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267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语文四年级试题∶阅读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雕塑一般的姿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的名言。

自然,人在弥留之际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姿势,越细品,越意味深长。

   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我认为是化学家卜拉克的姿势。

   卜拉克是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的,死时手中端着满满一杯牛奶。

令人惊奇的是,那杯子端得极其平稳,里面的牛奶居然一滴也不曾泼洒出来——他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坐着,从从容容,一如雕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化学家有个超越凡人的“绝对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做化学实验时,总是把盛放化学药剂的器皿端得平衡至极。

于是,他的死有了一个堪称天下第一的姿势。

   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

   那是在大兴安岭火灾现场,当人们扑灭大火后,突然惊呆了,因为他们发现:

一位母亲虽然已被大火活活烧死,但她却镇静地保持着一个极稳妥的姿势——紧紧地蜷曲着上肢!

果然,她被烧死了,怀抱中的孩子依然活着。

显然,正是因为她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这个姿势,才硬是在熊熊烈火中护住了她的孩子!

   面对着这个最能象征母爱的雕塑般的姿势,消防队员潸然泪下。

   再试想,人在弥留之际的姿势尚且如此引人关注,何况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是的,人总是有姿势。

正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所有的姿势都昭示着人的状态和人的境界。

   那么你呢?

你的姿势是挺拔如松,还是颓然如泥?

   这,你想过吗?

(1)先给下划线字注音,再解释词语意思。

猝发________  ________

潸然________  ________

颓然________  ________

昭示________  ________

弥留________  ________

(2)在文中找反义词。

挺拔如松________   重于泰山________    站有站相________

(3)“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为什么不用“母亲的姿势”?

(4)短文说:

“所有的姿势都昭示着人的状态和人的境界”。

这句话怎么样理解?

(5)按照上面的理解,我们说化学家雕塑般的姿势昭示着对化学实验的________,母亲的“姿势”则是________

(6)下面词语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心动魄”是形容母爱的姿势使人感受至深,震动大。

B.“义无反顾”表现出母亲不因大火烧身而退缩的精神。

C.“潸然泪下”反映消防官兵为母爱的姿势而悲痛的心情。

解析:

(1)cù;突然发生;shān;流泪的样子;tuí;形容败兴的样子;zhāo;白地表示或宣布;mí;病重快要死了

(2)颓然如泥;轻于鸿毛;坐有坐相

(3)因为母亲的姿势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火灾发生时,紧紧地蜷曲着上肢护着怀抱中的孩子,没有爱是做不到的。

(4)一个人的姿势明确地表示出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

(5)一丝不苟;母爱的象征。

(6)C

【解析】【分析】

(1)①本题主要考查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②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猝发:

在视线范围以外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突然增加。

猝:

突然发生。

潸然:

流泪的样子。

潸:

流泪的样子。

颓然:

衰老的样子。

颓:

形容败兴的样子。

昭示:

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昭:

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弥留:

原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

弥:

病重快要死了。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再依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挺拔如松:

直立、高耸,像松树一样。

重于泰山:

比泰山还要重。

形容意义重大。

站有站相:

是对一个人行为举止最基本的要求。

(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结合词语运用比较判断正误。

A、B正确。

C错误,“潸然泪下”反映消防官兵为母爱的姿势而感动的心情。

故答案为:

(1)cù、突然发生、shān、流泪的样子、tuí、形容败兴的样子、zhāo、白地表示或宣布、mí、病重快要死了

(2)颓然如泥、轻于鸿毛、坐有坐相(3)因为母亲的姿势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火灾发生时,紧紧地蜷曲着上肢护着怀抱中的孩子,没有爱是做不到的。

(4)一个人的姿势明确地表示出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

(5)一丝不苟、母爱的象征。

(6)C

【点评】

(1)①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②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脚比路长

   ①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四个王子说,他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A(   )的卡伦。

   ②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的江河,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③于是,国王决定让四个儿子分头前往探路。

   ④大王子乘车走了七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边。

一问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便调转马头往回走。

   ⑤二王子策马穿过了一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

   ⑥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被又一片辽阔的大漠吓退返回。

   ⑦一个月后,三个王子B(   )回到了国王那里,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强调,他们在路上问过很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⑧又过了五天,小王子C(   )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父亲——到卡伦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⑨国王满意地笑了:

“孩子,你说得很对,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

   ⑩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要乐?

   ⑪国王一脸郑重道:

“那是因为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⑫是的,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j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执着……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D(   )地行进下去,就回惊讶地发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1)文中A、B、C、D四处的括号里,选用哪个词语最适合?

写在括号里。

一往无前   风尘仆仆   陆陆续续   美丽而富饶

(2)国王让儿子们探路,其用意何在?

(3)四个王子的探路过程,你认为有何不同?

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前三个儿子是________;小儿子是________;写作手法是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明白了“脚比路长”的意思吗?

(5)“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________

解析:

(1)A美丽而富饶;B陆陆续续;C风尘仆仆;D一往无前

(2)考验儿子,并借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脚比路长”的道理。

(3)畏首畏尾、没有善始善终、半途而废

;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对比

(4)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有勇气、信心、热情和执着的积极态度,面对现实,远方并不遥远,前途无限光明。

(5)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困难、目标作出过高的估计,致使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信心不足,畏首畏尾,以至给自己留下遗憾的借口,追悔莫及。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A美丽而富饶;B陆陆续续;C风尘仆仆;D一往无前

(2)验儿子,并借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脚比路长”的道理。

(3)前三个王子均畏首畏尾、没有善始善终、半途而废;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对比。

(4)本文告诉人们:

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有勇气、信心、热情和执着的积极态度,面对现实,远方并不遥远,前途无限光明。

(5)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困难、目标作出过高的估计,致使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信心不足,畏首畏尾,以至给自己留下遗憾的借口,追悔莫及。

【点评】

(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阅读

我是怎样从琥珀中发现恐龙的(节选)

邢立达

   (琥珀不仅是树脂的化石,而且它里面包裹着史前的生命,这些活灵活现的生命,是我们古生物学家一生的追求,我们称之为)(“)(时光的胶囊)(”)(。

)它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这是它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在琥珀里找到了可爱的小恐龙。

有一天,一位琥珀商对我说:

“这个琥珀好漂亮,有两只小蚂蚁正在往树上跑。

”我仔细一看,这个所谓的“树”是羽毛,而且这个羽毛非常原始,只可能出现在白垩纪的古鸟身上,或者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恐龙身上。

   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把这个标本带回中国,经扫描发现,这果然是一段有着八九个椎体的恐龙尾巴。

   鸟类的羽毛多样性极强,一共有五个发展阶段。

这个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并不属于这五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处在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神秘的中间环节是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终极追求,这个羽毛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过艺术家的复原,我们看到这是一只在地面上奔跑的、只有18厘米高、吃着小昆虫的肉食性小恐龙,非常可爱。

(1)“原封不动”的意思是________。

写出两个“原封不动”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把琥珀比作“时光的胶囊”的原因是________。

(3)阅读短文,判断对错。

①琥珀是一种化石。

②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属于处在鸟类羽毛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③艺术家根据琥珀里的恐龙尾巴,复原出一只小恐龙。

(4)猜想一下,这只小恐龙的尾巴是怎么跑到琥珀里的?

解析:

(1)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纹丝不动;原封未动

(2)比喻;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正确;错误;正确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近义词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原封不动”指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近义词有纹丝不动、原封未动等。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画线的句子是比喻句,把“化石”比作时光的胶囊,是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③正确,②错误,短文是说这个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并不属于这五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处在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而不是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4)考查学生根据短文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联系文章内容,可以联想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故答案为:

(1)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纹丝不动、原封未动

(2)比喻、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正确;错误;正确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要熟读文章,然后选择正确答案。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猫(节选)

季羡林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

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

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wěi);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

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zhēnzhuó)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

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

蜷(quán)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

(①)它并没有什么特点,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②)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

它从来不怕任何人。

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

我举一个小例子。

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

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被尊为土猫。

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

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

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儿野性。

它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但见它长毛尾巴一摆,像一溜烟似的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

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

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它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它眯着眼睛,仿佛在享着天福。

(1)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咪咪外貌的句子。

(2)其实在季老先生的文章中,对虎子也有一段外貌描写:

“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

”这句最可能放在文中第二自然段的________处。

(填序号)

(3)作者先写了老猫的________特点,再写老猫的性格特点,其中性格特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情感流露和语言表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事例翔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抓住了猫的特点,甚至名字的由来,表达出他对老猫的喜爱

C.作者善于对比,动物与人的对比,更能表现他对动物的喜爱

D.作者主要是想表达对老猫的喜爱,只是为了突出它敦厚的特点才写的另一只猫

解析:

(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2)②

(3)外貌;暴烈如虎;温柔敦厚

(4)D

【解析】【分析】

(1)外貌描写即对描写对象的容貌、神情、体型、姿态等的进行描写,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3自然段找到答案。

(2)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

(2)②;

(3)外貌、暴烈如虎、温柔敦厚;

(4)D

【点评】

(1)了解什么是外貌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句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节选)

   ①麦子熟的时候,豆荚也长大了。

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

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②那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我们变得忙碌起来。

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草蜢,不停地蹦跳着、蹦跳着。

   ③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

真是舒服。

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

啪——鸭子蹒跚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④随后,我们跟在鸭子、羊儿后面也开步走。

不知是谁,想个好办法,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山羊走呀走的,竹篮子也晃呀晃的。

我们看了真喜欢。

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掘过的地里去,那里的蚯蚓、螺蛳、赤膊田鸡最多;把羊儿牵到河边去,那里的青草地真大,草儿真嫩……”

   ⑤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

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到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

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

   ⑥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

别愁,我们有我们的办法。

——皮皮摘来了嫩豆荚,小梅从自己家的院子里掰了几只竹笋,啊,还不老;青青的家离这最近,他拿来了铁锅和米,来,我们做野米吃!

我和春芳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捉上泥鳅,洗净了,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

   ⑦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1)与第②段“麦子和豆荚诱惑着我们”中的“诱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诱骗

B.迷惑

C.吸引

D.疑惑

(2)下列对第②段中画“_____”的部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营养不良,身体瘦小如青草蜢

B.孩子调皮好动,如青草蜢不停地蹦跳

C.孩子身着绿衣,在田埂上如青草蜢

D.孩子快乐忙碌,如青草蜢活泼自由

(3)第③段中“我们”折柳条的目的是(  )。

A.赶鸭羊

B.编草帽

C.捆青草

D.烧午饭

(4)第⑦段写道:

“吃饱了……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

下列诗句中与句中儿童的行为相似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D.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5)作者在结尾写道:

“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

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个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

A.丰富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篇幅

B.赞美麦子、豆荚长势好,暗示丰收在即的喜悦

C.呼应开头,突出乡村生活美好

D.暗示“我们”睡在田埂上,说明乡村生活艰苦

(6)麦子熟了和豆荚长大时,“我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请简单概括。

(7)第①段写道:

“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联系短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1)C

(2)D

(3)A

(4)B

(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

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在结合选项判断。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7)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C

(2)D(3)A(4)B(5)C

(6)“我们”在田野里收麦子,采豆荚,赶鸭放羊,在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草,在野地里做饭,在阳光下睡觉。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

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悠闲幸福的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6.小阅读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

   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

半盘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

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

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

   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

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

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

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这就不坏!

”你也许要这样说。

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

然而,未必尽然。

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

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

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