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626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

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1、启:

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

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

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

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

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

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

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

(过渡:

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

师声配合读。

  3.齐读:

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

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

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

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

三、入:

牧童身影在眼前

  过渡: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

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

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

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

真的六七里吗?

“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

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

出示:

  郁郁葱葱青草繁茂绿茵遍野绿毡铺地绿草如毯铺青迭翠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机盎然绿草茸茸绿草如毡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

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

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

自由!

  过渡:

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

(板书“弄”字)

  1.组词:

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

这问题不急着回答。

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北宋]雷震《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

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

”“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

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低了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

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

(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

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

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

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

自在!

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

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

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

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

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

(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

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

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

(齐读两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

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

指名说。

再读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

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

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板书:

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

引入,师读: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

(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

你读明白了吗?

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

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

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

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

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

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

——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

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

(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北宋]雷震《村晚》)

  回读生齐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

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

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

板书:

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

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

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

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

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

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

“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

“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

“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

真是对答如流呀!

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

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

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

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

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

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

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

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

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预设】生:

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

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

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

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

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

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

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

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

谁能帮助解疑?

生:

“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

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

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

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

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

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

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

什么如此吸引他?

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

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

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

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

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

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

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

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

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

诗人看见了,很奇怪:

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

他看着看着,噢!

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

噢!

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

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

“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指读)

(2)师:

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

“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

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

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

(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

生:

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

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

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

(4)师:

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

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

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

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

(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二)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

诗人立在船头观望。

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

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

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

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

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

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

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

2.师:

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

想象一下。

【预设】

(1)生:

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

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

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

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

(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

“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

“不是遮头是使风。

3.师:

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

生:

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

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

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

4.师:

是啊!

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

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

1.师:

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

(齐读全诗)

2.师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

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

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师:

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

【预设】

生:

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生: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师评价:

同学们的品读能力真强!

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

4.师:

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

大家可边想象画面,边吟诵;可边表演,边吟诵;也可与伙伴合作来吟诵……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古诗,指名,齐诵)

5.师:

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

其实诗人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自读下面的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桑茶坑道中》④

杨万里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①,       晴明风日雨干时,

采丝穿取当银钲(zhèng)②。

  草满花堤⑤水满溪。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    童子柳阴眠正着⑥,

忽作玻璃③碎地声。

       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解:

①【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②【钲】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③【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④【桑茶坑】在安徽泾县。

⑤【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⑥【眠正着】——睡得正熟、正香。

(1)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好好读一读,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学生交流汇报。

A:

《稚子弄冰》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B:

《桑茶坑道中》描绘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童趣无处不在:

雨后晴天,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他的牛儿,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

四、读写,延童趣:

1.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为什么能写出儿童的种种童趣呢?

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

冰心奶奶曾说过:

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

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

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师:

同学们,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将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写一写《舟过安仁》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吧!

(本环节也可在课后完成。

3.师:

课后还可收集一些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相互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2.正音:

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

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

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

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

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

(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的?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

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

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

(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

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

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草真青啊!

小结:

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

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

(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2)理解“相媚好”

(3)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

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

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