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5641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2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备战2013高考历史6年高考母题精解精析专题12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2高考】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22)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

改革的必要性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7)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

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

【2011高考】

(2011年全国卷文综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治现象得

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

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

以—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答案】:

B

【解析】:

做此题的关键在于“废除土地私有制”一定要对应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8)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

“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

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

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答

案】:

D

【解析】:

“全球化显示了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A项正确;“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说明B项正确;“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问题,但不等于就要抵制,D项可选。

【2010高考】

(10年重庆卷)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10年北京卷)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

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10年江苏卷)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要点:

(11分)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

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

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

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2009年广东历史,22)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09年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D

3.(2009年广东理基,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答案】B 

4.(2009年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5.(2009年广东文基,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

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6.(2009年海南历史,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6分)

【答案】

(1)原因:

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分)

不同:

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

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

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6分)

【2008高考试题】

1.(2008四川非延考区,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2007江苏,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

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3.(2006上海,16)列宁指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这一思想体现在(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实现农业集体化

答案B

4.(2006广东,2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答案D

5.(2006全国文综Ⅱ,18)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

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

6.(2006江苏,22)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D

7.(2005广东,2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8.(2005江苏,21)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D.到1937年基本实现

答案D

9.(2005上海,15)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

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0.(2008广东单科,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

“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

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简要说明理由。

11.(2008江苏单科,23)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12.(2008重庆,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396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

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13.(2007广东单科,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

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

《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

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14.(2007全国Ⅱ,40)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

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原因: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解析第

(1)问在解答时可先依托材料,然后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问在解答时应该从玉米的传播所起到的作

用方面去分析。

第(3)问在解答时要从角度分析其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