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6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0

(一)发展现状0

(二)基本经验3

(三)面临的形势4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6

(三)主要目标8

三、主要任务9

(一)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9

(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10

(三)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10

(四)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11

(五)大力加强专用原料基地建设12

(六)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12

(七)努力打造行业管理服务平台13

四、重点布局13

(一)重点区域布局14

(二)重点产业发展15

五、建设工程19

(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19

(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培育工程20

(三)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工程20

(四)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与监测预警工程21

(五)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22

六、保障措施23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指导服务23

(二)完善宏观管理与保护政策,保障产业安全23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扶持产地加工业发展24

(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25

(五)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5

(六)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26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以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资源转化、加工增值、纵深开发为主,涵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等12个子行业。

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在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出口、保障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和用好未来五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突出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依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结构调整、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是总量持续增长。

预计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年均增幅20%以上,超过“十一五”规划年均12%的增长预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十五”末的1.1:

1提高到1.7:

1左右。

二是带动作用增强。

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2500多万人,比“十五”末增加400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全国已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4万个,上亿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900多元。

三是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从“十五”末的40%提高到47%,方便、快捷、休闲和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迅速,很多企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形成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四是产业加速集聚。

初步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

五是创新步伐加快。

以农业部认定的200多家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

六是专用原料基地扩大。

以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大而不强。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世界首位,但中小型企业比重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低于发达国家2-4:

1的水平。

二是集中度不高。

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24%,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仅有21家,过50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过100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1家。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缺少现代化装备,更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引进不重创新,重模仿不重开发,产业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仍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

四是产地初加工落后。

在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环节,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小企业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据测算,我国农户粮食、果蔬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和10-20%,远高于发达国家1%和5%的水平。

五是资源利用率偏低,受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物耗、能耗、水耗相对较高,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调动各方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

连续5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

各地政府也相应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制定了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个层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战略重点,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

“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和推广项目,建立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200多家专业分中心,整合了农产品加工各领域的科研力量,攻克了一批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建立了一批产业化示范生产线,推广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成熟适用技术,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三是坚持龙头带动。

龙头企业通过原料基地建设,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初步解决了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不相适应的难题;通过技术改造升级,统筹农产品产加销各环节,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目前,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

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坚持与破解“三农”问题相结合。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转移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新的挑战。

从机遇看,一是政策环境更加有利。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实施了区域发展战略和行业振兴规划,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氛围不断增强,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是需求拉动更加强劲。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日益呈现高档化、多样化、个性化趋势。

预计到2015年,全国人口将超过14亿,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原料基础更加雄厚。

预计到2015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5.4亿吨以上,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5000万吨和6350万吨。

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优质专用农产品比例将进一步加大,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原料基础。

四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为主导的全球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挑战看,一是环境资源约束加剧。

我国资源环境条件相对脆弱,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势在必行。

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任务加重。

二是生产要素供给趋紧。

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面临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大。

三是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多。

后金融危机时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品牌、标准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受汇率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加工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四是质量安全要求提高。

随着全球性粮食安全与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粮食安全和质量安全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数量增加与质量提升的两大重要制约因素,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服务“三农”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促进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确保质量安全;着力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

重视发挥产地初加工在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方面的作用,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2.坚持培育领军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

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争取财政金融、信用担保等扶持政策,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3.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大力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逐步减少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进口,提高自主化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4.坚持因地制宜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根据农产品资源禀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地理区位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或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重点行业,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差异发展。

5.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遵循经济规律,优化生产结构,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改善投融资环境,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6.坚持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相结合。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增强高效、低碳、节能、环保意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发展低排放、高效益的加工方式,建立安全、优质、营养、低耗、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要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年均11%的增长率,2015年突破18万亿元;力争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年均增加0.1个点,2015年达到2.2∶1。

——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

发展一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强、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30%左右。

——产业集聚集群有较大突破。

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在优势区域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优势区域的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屠宰与肉品加工、乳及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85%、70%、50%、80%和80%以上。

——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升。

到2015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其中粮食达到80%,水果超过20%,蔬菜达到10%,肉类达到20%,水产品超过40%;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45%以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质的突破。

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建立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安全与溯源体系基本形成。

到2015年,通过ISO等体系认证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65%,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能耗、物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重点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力完成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依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通过成熟适用技术的筛选与示范推广,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改善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区延伸,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以及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的引进、研发、储备、筛选和示范推广;协调争取工业与信息、科技、农业等部门安排的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重大关键技术推广专项等项目对产地初加工的重点支持。

(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

引导领军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提升领军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领军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集成各类优势资源,带动专业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引导领军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民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

(三)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以发展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加工业、农业延伸产业、农村服务业以及与领军企业配套产业等为重点,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

引导产业集聚园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

注重发挥产业集聚区整体效率,改善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实现园区内产业的链式构建、企业的规模构建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四)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引导和支持领军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小型加工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加快前沿技术自主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本土化步伐,培育自主品牌。

进一步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加强机制建设,围绕产地初加工、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质量安全、新产品开发等重点,开展联合攻关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行业整体研发能力。

依托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及各类专业性、区域性技术服务机构,按规划、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的筛选与示范推广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打造科企对接平台,以无偿或低偿转让专利、传授技术、提供咨询、培训人才等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实现各类研发机构、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领军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五)大力加强专用原料基地建设

结合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按照农产品加工特性要求,加强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到2015年,在全国培育150个优势明显、具有区域特色、示范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坚持国际、国内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方式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到国外布点建厂,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增强原料保障能力。

(六)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引导和监督,完善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制定并发布《“十二五”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9000、ISO22000族系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已通过认证企业的后续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监测、生产许可、监督抽查、产品召回、应急处理等监管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拓展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的检测范围,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检验检测能力。

(七)努力打造行业管理服务平台

围绕创业辅导、行业监测、网络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信用管理、对外交流、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创业孵化服务,鼓励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非粮大宗农产品优势区、都市农业区、沿海高效农业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创业辅导基地,依托各地农产品资源和市场资源孵化中小型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和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以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为标准,建立健全对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的监测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全行业数据库。

依托农业、劳动、教育、乡镇企业等各类培训资源,通过评估、认证,确定一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基地。

发挥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刊等媒体优势,创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企业诊断、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四、重点布局

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在经济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进行布局,着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重点地区的重点突破和重点产业的梯次推进。

(一)重点区域布局

1.粮食生产核心区。

大力发展粮食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打造现代化国家级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加工基地。

加快形成黄淮海、西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加工产业带,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加工基地,东北及南方地区稻谷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马铃薯加工产业带,中原、西南地区甘薯加工产业带,西北、西南、华北地区杂粮加工基地。

2.经济作物生产优势区。

着力突破产后加工处理技术与设备,大力发展棉花、油料、糖料、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

加快形成西北、中原地区棉花加工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产业带,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地区甘蔗加工产业带,中南、西南地区柑橘加工产业带,环渤海和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加工产业带,华南地区热带水果加工产业带,以及一些地区具有特殊优势的其他经济作物加工基地。

3.养殖产品优势区。

积极发展肉品、乳品和水产品加工业。

加快形成华北、中南、西南地区猪肉加工产业带,中原、西北、东北地区牛羊肉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乳品加工产业带,东南沿海、黄渤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产业带。

4.沿海发达地区。

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形成珠三角、长三角、黄渤海、海峡西岸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蛋品加工基地、蚕桑加工基地和茶叶加工基地。

5.大中城市郊区。

积极发展果蔬、畜禽产品分级包装等产后商品化处理与物流产业,提高农产品品级及商品化率。

在大中城市郊区加快形成果蔬贮藏保鲜基地、果汁灌装基地、米面主食品生产基地、乳品加工基地、茶叶精深加工基地和蜂产品加工基地。

6.农垦重要农产品生产区。

大力发展粮食、棉花、天然橡胶、糖料、乳品加工,提高竞争力。

加快形成西北地区乳品、棉花和甜菜加工基地,华南地区甘蔗、天然橡胶加工基地和稻谷加工基地,东北地区稻谷、大豆、玉米加工基地。

7.草原生态区。

积极发展绿色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

加快形成西北、西南地区牛羊肉、乳品、皮毛、羊绒加工基地。

(二)重点产业发展

1.粮棉油加工业。

重点推进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粮食加工,在促进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开发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冷冻米面主食、速食米面制品、玉米休闲食品、杂粮方便食品和薯类食品以及变性淀粉、米糠油、胚芽油等精深加工产品。

棉花加工,主要开发棉籽剥壳与制油新技术、新工艺,推进棉籽油、棉籽蛋白等副产物综合利用。

油料加工,重点推进加工专用品种多元化和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开发节能、环保的油脂加工新技术,增加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和特色油脂产量,开发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与深度开发。

2.果蔬加工业。

扩大加工用果蔬原料基地规模,重点推进产地加工,发展果蔬物联网,增加农民收入。

果蔬汁加工,重点开发原料预处理、高效榨汁等技术,发展浓缩汁、NFC果蔬汁、复合汁、果蔬汁主剂。

果蔬罐头加工,重点开发电脑程序控制自动杀菌、综合利用等技术,发展柑橘、桃、菠萝、蘑菇罐头等,促进果蔬罐头加工装备向连续化、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脱水果蔬加工,重点开发联合干燥技术、节能干燥技术等,发展香菇、葱蒜、辣椒、番茄、胡萝卜、天然调味料等脱水产品,促进脱水设备向先进、高效、节能方向发展。

速冻果蔬加工,重点开发微波、远红外等快速解冻新技术,发展豌豆、甜玉米等速冻产品。

果蔬物流,重点推广应用果蔬贮运保鲜新技术,发展果蔬冷链物流系统。

3.畜产品加工业。

重点推进肉蛋奶和皮毛加工业,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

肉类加工,重点发展传统肉制品工程化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积极发展冷却分割肉,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产量,大力开发肉品加工先进设备,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追溯体系,保障肉类食品安全。

乳品加工,重点推进新产品开发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丰富产品品种,形成多样化乳品产品结构,保障乳及乳制品安全。

蛋品加工,重点开发新型蛋制品生产技术与设备,推动传统蛋制品工业化生产,开发液态蛋、高特性专用蛋粉等新产品,延长产业链。

皮毛加工,重点推进皮毛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确保皮毛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4.水产品加工业。

重点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完善水产品物流体系,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损失率。

淡水鱼类加工,以原料产地为依托,实现就地就近加工,革新罐头、干腌制品以及传统风味鱼制品加工工艺,大力发展鱼糜制品、各种鱼片、调味即食食品等精深加工。

海水鱼类和头足类加工,大力开发超低温速冻、产品保鲜、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建立健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虾蟹类加工,重点突破保活、保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