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837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70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0页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0页
亲,该文档总共1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

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思考题答案汇总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1、如何理解燃烧的条件?

P2

答: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3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研究表明,大部分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3个必要条件以外,其燃烧过程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

多数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自由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因此,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2、燃烧分为哪些类型?

P3

答:

按燃烧时有无火焰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按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按燃烧的方式和特点分为固体燃烧、气体燃烧和液体燃烧。

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

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点燃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习惯上称为引燃。

2.自然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包括化学自燃(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和热自燃(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自动着火)。

(二)爆炸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现象。

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

3、固体、气体、液体燃烧各自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P5

答:

一、气体燃烧

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

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氧化剂气体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

预混燃烧又称爆炸式燃烧。

它是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预混燃烧的特点为:

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气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

二、液体燃烧

液体燃烧的类型分为闪燃、沸溢、喷溅三种

1)闪燃

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燃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沸溢

以原油为例,其粘度比较大,且都含有一定的水分,以乳化水和水垫两种形式存在。

燃烧过程中,这些沸程较宽的重质油品产生热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气化,大量的蒸气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气气泡的泡沫。

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气膨胀力抛出,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像“跑锅”一样,这种现象叫沸溢。

从沸溢过程说明,沸溢形成必须具备3个条件:

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密度相差较大;

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

③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3)喷溅

在重质油品燃烧进行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的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

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的多。

发生沸溢的时间与原油的种类、水分含量有关。

三、固体燃烧

根据各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5各,其燃烧各有特点。

1)蒸发燃烧:

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固体,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

樟脑、萘等易升华物质,在燃烧时不经过熔融过程,但其燃烧现象也可看作一种蒸发燃烧。

2)表面燃烧:

可燃固体(如木炭、焦炭、铁、铜等)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

这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有时又称之为异相燃烧。

3)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

4)熏烟燃烧(阴燃):

可燃固体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

5)动力燃烧(爆炸):

动力燃烧是指可燃固体或其分解析出的可燃挥发分遇火源所发生的爆炸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几种情形。

其中,轰燃是指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解或不完全燃烧析出可燃气体,当其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再遇火源时,发生的爆炸式预混燃烧。

上述各种燃烧形式的划分并非绝对,有些可燃固体的燃烧往往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

例如,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木材、棉、麻、纸张等的燃烧会明显地存在分解燃烧、熏烟燃烧、表面燃烧等形式。

4、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括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P7-9

答: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O2(气)、H被氧化生成的H2O(液)、S被氧化生成的SO2(气)等;而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以高聚物为例,高聚物是指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得的,如塑料、橡胶、合成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

高聚物在燃烧(或分解)过程中,会产生CO、NOX(氮氧化物)、HCl、HF、SO2及COCl2(光气)等有害气体,对火场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其中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能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

而NOX(氮氧化物)、HCl、HF、SO2及COCl2(光气)等均为有毒气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除毒性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家的减光性。

烟气在火场中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辨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

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眼睛有极大的刺激性,降低能见度。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

1、火灾按燃烧对象是如何分类的?

P11

答: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为A、B、C、D、E、F六类。

A.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

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

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

D.类火灾:

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等。

E.类火灾:

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2、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P13

答:

1)电气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在我国火灾中居于首位。

电气设备过负荷、电气线路接头接触不良、电气线路短路等是电气引起火灾的直接原因。

其间接原因是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电器设备设置使用不当所造成。

2)吸烟烟蒂和点燃烟后未熄灭的火柴梗温度可达800℃,能引起许多可燃物质燃烧,在起火原因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3)生活用火不慎主要是指城乡居民家庭生活用火不慎。

2012年,全国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的火灾占到了总数的17.9%。

4)生产作业不慎主要是指违反生产安全制度引起火灾。

2012年,全国因生产作业不慎引发的火灾占到了总数的4.1%。

5)设备故障如电子设备长期处于工作或通电状态下,因散热不济,最终内部故障而引发火灾。

6)玩火小孩玩火和烟花爆竹,2012年,全国因玩火引发的火灾占到了总数的3.8%。

7)放火主要指采用人为放火的方式引起的火灾。

2012年,全国因放火引发的火灾占到了总数的2%。

8)雷击雷电导致的火灾原因,大体上有3种:

雷电直击、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雷电波侵入。

在雷击较多的地区,建筑物上如果没有设置可靠的防雷保护设施,便有可能发生雷击起火。

3、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有哪些?

P16

答:

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般,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火灾时建筑内烟气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烟气蔓延的途径主要有:

内墙门、洞口、外墙门、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

其具体表现在:

孔洞开口的水平蔓延、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闷顶内的水平蔓延、外墙面蔓延。

4、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P18

答:

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将火扑灭,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1)冷却灭火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水灭固体火灾、水喷雾系统灭液体火灾

2)隔离灭火将可燃物与氧气、火焰隔离。

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

3)窒息灭火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以维持燃烧。

向火场灌注不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

空气中水蒸汽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

水喷雾灭火系统、干粉灭火

4)化学抑制灭火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浓度。

常见的灭火剂有干粉和七氟丙烷,可有效扑灭初期火灾。

干粉和七氟丙烷

所谓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冷却隔离窒息化学抑制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

爆炸: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增加、压力增加或者二者同时增加,并释放大量气体,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1、爆炸有几种类型?

P20

答:

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常见。

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的特点是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种爆炸速度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热能和很大的气体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

化学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

包括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爆炸、可燃粉尘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

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都属核爆炸。

2、爆炸浓度极限的概念是什么?

其在消防中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P22、24

答:

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范围。

对于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等不同形态的物质,通常以与空气混合后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中的质量等来表示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爆炸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爆炸范围。

爆炸极限在消防中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②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

③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

④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例如,采用可燃气体或蒸气氧化法生产时,应使可燃气体或蒸气与氧化剂的配比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以外,若处于或接近爆炸极限范围进行生产时,应充惰性气体稀释和保护。

3、粉尘爆炸的条件有哪些?

P21

答:

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

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3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4、什么是最小点火能量?

P25

答:

所谓最小点火能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气体爆炸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能量,目前都采用毫焦(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

5、常见爆炸引火源有哪些?

P25

答:

引火源是发生爆炸的必要条件之一,常见引起爆炸的引火源主要有

机械火源:

撞击、摩擦产生火花

热火源:

高温热表面、日光照射并聚焦

电火源:

电火花、静电火花、雷电

化学火源:

明火、化学反应热、发热自燃等

6、引发爆炸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P24

答:

通常,引起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物料原因、作业行为原因、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等。

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1、什么是危险品?

P27

答:

危险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

目前常见的、用途较广的危险物品有2020余种。

2、易燃易爆危险品主要包括哪几类?

P27

答:

容易燃烧爆炸的危险品即为易燃易爆危险品。

具体指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12)中的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3、易燃气体按火灾危险性是如何分级的?

P28

答:

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爆炸浓度极限的上、下限之差)的气体。

如氢气、乙炔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碳五以下的烷烃、烯烃,无水的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环丙烷、环丁烷、环氧乙烷,四氢化硅、液化石油气等。

根据《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验方法第一部分:

易燃易爆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GA/T536.1-2013),易燃气体分为两级。

I级:

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II级:

10%≤爆炸下限<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为险物质。

4、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有哪些?

P31

答:

(一)易燃性易燃液体燃烧的难易程度,即火灾危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二)爆炸性易燃液体的挥发性越强,这种爆炸危险就越大。

影响其蒸发速度的因素有温度、沸点、比重、压力、流速等。

(三)受热膨胀性

(四)流动性流动性是液体的通性,易燃液体的流动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

(五)带电性多数易燃液体在灌注、输送、喷流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当静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则放电发火,有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危险。

(六)毒害性易燃液体大都本身或其蒸气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易燃液体蒸发气体,通过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个途径进入人体内,造成人身中毒。

5、易燃固体、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P32、33

答:

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系指遇水放出易燃气体,并且该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

这类物质都具有遇水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和热量,能引起火灾的危险性或爆炸性。

第二篇建筑防火

第一章概述

1、建筑火灾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

1.电气火灾、生产作业类火灾、生活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和自燃、雷击、静电等。

2、建筑火灾的危害体现在哪几方面?

答:

1.危害人员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等。

3、建筑防火常用的技术方法有哪些?

答:

一)总平面布置方面包括:

1.选择合理的建筑位置;

2.合理划分生产区、存储区(包括露天存储区)、生产辅助设施区、行政办公和生活福利区等;

3.合理确定各类建(构)筑物、堆场、储罐、电力设施及电力线路之间的防火安全距离;

4.设置必须的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作业面。

二)建筑结构防火方面

1.适当增加构件的截面积;

2.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加保护层厚度;

3.在构件表面涂覆防火涂料做耐火保护层;

4.对钢梁、钢屋架及木结构做耐火吊顶和防火保护层包敷设等。

三)建筑材料防火

1.控制建筑材料中可燃物数量,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

2.与电气线路或发热物体接触的材料采用不燃材料或进行阻燃处理;

3.楼梯间、管道井等竖向通道和供人员疏散的通道内采用不燃材料。

四)防火分区分隔

1.建筑内部利用防火隔墙、防火卷帘、防火门及防火水幕等分隔物;

2.建筑物外采用防火挑檐、设置窗槛(间)墙等。

3.敞开楼梯、自动扶梯、中庭以及管道井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五)安全疏散

1.防火分区至少设两个安全出口;

2.疏散路线必须满足室内最远点到房门,房门到最近安全出口或楼梯间的行走限值;

3.疏散方向采用双向疏散,疏散出口分散布置,减少袋形走道设置;

4.合适的疏散楼梯形式,楼梯间应为安全的区域,入口应设置可自行关闭的防火门;

5.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间不得与地上楼梯相连,如必须相连时应采用防火墙分隔,通过防火门出入;

6.疏散宽度保证不拥堵,为疏散人员提供引导。

六)防排烟

1.合理划分防烟分区和选择合理的防烟、排烟方式。

七)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

1.合理设计防爆结构和泄爆面积、准确选用防爆设备;

2.对建筑用电负荷、供配电源、电气设备、电气线路及其安装敷设等,采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防火技术措施。

第二章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1.评定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

1.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爆炸极限和自燃点;

2.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闪点

3.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熔点和燃点。

2、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是如何分类的?

答:

生产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

甲类: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乙类: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28℃<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助燃气体。

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

丙类: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60℃的液体。

2.可燃固体。

丁类:

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

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他用的各种生产。

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戊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烧物质的生产。

3、储存的火灾危险性是如何分类的?

答:

储存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为甲、乙、丙、丁、戊五类。

甲类:

1.闪点<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然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乙类:

1.闪点≥28℃至<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助燃气体。

6.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

丙类:

1.闪点≥60℃的液体。

2.可燃固体。

丁类:

难燃烧物品。

戊类:

非燃烧物品。

注:

难燃物品、非燃物品的可燃包装重量超过物品本身重量1/4时,其火灾危险性应为丙类。

4、甲、乙、丙类生产类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各有哪些?

答:

甲、乙、丙类液体的分类,是以汽油、煤油、柴油的闪点为基准的,这样有利于消防安全和节约资源。

①甲类火灾危险性液体闪点基准定为小于28℃;②乙类定为大于28℃(包括28℃)并小于60℃;③丙类定为大于60℃(包括60℃)。

对于(可燃)气体,则以爆炸下限作为分类的基准。

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为甲类,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为乙类。

生产类别为甲类的火灾危险特征:

①危险性液体闪点为<28℃,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为甲类。

②在常温下可以逐渐分解,释放出大量的可燃气体的并且迅速放热引起燃烧,或者物质与空气接触后能发生猛烈的氧化作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而温度越高其氧化反应速度越快,产生的热越多,使温度升高越快,如此互为因果而引进燃烧或爆炸。

③遇水或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氢气或其他可燃气体,同时产生热量引起燃烧或爆炸。

该种物质遇酸或氧化课剂也能发生剧烈,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性比遇水或水蒸气时更大。

④物质有较强的夺取电子的能力,即强氧化性。

⑤物质的燃点较低、易燃烧,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剧烈燃烧或爆炸,燃烧速度快,燃烧产物毒性大。

⑥生产中操作温度较高,物质被加热到自燃温度以上,此类生产必须是在密闭的设备内进行,因设备内没有助燃气体,所以设备内的物质不能燃烧。

但是,一旦设备或管道如发生泄漏,如遇火源,该物质就会在空气中立即燃烧。

生产类别为乙类的火灾危险特征:

①危险性液体大于28℃(包括28℃)并小于60℃,爆炸下限>10%的气体为乙类。

②不属于甲类的氧剂是二级氧化剂,即非强氧化剂。

其物质遇热、还原剂量、酸、碱等也能分解产生高热,遇其他氧化剂也能分解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③物质燃点较低、较易燃烧或爆炸,燃烧性能比甲类易燃固体差,燃烧速度较慢,同时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