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208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人文科技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英文):

Relationshipbetwee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dSubjectiveWell-beinginCollegeStudents

学生:

×××

学号:

×××××

系部:

教育科学系

专业年级:

应用心理学2012级

指导教师:

×××

职称:

×××

 

1.前言2

诚信声明……………………………………………………………………………………………………20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专业差异,在“对健康的担忧”.“精力”.“松弛与紧”.“幸福感总分”上,都表现为理科生有更高的困扰与更低的幸福感;存在地域差异,在“对健康的担忧”,“精力”,“松弛与紧”,和“幸福感总分”上,表现为:

总体上城市学生的幸福感都比农村的高。

(2)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文科生的人际关系好于理科生,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人际困扰比女生大。

(3)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正相关。

结论,人际关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

Relationshipbetwee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dSubjectiveWell-beinginCollege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ubjectivewell-beingofcollegestudents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MethodsThegeneralwell-beingscale(GWB)andcollegestudents'interpersonalcomprehensivediagnosticscaletotest100collegestudents.Results

(1)Sixfactorsofcollegestudents'subjectivewell-being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gender,urbanandruralareas;Controlofthebehaviorandemotionalfactorsontheprofessional(liberalarts),liberalartsstudentsaboutthebehaviorandemotionalcontrolishigherthansciencestudents,andthereissignificantdifference;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professionalotherfactors.

(2)thesubjectivewell-beingofenergyfactorexistsignificantdifferencesingrade;Juniorenergy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othergradestudents.(3)thecollegestudentsinterm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thecountrysidestudent'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betterthanurbanstudents,bothexistsignificantdifference,thereexistsignificantdifferencesingrade.(4)thesubjectivewell-beingandrelationshipsshow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ConclusionRelationshipsaretheinfluencingfactorsofsubjectivewell-being,andimprov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helpstoimprovethesubjectivewell-being.

Keywords:

collegestudents;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ubjectivewell-being;

1.前言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体验来对人们的主观幸福进行测量、描述,并研究其发生的在规律等。

主观幸福感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容,与心理健康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国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或者心理观的差异,自然会形成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结论的差异。

为此,本文拟从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为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1研究现状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WannerWilson(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国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大致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

一些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不同程度涉及到主观幸福感测量问题,他们大致沿用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林南等对市民的生活满意感研究,主要考察指标便是家庭生活、职业的社会特征、职业收入与家庭经济、文化休闲条件、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及环境、家庭外社会关系、子女教育8个具体领域的满意度[1]。

有人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在物质生活、社会关系、自身状况、家庭生活和社会变革5个方面的满意感[2]。

这类研究一般也涉及总体满意感的测量,但基本上没有见到总体满意感的多项目自量表使用报告。

国心理健康层面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

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对《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进行了修订[3]。

也有人主,幸福感只是评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度之一,认为,幸福感反映的仅仅是心理健康的正性情感维度[4]。

1.1.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

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我国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距离和联系。

时蓉华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和距离[5]。

郭民良认为,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和相应的行为表现[6]。

周振明、松屏认为,人际关系应包括3种成分:

认识成分、动作成分和情感成分[7]。

其中认识成分指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动作成分指交往动作,是人际关系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情感成分指积极的情绪情感或消极的情绪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距离和联系,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动作成分,其中认识成分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情感成分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动作成分是人际关系的外在表现。

根据对国外人际关系研究的分析,时蓉华认为,人际关系具有3种作用:

(1)影响幸福感:

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能够体验更多的幸福感,尤其是婚姻关系可以使个体感受最大的幸福。

在同一年龄层次的人群中,结婚者比不结婚者要更幸福些。

友谊可以唤起人们的积极情绪,使个体体验更多的幸福感;

(2)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反之则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3)影响身体健康:

协调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体健康。

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与人们的寿命长短有关,对婚姻关系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特别强[8]。

1.1.2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生活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9]。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2个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认知成分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而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

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

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Diener认为[10],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主观性:

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

(2)整体性:

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3)相对稳定性:

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

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1.1.3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概述

在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中,人际关系是比较受关注的一个。

目前国外对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探讨源自两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由原来考察人际关系与躯体的关系转移到考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另一方面受社会心理影响学说的影响,人们试图确定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联程度[11]。

Weiss研究发现,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人际关系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12]。

池丽萍等对城市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后发现,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幸福感的认知指标[13]。

Kwan,Bond和Singelis等人(1997)以美国和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关系和谐(即与他人关系的和谐程度)。

Kwan等人研究发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14]。

梅锦荣对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家庭、朋友等方面的关系是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指标[15]。

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朋友支持同个体的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有显著的相关[16]。

灵、雪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表现为对人际关系处理得较好的学生,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较少的消极情感体验,即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17]。

夏俊丽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是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指标[18]。

雯、日昌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与人际关系显著相关[19]。

吴超研究发现,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人际关系的每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0]。

Kahn和Antonucci指出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21]。

严标宾等的研究表明,朋友支持与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显著相关[22]。

甘秀英和安的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性正相关,人际关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23]。

曼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越少,体验到的幸福感越多[24]。

甘雄、承宪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5]。

1.2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1问题的提出

综上所述,各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尽管如此,上述研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研究领域分布极其不均。

对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很多,而对其他人群,如大学生、城市居民的研究较少。

(2)目前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采用问卷方法进行,而以往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维度的问卷,很少有研究采用多维度问卷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因此本研究要兼顾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问题:

第一,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性别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二,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是否呈显著性正相关。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当今重视积极心理学的运动中,对它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幸福感加以研究,有助于丰富其研究和促进其发展。

目前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老年人群,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会补充国在此领域对大学生研究的不足,同时将充实对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成果。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为大学生的幸福感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现实意义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择业、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竞争和冲击越来越大,使得他们产生困惑、迷茫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导致幸福感的降低,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的探讨对于大学生快乐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一方面可丰富和深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另一方面可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1.2.3研究假设

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人文科技学院大学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在保证研究对象中男女人数和城镇农村学生人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各50人。

2.2研究工具

(1)采用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量表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包括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由7个问题组成,共28道题。

要求被试对每道题作“是”“否”回答,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

所有问题得分之和为总分,每个维度的7个问题得分之和为分量表分。

得分越高,表示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越严重。

很多研究表明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高。

本研究的部一致性系数是0.824。

(2)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述,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原量表共25个题目,该研究中根据使用的实际情况删去了第24题,共使用24个题目,国段建华(1996)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为0.48~0.78,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

2.3施测程序

该研究采用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的方法,统一指导语,由研究者担任主试。

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测试目的,打消被试顾虑,鼓励真实作答。

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问卷并要求他们当场填写。

在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地域,时间控制在30min之。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统计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状况

所取样本人文科技学院的本科大学生,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人际困扰较少,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困扰程度较严重,有轻微人际困扰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

用t检验对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

在“与人交谈”维度上(t=2.587,P<0.05),“异性交往”维度上(t=4.615,P<0.001)和“总体状况”维度上(t=2.539,P<0.012),男女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男生的得分都比女生高,即男生的人际困扰比女生大。

在“交友交际”,“待人接物”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

表1不同性别学生在人际困扰各维度的平均数及t检验(

±ss)

维度

男(n=43)

女(n=57)

t

与人交谈

2.18±1.62

1.76±1.47

2.587٭٭

交友交际

2.17±1.56

2.37±1.65

-1.169

待人接物

1.49±1.31

1.24±1.19

1.895

异性朋友

2.11±1.69

1.36±1.41

4.615٭٭

总体状况

7.95±4.82

6.74±4.35

2.539٭

注:

*P<0.05,**P<0.01,以下均同。

人际关系的专业差异分析结果发现:

在各维度和总体状况上,“与人交谈”维度上(t=-4.121,P<0.001);“交友交际”维度上(t=-2.394,P<0.05);“待人接物”维度上(t=-2.100,P<0.05);“异性朋友”维度上(t=-2.130,P<0.001);“总体状况”上(t=-3.547,P<0.001)。

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理科生得分比文科生高,即理科生的人际困扰比文科生大,见表2。

 

表2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人际困扰各维度的平均数及t检验(

±ss)

维度

文科(n=54)

理科(n=46)

t

与人交谈

1.52±1.36

2.20±1.61

-4.121**

交友交际

2.02±1.59

2.44±1.61

-2.394*

待人接物

1.18±1.17

1.46±1.29

-2.100*

异性朋友

1.47±1.41

1.84±1.67

-2.130*

总体状况

6.19±4.28

7.93±4.68

-3.547**

人际关系的家庭所在地的差异实际上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不同家庭地域的学生在人际困扰各维度的平均数及t检验(

±ss)

维度

城市(n=23)

农村(n=77)

t

与人交谈

1.94±1.63

1.97±1.49

-0.158

交友交际

2.26±1.57

2.29±1.64

-0.205

待人接物

1.51±1.21

1.27±1.28

1.796

异性朋友

1.69±1.61

1.71±1.57

-0.086

总体状况

7.40±4.81

7.24±4.44

0.336

3.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及总分上的t检验(

±ss)

维度

男(n=43)

女(n=57)

t

对健康的担忧

12.40±2.69

12.46±3.26

0.123

精力

17.71±4.01

17.60±3.64

-0.115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13.11±2.71

12.61±2.18

-1.294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15.74±3.05

15.98±2.82

0.498

松弛与紧

19.73±2.52

19.52±2.33

-0.544

对生活满足与兴趣

12.39±3.42

12.59±3.10

1.089

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检验结果发现:

“对健康的担忧”(t=3.062,P<0.01)、“精力”(t=2.630,P<0.01)、“松弛与紧”(t=3.258,P<0.01)、“幸福感总分”(t=3.831,P<0.001)在不同专业均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表现为:

文科生总体上的得分都比理科高,即文科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这与上文人际关系的专业差异是一致的,都表现为理科生有更高的困扰与更低的幸福感,见表5。

表5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及总分上的t检验(

±ss)

维度

文科(n=54)

理科(n=46)

t

对健康的担忧

11.93±2.45

11.12±2.45

3.062**

精力

16.79±3.26

15.83±3.44

2.630**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9.44±2.20

9.16±2.18

1.163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21.15±3.58

20.71±3.33

1.177

松弛与紧

18.92±3.63

17.67±3.49

3.258**

对生活满足与兴趣

13.99±2.98

13.44±2.59

1.865

幸福感总分

92.22±10.64

87.96±10.07

3.831**

主观幸福感的地域差异检验结果发现:

“对健康的担忧”(t=3.062,P<0.01)、“精力”(t=2.630,P<0.01)、“松弛与紧”(t=3.258,P<0.01)、“幸福感总分”(t=3.831,P<0.001)在不同地域均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表现为:

除“对健康的担忧”城市学生得分比农村学生得分低外,总体上城市学生的得分即幸福感都比农村的高,见表6。

表6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和总分上的t检验(

±ss)

维度

城市(n=23)

农村(n=77)

t

对健康的担忧

11.09±2.29

11.58±2.56

3.062**

精力

16.47±3.44

15.98±3.39

2.630**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9.39±2.20

9.21±2.20

1.163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21.07±3.36

20.64±3.56

1.177

松弛与紧

18.29±3.69

17.91±3.41

3.258**

对生活满足与兴趣

13.73±2.69

13.65±2.78

1.865

幸福感总分

89.67±10.82

89.39±10.22

3.831**

3.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结果表7表明,除“对健康的担忧”与“交友交际”,“精力”与“待人接物”无明显相关外,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和人际关系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这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低。

表7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相关(r值)

对健康的担忧

精力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松弛与紧

对生活满足与兴趣

幸福感总分

与人交谈

-0.175**

-0.228**

-0.261**

-0.193*

-0.125*

-0.180**

-0.324**

交友交际

-0.101

-0.177**

-0.212**

-0.141**

-0.127*

-0.154**

-0.257**

待人接物

-0.180**

-0.101

-0.163**

-0.153**

-0.119*

-0.148**

-0.239**

异性朋友

-0.167**

-0.130*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