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5685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docx

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

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放疗所致恶心呕吐;阿片类药物所致恶心呕吐;手术所致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

1概述

多种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止痛治疗、放疗以及手术等,都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和脑转移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情感、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并可能造成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严重时不得不终止抗肿瘤治疗。

因此,积极、合理地预防和处理肿瘤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将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近年来,对于肿瘤治疗相关呕吐的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爆发性呕吐和难治性呕吐的治疗,恶心的机制及其治疗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无论是化疗、放疗、阿片类药物或术后恶心呕吐,其确切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关恶心呕吐病理生理机制大多来自化疗药物相关恶心呕吐的研究

2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2.1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病理生理

呕吐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hemoreceptortriggerzone,CTZ)可能是产生恶心和呕吐的中枢机制。

除CTZ的传入信号之外,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粘膜,肠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入到脑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的神经核,或间接通过CTZ启动呕吐反射。

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时,前庭系统的传入信号也可以诱导呕吐。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呕吐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nauseaandvomiting,CINV)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经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和大麻素,其他还包括多巴胺、乙酞胆碱和组胺等。

近年来认为5-HT是在CINV,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

P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节多肽,能够结合神经激肽(Neurokinin,NIA)受体,在急性和延迟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

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呕吐类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差别。

例如顺铂化疗后8~12h的CINV主要由5-HT起介导作用,延迟性CINV则以P物质起主导作用。

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延迟性CINV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故临床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效应来防治延迟性CINV。

恶心的机制可能与呕吐不完全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神经通路,但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

临床上对于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常通常同时进行防治。

2.2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类型

按照发生时间,CINV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爆发性及难治性5种类型。

急性恶心呕吐一般发生在给药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在给药后5~6小时达高峰,但多在24小时内缓解。

延迟性恶心呕吐多在化疗24小时之后发生,常见于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化疗时,可持续数天。

预期性恶心呕吐是指患者在前一次化疗时经历了难以控制的CINV之后,在下一次化疗开始之前即发生的恶心呕吐,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

预期性恶心呕吐往往伴随焦虑、抑郁,与以往CINV控制不良有关,发生率为18%~57%,恶心比呕吐常见。

由于年轻患者往往比老年患者接受更强烈的化疗,并且控制呕吐的能力较差,容易发生预期性恶心呕吐。

爆发性呕吐指即使进行了预防处理但仍出现的呕吐,并需要进行“解救性治疗”。

难治性呕吐指以往的化疗周期中使用预防性和/或解救性止吐治疗失败,而在接下来的化疗周期中仍然出现呕吐。

2.3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

抗肿瘤药物所致呕吐主要取决于所使用药物的催吐潜能。

一般可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轻微4个催吐风险等级,是指如不予以预防处理呕吐发生率分别为>90%,30%-90%,10%-30%和<10%。

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参见表1和表2。

表1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1-2]

细胞毒类药物

级别

药物

静脉给药

口服给药

高度催吐危险

(呕吐发生率>90%)

顺铂

阿霉素>60mg/m2

丙卡巴肼

AC方案(阿霉素或表阿霉素+环磷酰胺)

表阿霉素90mg/m2

六甲蜜胺

异环磷酰胺≥2g/m2

环磷酰胺≥1500mg/m2

氮芥

卡莫司汀>250mg/m2

氮烯咪胺(达卡巴嗪)

中度催吐危险

(呕吐发生率30%-90%)

白介素-2>1200-1500万IU/m2

阿霉素≤60mg/m2

环磷酰胺

阿米福汀>300mg/m2

表阿霉素≤90mg/m2

替莫唑胺

苯达莫司汀

伊达比星

卡铂

异环磷酰胺<2g/m2

卡莫司汀≤250mg/m2

α-干扰素≥1000万IU/m2

环磷酰胺≤1500mg/m2

伊立替康

阿糖胞昔>200mg/m2

美法仑

奥沙利铂

更生霉素

甲氨喋吟≥250mg/m2

柔红霉素

低度催吐危险

(呕吐发生率10%-30%)

阿米福汀≤300mg/m2

≤300mg/m

依沙比酮1

卡培他滨

白介素⁃2≤1200万IU/m2

甲氨喋呤>50mg/m2,<250mg/m2

替加氟

卡巴他赛

丝裂霉素

氟达拉滨

阿糖胞苷(低剂量)100-200mg/m2

米托蒽醌

沙利度胺

多西他赛

紫杉醇

足叶乙甙

阿霉素(脂质体)

白蛋白紫杉醇

来那度胺

足叶乙甙(依托泊苷)

培美曲塞

5⁃氟尿嘧啶

喷司他丁

氟尿苷

普拉曲沙2

吉西他滨

塞替派

α-干扰素>500万IU/m2,<1000万IU/m2

拓扑替康

轻微催吐危险

(呕吐发生率<10%)

门冬酰胺酶

地西他滨

苯丁酸氮芥

博来霉素(平阳霉素)

右雷佐生3

羟基脲

克拉屈滨(2-氯脱氧腺苷)

氟达拉滨

美法仑

阿糖胞苷<100mg/m2

α-干扰素≤500万IU/m2

硫鸟嘌呤

长春瑞滨

甲氨蝶呤

注:

1:

半合成埃坡霉素β内酰胺类似物,属于抗有丝分裂药物,其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类药物类似;2:

一种新型叶酸类似代谢物的靶向抑制剂,它不仅能完全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reductase,DHFR),还可竞争性地抑制叶酰聚谷氨酰合成酶的聚麸胺(Polylutamylated)作用,阻断胸腺嘧啶及其他依赖单碳转移的生物分子的合成,干扰DNA的合成;3:

右雷佐生是心脏保护剂。

多种抗肿瘤药物的合并使用时以及多周期化疗后,都有可能增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表2分子靶向药物的催吐性分级[2]

分子靶向药物

级别

药物

静脉给药

口服给药

高度催吐危险

(呕吐发生率>90%)

中度催吐危险

(呕吐发生率30%~90%)

阿仑珠单抗

伊马替尼

低度催吐危险

(呕吐发生率10%~30%}

硼替位米

舒尼替尼

西妥昔单抗

拉帕替尼

帕尼单抗

依维莫司

曲妥珠单抗

轻微催吐危险

(呕吐发生率<10%)

贝伐珠单抗

吉非替尼

索拉非尼

厄洛替尼

2.4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其他相关因素

化疗药物、方案和患者自身状况均可影响CINV的发生。

化疗方案中化疗药物的自身催吐潜能在CINV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强度、剂量密度、输注速度和给药途径等不同,其催吐潜能也不尽相同。

与CINV有关的患者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酒精摄入史、焦虑、体力状况、晕动病、基础疾病以及既往化疗的呕吐控制等。

其中既往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的控制是特别重要的因素,可能影响到当次化疗中发生预期性和延迟性呕吐。

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发生恶心和呕吐的频率较高,呕吐更难控制。

有长期和大量酒精摄入(每天100g酒精)的患者,呕吐控制较为有效。

女性与男性相比,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更高。

在以上多种相关因素中,化疗类型、年龄较轻以及女性是发生CINV的独立风险因素。

2.5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治疗原则

(1)预防为主:

在肿瘤相关治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呕吐发生风险,制定个体化的呕吐防治方案。

如在化疗前给予预防性的止吐治疗;在末剂化疗后,接受高度和中度催吐风险药物进行化疗的患者,恶心、呕吐风险分别至少持续3天和2天。

因此在整个风险期,均需对呕吐予以防护。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预防概要见表3(本指南中证据/推荐等级见表4)。

(2)止吐药的选择:

主要应基于抗肿瘤治疗药物的催吐风险、既往使用止吐药的经历以及患者本身因素。

(3)对于多药方案,应基于催吐风险最高的药物来选择止吐药。

联合应用若干种止吐药能够更好地控制恶心和呕吐,特别是采用高度催吐化疗时。

(4)在预防和治疗呕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免止吐药物的不良反应。

(5)良好的生活方式也能缓解恶心/呕吐,例如少吃多餐,选择健康有益的食物,控制食量,不吃冰冷或过热的食物等。

(6)应注意可能导致或者加重肿瘤患者恶心呕吐的其他影响因素:

部分或者完全性肠梗阻;前庭功能障碍;脑转移;电解质紊乱:

高钙血症,高血糖,低钠血症等;尿毒症;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肿瘤或者化疗(如长春新碱),或者其他因素如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心理因素:

焦虑、预期性恶心/呕吐等。

表3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概要[1-2]

静脉化疗

催吐风险

急性

延迟性

证据/推荐级别

高度

(呕吐发生率>90%)

5-HT3RA+DXM+NK-1R±劳拉西泮±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a

DXM+NK-1RA±劳拉西泮±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a

1

中度

(呕吐发生率30%-90%)

5-HT3RA+DXM±NK-1

RAb±劳拉西泮±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a

5-HT3RA+DXM±NK-1

RAb±劳拉西泮±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a

2A

低度

(呕吐发生率10%-30%)

DXM;甲氧氯普胺;丙氯拉嗪±劳拉西泮±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a

无常规预防

2A

轻微

(呕吐发生率<10%)

无常规预防

无常规预防

2A

口服化疗

催吐风险

急性

延迟性

证据/推荐级别

高度—中度

5-HT3RA±劳拉西泮±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a

无常规预防

2A

低度—轻微

无常规预防

无常规预防

2A

注:

5-HT3RA:

5-HT3受体拮抗剂;DXM:

地塞米松;NK-1RA:

NK-1受体拮抗剂;a:

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性用于胃部疾病的患者;b:

NK-1受体拮抗剂仅选择性用于中度催吐风险的部分患者,例如卡铂≥250mg/m2、环磷酰胺≥600-1000mg/m2、阿霉素≥50mg/m2。

表4证据及推荐等级[1]

等级

描述

级别1

基于高水平证据,专家组有统一的共识

级别2A

基于低水平证据(包括临床经验),专家组有统一的共识

级别2B

基于低水平证据(包括临床经验),专家组无统一的共识(但无重大分歧)

级别3

基于任何水平证据但专家组存在较大分歧

2.6抗肿瘤药物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

(1)高度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

推荐在化疗前采用三药方案,包括单剂量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和NIA-1受体拮抗剂。

三药方案对于顺铂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推荐为1级别,对于其他的高催吐方案均为2A级别。

(2)中度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

推荐第1天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第2和第3天继续使用地塞米松。

对于卡铂≥300mg/m2、环磷酰胺≥600~1000mg/m2和阿霉素≥50mg/m2所致恶心呕吐预防的推荐级别为1;其他的除特殊标注之处,均为2A级别。

对于有较高催吐风险的中度催吐性化疗方案,例如≥300mg/m2、环磷酰胺≥600~1000mg/m2和阿霉素≥50mg/m2,推荐在地塞米松和5-HT3受体拮抗剂的基础上加阿瑞匹坦(2A)。

(3)低度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

建议使用单一止吐药物例如地塞米松、5-HT3受体拮抗剂或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预防呕吐(2A)。

(4)轻微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

对于无恶心和呕吐史的患者,不必在化疗前常规给予止吐药物(2A)。

尽管恶心和呕吐在该催吐水平药物治疗中并不常见,但如果患者发生呕吐,后续化疗前仍建议给予高一个级别的止吐治疗方案(2A)。

(5)多日化疗所致恶心及呕吐的预防:

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是预防多日化疗所致CINV的标准治疗,通常主张在化疗期间每日使用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应连续使用至化疗结束后2~3天(2A)。

一项国内的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帕洛诺司琼预防多日化疗方案的CINV(顺铂3日化疗方案,帕洛诺司琼0.25mgd1、d3用药;顺铂5日化疗方案,帕洛诺司琼0.25mgd1、d3、d5用药)[3](2A)。

对于高度催吐性或延迟性恶心呕吐高风险的多日化疗方案,可以考虑加入阿瑞匹坦(2A)。

一项多日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数据支持,阿瑞匹坦在标准3天用药后,于第4、5天继续使用[10](3)。

另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支持阿瑞匹坦(125mg,第3天,80mg,第4天至第7天)联合5-HT3受体拮抗剂(第1天至第5天)和地塞米松(20mg,第1和第2天),用于预防5天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生殖细胞瘤的CINV的发生[11](3)。

阿瑞匹坦用于预防多日化疗方案呕吐的最佳用药方案,尚需进一步研究。

2.7解救性止吐治疗

解救性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酌情给予不同类型的止吐药。

(1)重新评估药物催吐风险、疾病状态、并发症和治疗;注意各种非化疗相关性催吐原因,如脑转移、电解质紊乱、肠梗阻、肿瘤侵犯至肠道或其他胃肠道异常,或其他合并症。

重新审视上一次无效的止吐方案,考虑更换止吐药物。

(2)针对催吐风险确定给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如果呕吐患者口服给药难以实现,可以经直肠或静脉给药;必要时选择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同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或不同的途径。

(3)考虑在治疗方案中加入劳拉西泮和阿普唑仑。

(4)考虑在治疗方案中加人奥氮平或者采用甲氧氯普胺替代5-HT3受体拮抗剂或者在治疗方案中加人一种多巴胺拮抗剂。

(5)保证足够的液体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

(6)除5-HT3受体拮抗剂外,可选择其他药物辅助治疗:

包括劳拉西泮、屈大麻酚、大麻隆、氟哌啶醇、奥氮平、东蓑若碱、丙氯拉嗪和异丙嗪等(均为2A推荐)。

2.8预期性恶心和呕吐的治疗

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预期性恶心呕吐发生率常有增加的趋势。

预期性恶心呕吐一旦发生,治疗较为困难,所以最佳的治疗是预防其发生,预防途径是尽可能在每周期化疗中控制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呕吐的发生(2A)。

行为治疗,尤其是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疗法和催眠,可用于治疗预期性恶心和呕吐(2A)。

苯二氮卓类可以降低预期性恶心和呕吐的发生,但其有效性随化疗的持续而倾向于下降。

可用药物有劳拉西泮和阿普唑仑等(2A)。

2.9难治性恶心和呕吐的治疗

口前,尚无随机、双盲试验在此类情况下对止吐药的应用进行研究。

对于难治性恶心和呕吐患者,相关治疗可参见解救性治疗。

2.10同步放化疗所致呕吐的预防和治疗

同步放化疗患者应根据化疗的催吐强度来接受预防性止吐药治疗(2A),除非计划放疗的催吐风险较高(3)。

3放疗所致恶心呕吐

放疗所致恶心呕吐(radiotherapyinducednauseaandvomiting,RINV)的机制,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胃肠道内(尤其是小肠)含有快速增殖的上皮细胞,对于放疗特别敏感。

如果胃肠道在放疗照射野之内,可以直接刺激上消化道传入神经纤维。

延髓最后区也可能涉及放疗相关的恶心呕吐,放射诱导的组织崩解产物也可能刺激CTZ。

RINV的风险与照射部位、面积和分割剂量以及患者本身有关。

经全身照射后,90%的患者在30~60分钟内发生呕吐;半身大面积照射,在2~3周内发生呕吐的概率是80%;全腹腔常规照射(每次1.5Gy),约有60%的发生率。

在头颅放疗时,应注意放射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高压所致呕吐。

另外,放疗的分割剂量越高,总剂量越大,受照射的组织越多,发生恶心呕吐的可能性就越大见表5。

表5不同照射部位的催吐风险以及预防与治疗[4]

照射部位

催吐风险

防治方案

证据/推荐级别

全身放疗(TBI)、全淋巴系统照射

高度催吐性风险

每次放疗前预防性给子5-HT3受体拮抗剂并可考虑加用地塞米松

2A(加地塞米松:

3)

全腹照射、上腹部照射

中度催吐性危险

每次放疗前预防性给子5-HT3受体拮抗剂并可以短期应用地塞米松

2A(加地塞米松:

3)

下胸部、盆腔(下腹部)、头颅颅脊髓(背部)、头颈

低度催吐性危险

5-HT3受体拮抗剂作为预防治疗或补救治疗。

一旦出现呕吐进行解救治疗后,建议预防性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直至放疗结束

3

四肢、乳腺

轻微催吐性风险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5-HT3受体拮抗剂作为补救治疗

3

在给予患者预防呕吐治疗前,应充分评估RINV风险,酌情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方案。

4阿片类药物所致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呕吐中枢接受来自阿片、大麻素、5-HT3、5-HT4、多巴胺D2、胆碱能及组胺等多种受体组成的化学感应带的刺激,可能是阿片类药物导致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

肠道5-HT受体以及阿片受体兴奋导致胃肠运动减少,并且使食道下端括约肌张力减低,是促发恶心、呕吐的机制。

但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使用不吸收和不透过血脑屏障的去甲纳曲酮后,仍会发生恶心呕吐,说明阿片类所致恶心呕吐主要是中枢性机制。

阿片亚受体μ、δ、和K受体激动都可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增高,纳洛酮可拮抗阿片药物的呕吐作用。

等效剂量的阿片类药物所致恶心呕吐发生率相似,且呈剂量依赖性。

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可产生纳洛酮可拮抗的抗呕吐效应,但在停用阿片输注后,短时间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反而增高,提示催吐作用的持续时间长于抗呕吐作用,也可能与吗啡代谢产物6-葡萄糖醛酸-吗啡蓄积有关。

推荐以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或氟哌啶的一种或两种作为首选预防药(2A)。

如果仍发生恶心呕吐,可叠加另一种药物(2B),或对顽固性恶心呕吐加用小剂量吩噻嗪类药,抗胆碱药(东莨菪碱),或阿瑞匹坦(C)。

已证明增加单一抗呕吐药物剂量的抗呕吐效应增强作用有限,而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发挥相加或协同作用(2A)。

防治阿片类药物恶心、呕吐,不同5-HT3受体拮抗剂的疗效相似。

NIA-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对阿片类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治疗,作用与5-HT3、地塞米松及氟哌啶相似。

5肿瘤切除手术所致恶心和呕吐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5]:

患者因素

麻醉因素

手术因素

女性

术中和术后使用阿片类或曲马多镇痛药

手术时间长,尤其是持续3小时以上的手术

非吸烟酗酒

使用氧化亚氮,硫喷妥钠,依托咪醋或氯胺酮麻醉

某些部位或类型手术(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头面部整形手术等)

有术后恶心呕吐史

术中缺氧,低血压或容量不足

晕动病史

年轻

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

其中女性,有晕动病或PONV病史,不吸烟酗酒,使用阿片类或曲马多等药物镇痛以及年轻是主要的PONV危险因素[6]。

具备上述任一种情况者即为低危患者,具备2种情况为中危患者,3种或以上即为高危患者。

5.1药物预防和治疗原则

(1)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酌情采用1~3种止吐药物进行预防;

(2)无论是预防或治疗,不同作用机制的止吐药物合用,作用相加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叠加,联合用药的防治作用均优于单一用药;(3)增加药物剂量或重复使用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往往不能显著提高防治恶心呕吐效果;(4)预防用药应考虑药物起效和持续作用时间,一般应于手术结束前给予静脉负荷量,以后再持续或依据作用时间间断给药。

5.2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推荐

一线药物

糖皮质激素1,5-HT3受体拮抗剂2、丁酰苯类3

二线药物

甲氧氯普胺4、小剂量氯丙嗪5、阿瑞匹坦、帕洛诺司琼、东莨菪碱透皮贴剂6

注:

1:

地塞米松发挥作用约需3小时,应在术前、术中或给予阿片类药物以前给药,常用剂量5~l0mg,l天2次;甲强龙,20~40mg/天。

2:

昂丹司琼4~8mg/6~8小时;或格拉司琼2mg,1天1~2次;或多拉司琼100mg/天。

3:

氟哌利多1.5~2.5mg/天;氟哌啶1.0~1.5mg/天。

4:

甲氧氯普胺作用效果与剂量相关,但40~5Omg/天的有效剂量不仅在老人和小儿,即使在成人也易导致锥体外系统症状。

5:

氯丙嗪因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深度镇静,昏睡,仅用于顽固性术后恶心呕吐且用量应小(5~lOmg/次)。

6:

需在手术前或手术结束前4小时给予,作用持续72小时

6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处理

6.1电解质紊乱

持续多日严重的呕吐可导致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包括低钾、低氯和转移性低钠血症等。

如果同时禁食禁水,会导致钾、钠、氯的摄入减少,可进一步加重水电失衡。

处理方法:

血清钾<3.5mmol/L且出现症状时,可给予5%葡萄糖液1.0L中加入10%氯化钾10~20mL,每克氯化钾必须缓慢、均匀滴注30~40分钟以上,切不可静脉推注,同时监测血清钾及心电图避免发生高血钾。

同时,注意患者尿量在30mL/h以上时,方可考虑补钾。

低钠血症多由于低钾血症导致细胞外钠转入细胞内,其总体钠正常,血清钠降低。

故治疗以纠正低钾血症为主。

6.2便秘

便秘是5-HT3受体拮抗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止吐药物导致肠分泌及蠕动功能受损是临床上引起便秘最常见的原因,此外,化疗药物干扰胃肠功能、大脑皮层功能受损、意识障碍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都可引起便秘。

处理方法:

(1)饮食活动指导:

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及含纤维多的食物。

鼓励患者多活动,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

(2)按摩:

在患者腹部依结肠走行方向做环状按摩。

做深呼吸,锻炼肌肉,增加排便动力。

(3)针灸:

天枢、足三里、委阳、三阴交等穴位;或艾灸上巨虚、内庭、足三里等穴位。

(4)药物防治:

缓泻剂,以润滑肠道,如蜂蜜、香油或液体石蜡油;中药,如麻仁丸、六味地黄丸和四磨汤等;或使用开塞露、甘油栓以及肥皂条塞肛。

(5)用药无效时,可直接经肛门将直肠内粪块掏出,或用温盐水低压灌肠,但对颅内压增高者要慎用。

6.3腹胀

腹胀是应用止吐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

处理方法:

(1)轻度腹胀,不需特殊处理。

明显腹胀,应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及应用解痉剂。

(2)中医药:

中药保留灌肠、按摩、针刺或艾灸刺激中肮、足三里等穴位。

(3)腹胀严重导致肠麻痹时间较长,可应用全肠外营养,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丢失,也可进行高压氧治疗置换肠腔内的氮气,减轻症状。

6.4头痛

头痛是5-HT3受体拮抗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

(1)对于发作不频繁、强度也不很剧烈的头痛,可用热敷。

(2)按摩:

抚摩前额,揉太阳穴;做干洗脸动作。

(3)针灸:

针刺太阳、百会、风府、风池等穴位;或灸法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4)药物治疗:

在头痛发作时给予解热镇痛药;重症者可用麦角胺咖啡因。

6.5锥体外系症状

主要见于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发生率约1%。

临床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