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636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docx

论会计原则的应用

摘要

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有十三个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是以会计目标、假设及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建立的,具体确认及计量会计事务中应该依据的概念及规则。

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近年来,会计原则一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它在会计实务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愈发突出。

但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原则及其应用中都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认为会计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相关原则的具体应用找出思路。

所以,本文从会计原则相关概念出发,以谨慎原则为例,分析我国会计原则的应用及其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会计、会计原则、会计准则、谨慎原则

Abstract

China'scurrentaccountingaccountingthethirteenspecificprinciples,theseprinciplesisbuiltontopofthebasictheoryofaccountingobjectives,assumptionsandaccountingconcepts,specificrecognitionandmeasurementaccountingmattersshouldbebasedontheconceptsandrules.Accountingprinciplesfortheselectionofaccountingproceduresandmethodshaveanimportantroleinguiding.Inrecentyears,theincreasingfrequencyofthetermaccountingprinciples,theroleplayedbyitintheaccountingpracticeisalsoincreasinglyprominent.However,therearesomeproblemsinChina'scurrentaccountingprinciplesandtheirapplication.Thispaperarguesthattheproblemsintheapplicationofaccountingprinciplesneedtofindoutideasfromthespecificapplicationoftherelevantprinciples.Therefore,thisarticlefromtherelatedconceptsofaccountingprinciples,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forexample,analysisoftheapplicationofaccountingprinciplesanditsshortcomings,andmakespecificrecommendationsforthesedeficiencies.

Keywords:

accounting,accountingprinciples,accountingstandards,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

 

目录

1会计原则概念分析4

2我国现行会计原则的内涵5

2.1会计的权责发生制6

2.2会计信息的客观性6

2.3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7

2.4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7

3会计原则中谨慎原则及其应用问题8

3.1谨慎原则的概念8

3.2谨慎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10

3.2.1关于坏帐损失的处理10

3.2.2关于加速折旧法的运用11

3.2.3关于负债比率分析的运用12

4从谨慎原则应用看我国会计原则应用问题12

4.1有关会计原则的使用必须强调适度12

4.2会计事项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13

4.3对谨慎原则的运用必须作出法律或规范性的约束13

4.4在坚持统一性的前提下给予企业一定的灵活性13

4.5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强化内部约束机制14

参考文献14

1会计原则概念分析

虽然“会计原则”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无论从是理论探讨,还是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关会计原则的内容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原则界定有两个层次:

基本原则和详细会计原则及程序两部分。

在这之中操作限制的内容是“成本效益关系、重要性、谨慎性和行业特性”。

详细会计原则及程序中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以及操作限制共同起作用。

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在这份框架中有关“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的一项里面提出过,财务报表的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分别是:

可理解性、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其质量特征还包含“重要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和完整性”等原则。

并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当做基础性假定。

计量基础则是“历史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在1997年重新修订,其中作为第1号的财务报表列报(IASI)在“总体要求”里强调要“公允列报和遵守国际会计准则”。

这里面对于会计原则又有了一系列新的强调。

从这些历程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方面对会计原则基本上是划分为基本会计原则以及具体会计原则两大类。

1997年,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指出:

在英国,它(会计原则)指的是更为基础和理论性的东西。

……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包括大范围的有关会计实务的概括性和具体的会计规则。

在英国,具体的规则通常叫实务、政策或基础;习惯上,更概括性的东西才被称为概念或惯例。

由此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都是把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规则称为“会计政策”,而比会计政策更概括,更有原则性的概念或惯例才被称为“会计原则”。

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了十二条具体的会计原则,包括:

及时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清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划分收益性原则,还有资本性支出原则。

很明显,由于经验的不足,这些会计原则明显缺乏逻辑上的层次性,只是对一些主要原则笼统杂乱的堆砌。

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重新规定了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共为十三项。

它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其最大差别在于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在会计原则的表述方面都进行了修订,用语也更加科学合理。

然而,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原则的规定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层次性,但是一些内容依然明显只属于企业会计政策的范畴,这样一来造成了“原则并不原则”的矛盾;而一些会计原则的内容又并未包括在内,造成会计原则内容上的不完整。

总的说来,本文在对会计原则的讨论时,依然是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十三项原则进行讨论。

2我国现行会计原则的内涵

伴随我国规范会计行为的制度及措施相继颁布和实施,有关会计方面的会计监督体系和监督方法也日趋成熟,并初步形成了由法律规范、市场引导、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组成的监督格局。

而我国基本会计原则的发布和实施,基本上实现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

从深层次看来,会计准则的出台不仅仅涉及了会计领域,还对国家的财政税收、预算以及证券等方面都有涉及。

2.1会计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一直是会计实务中会计确认的基础。

在理论上,权责发生制是应用于具体的会计事务中的,需要完全将权利是否形成以及义务是否发生作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但是在会计实务里面,一般情况下很难严格遵守这一原则,现行的会计实务对权责发生制有可能产生以下冲击:

一、一些已经形成的权利及义务,因为缺乏相应的交易活动而不能确认,使得权责发生制的完善度不够,如在长期经营活动里,企业因经营优良形成的商业信用,就是无法确认入账的;二、传统的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基础受到了期权、期货等新的金融工具出现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工具在应用上往往是契约的形式,即契约的双方在契约开始生效的时候只是享有一些权利或义务,但是并没有发生交际的款项支付,而契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在最终得到履行,契约生效的时候是不能预料的。

2.2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也称为真实性原则或中立性原则,它要求会计人员在经济业务的处理方面要依照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如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愈发健全,我国社会的经济法律环境也更加规范和透明,社会所有阶层也越来越依赖于会计信息。

然而,不是所有信息都是绝对真实的。

有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一直都是对我国所有需求会计信息的阶层的困扰。

失真的会计信息会让信息使用者形成决策失误,其危害不仅仅是对单位本身,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

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以将按这种现象分为三类:

违法性失真、规范性失真以及技术性失真。

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单位或人员为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故意违反有关财经法规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种类型也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失真类型;而规范性失真则是指由于会计规范方面不科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最后一种技术性的失真是指因为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上的局限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对单位、国家经济有重要影响,而为了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必须做到加强会计立法,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规范会计体系,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2.3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

在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上,会计学界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一般看来,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其实缘于会计估计和不确定性,它是对有可靠性及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陈报时的一个限制条件。

综合说看,有关谨慎原则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

一、谨慎原则指的是金额上尽可能多地统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及费用,而对于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则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在时间上,负债和费用尽可能早地确认,资产和收入则而尽可能迟地确认。

二、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既不对可能产生的损失进行无视,又不过多在风险准备上统计,同时对可能取得的资产及收入不乃入预计,这种谨慎原则是一般意义上较广为大众接受的传统含义。

三、这种看法认为决定取舍的标准是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这种观点中,会计人员在对信息进行取舍的时候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但是同时也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现阶段人们之所以对谨慎原则心有疑虑,原因在于它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保护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在另一方面,它又给管理当局在进行利润操纵上留下了一定的余地,这种做法反过来有可能损害到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

所以,人们对于适度谨慎的看法是存在着矛盾的。

一方面,适度谨慎对传统谨慎原则中只确认损失而不确认利润的缺点有所克服,使得信息更加真实公允;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对利润的判断方面主观性很强,判断的标准是很难确定的,如果允许确认可能存在的利润,那么利润操纵的空间则会更加扩大。

公司类型不同,在采取谨慎原则方面的态度也不一样。

在我国,谨慎原则并不过时,它同样是我国会计准则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原则。

如果不实行这一原则,它可能会使企业无法释放账务上的风险,但是如果过度使用,那么它很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以及玩弄数字的工具,进而致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所以对谨慎原则运用进行严格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因为没有使用这一原则或是滥用这一原则从而造成信息真实公允方面产生损害的现象,一方面在独立审计的监督上要有所加强,而在另一方面,通过会计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采取适度谨慎原则以及遵循充分披露原则也是必要的。

2.4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应当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相关性,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人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否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然而,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两大特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两个含义不能确指的概念。

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是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全部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现在早已达到了一般相关的要求,目前财务报告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但是,信息使用者在满足一般性需求以外,还需要一些特定决策方面的信息。

例如,投资者会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更需要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做出“或购或持或售”决策的信息,提供评估企业股利支付情况的资料。

对于可靠性原则,IASC认为“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

然而,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却较差。

相关性与可靠件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原则之下。

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

我们要对这两者加以相同程度的重视,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对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改进或改革,都很有可能给信息有用性带来严重的后果。

3会计原则中谨慎原则及其应用问题

3.1谨慎原则的概念

谨慎原则,也称谨慎主义、谨慎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或保守原则,人们一般给出其“实用主义”的定义:

“会计人员要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

事实上,谨慎原则的概念应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次上理解。

首先,谨慎原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意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包括会计活动)时,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要采取稳妥小心的态度。

会计人员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对资产和收益的计量往往带有悲观主义倾向。

因为如果高估收益和资产,企业就可能提前按未实现收益计缴税收和派出利润,这必将削弱企业的财务实力,侵蚀企业资本,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这种认识使会计人员有了灾难意识,表现在会计处理上,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持保守态度,从而形成了在簿记上低估资产和收益的喜好。

可见,悲观的心理倾向是会计人员面对不确定环境的自然选择,也构成了谨慎原则的内涵。

其次,谨慎原则才是一系列外在的会计处理方式,这是谨慎原则的外延。

一般人们给谨慎原则所下的定义都属于这类描述性定义。

但是,从谨慎原则的最初产生到发展至今,人们对其外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过去盛行的谨慎原则,也称极端谨慎型,它要求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在时间上,尽可能早地确认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迟地确认资产和收入。

这种观点是谨慎原则形成早期的普遍做法,后因其随意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

第二种观点是目前广为接受的传统谨慎观,也称低度谨慎型,它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无视可能的损失,也不计提过多的准备,同时,不预计可能取得的资产和收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中指出: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第三种观点是适度谨慎型,认为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是决定其取舍的标准。

即:

对于那些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产生影响的经济事项和情况,不论其结果是利得还是损失,只要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金额能够合理地加以估计,就应当予以反映。

适度谨慎与股份公司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相适应,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信息使用者及其决策的多元化,这就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环境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经营状况的影响。

适度谨慎正好与这一会计目标相一致,并且对或有损失和或有收益一视同仁,主要根据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性而非其引起的后果来决定反映与否,因此能充分揭示信息。

但是,为了保全企业资本,适度谨慎对或有利得反映采取较严格的标准。

由此可见,适度谨慎要求会计处理持谨慎态度的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上述三种观点强调的主要是会计计量,而事实上,谨慎原则体现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全过程。

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谨慎原则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个逻辑特征构成。

人们一般从外延即外在的会计处理方式着手对谨慎原则下定义,这主要是为描述的方便,可以说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做法。

而事实上,内涵即内在的精神和意识才是谨慎原则最本质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着谨慎原则的外延。

谨慎原则的内涵是不变的,而外延则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与不同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2谨慎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可能正因认识到谨慎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的必要性,在新颁布的《股份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谨慎原则得到更进一步的运用,其主要运用如下:

3.2.1关于坏帐损失的处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作为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在处理这些经济业务时,不得不经常面对这些不确定性,长期以来大部分的不确定因素的会计处理并不完全符合权责发生制,比如坏帐费用。

新制度以前都是在不计坏帐准备金的情况下,坏帐发生时经过层层审批和相当一段时间后直接计入坏帐费用,这是不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谨慎原则改变了这一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新制度允许应收帐款提取坏帐准备金,从会计理论的角度来看,更能体现权责发生制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对企业的资产反映更为真实可靠。

因为坏帐发生时与之相配比的收入是在以前年度,计提坏帐准备正是在坏帐发生前进行预计,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损失,这种最有可能发生的损失如果计提,不利于企业及时处理坏帐,使大量陈帐、呆帐长年挂帐。

由于新会计制度允许采用的计提坏帐准备金制度是在发生坏帐前计提,有利于企业及时处理坏帐损失,避免了由于坏帐损失引起的企业生产经营各财务收支的困难,从而消除了潜亏的隐患。

第二、谨慎性原则下的后进先出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持续上涨时更能体现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因为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是建立在假定最后入库的存货先被出售或领用。

这种方法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虽然会导致较低的报告效益,但能使出售和耗费用存货的成本接近市价。

以接近市价的成本与当前的收入相比,避免了先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时以较早的成本与当前的收入相配比。

因此,更能体现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3.2.2关于加速折旧法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下的一些会计处理方法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

新会计制度对加速折旧法的允许采用和折旧年限的重新修定无疑为企业提供了机会。

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是随着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逐渐完成的,而其在使用年限内损耗程度不是平均的。

实际情况是固定资产在全新时期效率很高,即在最初几年提供的效益较多,而在固定资产变旧时效益较低,且需要较多的修理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折旧的方法应满足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加速折旧满足了这一要求,在加速折旧下能给企业带来好处:

其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的出现会使原设备贬值———即无形损耗,通常来说在高科技领域无形损耗比有形损耗来的快得多。

而加速折旧法是基于预防科学进步引起设备贬值带来的风险,虽然加速折旧在较短的年限内使企业完成对设备的折旧,从而降低了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但从长远利益看企业获得了更高的竞争能力,因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可以提高产出的质量和投入数量的减少,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将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其二、由于加速折旧是在固定资产的早期多提折旧费,减轻了企业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也就是说加速折旧延迟了所得税的交纳,由于资金时间价值,延迟的所得税等于得到了由国家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的好处,这样就有利于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

由此可见加速折旧法的采用,虽然会使企业短期收益降低,但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

3.2.3关于负债比率分析的运用

负债比率是指债务、资产和净资产的关系。

它反映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负债比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合理,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从债权人的立场出发,他们向企业投资的风险,除了计算资产负债率、审查企业借入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以外,还要计算营业利润是利息费用的倍数,利用这一比率,可以衡量债权人投入资本的风险。

例如,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

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偿付利息,否则相反。

如何合理确定企业已获利息倍数,还需要将该企业的这一指示与其他企业,特别是本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来分析决定本企业的指标水平,同时从谨慎性的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指标年度的数据作为标准。

这是因为,企业在经营好的年头要偿债,而在经营不好的年头也要偿还大约同量的债务,采用指标最低年度的数据,可保证最低的偿债能力。

4从谨慎原则应用看我国会计原则应用问题

当前,我国对会计原则的应用还很不充分,程度也很有限,所以对于会计原则的正确认识和充分应用是当下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4.1有关会计原则的使用必须强调适度

任何事物的运用都必须讲求适度原则,以谨慎原则为例。

谨慎原则是对会计事项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方法,它在预计风险及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并促使企业均衡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因为它所面临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所以谨慎原则的使用很可能使的核算资料方面存在弹性,致使如果产生不当的处理就会形成较大的消极作用。

例如:

一些不良企业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成本、收入和成果的费用,致使虚增成本、虚减利润,进而少给国家上缴税利,形成偷税漏税现象。

要避免在采用谨慎原则的过程中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那么必须注意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

总之,谨慎性原则的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运用程度的把握。

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行谨慎原则,那么企业则很可能无法不能释放其在财务方面的风险,但是如果过度使用这一原则,则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财政受损失。

总之,不够谨慎或过度谨慎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并且会带来副作用,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

我国必须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度谨慎原则,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方法时,采取适当的谨慎态度,去处理会计事项中的不确定因素,在如实反映的前提下,使选择的方法对所报告的资产、收益及所有者权益产生有利的影响。

4.2会计事项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国企业应用谨慎原则,既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对于会计事项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根据充分考虑损失和费用,高估负债,估低收益的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如对于不确定的或有事项(包括不确定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收益),只要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前已有显著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其金额可以合理估计,企业就应予以列帐,并在报表中加以反映;若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或发生之可能性虽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