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详解.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86657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3.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一带一路详解.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带一路详解.pptx

《一带一路详解.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带一路详解.ppt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带一路详解.pptx

一带一路详解,TheBeltandRoad,习主席的提法,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一带一路”,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并主持了APEC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

这表明,借助APEC北京会议的东风,“一带一路”的具体规划蓝图及其实施条件已经成熟。

“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

“无数铃声摇过渍,应驮白练到安西。

”,自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丝绸、皮毛、玉石、珠宝、香料等领域的商品交换不断繁荣,文化、宗教等人文交流也日益活跃,不仅成为亚欧国家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大通道誉为“丝绸之路”。

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

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认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又被称作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汉朝时期,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交流,特别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往来途径主要依靠海路,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为交易之道。

这条通道形成的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前往西域走陆路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而海路可以依靠中国东岸夏、冬两季季风助航,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开辟海路通往欧亚各国。

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

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其主港历代有所变迁,先后经历了徐闻古港、广州、泉州、漳州等。

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其主港是青岛古港,可驶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很早就有了对日韩的人员交往和文化经贸联系,这条航线也被史学界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OneBeltandOneRoad”,“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英文“OneBeltandOneRoad”(OBAOR或OBOR)“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体现的是经济带上各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路。

“21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国际背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

很多国家的经济可能面临困境,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亟需新的经济火车头来带动世界经济。

中国借此机会,将有利于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国战略、政策融入到“一带一路”和APEC当中,实现共赢。

中国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了很多战略规划,包括: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战略、中巴经济走廊战略、东北亚经济整合战略等。

这些战略中,每个都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每个都是以中国的国家战略为基础的,每个都是符合亚太乃至亚欧几乎所有成员国的战略利益。

国内背景,“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1中国的过剩产能的市场问题过剩产能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的核心国位置,但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开拓得较为充分,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

中国不仅有过剩产能还有过剩外汇资产;而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

2.中国的资源获取问题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渠道较为单一。

中国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还不深入,经贸合作也未广泛有效的展开,使得资源方面的合作不稳定和牢固。

“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对于资源获取的多样化十分重要。

3中国的战略纵深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问题我国的资源进入主要现还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在战时极为脆弱。

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击,整个中国会瞬时失去核心设施。

在战略纵深更高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工业少,还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在战时受到的威胁也少,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

4.区域经济的贸易主导权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而言,不仅能对冲掉美国主导的试图绕开孤立中国而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还能有机会在一带一路经贸中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

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的港口为支点建设,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

中国主动加速主导区域经济整合,提升自己的区域经济影响能力。

5.通路是“一带”的抓手“一带一路”直击了中国的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而通路、通航和通商则是“一带一路”解决战略问题的发力点。

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需要通盘考虑,如前所述,“一带一路”是系统性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抓手,从现实来说,考虑到西部基础设施薄弱,为了更好的外联内呼,打通顺畅的交通动脉是第一位的,也符合“一带一路”的题义,即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

“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但让中国过剩的产能“走出去”,还将输出装备、技术、管理与标准,并通过与中亚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增强能源与地缘安全。

而“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步面向东盟,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加强互联互通,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

“一带一路”随着本APEC会议召开水到渠成,有望成“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共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第二次世界大戓结束后美国对被戓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劣、协劣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计划亍1947年7月正式启劢,幵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兯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劣合计130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有借鉴意义,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帮助极大,到1952年该计划资助结束以前,所有受助国的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二战以前。

该计划同时增加了美国出口,帮助美国战后消化过剩产能,为美国经济开拓了新的巨大市场,还使美元成为西欧各国通用的结算货币,为美元成为全球性货币奠定了基础。

该计划创造需求的模式启动了全球黄金增长时代,美国股市迎来了近20年的大牛市。

借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西欧国家双赢的先例,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将提升境外直接投资,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破除贸易壁垒,最终确立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其实是基于“一带一路基础国家战略海外投资的一种坊间说法,官方并无此名目计划,“马歇尔计划”无论是计划本身还是词语都有一种霸权思维隐匿,会让外界误认中国别有用心。

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因与美国60多年前的“马歇尔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被民间和市场视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

国家承担贷款风险,企业输出过剩产能,人民币国际化,三位一体。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中国资本和产能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

“一方面是中国有过剩产能和过剩外汇资产;另一方面是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成为了一个一石二鸟的战略。

”虽然“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概念只是坊间的提法,但在国家层面,上海自贸区试验、“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策略均已经实质性启动,有智库认为,福塔莱萨金砖货币体系和金砖开发银行标志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启动。

“一路一带”中的影子,2003年起,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区域性贸易活动在新疆地区逐步开展,伊犁自治州不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兯同筹建“中哈自由贸易区”。

2009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以来,我国与中亚的交往日益密切,对于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高铁外交,上合银行,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核电外交,金砖银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而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主要强调的是有拓展性的对外发展关系,而非局限于实体道路和交通。

在东南沿海向外延伸的区域,最有基础和拓展空间的就是与东盟的合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言中强调: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兰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组合拳:

五大举措,提供贷款,减免关税,培养人才,增加援助,消除债务,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宣布中国愿意向友好国家提供国家贷款,用于借款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向中国交好的不发达国家提供部分商品的减免关税待遇,使相互间的贸易繁荣起来。

中国将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各类人才,在当地设立培训和研究机构,为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等,使当地经济能从内在真正发展起来。

在涉及农业,粮援,教育培训、卫生、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援助。

在金融危机下,不减免援助,与兄弟国家一起共同发展,共克时艰。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客服自身困难,继续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等帮助。

知识延伸: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

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

2013年10月2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时表示表示,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将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的巨大缺口,减少亚洲区内资金外流,投资于亚洲的“活力与增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继提出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之后,中国试图主导国际金融体系的又一举措。

这也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

更值得期待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保障,方便人民币“出海”。

该行成为中国向全亚洲进行资本输出的战略性平台。

建立该行便是中国效法美国马歇尔计划资本输出的行动。

人民币国际化将释放外汇储备,成为中国实行资本输出战略的重要保障。

意义,更有效的使用外汇,直接效益未必理想,但产生的综合力无法估量,摆脱产能过剩的问题,很多产能在国内根本没市场,但有些正需要,从长远看,赢得和培育出更庞大的市场,减少外贸摩擦,培养消费市场,世界经济竞争最重要的是掌控市场、掌控产业链,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进而带动金融企业走出去,历史是否总敲两次门?

1.援助对象与投资环境马歇尔计划之所以可以成功,除了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保证借钱的国家不赖账,更重要的是,受援国在这个计划的援助下可以复苏、发展。

这些国家在二战以前就已经是全球的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力资本水平高。

各受援国因接受援助而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也是目前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由“高收入”经济体为主的国际机构。

受援时,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虽遭破坏,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判若云泥。

投资于战乱后的欧洲,投资回报率非常高,马歇尔计划带来的资本输入,只需要解决他们资本不足的问题,而不需要考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法治环境、政府治理等各类软环境是否配套。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能面对的经济体远不及马歇尔计划时的欧洲国家,结合“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和现实情况,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发展的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也在“一带一路”的交会处,未来与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也有合作的可能。

这些国家,风格复杂,很多都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如中东国家和土耳其等国的世俗化政治和伊斯兰宗教一直在拉锯中,俄罗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冲突日趋升级,与原苏联国家的局部冲突不断。

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与中国还有领土纠纷,中国与它们的合作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代入立场站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不少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他们未完成或未开始现代化的转型,其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还不及中国,更不提法治水平、契约精神、商业环境,有的国家连政局都不稳,像阿富汗以及非洲的很多国家。

对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能否顺利完成是首先会面对的问题,前任领导人承诺,后任领导撕毁合约的情况在中国对非的投资中并不少见。

2.,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在输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需要输出配套制度,帮助、督促输入国建立适宜的投资环境、减少贸易障碍、保护境外与私人投资等,在项目选择等方面,更要注意市场导向,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以此维护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的利益。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加入WTO的历史,美欧等国为了保障FDI的利益,在司法公正、国民待遇、市场准入、贸易壁垒、政府信息透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了那么多功课:

多轮谈判、磋商、国际仲裁、舆论压力等。

中国想要实施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顺利的完成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美欧日当年对中国做过的事情,中国恐怕同样也得对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来一遍。

毫无疑问,对于目前中国的经验储备,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3.,中国还面临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否会干扰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

高铁作为对外基础设施投资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的对外战略,但南车、北车两家高铁供应商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对于中国铁路总公司是好事,但输出高铁的时候,难免出现竞相压价,为此高层不惜让南车、北车合并以消除竞争,只是苦了中铁总,对外战略对国内市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如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展开,为了避免中国供应商在国外的竞争,我们是否要合并两桶油、合并各地形形色色的路桥与建工公司?

中国多年发展形成的竞争市场如何自处?

而这些问题不理清,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能走到哪一步,实难预料。

4.这个看似一石二鸟的设想中,阿喀琉斯之踵在于投资回报率没有保障。

刚刚委内瑞拉对中国违约为类似的外援或外债敲了一个警钟,该国不仅不再向中国出口33万桶石油以偿还贷款,而且中国贷款期限面临无限期延长的可能性。

并非中国不够精明,类似失足还有许多国际机构,过去数十年的无数案例早已昭示,在不发达国家进行项目投资风险巨大,很高比例的投资以失败告终。

历史的启迪与教训,一方面是国内过剩产能缠身,资本投资回报率节节下滑,另一方面是外汇储备一路攀升,本币面临升值压力听起来有点耳熟,不过这不是说中国,80年代的日本也曾经面临类似困境。

选择有两个,一个资本主义的设想,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另一个则比较温和渐进,那就是投资海外。

当时的日本并没有选择出清过剩产能,银行系统仍旧源源不断为这些僵尸公司供血,不少公司的战略是选择海外一掷千金,日本商人堪称精明地买了很多地产以及矿产。

即使如此,市场清算的一天总会到来,日本经济逐步空心化,而仍旧没有逃离经济泡沫幻灭的命运。

对比历史与现实,中国可以从中吸收什么教训?

首先,投资于发展中国家机会多,但陷阱更多,或许在投资目的国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举是一个方向。

其次,国家主导的外援效果明显,但也有看不见的成本,中国应该考虑主要依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行动主体,政府可以起到积极引导、因势利导、协调组织的作用,而不宜越俎代庖,以政治考量代替经济核算。

第三,资本的海外扩张主要经济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而不应该对其消解过剩产能的作用寄望过高。

过剩产能的调整离不开痛苦的结构改革,与资本海外扩张的经济逻辑关联不大,不应对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还有多久?

面对这么多困难,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又能持续多久?

是昙花一现留下一堆泡影?

还是能够永久地载入史册?

让我们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