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87127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共18页)11600字.docx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6篇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心得

  阅读了郑金洲博士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定势,他认为个人有四种类型的研究,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经验概括和实践加反思,最适合教师在学校中的研究,应当是实践加反思型的。

因为,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

&;第二,&;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研究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

据此,作者给出了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五种表达形式:

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

  对比自己以前一提起研究,就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总认为这是专家的事情,自己上好课么就行了。

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写过就算完事,而没有从根本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一批批的毕业,但问题、我一切依旧。

现在我明白,应该是问题出现了,把它作为起点,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鼓励自己坚持不懈地围绕这一目标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那样才会进步。

而成果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种,并不需要长篇的学术论文,&;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其实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育日志&;这种研究方式中还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三种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展现的话,我想我不会再为写长篇大论而感到头疼,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更多地反思,帮助我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然而要使自己不断成长,我清醒的认识到并非写一些教育日志、教育反思、教学案例就认为自己在真正研究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要让自己学会反思,提炼出有效的方法,再进行实践。

学会思考,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会参与,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学会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找出自己的困惑。

  研究中要找问题。

选择一个我们在教育学生当中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如:

低年级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

  教师不能仅仅用知识,更要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情感、精神去工作,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

对问题的选择要小、实、活。

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

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课题的内涵做适当调整,而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变。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只有不断为之努力,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心得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

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

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

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

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

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

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

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

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

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

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

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

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

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

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

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

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

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

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

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

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

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

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

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

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

&;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

&;张老师据此提出:

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

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

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

&;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

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

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

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

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

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

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是一系列有关建构主义研讨的论文集。

建构主义研究领域11位国际著名学者在XXXX年1月17日至4月13日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研讨会上出现了六种似乎是核心的建构主义新范式,它们是:

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主义、控制论系统观、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

为了让各种不同观点得到充分的讨论并就异同的学者共同体中达成共识,斯特费教授通过争取额外资金于XXXX年2月19-23日,又召开了题为《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研讨会。

这本书就是当时的一些观点的汇总。

书本一方面向我们勾画出了建构主义不同范式的形成渊源、特点、特长以及他们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和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们描绘了建构主义各个范式间的网络关系。

  20世纪上半世纪,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当中占主导地位。

在行为主义眼中,知识只是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表现。

他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以及巨大的主动性。

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家们根据&;刺激&;反应&;论,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任务只需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阅读。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占据着教育理论的舞台。

在行为主义者眼中,知识是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

这种知识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巨大能动性。

心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学习是反映的强化&;这一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习观。

根据这一学习观,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学生则是一个空的容器,知识就像物品一样是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的阅读。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者是在个体的学习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1]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

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在其基础上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从XXXX年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领域的、、、、等学者主要关注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2]:

激进建构主义(m)、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n-)、社会建构论(象)和控制论系统()。

  建构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给我们国内的教学有几点启示,启示如下:

  启示一:

我们应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建构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的社会情境建构过程,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启示二:

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或者学习的引导者注意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当中学习,学生通过主观的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相互循环渗透,内化,提升为新的知识和理解。

  

  每做一件事的背后,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只不过这个收获有大小之分,好坏之别。

  读了波普诺先生的《社会学》,得到的除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很多自身的缺点和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以下,我想谈一下给我最深的几个观点。

  

(1)美国人的价值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不赞同强烈的个人主义,我欣赏美国的&;实际&;,用&;工具性能动主义&;来理解。

所谓&;能动主义&;,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被动的生活方式。

所谓&;工具性&;,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遍的&;改善&;或&;进步&;。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每个成员都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

  这样给了自己的一个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远太高,不现实?

确实是的,有时候自己认为所谓的高瞻远瞩的目标其实只不过是好高骛远,不踏实的目标。

在很多时候,在追赶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不够平稳。

在进步、改善这方面,我确实需要向美国人学习学习,力求每一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一天都能改善一点点自己的不足之处。

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社会对它的角色期待。

每个角色期待背后都有相应的角色表现。

在今年端午节,我和一个好朋友,还有他的表叔一起吃饭。

他表叔作为一个出来社会工作多年的前辈,指导我们大学生的规划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

他表叔跟我同学说的一句话令我颇为震惊,&;你作为你家的长子,你要想下你身上肩负的是什么责任&;。

这句话至今萦绕耳边,时常警醒着我。

有些东西随着成长,其佯装的外表该脱下就脱下。

我承认,以前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没有改变,确实做得不好,我并不是电影中的周星驰,不能胡乱地做出匪而所思的动作,因为别人会因我的角色表现而判断我是一个疯子,这里也不是电影世界。

这是生活,我应该现实点,做出符合我角色期待的角色表现。

在家、在学校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该拿出什么样的角色表现。

我相信我会慢慢改变。

  (3)社会地位和结构的流动。

我觉得觉得现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风气:

社会地位与金钱直接挂钩。

人,生下来就不平等。

在广东,很多资源,掌握在我们这一代的前一辈上,因改革开放很好掌握了赚钱的资源。

试问,广东很多龙头企业董事长哪几个拥有高学历,很多都是高中学历,靠的就是一步步实践和一股勇气赚了属于自己的财富。

一个家族企业,很好掌握各种资源:

人脉资源(客户)、货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

企业家们也有足够的财力使自己的后辈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只要其后辈不是智力问题,喜欢学习,喜欢实践,身边有优秀的人才,接管前辈的生意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至于&;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我怀疑了。

早一段时间,进了一个工厂,和工人阶级一起工作。

稍稍调查了他们的年龄和工资,有几个和我年纪差不多,有几个30几岁。

工资根据你以往的工作经历商议决定,其中有个前辈,35岁,他有3个孩子,每月拿的薪水是XXXX年,包吃住。

3个孩子,先撇开教育投资不说,生活费也成问题。

在工厂里和工人同吃同住,这种感觉是在写字楼里体验不到的。

感到生活上的巨大差距,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

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向上结构流动的机会越来越来小,创造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小。

或许,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教育是一条向上流动的很好的途径。

但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

为此,我更加坚定了知识的作用。

要向上流动,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谈论,可我却非常喜欢读它,我觉得郑杰校长就像一个素未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

  看到郑杰校长在第九条中提到了学会赞美。

这不禁使我想到:

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你付出的赞美,非但不会贬损你的体面与尊严,相反还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修养&;&;赏识他人的过程本身就在矫正着你的狭隘、克服着你的自私。

因而赞美他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培养和张扬大家风范的过程。

  面对&;赞美他人&;的丰富内涵,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关照自身,如果我们可以把教育本质属性理解为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话,那么,赞美他人,理应成为当今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

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

还有什么可以光大人性那美丽的面庞?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一粒沙子,一个世界,一朵小花,一个天堂。

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

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我们不仅应该知道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幸福感与敬畏感,现在的关键是要解

  决如何培养的问题。

  今天看了郑杰校长写的第23条教师要有静气。

是呀,教育拒绝浮华,不需要热闹,那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应摒弃热闹与浮华;教育,亲近的是实在,坚守的是理想,淘洗的是媚俗,剔出的是虚假。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大师那样,但我们确实应该&;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确实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甘于寂寞,勤于学习,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于平淡平和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在磨砺辛苦中走向解放,快乐就在寂寞之中。

  告别泸沽湖慵懒的阳光,回家继续拜读郑杰校长的大作,今天看的标题是&;&;学校,人们犯错误的地方。

这个题目似曾相识,翻看以前的读书笔记,看到了摘抄的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的语句:

&;学校&;一个可能的定义就是学生可以犯错的地方;在孩子离开父母之后仍可以淘气、顽皮、打闹、追逐和嬉戏的地方;是与同伴产生冲突,并可以学习解决冲突的地方;是孩子可以每天都能见到自己喜欢的同伴的地方。

&;远远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一个希望。

&;学校是人与人的心灵最微妙地接触的地方,当我们走进它时,它应该仍旧是美丽和给人以希望与信心的地方。

  下面有当时读后的感悟,偷一个小懒,于是稍作修改便搬了一下家。

学校这个名词在教师的概念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含义:

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是教师教学的地方,是师生共同交往、提高的地方&;&;然而,学校是可以犯错的地方的定义几乎从未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过。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

我们如果心向着孩子的秉性,那么学校就会成了孩子秉性在家庭、父母之外延续的地方,所有在父母、家庭里表现出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当然也就在学校发生着。

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的快乐在家庭、父母之外延续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在学校里,&;心向着孩子&;会指引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与孩子们和谐相处;&;心向着孩子&;会指引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寻

  找教育的真意,它将给我们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无助与悲伤、发现孩子的天真与稚嫩、发现孩子的诚信与自强,接下来,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赞许的眼神,肯定的微笑,鼓励的话语,疼爱的抚摸都那么管用,简直与学生心有灵犀!

最后,我们终于&;心向着孩子&;,学校的美丽与魅力便真正展现了出来。

  看着书一天天变薄,心中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今天看到了第84条,善待学生,善待家长。

喜欢这个题目,不太喜欢下面的文字。

可能这也是普通教师与校长的思维区别吧。

  看到善待孩子,使我想到了同学发给我的《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中作者摘录智利诗人加布里拉?

米斯特拉尔的诗句。

  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却不能等待。

他的骨骼正在成形,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们说明天,他们的名字叫今天。

  从现实状况上讲,我们清楚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却不清楚我们能培养成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清楚自己培养孩子的心思,却不清楚我们培养的孩子是什么心思;我们清楚地勾画着孩子的未来,却不清楚孩子的未来怎样才不是梦。

有一首歌唱得好,要认真抓住每一分钟,孩子的未来才不是梦,因为,他们的名字叫今天!

  今天,我培养了孩子良好习惯了吗?

这是我们最应回答的问题。

印度一句名言说得好: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我们没有为学生播种习惯,而习惯是靠我们坚持不懈,慎终如始,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他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承担起为学生一生奠基的责任,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更是我们教师的悲哀!

  今天,我培养了孩子民主性格了吗?

这是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应有之义。

所谓民主性格,用肖川的话说,就是乐于分享,敢于承担,心存感激,服膺真理,勇于实践的性格。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些美好的魅力人格,更没有任何理由不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拥有这些美好的魅力人格的人,而这些,哪一样不需要我们把握今天,珍惜今天?

  当然,我们还能写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这句话的更多内涵。

诠释他并不是我要研究的根本宗旨,我最想说得是,趁孩子们的心地还柔软,骨骼正在成形,血液正在生成,做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吧!

而善待孩子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回答!

  善待家长这四个字,让我想起曾读过的安尼?

斯通《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文中写道:

世界,我希望你能时不时地牵起他的小手,教予他应知之事。

教予他,尽可能温柔些。

给予他指导,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豪杰所在;每有权诈小人,必有献身义士;每见一敌人,必有一友在侧。

教予他书中自有黄金屋。

让他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给他时间静思其中亘古绵传之奥秘。

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的成功更荣耀;教予他,自有我信念,哪怕他人言错;教予他,可以最高价付出自己的精力与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虻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出。

请温柔的教予他,世界。

但是不要娇纵他,因为只有烈火才能锻炼出真钢。

  这是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读着片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为人父母的期望!

她期望世界&;尽可能温柔些&;,&;请温柔的教予他&;,同时又&;不要娇纵他&;,多么理智而慈爱的母亲!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读着这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我分明觉得就是写给身为教师的自己!

郭沫若曾说:

&;经师容易人师难&;。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个&;大写&;的人。

如果我们的学生被浇灭了奋发向上的朝气,泯灭了天真烂漫的童心,毁灭了赖以生存的尊严与自信,我们还是合格的教师吗?

我们还能面孩子的父母,面对自己吗?

所以我们每天都&;教予他&;,除了知识更应会做人;除了自我更要有他人;除了书本更要有生活;除了索取更要有感恩;我们每天都&;教予他&;,&;&;教予他一切的一切,只为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记得还在书上看过一位家长的话,&;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在他离开你的时候,他对生活,拥有一份热爱,对人生,拥有一份自信,对你,对我,对所有的人,拥有一份真情。

&;我们可以满足这位家长&;简单的要求&;吗?

这个要求简单吗?

孩子、家长和我们都在追求着世界的真善美,那就让我们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善待家长。

  我是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