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095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docx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

二、可以形成:

40个花粉粒,80个精核,40个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

10个胚囊,10个卵细胞,20个极核,20个助细胞,30个反足细胞。

三、

(1)叶

(2)根(3)胚乳(4)胚囊母细胞(5)胚 

(6)卵细胞(7)反足细胞(8)花药壁(9)花粉管核

(1)叶:

20条;

(2)根:

20条;(3)胚乳:

30条;(4)胚囊母细胞:

20条;(5)胚 :

20条;

(6)卵细胞:

10条;(7)反足细胞:

10条;(8)花药壁:

20条;(9)花粉管核:

10条

四、如果形成的是雌配子,那么只形成一种配子ABC或A’B’C’或A’BC或AB’C’或AB’C或A’BC’或ABC’或A’B’C;

如果形成的是雄配子,那么可以形成两种配子ABC和A’B’C’或AB’C和A’BC’或A’BC和AB’C’或ABC’或和A’B’C。

五、

(1)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双亲性母细胞(2n)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性细胞(n),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雌雄性细胞融合产生的合子(及其所发育形成的后代个体)就具有该物种固有的染色体数目(2n),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子代的性状遗传和发育得以正常进行。

(2)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减数分裂中期I,二价体的两个成员的排列方向是随机的,所以后期I分别来自双亲的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因而所产生的性细胞就可能会有2n种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形式(染色体重组,recombinationofchromosome)。

●另一方面,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导致同源染色体间的片段交换(exchangeofsegment),使子细胞的遗传组成更加多样化,为生物变异提供更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染色体片断重组,recombinationofsegment)。

同时这也是连锁遗传规律及基因连锁分析的基础。

六、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2.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

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

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

5.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参考答案)

1.

(1)PP×PP或者PP×Pp

(2)Pp×Pp

(3)Pp×pp

2.杂交组合AA×aaAA×AaAa×AaAa×aaaa×aa

F1基因型全AaAA,AaAAAaaaAaaaaa

F1表现型无芒无芒无芒无芒有芒无芒有芒有芒

出现无芒机会113/41/20

出现有芒机会001/41/21

3.F1基因型:

Hh;表现型:

有稃

F2基因型HH:

Hh:

hh=1:

2:

1;表现型有稃:

裸粒=3:

1

4.紫花×白花→紫花→紫花(1240株):

白花(413株)

PP×pp→Pp→3P_:

1pp

5.解释:

玉米非甜对甜为显性验证:

获得的后代籽粒再与甜粒个体杂交,看性状分离情况

6.

杂交组合

TTrr×ttRR

TTRR×ttrr

TtRr×ttRr

ttRr×Ttrr

亲本表型

厚红

薄紫

厚紫

薄红

厚紫

薄紫

薄紫

厚红

配子

Tr

tR

TR

tr

1TR:

1Tr:

1tR:

1tr

1tr:

1tR

1tR:

1tr

1Tr:

1tr

F1基因型

TtRr

TtRr

1TtRR:

2TtRr:

1Ttrr:

1ttRR:

2ttRr:

1ttrr

1Ttrr:

1TtRr:

1ttRr:

1ttrr

F1表型

厚壳紫色

厚壳紫色

3厚紫:

1厚红:

3薄紫:

1薄红

1厚红:

1厚紫:

1薄紫:

1薄红

7.根据杂交子代结果,红果:

黄果为3:

1,说明亲本的控制果色的基因均为杂合型,为Yy;多室与二室的比例为1:

1,说明亲本之一为杂合型,另一亲本为纯合隐性,即分别为Mm和mm,故这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YyMm和Yymm。

8.Pprr×pprr;PpRr×pprr;PpRr×ppRr;ppRr×ppRr

9.如果两品种都是纯合体:

bbRR×BBrr→BbRr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种bbrr.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BbRrBbrr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BbRrbbRr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都是杂合体bbRr×Bbrr→BbRrbbRrBbrrbbrr直接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10.

(1)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_Aa);毛颖抗锈有芒(PpR_aa)

(2)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_);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3)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_R_A_);毛颖抗锈有芒(P_R_aa);

光颖抗锈有芒(ppR_aa);光颖抗锈无芒(ppR_A_)

(4)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a);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

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

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11.由于F3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中PPRRAA的比例仅为1/27,因此,要获得10株基因型为PPRRAA,则F3至少需270株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

12.根据公式展开(1/2+1/2)6可知,5显性基因1隐性基因的概率为3/32;(3/4+1/4)3=(3/4)3+3(3/4)2(1/4)+3(3/4)(1/4)2+(1/4)3=27/64+27/64(2显性性状1隐性性状)+9/64+1/64

13.16种表型。

(1)四显性性状A_B_C_D_占81/256

(2)三显性一隐性性状:

A_B_C_dd;A_B_ccD_;A_bbC_D_;aaB_C_D_共4种各占27/256

(3)二显性二隐性性状:

A_B_ccdd;A_bbccD_;aabbC_D_;aaB_ccD_;aaB_C_dd;A_bbC_dd共6种各占9/256

(4)一显性三隐性性状:

A_bbccdd;aaB_ccdd;aabbC_dd;aabbccD_共4种各占3/256

(5)四隐性性状aabbccdd1/256

(先求3株显性性状概率,2株隐性性状概率)

(1)C53((3/4)4)3((1/4)4)2

(2)C52((3/4)4)2((1/4)4)3

14.根据

(1)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或C为杂合型;

根据

(2)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和R均为杂合型;

根据(3)试验,该株基因型中C或R为杂合型;

综合上述三个试验,该株的基因型为AaCCRr

15.不完全显性

16.

(1)四种可能,但一个特定染色体上只有其中一种,即a1或a2或a3或a4。

(2)十种可能,但一个特定个体只有其中一种,即a1a1或a2a2或a3a3或a4a4或a1a2或a1a3或a1a4或a2a3或a2a4或a3a4。

(3)十种都会出现,即a1a1,a2a2,a3a3,a4a4,a1a2,a1a3,a1a4,a2a3,a2a4,a3a4。

第五章连锁锁传的性连锁(参考答案)

1.交换值与连锁强度成反比,与基因间的距离成正比。

即:

交换值越大,连锁强度越小,基因间的距离越大;反之,交换值越小,连锁强度越大,基因间的距离越小。

2(略)

3.F1表现为带壳散穗;Ft后代不符合1:

1:

1:

1,说明N与L基因间连锁,交换值为:

R(n-l)=(18+20)/(18+20+201+203)=8.6%;如果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20/(4.3%*4.3%)=10817

4.8种:

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符合系数为0.26时,实际双交换值=10%*6%*0.26=0.156%

双交换型Aby=aBY=1/2*0.156%=0.078%

单交换aBy=AbY=1/2*(6%-0.156%)=2.922%

单交换ABY=aby=1/2*(10%-0.156%)=4.922%

亲型Aby=abY=1/2*(1-0.156%-5.844%-9.844%)=42.078%

5.

42%AB

42%ab

8%Ab

8%aB

46%DE

0.1932ABDE

0.1932abDE

0.0368AbDE

0.0368aBDE

46%de

0.1932ABde

0.1932abde

0.0368Abde

0.0368aBde

4%De

0.0168ABDe

0.0168abDe

0.0032AbDe

0.0032aBDe

4%dE

0.0168ABdE

0.0168abdE

0.0032AbdE

0.0032aBdE

6.R(a-b)=(3+5+98+106)/1098=19.2%R(a-c)=(3+5+74+66)/1098=13.5%

R(b-c)=32.7%符合系数=0.28

7.b,c为相引组时:

93ABC:

93Abc:

7ABc:

7AbC:

93aBC:

93abc:

7aBc:

7abC

b,c为相斥组时:

7ABC:

7Abc:

93ABc:

93AbC:

7aBC:

7abc:

93aBc:

93abC

8.(先将两对性状连在一起,看第三对性状的比例是否为1:

1)匍匐/丛生这对性状与白花/有色这对性状是连锁的,交换值是24%;光滑/多毛这对性状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与前两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

9.a-----------d--—b------c

25510

10.141/(129+141)*1/2=26.1%

11.VgvgXWXw×vgvgXwY→VgvgXWXwVgvgXwXwvgvgXWXwvgvgXwXw

VgvgXWYVgvgXwYvgvgXWYvgvgXwY

VgvgXWY×vgvgXwXw→VgvgXwYvgvgXwYVgvgXWXwvgvgXWXw

12.伴性遗传:

决定性状位于性染色体上使某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伴随遗传,正反交结果不同,表现交叉遗传。

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限性遗传:

位于Y或W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只在某一种性别表现。

从性遗传:

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内分泌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使性状的表现在两种性别不同的现象。

13.雌性:

Hh;雄性:

hh从性遗传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参考答案)

1.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缺失了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断造成假显性,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缺失环或断裂融合桥循环来来验证。

第二种可能是基因突变,可以通过与亲本回交看后代的分离情况来得以解释。

2.是因为有缺失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单体与正常带c基因的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使带有C基因的染色单体成为完整的染色体。

3.

(1)联会出现倒位圈

(2)属于臂内倒位,参考书120页图示。

(3)有一半不育

4.如果把第一种定为原种,那么第二种是DEFGH倒位形成,第三种又是由于第二种的EDI倒位形成。

5.第一对形成到位圈,第二对和第三对形成十字形,第四对正常

6.

(1)F1形成的有效配子:

YT、yt、Yt、yT

白胚乳品系形成的配子:

yt

(2)测交子代基因型YyTt、yytt、Yytt、yyTt

表型黄半不育、白可育、黄可育、白半不育

40%40%10%10%

7.提示:

FFBmBmTT×ffbmbmtt,F1:

FfBmbmTt

F1产生的配子:

FBmTFBmtFbmtFbmT

fbmtfbmTfBmTfBmt

Ft:

FfBmTt99FfBmbmtt6Ffbmbmtt12FfbmbmTt67

ffbmbmtt40ffbmbmTt1ffBmbmTt1ffBmbmtt53

若无易位:

F-Bm间交换值为:

(12+1+67+53)/(99+40+6+1+12+1+67+53)=47.7

很明显,易位造成F与Bm独立遗传。

易位点与F的距离:

(6+1+12+1)/(99+40+6+1+12+1+67+53)=7.2

易位点与Bm的距离:

(6+1+67+53)/(99+40+6+1+12+1+67+53)=45.5

8.(提示:

分别考虑A基因的表型和B基因的表型。

P133:

A表型:

a表型=3:

1;B表型:

b表型=35:

1)

四种表型:

105AB:

3Ab:

35aB:

1ab

AB表型:

105Ab表型:

3aB表型:

35ab表型:

1

9.A、B、D三组有部分同源性。

二倍体突变频率最高,六倍体最低。

10..普通小麦(AABBDD),圆锥小麦(AABB),F1(AABBD),5个染色体组,35条染色体。

联会成14个二价体和7个单价体。

有极少个体能与F1染色体组一样。

可能出现与普通小麦染色体组相同的植株。

11.单倍体能形成12个二价体,说明单倍体中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因此推断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

12.

90%n

10%(n+1)

50%n

0.45(2n)

0.05(2n+1)

50%(n+1)

0.45(2n+1)

0.05(2n+2)

四体:

5%、三体:

50%、双体:

45%。

13.

(1)c在Chr6上

CCC×cc:

F1基因型为CCc,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2C:

1c:

1CC:

2Cc

假设配子存活力一样,则按下表推算

2C

1c

1CC

2Cc

c

得(CCc,cc,2Ccc,2Cc,)

测交子代中三体:

双体=1:

1,正常叶型:

马铃薯叶型=5:

1

(2)(c不在Chr6上,CC:

cc=1:

1)

三体:

双体=1:

1,正常叶型:

马铃薯叶型=1:

1

双体=1:

1,正常叶型:

马铃薯叶型=1:

1

14.

(1)在第10染色体上,F1基因型为Sususu,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1Su:

2su:

1susu:

2Susu,则按下表推算

1Su

2su

1susu

2Susu

1Su

2su

1susu

2Susu

得出粉质与甜质比为3:

1,但由于配子成活力不一样,因此会偏离该比例

(2)不在10号染色体上,则符合3:

1比例。

因此,综上不在10号染色体上。

15.TTSSⅹSS,F1基因型为TSS,该群体的单体是TSS-1,因此,

(1)属于S组。

(2)如果属于T组,联会成12个二价体,11个单价体。

16.

(1)若Yb1–yb1或Yb2–yb2不在单体染色体上

F1单体基因型为21II+IIYb2yb2+IIYb1yb1+I

可以不考虑单条染色体,F1的配子为:

Yb1Yb2,Yb1yb2,yb1Yb2,yb1yb2

因此子代的表现型比应为3:

1;

(2)若Yb1–yb1在单体染色体上,

F1单体基因型为22II+IIYb2yb2+Iyb1

配子为:

22I+IYb2+Iyb1则回交子代为:

绿株:

白肋株=1:

1.

22I+Iyb2+Iyb1

22I+IYb2

22I+Iyb2

因此,综上在O染色体上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3.试比较大肠杆菌和玉米的染色体组。

答:

大肠杆菌

玉米

染色体

一条环状双链DNA形成的染色体

十对线状染色体

基因个数

基因之间的关系

连锁

独立,连锁

连锁图距

时间,交换值

交换值

4.对两对基因的噬菌体杂交所测定的重组频率如下:

a-b+×a+b-3.0%

a-c+×a+c-2.0%

b-c+×b+c-1.5%

试问:

(1)a、b、c三个突变在连锁图上的次序如何?

为什么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累加的?

(2)假定三因子杂交,ab+c×a+bc+,你预期哪两种类型的重组体频率最低?

(3)计算从

(2)所假定的三因子杂交中出现的各种重组类型的频率。

解:

噬菌体杂交能够在寄主中形成完整的二倍染色体,可以完全配对,所以噬菌体杂交中的基因重组与高等生物的遗传重组的分析方法完全相同。

本题相当于三个两点测验结果。

(1)3个相互连锁的基因a,b,c,重组频率越高,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比较它们两两重组频率可知:

a与b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c则是位于ab之间。

由于两点测验忽略了双交换,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累加的。

(2)ab+c×a+bc+是三点测验,双交换型重组型的频率最低,由于c位于ab之间,所以ab+c+和a+bc应该最少。

(3)首先对照两点测验结果推算双交换值:

对于acb+×a+c+b产生的6种重组型为:

单交换I

单交换II

双交换

ac+b

acb

ac+b+

a+cb+

a+c+b+

a+cb

当对ac进行两点测验时:

则ac+b,a+cb+,ac+b+,a+cb都是重组类型,所以两点测验与三点测验的结果相同;

同样对cb进行两点测验时:

acb、a+c+b+、ac+b+、a+cb都是重组类型,与两点测验与三点测验的结果相同;

对ab进行两点测验时:

只包括了ac+b、a+cb+、acb、a+c+b+四种重组类型,而双交换ac+b+和a+cb却不是重组型。

已知ac重组值=2.0%,cb重组值=1.5%,根据三点测验,ab之间的重组值应该=2.0%+1.5%=3.5%,它与两点测验所得非3.0%相差两个双交换值,即2×双交换值=0.5%

双交换值为0.25%。

然后,计算各种重组类型的频率:

双交换型:

ac+b+=a+cb=0.25%2=0.125%

单交换I型:

ac+b=a+cb+=(2%-0.25%)2=0.875%

单交换II型:

acb=a+c+b+=(1.5%-0.25)2=0.625%

5.解:

这是一个三点测验的分析题,正如上题指出:

可以完全按照高等植物的三点测验分析方法进行:

由于噬菌体是单倍体,所以单倍体各种基因型个体及其比例相当于高等生物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

(1)杂交后代个体最多的基因型分别是+++(235)和pqr(270)所以亲本的噬菌体基因型分别是+++和pqr。

(2)(3):

三点测验:

首先,确定基因之间的顺序:

将双交换型个体:

+qr和p++与亲本型比较可知p位于qr之间。

其次,求交换值:

最后,做连锁图:

6.答:

转化

接合

性导

转导

是否有性因子

F

F’

是否需要载体

噬菌体

细菌之间是否需要接触

需要

需要

吸收DNA的方式

单链吸收

边转移边复制的滚环模式

边转移边复制的滚环模式

噬菌体直接注入

菌体的状态

受体菌感受态

供体:

Hfr,受体F-

供体:

F’;受体F-

噬菌体侵染范围

是否形成部分二倍体

外源DNA不复制的单链

是否整合到自身染色体上

DNA转移方向

供体向受体单方向

供体向受体单方向

供体向受体单方向

供体向受体单方向

7.解:

首先将ab+和a+b两种菌株分别放入图7-11所示的DavisU型管的两臂,待两臂的细胞在完全培养基上停止生长后,将它们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在任何一臂内如果没有a+b+说明是接合;否则就是转化或者转导:

再在DavisU型管中加入DNase处理,如果发现在基本培养基上没有出现a+b+则说明是由转化引起的重组,否则可能是转导,在DavisU型管中加入噬菌体的抗血清,如果能抑制重组发生,则可以确定是转导。

8.答:

应该远。

因为接合过程中,Hfr基因向F-中的转移是在F因子的原点引导下进行的,离原点越近的基因,在受体中最先发生重组,而且重组频率最高,越远则越后重组而且重组频率越低。

如果选择性基因离原点太近,那么选择的时候在消除Hfr供体的同时也杀死了定量的重组体。

9.解:

用排除法。

(1)基本培养基加链霉素:

不可以,因为供体受体都有strS基因,培养基加入链霉素,供体、受体、重组体都被杀死。

(2)基本培养基加叠氮化钠和亮氨酸:

不可以,加入亮氨酸检出的重组体中既有arg+leu+aziR也有arg+leu-aziR

(3)基本培养基加叠氮化钠:

可以

(4)在选择培养基中不加精氨酸和亮氨酸,加链霉素:

不可以,理由同

(1)

(5)基本培养基加链霉素和叠氮化钠:

不可以理由同

(1)

10.解:

首先,根据表格做出各个Hfr菌株的直线连锁图:

HfrP4X:

lacgalhisargxyliluthr

HfrKL98:

argxyliluthrlacgalhis

thrlacgalhisargxylilu

(直线代表染色体,数字代表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单位:

分钟)

然后,整合直线连锁图做环形连锁图:

从直线连锁图可以看出,三个不同的Hfr菌株接合做图,所得到的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是一致的。

从HfrP4X和HfrP4Kl98两个菌系的做图结果即可得知这7个基因是环形连锁的,而且可以得知lac和thr之间的距离为8。

HfrRa-2的做图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

因此,该细菌的染色体全长=9+27+24+11+4+17+8=100分钟。

根据基因之间的距离可以整合得到如下环状连锁图。

最后,标出F因子的插入位点和转移方向:

起始点用箭头表示,箭头前即是终点用竖线表示。

 

箭头旁边标上Hfr菌株号。

11.个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答:

假定a-b-c+d-是供体,a+b+c-d+是受体:

要获得a-b+c+d-这种重组体至少需要三次重组即三次双交换才能实现。

而这种重组事件发生的频率极低,显然与题中描述的结果不符。

a-b-c+d-

a+b+c-d+

`

a+b+c-d+

a-b-c+d-

`

假定a+b+c-d+是供体,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