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66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

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

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

3.新闻活动的渠道:

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

特点:

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

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二、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媒介)(无定向)

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反馈很慢,互动性差

三、群体传播(集会、发布会、讲座……)(定向+无定向具体对待)

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

第2章新闻

1.新闻的基本特点:

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新闻最核心、最基本的规律)

2.两钟新闻的定义: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形式)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实质)

共同点:

概括和反映了新闻的基本特点:

真实、新鲜

3.区别:

报道、分析、判断

报道:

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论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分析:

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判断:

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4.新闻本源: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不仅要在事实中找新闻,还必须在事实的变动中找新闻。

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5.区分:

新闻来源:

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目的:

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三种路径:

采访、现场、来信。

6.新闻五要素:

主角(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

7.了解新闻五要素的意义:

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3.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8.区分软新闻和硬新闻:

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

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

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属于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新闻很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即人们常说的"

散文笔法"

新闻媒介是以传播硬新闻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的。

严肃性媒介以硬新闻为主,大众通俗化的媒介更多以软新闻为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什么是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他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2.构成宣传的要素:

1.宣传者(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

2.宣传对象(宣传对象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

3.宣传内容(在宣传效益中起决定作用)

4.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做宣传)

5.宣传时机(需要针对各个个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才能取得预期效益)

6.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宣传要达到的目的)

7.宣传方法(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手段、技巧)

3.舆论: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4.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舆论的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1.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2.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3.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二)对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

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启蒙思想、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

双刃剑(弊):

在特定情况下,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能代表错误倾向,扼杀真理。

(德国法西斯)

5.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新闻媒介凭借自身特性,不时介入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

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已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

(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显,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

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经常衍生为舆论源头,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地影响舆论的最重要手段)

3.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总:

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作用奠定基础。

第4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区分露布和牌报、旗报:

露布:

露布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

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

《文心雕龙》

牌报、旗报:

是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把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木牌上,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

(今报,又报)

2.西方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①16-18世纪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出现,报纸适应了社会对信息的大量需求)

②17世纪新闻事业发展迅速出现无报不登广告(交通、通讯技术的改善)

一、报纸:

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16-18世纪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

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如威尼斯)

②第二阶段:

新闻书的出现(德国法兰克福《德国新闻》、《英国新闻》……)

③第三阶段:

周刊(周报)、日报的勃兴(德国观察周刊、国内记闻、牛津公报)

2、广播:

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1.20世纪20年代,是它的初创阶段。

  2.20世纪30-40年代,是它的大发展阶段。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播事业在全世界趋于普及。

4.20世纪90年代,广播事业开始了新的飞跃。

3、电视:

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①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贝尔德合作,成功开发了电视图象及传送。

②1940年,美国试制趁工彩电;

1953年NTSC制式标准;

1954年美国开播彩电节目。

三种制式:

美国NTSC,德国PAL,法国SECAM。

4、新媒体:

以互联网为依据的融合媒体

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崛起21世纪兴旺

3.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

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1821年,在马六甲出版,在广东散发。

《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33-1838年,广东、新加坡出版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1837年,广东

鸦片战争后,外商办的中文报纸取代宗教报刊

维新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自办中文报刊,到20世纪初,中国人自办报纸成为中文报刊主干。

第5章互联网与新媒体

第6章新闻事业的发展极其基本规律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中的核心,决定了媒介的管理方式、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媒介的运作模式。

1.新闻媒介所有制的特点:

私营媒介:

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股份制)

特点:

(1)董事会为实际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媒介的财政预决算,任命媒介的负责人,确定媒介的基本方针。

(1)依托财团(3)以营利为目的(4)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5)迎合受众(6)监督政府有一定的力度

公营媒介:

(1)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2)半官方机构(3)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4)强调对公众负责(5)不播广告

国营媒介:

(1)完全信赖政府

(2)政府的宣传机构(3)节目严肃但呆板

2.传播工具的特点:

报纸的特点:

优:

①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②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挑选内容

③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缺:

①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时效性差

②受文化水平限制,普及度不高

③文字不及声音图像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广播的特点:

①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②渗透性好③对象广泛,群众性强④感染力强

①一瞬即逝,不易保存②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电视的特点:

①强烈的现场感②亲切感③简洁明了

①长于报道外在的、看得见的动态新闻,对复杂题材深度报道较困难

②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互联网的特点:

①传播上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②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③传播的多样性和沟通的交互性

3.区分报纸的新闻文体:

报纸四大板块:

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

我国报纸文字体裁:

1.新闻:

①消息:

迅速、准确、简要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②通讯:

详细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

的所作所为,以弥补消息不足

2.言论:

①新闻评论:

配合当天报纸上而发的评论,分析原因、影响、

性质。

②时评:

以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揭示

其意义、性质、引发公众的关注。

③政论:

阐释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重大举措,或者就某一

重要事件阐明本报立场态度。

3.杂交品种:

新闻特写、新闻述评、调查报告、深度报道、杂文

第7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1.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仅仅是舆论机构。

2.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

3.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的新闻媒体除少数由各民主党派所办的报纸外,绝大多数是由共产党领导的。

基本性质:

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①中国新闻媒体的最高宗旨是: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②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③新闻媒体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④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⑤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为全民所有。

⑥新闻事业基本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8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①沟通情况,提供信息②进行宣传,整合社会③实施舆论监督

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⑤作为企业,应得利润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①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②新闻媒介联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③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④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⑥……(可自行补充)

第9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10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1.新闻自由的含义:

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支付保证金,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拥有出版权;

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当然,事后的追惩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即不容许报刊自由地损害国家、社会、个人);

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

简要地说,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强调了信息交流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完全或绝对的自由,而是人类所能达到的自由,即必须从各国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能提供的环境出发,实现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必定受到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和控制。

2.新闻法规:

为防止滥用新闻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的新闻法规也对新闻报道作了一定的限制。

共同的是国家安全法、诽谤法和隐私法。

①国家安全法:

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

(美《煽动法》《叛国罪》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②诽谤法:

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一看报道是否真实,二看是否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

③隐私权:

与社会无关不愿让他人知晓的事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