交流观察所得

3、教师补充:

诗歌书写应注意的问题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比书写情况

二、写好毛笔字

1、复习毛笔字书写要点

2、读帖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展评好的作业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014

口语交际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观看图片《中华大家园》,启发谈话:

看到这精彩的画面,听到这动听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吗?

  

2、学生们畅所欲言。

  

过渡:

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真是别具一格,你们想走进他们吗?

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到“中华大家庭”中认认亲吧!

  

二、创设情境,走进民族  

1、出示四幅民族图,说说分别讲的是那些民族?

  

2、小组探究:

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判断图上是哪几个民族,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判断的。

  

要求:

小组长要让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要互相倾听他人意见。

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必要的地方演一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