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5576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docx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7篇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精选7篇)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精选7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

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美学散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我把《美学散步》从图书馆给借回来后,发现它的内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

全是专业术语而且文诌诌的学术著作,而是文辞优美、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的美学奇葩。

  阅读这本书确实是一种享受,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透彻的感悟引领读者体味中西艺术的精髓,待我们“散步”归来,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得到了很好的净化和升华。

宗白华先生用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行云流水般流畅美妙的文字将其诉诸笔端。

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亚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体系性思想,庄子在“散步”中领悟到了宇宙的玄妙,达·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谛。

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学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上网搜索过一些关于宗白华先生的信息,原来宗白华先生与朱光潜、蔡仪、高尔泰、李泽厚并称为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

就正如刘小枫对宗白华先生的评价那样:

“作为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根本立场是探寻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使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生成和开展于军事和学术危机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古老的祖国既面临政治、军事的压力,又面临学术的危机。

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风潮中,他并不随波逐流,坚持以中国传统的美学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为参照,凸显古典美学的梳理和阐发。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

他曾坐在《蒙娜丽莎的微笑》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我不禁为宗先生对艺术对美近乎痴狂的态度而惭愧,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可以有着这么平静的心态去欣赏艺术。

我不但要吸取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知识,也要学习宗白华先生对待艺术的那种态度。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

“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

内部有光荣,但是含蓄的光荣,但是这种光荣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由此可见,对于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缕金的美,宗白华先生更加偏向于前者。

  如果要我在这两种美中做选择,我也会选择前者,因为芙蓉出水的美真实而且天然。

正如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相比,我更喜欢中国的水墨画的淡雅和简单,其实诗词画都类似,有时候太满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适当的留白才是高手。

  宗白华先生在发现美的时候,态度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他为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极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

宗白华先生从一丘一壑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

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正是这种景致的准确描绘。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然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

宗白华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灵光的高僧,中国美学遇到他真可谓幸运,他学贯中西,中国美学特色被熔炼出并标举,最终被贯入了一种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

  一切美的光是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看完这本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美学散步》,感觉正如编者在重版说明中讲到的:

“我们思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

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

  我们要从宗先生成功的学术研究中吸取营养,在积极吸纳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时,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力凸显民族文化的个性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因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显出夺目的光荣。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

是宗白华先生,因为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

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

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

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

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

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

《美学散步》这部书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

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

“‘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否认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拟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

”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觉察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那么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

他更是一位欣赏家。

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

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

”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

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

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

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

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

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

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

“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

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

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

”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

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散步》中所表达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

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著。

“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

”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

美就在你的心中。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

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

或许一切美的光都心灵的源泉。

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

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那么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急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

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

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

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方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

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幽默,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

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

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

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

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

“移我情”和“移世界”。

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

“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

”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

比方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

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兴旺,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

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丧失了吗?

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

”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

“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如果一个人情感曲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

  经老师介绍,我开始阅读宗白华老师的《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这本书,是宗白华老师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聚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

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

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老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境界。

  这本书通过分析诗与画的分界,分析中国与希腊艺术中美的表达,在轻松的气氛中,讲述了“美”的含义及表达。

这是一本讲述美学的专著,在我看来,这也是一本古今中外经典文学的摘录集,更是一本中外艺术展集,一本哲学专著。

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朋友提到《美学散步》,他很快地问:

“是不是宗白华的书?

我们在上山水美术鉴赏时老师经常讲到它。

”是的,在这本书里,宗白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山水名画,在这些名画的介绍与讲解中,告诉我们美的所在。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

在书中,宗白华老师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

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他说,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

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丽,美,是一种抽象。

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表达,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

“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

”他又说:

“一切美的光是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本来就是蕴含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话,从小学的时候就一直在讲,可是,当人们的年龄逐渐增长,在世俗中逐渐被污染,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浅薄。

很多人,会把他们认为的所谓的“美”外化,他们可以一掷千金,用在美容,用在购置各种化装品上,却不愿把手上的钱捐献给真正需要他们的人们手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也有很多人,把“学雷锋”当成一种作秀,只在领导出现的地方“学雷锋”,这种为了领导而做好事的行为,又是多么可耻?

他们只看到外在的美,却忽略了真正的美,忽略了心灵的美,忽略了很多更加重要的东西。

  本书中讲到的美,是一种中国传统式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它会把画的精神,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蕴含在画中;又如诗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直白的表达在诗句中,而需要人们自己去揣摩,这样才能使美富含“厚度”,而不会像西方的油画摄影式的画风一样,什么都要追求与实物一模一样,只能让人一眼看穿。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地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的交往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谊,而且,过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浅薄。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直率不好,直率的人,是可爱的。

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也应学会含蓄,才能表达我们本身具有的素质,才能表达我们的“美”。

  在书中,美还表达在一种“空白”的美——留白,就像作画时,成心留下一局部空白,反而使整幅画变得清新,韵味更加浓厚一样;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稿,首先要可以让读者过目,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是过脑一样,美,首先也应该是让人看着顺眼,亦即是应先“过眼”,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才是过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

在现在日益繁忙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却忽略了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让自己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途上的风景。

结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只会让自己越压越重,而一时看不开走上了自取灭亡的不归路。

像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自杀的大学生,博士生等等。

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丧失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的更“美”的方法。

  《美学散步》,他的美丽与温柔引发了我种种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生活中,艺术中,美的存在,让我知道应该如何去寻找美,感受美。

书中言:

“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是的,在这温暖的漫步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平静,感受到了心灵的充实,感受到了在“美”中蕴含着的哲学的洗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