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纲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084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政治大纲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大纲解析.docx

《政治大纲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大纲解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大纲解析.docx

政治大纲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新大纲变化解读

随着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考试大纲的发布,这门课程考查范围可能的变化也在众多猜想和预测中尘埃落定。

一方面,新大纲的发布为广大考生明确复习指向提供了权威文本,另一方面,对新大纲内容的准确解读,至少要避免误读,也是考生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

这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为切入点,谈谈考生应该如何认识新大纲、如何把握新大纲、如何利用新大纲。

从新大纲对试卷形式和试卷结构的要求看,2011年新大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学科的分值比例依然保持在22%这个原有的水平上,对比2010年思想政治理论真题试卷,这门课程单项选择题4分,多项选择题8分,材料分析题10分,总计22分,与2010年大纲要求比例完全吻合,从这个意义来讲,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试卷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试题分布情况基本也就可以明确。

从考生最关注的2011年新大纲考点变化看,属于微调性质。

这是因为2010年思想政治考试大纲刚刚进行了重大改革,2010年的考试是对这项重大改革的第一次真实检验,其成果和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总结。

因此,新大纲考点只进行微调是合理的。

今年的考试大纲以稳定为主,稳中求变,即整体上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在具体知识点的表述方式上进行调整,这既是对课程改革中已经取得成果的保持,同时也是改革路上的继续探索。

新大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部分内容共做了5处变动,其中删除两处,分别为第七章第二节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第三节的“改善党的领导”,变更三处,分别为第三章第二节的“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变为“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第七章第二节的“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变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第八章第二节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变为“‘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考生从备考的角度如何解读新大纲的这种变化?

首先,试题难度保持稳定。

试卷基本结构的延续和新大纲知识点的局部微调,意味着试题总体难度不会改变,相对于2010年的重大改革,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部分内容在难易程度上将维持基本平稳的水平,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查。

其次,考点设置更为合理。

从已被删除的两处知识点看,这种变动的合理性在于,“社会主义改革”和“改善党的领导”这部分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专题内容有重合之处,只是着重点有所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这两部分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角度进行阐述,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这部分内容更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单纯从考试角度出发,这部分内容更容易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进行命题。

这种考点设置的合理性趋势便于复习水平较高的考生后期归纳总结。

再次,命题热点初露端倪。

从变动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三处内容看似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但却暗藏玄机。

第一处,原有的“真理与谬误的统一”主要侧重点在于认识,而“成功与失败”这一表述,则是

-1-

侧重于实践,可以说是一次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值得重视。

虽然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已经出现在2010年的分析题中,按照以往同一知识点不会连续两年出现在分析题中的惯例,这一内容不会作为2011年分析题的重点考查范围,但是由于是2011年新大纲为数不多的变化点,因此也必须引起考生的高度注意。

而且,“成功与失败”具有新的命题角度,需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认真领会,扎实准备,切不可大意。

第二处,“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突出的是唯物辩证法的抽象原理,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更加强调唯物史观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因此在实际命题时,材料的选择,切入的角度都会有所不同。

第三处,原来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要求从二者的对立统一角度去理解,而“‘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好象侧重基本定义的考查水平,表面上看,似乎难度是降低了,其实不然,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改动发生在考试大纲上实际上是具有标识性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资本主义论科学社会主义论

-2-

绪论考点群逻辑结构图

绪论部分试题不多,题型为客观性试题。

考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内涵:

主体、性质、对象、内容、广狭二义(此考点本身理论内涵丰富,但对于公共课考生而言属纯记忆性内容)

2.历史条件(重点考点理解记忆型)

表层:

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大工人运动马恩革命实践

深层: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3.理论来源(重点考点理解记忆型)

表层: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深层:

意识形态的继承性

4.性质:

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属难点,但非高频命题点)

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主要记忆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多重含义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及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内涵历史条件性质

-3-

唯物论考点群逻辑结构图

前提性问题

决定

唯物论考点群分析

▲物质观考点群

(1)核心概念

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重点考点

①物质的存在形态:

自然存在物(宏观物体、微观粒子、宇观天体、场、反物质)及其运动形式;社会存在物及其运动形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物质性的社会关系,物质性的社会活动)。

②列宁物质定义的定义方式——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

(3)难点考点

①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一维性)、空间(三维性),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③物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唯物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观

定义方式——根本特性——存在形态

意识观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语言外壳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的主观性——虚假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内容表述——谁明确提出几方面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性同一性含义——功能——意义

-4-

(4)次重点考点

①物质的特性:

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

独立性(外在性):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依赖性(可反映性):

依靠意识所反映、被意识所指导的实践所改造。

②时空无限性原理:

无限由有限构成,有限可转化为无限,客观世界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这一原理是坚持世界物质性和确立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

(5)命题热点

①“半截子”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唯物,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

②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之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

它是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及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也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意识观考点群

(1)核心概念

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性的同时,强调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重点考点

①虚假映像的客观“原型”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和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控性。

(3)难点考点

①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②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

③意识主观性的不同主体表现

(4)次重点考点

①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近似的感觉特性

②意识从自然界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③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条件:

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5)命题热点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承认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运用客观规律的条件。

反对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

▲实践观考点群

(1)核心概念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重点考点

①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感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理性思维指导)、社会历史性(客观条件制约)。

②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关系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科学探索和精神文化创造活动)。

(3)难点考点

①实践的地位: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

实践将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创造了人的特征,实践创造了人的社会结构(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性的社会性);实践在不断的改造着自然和社会(实践对物质世界改造的物质性活动),因此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②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命题热点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对人进行报复”、“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辩证法考点群逻辑结构图

唯物辩证法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非主要方面

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原理

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意义

两大特征

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

适度原则-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三大规律

普遍性

特殊性

矛盾范畴-矛盾对立面-矛盾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法

主要矛盾

非主要矛盾

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原因和结果-特性:

时序性、反馈、多样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趋势——二者关系——方法论意义

本质和现象-假象与错觉——方法论意义

可能和现实-现实的含义——可能的复杂性

形式和内容-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

归纳和演绎-概括一般,推论个别

分析和综合-分解和整合认识对象

具体和抽象-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主观对丰富复杂客观的把握与说明

辩证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四个方法

同一性

斗争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三段式——方法论意义

-6-

辩证法考点群分析

▲两大特征

1.普遍联系考点群

(1)核心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重点考点

联系的普遍性(承认世界物质统一性):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整体联系、实践联系。

(3)次重点考点

①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②联系的客观性(坚持唯物论的体现):

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

③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4)命题热点

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在动态中考察事物出发点。

普遍联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普遍联系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2.永恒发展考点群

(1)核心概念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难点考点

①普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

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状态发生变化。

②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变化是运动的一般内容。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3)重点考点

过程论原理: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和发展的。

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

(4)次重点考点

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5)命题热点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形态新);对旧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内容新);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前途新)。

▲三大规律

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它即形成和实现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又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

规律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唯物辩证法所阐明的规律是一般规律或称普遍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考点群

(1)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2)重点难点热点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

-7-

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促进事物的量变,最终实现事物的质变。

要全面把握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③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原理: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其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一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有其特殊性,所以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不同于一般,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因此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全面地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⑤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⑥矛盾分析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次重点考点

内外因关系原理

2.量变质变规律考点群

(1)重点考点

①度: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

②适度原则: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次重点考点

①质(区分不同的事物):

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③量(区分相同的事物):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可量化的规定性。

④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难点考点

①关节点:

度的极限。

②激变论、庸俗进化论。

③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就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命题热点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考点群

(1)重点考点

辩证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2)次重点考点

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②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3)难点考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段式”: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8-

(4)命题热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五对范畴

(1)重点考点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不确定的趋势。

二者实质上是规律和规律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难点考点

①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是指事物的实际存在。

现实性同必然性具有内在的联系。

现实是可能的实现。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尚未实现的潜在。

区分可能和不可能;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②假象与错觉:

错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的感觉错误;假象属于客观范畴,由客观条件造成。

(3)次重点考点

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4)命题热点

①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一种包括时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因果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

反馈就是结果对原因的反作用;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深藏于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把握。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但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四个方法

(1)重点考点

①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客观规律,主观辩证法=认识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实践活动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②抽象和具体:

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包括三个重要环节: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认识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2)难点考点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逻辑指的是理论思维。

历史包括客观现实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3)次重点考点

①归纳和演绎:

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的方法。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提。

②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认识的对象分解。

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加以整合。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③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具有方法论上的共同性,科学方法以哲学方法为理论指导,哲学方法以科学方法为认识基础。

-9-

认识论考点群逻辑结构图

真理观

核心精华笔记

价值论

认识论考点群分析

▲认识的基础

1.主客体考点群

(1)重点考点

主体:

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2)次重点考点

中介是指连结在主客体间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方法。

(3)难点考点

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4)命题热点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三环节:

实践目的的确立;实践手段的实施;实践结果的出现和检

主体客体中介

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主客体作用的三环节

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反映论和先验论

能动论和消极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的内容——反映性与创造性统一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过程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形式主观性——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思维和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具体性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逻辑证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范畴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功能——价值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

验(反馈)。

实践活动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相互作用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客观过程。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考点群

(1)核心原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

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2)重点考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形成于实践过程中。

②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间接经验。

③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3)次重点考点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难点考点

①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实践的本质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突出表现为理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1)核心概念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重点考点

①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②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③能动的反映论和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3)难点考点

①认识的反映性。

认识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②认识的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4)命题热点

认识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认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认识的过程

(1)核心原理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2)重点考点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唯理论和经验论)。

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a.在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获取十分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