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342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现代汉语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讲义.docx

《现代汉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讲义.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汉语讲义.docx

现代汉语讲义

绪论现代汉语概述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

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重镇。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

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它作为历代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上个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这就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   现代汉语方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世界各个民族的语言,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时而分化,时而统一,方言就是在分化和统一的复杂历程中形成的。

一般来说,历史长,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

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方言。

古老的汉语发展到今天,先后产生过多种汉语方言,这种不同的方言各具特色,多彩多姿,引人瞩目。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不同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普通话是特性于全民族,乃至全中国的语言。

语言学家们把方言当作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并不是独立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但方言具有地方性的特征。

只是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所使用。

现代汉语各大方言大都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逐渐形成的。

形成汉语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碍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方言虽然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本身也是一种完整的语言体系。

方言都具有系统的语音结构体系、词汇结构体系和语法结构体系,都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来。

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既然是在汉语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和汉语的所有方言之间,无疑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自然会出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来。

同时,这种差异性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语音的差异和词汇的差异比较明显,南方某些方言与共同语之间差异之大,竟达到互相听不懂的地步;而语法方面的差别就比较小。

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不是互相对立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

共同语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从汉语方言中吸取一些有生命力的成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

而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也都渗进了一些普通话成分,日益向普通话靠拢,尽管如此,方言仍然将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

在方言地区推广普通话,其任务是要使方言地区的人除了会说本地方言以外,还会说全民族共同使用的普通话,使方言区的人民逐渐习惯从单一的语言(方言)的生活向着双语(普通话和方言)的生活过渡,一旦全国上下,各方言地区的人民都能自然地运用方言和普通话,又能自觉地在社会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那么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我国人口比较多,方言比较复杂,为了了解、研究、掌握和说明方言情况,有必要对特征不同的方言划分方言区。

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可以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言),甚至再分“方言小片”,直到一各个地点方言(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点方言”,如广州话、西安话等。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

1、华北、东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

贵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这个范畴。

就与普通话的差别来说,上述各大方言中,闽方言、粤方言与普通话距离最大,吴方言次之,湘、赣、客家等方言与普通话距离相对较小。

我们研究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有效地推广普通话。

二、   现代汉语的特点

是通过和印欧语系的语言和古代汉语比较得来的。

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看。

(一)语音方面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复辅音:

现代汉语一个音节里不会出现两三个辅音联结在一起的现象(无论是在音节的开头,还是在音节的结尾),音节韵母可以是由两三个元音音素联结在一起构成的“辅元音”,如:

“ɡào(告)”,韵母由ɑ、o构成复元音;“piāo(漂)”,韵母由i、ɑ、o构成复元音。

而印欧语,一个音节里可以包含复辅音,如英语的and(和)、strict(严格的),两个音节里包含复辅音nd、str、ct。

因此,汉语音节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2、元音占优势:

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

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此,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3、有声调:

现代汉语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界限分明,有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汉语音节的声调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如:

mā(妈)、má(麻)、mǎ(马)、mà(骂)。

印欧语绝大多数都是无声调语言,如,英语。

汉语中的四声迥异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

“妈、麻、马、骂”是每个初学汉语的老外的绕口令,每每练得他们晕头转向,直抱怨舌头打不过弯来。

一位初到北京的英国留学生踏进饭馆开口就将“包子”说成了“报纸”。

他想吃饺子,冲口而出的却是“轿子”,听得服务小姐如入云雾之中。

尤其令小姐莫名其妙甚至气愤的是,这位英国人居然声称他最喜爱的一道菜是“红烧屁股”。

显然这种侮辱令小姐不悦起来。

这位老外赶忙将菜单指给小姐看,小姐这才弄明白,原来他是想吃“红烧排骨”。

 

(二)词汇方面

 单音节语素多,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比较多,词形较短。

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

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例如:

山、水、人。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3、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

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虎——老虎”、“眉——眉毛”、“石——石头”。

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简缩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彩色电视机——彩电”。

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的词也有所发展,如“计算机、多媒体”等,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三)语法方面

汉语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这就使现代汉语语法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缺乏印欧语名词、形容词、动词那些性、数、格、时、人称等变化。

尽管某些动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讨论讨论、学习学习、漂漂亮亮”,这不能说不是词形变化,但并不具有普遍性。

下面我们就具体讲一下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汉语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例如“总理爱人民”中的“总理”是主语,“人民爱总理”中的“总理”是宾语,语序不同,句子意思也就不同。

“我和弟弟”的“和”表示并列关系,“我的弟弟”的“的”表示偏正关系。

虚词“和”与“的”表示了不同的语法关系和不同的意思。

再如:

“鸡腿四吃””和“吃四腿鸡”

又如:

一位老外在学汉语时,很有创造性地写道“昨晚,我在街上拣(见)到我太太,我们一起去参观(看望)我奶奶。

今天早餐,我吃我太太和面条(我和我太太吃面条)。

可见,语序不同就大不一样了。

2、词、短语和句子结构的基本一致无论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结构关系,例如词“地震”,短语“身体健康”,句子“火车开动了”等走是主谓结构。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汉语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反之,同一种句子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两者之间又具有一定灵活性,所以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像印欧语那样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数词和名词、动词组合时,一般都需要在数词后面加个量词。

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也往往不同。

如“一个人、一头牛、一张纸、一粒米”等。

中文里的量词是老外在学习汉语时最感头痛的难题之一。

有一位在英国教汉语的老师,在一次考试的时候,让学生解释何为“一条好汉‘,一个学生充分施展了他的想象力写道:

“一条好汉,就是一个瘦而高,相貌好看的男人。

”他的理解“一条”即长而直的意思,那么“好汉”理所当然应该就是好看的男人。

还有一个学生告诉这位教汉语的老师,昨晚他在山间公路上看到了“一张兔子”,老师立即纠正到,应该是一只兔子,这位老外理直气壮地反驳说,千真万确是一张兔子,因为那是一只已经被汽车轧死了,压扁了的兔子自然就变成了一张兔子,就如同一张照片一样。

除此之外,又如“一对裤子”,这些老外们振振有辞地辩解,因为裤子都有两条裤腿,两条即一对,因此有错。

甚至有的老外较起真来坚持认为“一套屁股”才符合逻辑,甚为滑稽。

语气词常出现在句的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此外,就文字而言,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一直使用表意文字的语言。

表示语素意义的汉字字符多到几千几万,它们具有在书面上区别汉语众多同音词的作用。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它能书写语音差别极大的古今汉语(含方言)和外族语言。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国内的地位

国际的地位: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第一章词汇

 

一、教学重点:

1、熟悉词汇的有关概念。

2、掌握语汇的组成、发展以及构词法、词义等基本知识;

 

二、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词类使用的有关知识,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节第一节           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构成

 

一、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在语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词汇是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集合,语言通过它表示客观世界的相关事物,因此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运用词汇材料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

只有建筑材料丰富才能建造高楼大厦,只有词汇丰富,才能满足人们语言交际中表达各种各样事物的需要。

词汇越丰富,语言才能够越发达,词汇量的多少是语言是否发达的主要标志。

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掌握的词越多,越能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自如。

词汇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好比树木和树的关系。

“他学英语很用功,坚持每天记住15个词汇。

”这句话对不对呢?

这句话说错了,“词汇”应改为“词”。

词汇是词和固定短语的集合体而不是个体,所以一般不跟专用量搭配,特别不能跟表示个体的量词“个”搭配。

这句话实际上是指记住了英语词汇中的15个词而不该是15个词汇。

 

二、词汇单位

 

(一)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的只能就是用来构词。

例如:

“发电站”是一个词,从这个词里可以分析出“发”、“电”、“站”三个有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最小构词单位,这种单位是构成词的元素,称为语素。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出不同的类:

一是从语音的角度分类,二是根据语素的组合能力(构词能力)来分类。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

下面我们用“替代法”来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语素组合,如:

(1)驼绒平绒呢绒鸭绒

(2)驼绒驼毛驼峰驼铃

(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

(2)组说明“绒”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

“骆驼”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不具备语素的资格。

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是一个语素。

语素根据语音可以分成三类:

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语素以构词能力为标准分出的类,最有实用价值,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根据这个标准分出的类。

可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二)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区别词和短语,用的是扩展法。

词和短语都是造句的位(造句的备用单位),

都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区别在于:

词是最小的造句单位,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较大的造句单位。

例如在“北京太可爱了!

这个句子中“太可爱”由两个词组成,是较大在造句单位,而“北京”、“太”、“可爱”都是最小的造句单位。

某些双音节的合成词和双音节的短语容易混淆。

例如“白菜”和“白布”,都由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结构上都是偏正关系,“白”、“菜”、“布”都是自由语素,是词还是短语不大好分。

区别合成词和短语可以从语音、语义、语法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

1、语音上比较

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在语音上一般可以有短暂停顿,合成词的语素之间原则上没有语音停顿,一般是连续的。

例如“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个短语,可以读成“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与“锋”、“同”与“志”、“学”与“习”之间没有语音停顿,“雷锋”、“同志”、“学习”是双音节合成词。

2、语义上比较

一般说来,短语的语义一般是组成它的几个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

例如短语“有电”是“有”和“电”两个词的语义的简单相加。

而合成词有特定的意义,不一定是组成它的语素的意义的简单相加。

例如“有喜”,口语中指妇女怀孕,不是“有”和“喜”的意义的简单相加。

意义的单一性和整体性是词的语义特点。

3、语法结构上比较

合成词内部语素之间结构很紧,具有定型性和不可扩张性;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结构较松,可以拆开、可以扩展(即中间可以插如其他成分)。

例如“牛马”可以扩展成“一头牛和三匹马”等,“赛球”可以扩展成“赛什么球”、“赛了两场球”等。

因此“牛马”、“赛球”是短语。

而“马路”、“比赛”、“自行车”等,却不能拆开,不能扩展,不能说成“马的路”、“比和赛”、“自行着车”。

因此,“马路”、“比赛”、“自行车”是词。

运用扩展法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是不能扩展成不同的结构。

例如“马路”是偏正结型的合成词,不能扩展成联合式——“马和路”。

二是扩展后不能改变原来的意义。

例如“老婆”是“妻子”的俗称,不能扩展成“老年的婆婆”。

三是某些词的重叠形式不能看成扩展。

例如“清楚”——“清清楚楚”、“糊涂”——“糊糊涂涂”、“商量”——“商量商量”。

有些组合在词和短语之间是两可的。

这些组合内部没有停顿,有特定的意义,但可以扩展,属于之间状态。

例如“提高”、“洗澡”、“说服”、“鞠躬”常做一个词使用,但可以扩展成“提得高”、“说不服”、“洗个澡”、“鞠了一个躬”等。

有人管这种组合叫“离合词”,即不扩展时是词,扩展时是短语。

有些简称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

从语义的角度看,简称代表全称,像短语;从形式角度看,简称不同于全称,更像一个词。

例如“政协”、“党委”、“外长”、“支书”等。

四字熟语结构上具有定型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有特定的含义,使用时相当于一个词。

四字熟语一般由四个语素组成,其主要部分的成语含义丰富,多有典故性,又不同于词,是一种特殊的短语——固定短语。

判断词和短语:

黄瓜红纸马路走路竞走纸张骡马看报飞机瓜果飞跑吃饱吃香温饱飞舞

 

(三)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可分为专名(专有名词)和熟语。

 

(四)略语

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

1、简称

2、数词缩语

 

三、构词类型

 

词是由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的,构词语素分两种,一种叫词根,指的是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一种叫词缀,指的是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部位置固定在前或后的不成词语素。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一)单纯词

1、联绵词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的词。

(1)双声的

(2)叠韵的

(3)其他

2、叠音词

3、音译外来词

指出下列的双声词、叠韵词和音译词。

双声词:

仓促、恍惚、秋千、踟躇、拮据

叠韵词:

灿烂、婆娑、腼腆

音译词:

沙发、扑克、涤纶

 

(二)合成词

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1、复合式

(1)联合型

(2)偏正型(3)补充型(4)动宾型(5)主谓型

2、重叠式

3、附加式

(1)前加式

(2)后加式

指出下列复合式合成词的类型。

联合型:

人民、解剖、开关、领袖、美好、丝毫、伟大、动静、衣服、功用

偏正型:

痛快[痛:

(副)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

]

补充型:

抓紧、房间、照明、戳穿

动宾型:

认真、革命、碰壁、司令、无论、用功

主谓型:

雪崩、体验

 

 

第二节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

 

(一)词义是词的内容

词:

语音(形式)

词义(内容)

例:

“地契”,语音“dìqì”,词义“买卖土地时所立的契约”。

“就义”,语音“jiùyì”,词义“为正义事业而被杀害”。

“狗”,语音“ɡǒu”,词义“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

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

也叫犬”。

“商店”,语音“shānɡdiàn”,词义“在室内出售商品的场所”。

 

(二)词义的性质

1、词义的概括性怎样理解词义的概括性,专有名词的词义也有概括性吗?

词义指明词所表示的为何种事物。

有些表明整类事物,这时词义便是对该类事物的概括,词义概括了该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特点。

例如:

“候鸟”这个词表示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鸟,概括了各种各样候鸟的特征,舍弃了杜鹃、燕野鸭、大雁等个别候鸟的具体特征。

同样,“杜鹃”(鸟,身体灰黑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

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

吃毛虫,是益鸟。

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

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

)这个词也是有概括性的,他3概括了各个杜鹃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个别杜鹃的具体特征。

不同的词都有概括性,随所指事物范围不同,概括性也有大有小。

专有名词的词义也有概括性。

“李白”就概括了各个时期李白的共同特点(籍贯、、出生时间、民族、基本体貌特征、父母等主要亲属……),“北京”的词义则概括出不同时期的北京共同具有的地理环境、社会变革、人物风貌的特征。

这些特点或特征必须是该人该地各个时期共同具有的,所以也有概括性。

2、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与近邻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其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要求不同,所用词语模糊的程度便不同。

3、词义的民族性词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语音和意义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如:

“人”(rén)这个词,汉语普通话用“rén”这个声音表示,英语则用“mɑn”表示。

“人”这个词的意义“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英语中的“mɑn”表示的意思和汉语中的是一样的。

汉语普通话和英语的语音是不一样的,这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二、词义的构成

词义理性义:

词义中的主要部分;

色彩义:

所属

 

(一)理性义

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概念义。

例如:

帛:

丝织物的总称词牌:

词的调子的名称

理性义的作用:

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关键。

例如:

“词牌“的理性义就在于说明该词所指的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二)色彩义

词的附属义,也可称附属义

1、感情色彩

①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美,褒扬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样的词称做“褒义词”

②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这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词称做“贬义词”

③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

④有些词造成短语或句子之后,整个语句可以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还有,同一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色彩

2、语体色彩

又称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

具有书面语色彩的。

具有口语色彩的。

选择何种文体色彩的词,固然同使用的场合有关,也同谈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

举例说明。

3、形象色彩表现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

A、形态:

人面兽鹅卵石云海林海玉带桥马尾松美人鱼龟山蛇山

B、动态:

垂柳失足上钩牵牛花落叶松攀枝花钻山豹穿山甲

C、颜色:

绿洲碧空黄莺白桦雪豹彩带墨菊蓝天白云

D、声音:

轰隆劈里叭啦布谷鸟乒乓球哐啷稀里哗啦沙沙

词的形象色彩往往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古代的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现代的如: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鲁迅《药》

色彩意义同词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古语词往往带有书面语的庄重色彩,而方言词则常常带地域色彩,例:

“能治好的,破上半斗小米,搁巴斗里,入在井里泡上,咱们粮食有多的,破上点粮给它吃就行。

“咱们的沙栗儿马骠多厚,劲多大。

这马算啥呀?

真是到哪里也是扔货。

(周立波《分马》)

甚至不同的阶层、行业、集团的习惯用语,都有自己的特殊色彩。

 

(三)理性义和色彩义的区别

理性义有叫概念义,在指明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范围时,理性义起主要作用,它是实词词义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主要靠它表示相应的概念。

色彩义是在理性义基础上附加上去的一些意义要素。

色彩义往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与使用者的感情,使用场合(语境),使用者的形象感以及词的来源(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现代方言、某种社会集团等)有关,它们不是每个词所必须具备的因素。

一个词可以没有色彩义,也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色彩义,但不能没有理性义。

 

第三节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

(一)什么是义项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编篡词典时把词的理性义分解为若干义项加以说明、解释,有时也指出其色彩义的类型,用符号加以标志。

例如:

断狱(书)审理案件:

~如神。

接头1、(口)接洽;联系;领导上叫我来跟你~。

2、熟悉某事的情况:

这件事我还不~。

3、使两个物体接起来。

溜圆(方)很圆:

溜圆的皮球。

人丁1、旧时指成年人。

2、人口。

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

如:

“碣”只有一个义项,“石碑”;而“解”有几个义项:

①分开;②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③解除;④解释;⑤了解;明白;⑥解手;⑦代数方程中未知(值)数的值;⑧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

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时,各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

例:

“好”(一共有十五个义项,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543页)

①庄稼长得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