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195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docx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

 

  篇一:

一把手末位发言制

  “一把手末位发言制”为核心的民主集中

  制议事决策制度

  根据《广东省公安机关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要求,按照本院实际情况,经院务扩大会议研究决定,从反腐倡廉教育、领导干部监督、规范权力运行、落实党风廉政责任、监督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建立本院“一把手末位发言制”为核心的民主集中制议事决策制度,具体如下:

  一是制定了会前沟通和征询:

即“一把手”于会前将拟上会研究问题、事项与班子其他成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征求意见,确保与会人员会前清楚会议议题。

然后拿出议题上会讨论。

  二是制定议题:

对确定纳入会议研究范围的问题、事项,由承办科室拿出会议议题并进行说明,“一把手”对会议议题要详尽了解。

  三是议题表述:

分管领导在会议研究时首先发表意见。

对议题的内容、利弊、可能产生的结果等情况进行说明,如有需要应附该议题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应急预案。

  四是讨论与分析:

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就议题进行陈述发言。

应本着实事求是、从全局考虑的态度坦陈己见,充分讨

  论和分析议题的可行性、执行后的利与弊。

  五是议案形成:

结合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一把手”从全局的高度和推动工作的角度进行表态发言,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决策。

  六是形成会议纪要:

会议形成决议后,会议记录者根据研究及决定结果编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须经与会领导审阅,“一把手”签发。

  七是督办落实:

会议纪要签发后,相关科室负责会议纪要的落实工作。

办公室负责对会议纪要进行督办落实。

从而规范了会议程序,任何人不可随意,提出议题或者更改议题,客观保证了会议议题的严肃性,最终会议程序达到规范性。

  篇二:

“末位表态”制度

  “末位表态”制度

  为避免盲目决策、临时动议,防止决策腐败,结合街道办事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党委会议事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二、党委会议事程序按照“事前告知、充分讨论、末位定论、如实记录”程序进行。

  

(一)事前告知:

召开党委会前,事先必须将议题告知班子成员,做到议事时心中有数,凡事前未告知的事项一律不上会,任何人不得临时动议。

  

(二)充分讨论:

凡集体研究重要事项,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一把手”不得先定调子,划定框架,班子成员应就事论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认真磋商,任何人不得压制民主,私谋串通。

  (三)末位定议:

班子集体研究重大事项、重大问题时,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最后由“一把手”综合集体意见并作最后陈述表态。

当意见不一、出现明显(:

末位发言制是什么)分歧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实行班子成员集体表决,但仍由“一把手”按照集体表决意见作最终表态。

  (四)如实记录:

对集体研究的重大问题和事项,必须指定专人进行会议记录,对每位班子成员的陈述意见,特别是对最终决策的方式、内容必须详细、如实记录在案。

对一些重大事项,要写出会议纪要,由全体班子成员签字认可,以作为决策责任的依据。

  三、如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有违反以上程序的现象,街道领导可随时提出纠正意见,确保“一把手”末位表态的规定落到实处。

  篇三:

《政治监督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国家监督(第一章)各种国家机关针对权力自身的监督,称为国家监督,是一种从权力出发的监督。

  2.权力的整合性(第二章)权力的整合性,即权力能使分散的社会力量一体化,使社会秩序维持在权力意志的范围之内。

  3.非正式制度(第十四章)非正式制度,是指在正式制度规定或允许的工作程序、方式、惯例、规则之外,另外有一套工作程序、方式、惯例、规则在起实际作用。

  4.民主集中制(第七章)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司法审查权(第十章)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权是指司法机关可以宣布政府的命令或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违宪而予以取消。

  6.什么是贝壳弹劾法?

(第二章)贝壳弹劾法(或称陶片放逐法),古雅典国民大会一种特殊的投票发,约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克里斯梯尼当政时。

公民用贝壳或投票决定放逐可能危及民主政治的人。

  7.简述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

(第九章)利益集团与政党的根本区别就是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实现特定利益或主张,而政党则要争夺政权和获取公职。

利益集团通过利益干预立法、影响选举、影响政府、对国会或政府进行诉讼与抗议。

而政党则是监督议会立法、参与选举、监督政府决策及其实施、间接影响国家司法机关,维护政党利益。

  8.简述行政交谈制度。

(第十章)所谓行政交谈制度,是日本行政监察制度之一,是行政监察部门和所委托的人员,同因行政失误而遭受损害的国民进行交谈,听取改善行政的意见和要求,尽可能地解决问题或补偿损失,并使其结果有助于改善政策、措施和改进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

  9.为什么将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归入社会监督的范围内?

(第十章)这三个组织是特殊的组织。

究其本意,都应该是社会组织或群众组织,都不是国家权力部门。

但在实际上,这三个组织的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干部,这三个组织本身也都是政府部门,而不是民间团体。

实际上,我国的其他社会团体,基本上都是类似情况,都挂靠在某一政府部门,其成员都是国家干部。

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我国真正的民间社团还太少,社会监督的力量远远不够强大。

但是我们的民主建设应该促使社会监督的力量壮大起来。

根据这种考虑,我们将这些部门按其本意归入社会监督。

  10.简述寻租理论,及租金的定义。

(第七章)

  寻租理论指合法或非法的追求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产生的租金的行为,如行贿、拉关系、走后门等。

寻租理论所谓的租金,是指由于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如价格管制、进口配额的分配、许可证发放等,抑制了经济的自由竞争,扩大了供求差价,从而形成的差价收入。

  11.案例二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八章)

  案例思考:

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分析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谈谈你对权力分立与制衡机制的认识。

  司法部门可以宣布立法部门的法律为违宪,也可以宣布行政部门的命令为违宪。

即案例中首席法官马歇尔承认马伯里被任命为法官是合法的,他有权得到委任状,而总统和国务卿不予颁发是没有理由的,马伯里的正当权利由此而遭到侵犯,有权得到补偿。

但是最高法院不能颁发这样的执行命令,因为它超出了宪法第3条关于最高法院管辖权的规定。

根据宪法第3条的规定,最高法院除对极少数案件有第一审管辖权外,只能审理上诉案件,因而《司法条例》第13条的规定是违宪的。

  1.权力制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防止滥用权力。

2.权力制衡有利于社会民主和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3.权力制衡有利于遏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行为。

4.权力制衡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12.什么是党内监督?

如何对我国的党内监督进行完善?

(第九章)

  党内监督是指党员、党的组织、党的机关包括党的专门监督机构根据党章、党的纪律和有关规定,对党的组织和党员执行党规、党纪、党的路线、方针和决议,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等方面所进行的检查、督促和处理。

  1.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认真落实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使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要牢固树立党员主体意识,把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党员的监督主体作用,关键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克服特权思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带头接受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监督。

要推进党务公开,创新党务公开形式,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渠道,探索和丰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

要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

  2.要健全党内分权制约机制。

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最为主要的权力。

多年来,各级党委常委会实际上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代行党代表大会和全委会的职权,既行使党内决策权,又行使执行权,同时由于对同级纪委的领导,实际上还行使党内监督权。

党内权力如此过分集中,很容易导致权力结构失衡、失控。

应遵循“权力不宜过分集中”的思想,明确划分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并使之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以加强党内权力的分配和制约。

  3.要进一步改进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权力的监督方式。

要突出对关键岗位的监督,把对各级党委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核心,合理分解权力,逐步推广党政正职“四个不直接分管”和末位发言制度,坚决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

要紧紧抓住管事、管钱、用人这三个关键环节开展监督。

要有效整合现有监督资源,通过健全信息通报与交流、线索与案件移送、重要问题联合会诊等制度,实现各监督主体在信息、技术、手段、成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完善电话举报、信访举报、网上举报制度,形成渠道畅通、反应快捷、覆盖面广的监督信息网络,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信息,纪检监察机关应及时跟进调查,核实内容,实施问责追究。

  4.要严格执行已形成的各项法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等于零。

当前关于党内监督的规定不可谓不多、监督制度不可谓不严密,但由于缺乏落实机制,少数地方和单位往往在执行上打折扣。

应把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作为深化和改进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狠抓法规制度执行,以制度的执行力保证监督的约束力。

要切实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熟悉制度内容、领会制度精神、增强制度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的习惯。

要建立健全保证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制定好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评估标准,保证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有效贯彻落实。

  第一章政治监督学导论1.监督与监察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记忆

  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其联系来说,这两个词汇,本身的含义都包括监视、检查、批评、督促等意义。

区别则在于监督一词使用范围较大,监察一词使用范围较小。

两者使用习惯不同、实施主体不同、权力与权利相区别。

  2.监督与监察的要素与分类,记忆要素:

主体、客体、内容、标准、方式。

  分类:

1.按主体分类:

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2.按客体分类:

以个人为监督对象、以机关为监督对象、以不同层次的官员或公务员为监督对象、以不同职能部门为监督对象;3.按内容分类:

政务行为和事务行为;4.按标准分类:

宪法监督、法律监督、政策监督、合理性监督、道德监督。

  3.监督与监察的方式,记忆、理解1.对立法机关的监督方式;2.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方式;3.对政党的监督方式。

  第二章权力与监督1.权力的要素、来源、特征,记忆、理解

  要素:

1.基础;2.手段;3.程度;4.分量;5.广延;6.权力代价;7.服从代价;8.违抗代价;9.获利;10.合法性。

  特征:

1.服务性;2.消费性;3.强制性;4.支配性;5.整合性;6.两重性;7.垄断性;8.等级性;9.自利性;10.交换性;11.隐蔽性。

  2.权力来源与监督主体的联系,理解、掌握1.关于权力来源的各种观点:

神权论、圣贤论、契约论、阶级斗争说。

2.权力来源的观点与监督的联系:

民主政治中的监督与专制政治中的监督,权力来源于人民,就会出现民主监督,权力来源于君主,就会出现专制监督。

  3.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与监察,理解、掌握1.权力的绝对专制,绝对地会导致腐败。

2.对任何掌权者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

3.利用权力给自己规定特权,是掌权者的一个通病。

4.权利运行的公开和透明,是监督的必要条件。

5.同等权力的相互制约才能起到监督的效果。

6.仅有权力系统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外部监督。

7.小政府与大社会的模式,是限制权力的一种思考。

8.监督要落到实处。

  第三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中国古代监督监察思想的理论源泉,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

  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及局限性,记忆、理解

  特点:

监察受皇帝绝对控制,不但谈不上对最高权力的约束和牵制,反而成了帝王个人的耳目和工具,发挥的作用有限。

  局限性:

1.古代监督监察的总目的,不是伸张民权,而是维护君权。

2.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让人说话,人民没有批评政治的自由。

3.中国古代有谏官监督君主,谏官人数很少,起不了什么作用。

4.中国古代的监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层层监察。

5.中国古代监察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道德学说。

6.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中,舆论监督受到严重扭曲。

7.中国古代重人治不重法治,强调道德约束而实际上不起作用。

8.监督检查被扭曲还表现在古代地方监察官往往转化为行政官上。

  第四章近代中国宪政改革与监察制度1.“五权宪法”,记忆五权宪法也叫政府五权,是政府机关的组织形式,把政府机关分为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又互相牵制,来分别行使政府的权力。

  2.“权能分开”,记忆权能分开,即权与能要分开,就是说要把国家的权力分成政权和治权两部分。

政权就是管理国家大事之权,这个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

治权则是政府机关的管理之权,即治理国家去的大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

  3.孙中山监督学说的内容及其缺陷,理解、掌握1.从其学说本身来看,孙中山强调监察权独立,但对政府首脑,即国民政府主席或总统的权限未多加阐述。

2.孙中山“权能分开”的理论认为,“根据于个人天赋的聪明才智”,“人类应有三种人”。

在这里,他片面地夸大了天赋对人的聪明才智的决定性作用。

3.孙中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未能体会到政府机关、军队、监狱、警察,这些“治权”的具体性及严酷性,未考虑到所谓的民主、民权的外在形式下,仍然可以是封建专制的老一套。

  第五章苏联政党监督体制反思1.列宁的党政监督思想及具体措施,理解、掌握2.“国家官僚制”,记忆国家官僚制即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原则在建国后扩大化为政府的组织原则,出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即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

  3.从监督监察机制上反思分析苏联解体,理解、运用

  1.政体改变仍需对权力加强监督。

2.必须建立文明正常的权力交接制度。

3.必须反对个人集权制并建立良好的监督与监察制度。

  第六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监督与监察

  1.建国后监察制度的建设与作用,理解、运用1.政府监察机关。

2.党的监察机关。

3.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4.人大、政协监督。

  2.邓小平的监督监察思想,理解、运用1.加强监督,不搞群众运动。

2.加强法治,反对“党大于法”。

3.共产党要接受监督。

4.创造民主条件,清除官僚主义。

5.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七章西方国家的政治监督理论1.以霍布斯和卢梭为代表的主权派的思想,理解国家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

  2.以洛克和孟德斯鸠为代表的人权派思想,理解个人利益不可剥夺,国家权力不能超越个人权利。

  3.社会契约论,理解,记忆每个结合着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

  4.治理与善治、多元民主理论、现代化与腐败、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寻租与政治逐利、科层制与官僚病,理解,掌握

  第八章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督与监察制度1.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理解

  2.政党监督、舆论监督、公民与利益集团的监督,记忆政党监督是指政党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工作实施的监察与督导。

政党监督包括执政党监督、参政党监督、在野党监督等,其中执政党监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自由,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公开表达自己的意志,并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

  公民监督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监督权利。

  3.分权制衡的制度功效,理解

  4.利益集团对权力的监督,理解1.干预立法;2.影响选举;3.影响政府;4.诉讼与抗议。

  第九章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

  1.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的特点,记忆

  1.它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常设的、专职的、综合性的监察机关。

2.它的机构编制与工作程序都有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据。

3.它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进行监察的。

4.它在监督与监察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

5.它的机构设置与监察工作有一定的独立性。

6.它有一定的准司法化倾向。

7.它的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8.它能接受新的理论或理念。

9.它能够适应国际联合的新趋势。

  2.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香港的廉政公署、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日本的行政监察机关、德国的宪法法院、法国的行政法院、美国的监察长制度,理解

  第十章我国当前的监督与监察体制

  1.国家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检察监督、审计监督、行政复议,记忆

  各种国家机关针对权力自身的监督,称为国家监督,是一种从权力出发的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舆论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抽象政治行为与具体政治行为进行的监督。

  2.我国现行监督与监察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理解,运用

  问题:

1.监督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

2.重复监督现象比较严重。

3.监督内容过于单一。

4.监督法规不完备,监督弹性很大。

  完善:

1.提高全民的监督意识,完善人民监督机制。

2.提高全党对建立监督监察机制的认识。

3.实行监督监察系统的垂直领导体制。

4.加强人大监督。

5.加强专门监督机关之间的协调。

6.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7.发挥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

  第十一章腐败与反腐败

  1.腐败概念、腐败的范围及产生的原因,记忆、理解

  腐败是指违法违纪或违背公认的道德准则,利用公共权力或社会上的优势,不正当地满足私欲的行为或胡作非为。

  腐败包括政府腐败和社会腐败。

  原因:

1.剥削阶级思想产生腐败。

2.社会转型期导致腐败的产生。

3.理性经纪人的理论。

4.寻租理论。

5.权力异化说。

6.文化根源说。

7.体制腐败说。

8.意识形态腐败说。

  2.腐败有益论,理解

  腐败有益论指腐败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是社会转型时期可以容忍的“必要的代价”。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的反腐败的基本制度及其评价腐败,理解、运用

  基本制度:

1.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改进公务员的激励制度。

2.推进制度建设,消除腐败行为产生的机会和条件。

3.健全法制加强监督,强化公务员行为的约束机制。

  评价:

1.形成共识;首先表现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反腐败的共识,增强了对坚决扭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明确方针和制定法规;

(1)反腐败斗争必须以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前提,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推进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2)要夺取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必须突出重点,一项一项的抓,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在保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决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追求轰动效应的“毕其功于一役”。

(3)在处理腐败案件上,严格掌控政策,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4)不搞群众运动,不搞人人过关。

(5)把思想政治教育,扶持正气同惩治腐败结合起来。

3.成效明显但仍有问题。

  第十二章推动政治民主完善监督制度

  1.经济体制改革与反腐败、政治体制改革与反腐败,理解、运用

  2.民主法治与依法治国建设对于政治监督的意义,理解、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