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312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docx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解析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题目: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

初始条件:

输入110V直流电压;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得到输出为220V、50Hz单相交流电;

2、采用PWM斩波控制技术;

3、建立Matlab仿真模型;

4、得到实验结果。

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复习有关知识,阅读课程设计指导书,搞懂原理,并准备收集设计资料,此阶段约占总时间的20%。

第二阶段:

根据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选择方案,设计计算。

第三阶段:

完成设计和文档整理,约占总时间的40%。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月日

 

PWM逆变器MATLAB仿真

摘要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PWM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SPWM正弦脉宽调制这项技术的特点是原理简单,通用性强,具有开关频率固定,控制和调节性好,能消除谐波使输出电压只含有固定频率的高次谐波分量,设计简单等一系列有点,是一种比较好的波形改善法。

它的出现对中小型逆变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SPWM技术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逆变用PWM技术。

因此,研究SPWM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作用特性意义十分重大.

本篇论文以IGBT构成的单相桥式逆变电路为基础,讨论SPWM波的产生原理及不同的控制方法,并借助著名的科学计算软件MATLAB/Simulink,对SPWM逆变电路进行仿真设计,以达到题目要求的性能指标,并进行结果分析。

Simulink是MATLAB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它提供一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

Simulink中有一个专门用于电力系统仿真的SimPowerSystems工具箱,其中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电力电子器件的模型,通过调用这些模型可以完成对各种复杂系统的建模仿真。

关键词:

逆变SPWMMATLAB/Simulink

 

本论文针对的就是无源逆变的情况;根据直流侧是恒流源还是恒压源又将逆变电路分为电压型逆变电路和电流型逆变电路,电压型逆变电路输出电压的波形为方波而电流型逆变电路输出电流波形为方波,由于题目要求对输出电压进行调节,所以本论文只讨论电压型逆变电路;根据输出电压电流的相数又将逆变电路分为单相逆变电路和三相逆变电路,由于题目要求输出单相交流电,所以本论文将只讨论单相逆变电路。

2.2逆变电路的方案论证及选择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本论文主要讨论单相电压型无源逆变电路,电压型逆变电路的特点除了前文所提及的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即开关器件普遍选择全控型器件如IGBT,电力MOSFET等,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方案一:

半桥逆变电路,如下图所示,其特点是有两个桥臂,每个桥臂有一个可控器件和一个反并联二极管组成。

在直流侧接有两个相互串联的足够大的电容,两个电容的连接点为直流电源的中点。

反并联二极管为反馈电感中储存的无功能量提供通路,直流侧电容正起着缓冲无功能量的作用。

其优点为简单,使用器件少,缺点为输出交流电压的幅值仅为直流电源电压的一半,且直流侧需要两个电容器串联,工作时还要控制两个电容器电压的均衡,因此它只适用于几千瓦以下的小功率逆变电路。

图2-1半桥逆变电路

方案二:

全桥逆变电路,如下图所示:

其特点是有四个桥臂,相当于两个半桥电路的组合,其中桥臂1和4作为一对,桥臂2和3作为一对,成对的两个桥臂同时导通,两对交替各导通

,其输出矩形波的幅值是半桥电路的两倍。

全桥电路在带阻感负载时还可以采用移相调压的方式输出脉冲宽度可调的矩形波。

图2-2全桥逆变电路

方案三:

带中心抽头变压器的逆变电路,其主要特点是交替驱动两个IGBT,通过变压器耦合给负载加上矩形波电压。

两个二极管的作用也是给负载电感中储存的无功能量提供反馈通道,该电路虽然比全桥电路少了一半开关器件,但器件承受的电压约为2Ud,比全桥电路高一倍,且必须有一个变压器。

图2-3带中心抽头变压器的逆变电路

方案选择:

全桥电路和带中心抽头变压器的逆变电路的电压利用率是一样的,均比半桥电路大一倍。

又由于全桥结构的控制方式比较灵活,所以本篇论文选择单相桥式逆变电路作为逆变器的主电路。

2.3建立单相桥式逆变电路的Simulink的仿真模型

2.3.1模型假设

1)所有开关器件都是理想开关器件,即通态压降为零,断态压降为无穷大,并认为各开关器件的换流过程在瞬间完成,不考虑死区时间。

2)所有的输入信号包括触发信号、电源电压稳定,不存在波动。

2.3.2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电路仿真

在Simulink工作空间中添加如下元件:

Simscape/SimPowerSystems/PowerElectronics中的Diode、IGBT模块

Simscape/SimPowerSystems/ElectricalSources/DCVoltageSource模块

Simscape/SimPowerSystems/Elements/SeriesRLCBranch模块

Simscape/SimPowerSystems/Measurements/CurrentMeasurement模块

Simscape/SimPowerSystems/Measurements/Multimeter模块

Simscape/SimPowerSystems/powergui模块

Simulink/Source/PulseGenerator模块

Simulink/Sinks/FloatingScope模块

Simulink/SignalRouting/Demux模块

利用上述模块构成如下图所示的单相桥式逆变电路模型

图2-4单相桥式逆变电路模型

各个模块的参数设置如下:

“DCVoltageSource”模块幅值设为110V;“powergui”中“Simulationtype”选为“continuous”,并且选中“Enableuseofidealswitchingdevice”复选框;“PulseGenerator3”中“Amplitude”设为1,由于题目要求输出电压频率为50Hz,即周期为0.02S,所以“Period”设为0.02,“PhaseDelay”设为零,即初始相位为零,这一路脉冲送出去用来驱动桥臂1和3;“PulseGenerator1”的“PhaseDelay”设为0.01,相当于延迟半个周期,以形成与“PulseGenerator3”互补的触发脉冲用来驱动桥臂2和4,其他参数与“PulseGenerator3”相同;“Solver”求解器算法设为ode45;仿真时间设为5S,之后便可以开始仿真了,仿真后Scope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图中自上而下依次为负载的电压、电流、电源侧电流波形。

图2-5单相桥式逆变电路Scope输出波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波形与理论上的波形形状相同,说明此逆变电路工作正常。

3正弦脉宽调制(SPWM)原理及控制方法的Simulink仿真

3.1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PWM)原理

PWM脉宽调制技术就是对脉冲宽度进行调制的技术。

即通过对一系列脉冲宽度进行调制,来等效的获得所需要的波形(含幅值和形状)。

PWM的一条最基本的结论是:

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冲量即窄脉冲面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面积等效”原理。

因此将正弦半波分成N等分,每一份都用一个矩形脉冲按面积原理等效,令这些矩形脉冲的幅值相等,则其脉冲宽度将按正弦规律变化,这种脉冲宽度按正弦规律变化而和正弦波等效的PWM波形叫做SPWM。

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3-1SPWM示意图

3.2SPWM波的控制方法

SPWM波的产生方法有计算法和调制法,计算法很繁琐,不易实现,所以在这里不作介绍,重点介绍调制法,即把希望输出的波形作为调制信号

,把接受调制的信号作为载波

,通过信号波调制得到所期望的PWM波形。

通常采用等腰三角波作为载波,因为等腰三角波上任一点的水平宽度和高度呈线性关系且左右对称,当它与任何一个缓慢变化的调制信号波相交时,如果在交点时刻对电路中的开关器件进行通断控制,就可得到SPWM波,常见的SPWM控制方法有单极性SPWM控制,双极性SPWM控制。

3.2.1双极性SPWM控制原理及Simulink仿真

所谓的双极性是指在调制信号波的半个周波内三角载波有正负两种极性变化。

用调制信号波与三角载波比较的方法可以产生双极性SPWM波,其仿真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图3-2双极性SPWM信号仿真原理图

其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3-3双极性SPWM信号仿真Scope输出波形图

现用SPWM波产生模块驱动单相桥式逆变电路工作进行仿真,方法是在Simulink中选中SPWM产生电路,然后右键选择“CreateSubsystem”将其放入到一个“Subsystem(子系统)”中,配置好其输入输出引脚,然后右击该模块,选择“MaskSubsystem”对其进行封装,封装后的模块名取为“PWMSubsystem”,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图3-4双极性PWM逆变电路仿真模型

电路中RLC皆取默认值,DCVoltageSource值取为110V,仿真后scope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3-5双极性PWM逆变电路Scope输出波形

3.2.2单极性SPWM控制原理及Simulink仿真

所谓的单极性是指在调制信号波的半个周波内三角载波有零、正或零、负一种极性变化,单极性型SPWM信号的产生比双极性复杂些,要按调制波每半个周期对调制波本身或者载波进行一次极性反转,其仿真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图3-6单极性SPWM信号仿真原理图

将该模块做封装后来驱动单相全桥逆变电路,为了使模型结构更加清晰,本次仿真采用Simulink库中自带的“UniversalBridge(通用桥)”代替由电力电子器件组合而成的桥式逆变电路,仿真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3-7单极性PWM逆变电路仿真模型

在“UniversalBridge”模块的属性对话框中,令桥臂数为2即构成单相桥式逆变电路;在“DCVoltageSource”中将直流电压值设为110V;PWM发生器的调制度设为0.5,频率设为50Hz,载波频率设为基波频率的15倍,所以令

,即可开始仿真,仿真后Scope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3-8单极性PWM逆变电路Scope输出波形

4升压电路的分析论证及仿真

前文提到过升压有两种方案,一是先进行升压再进行逆变,二是先进行逆变再进行升压,这一节主要讨论先通过Boost电路升压再进行逆变的方法。

4.1Boost电路工作原理

升压斩波电路如下图所示。

假设L值、C值很大,V通时,E向L充电,充电电流恒为I1,同时C的电压向负载供电,因C值很大,输出电压uo为恒值,记为Uo。

设V通的时间为

,此阶段L上积蓄的能量为

V断时,E和L共同向C充电并向负载R供电。

设V断的时间为

,则此期间电感L释放能量为

,稳态时,一个周期T中L积蓄能量与释放能量相等,即

(4-1)

化简得:

(4-2)

输出电压高于电源电压,故称升压斩波电路,也称之为Boost变换器。

T与

的比值为升压比,将升压比的倒数记作β,则

(4-3)

升压斩波电路能使输出电压高于电源电压的原因:

L储能之后具有使电压泵升的作用,并且电容C可将输出电压保持住。

图4-1Boost电路原理图

4.2Boost电路的Simulink仿真

在Simulink中建立Boost电路的仿真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DCVoltageSource”中设置其幅值为110V;在“PulseGenerator”中设置Period=0.0001S,PulseWidth(占空比)=64.6%,这样才能使输出为311V(220

V)。

图4-2Boost电路仿真模型

仿真后Multimater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4-3Boost电路Multimeter输出波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Boost响应曲线具有超调趋势,超调量的大小与L和C值的选取有关,一般希望超调量越小越好,纹波越小越好,调节时间越短越好,为了保证这几点,需要采用附加控制策略,这样使系统变得复杂,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我决定采用先逆变后升压的方法,采用升压变压器,其参数设置相对简便,同时也可以的到良好的效果。

5滤波器设计

采用SPWM控制方式输出的电压波形中含有基波同时含有与载波频率整数倍及其附近的谐波,载波比越高,最低次谐波离基波便越远,也容易进行滤波。

比较常用的是LC低通滤波器,其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图5-1LC低通滤波器

通过适当的选取滤波器的截止频率:

(5-1)

使其远小于PWM电压中所含有的最低次谐波频率,同时又远大于基波频率,就可以在输出端得到较为理想的正弦波。

可以证明上述LC低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

(5-2)

其中

——LC谐振角频率,

——阻尼系数,

——滤波器输出电压;

——滤波器输入电压;

——拉普拉斯变换算子。

从其传递函数的形式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二阶系统,我们可以用MATLAB画出其波特图,从而对LC低通滤波器的特性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其波特图如下图所示:

图5-2LC低通滤波器的波特图

在MATLAB中有一个二阶滤波器模型叫做“2nd-OrderFilter”,我们可以直接设置其截止频率,属性页如下图所示:

图5-32nd-OrderFilter属性页

由于本题希望输出电压频率为50Hz,根据前面所述,此处截至频率可取为100Hz。

6PWM逆变器总体模型

在Simulink中按下图接线

图6-1PWM总体模型

各个模型主要参数设置:

“DCVoltageSource”幅值设为110V;“UniversalBridge”设置为2个桥臂;“DescretePWMGenerator”中“GeneratorMode”设置为2-arm-bridge(4pulses);“Carrierfrequency(载波频率)”设置为750Hz;“Modulationindex(调制深度)”:

0.7,“Frequencyofoutputvoltage”设置为50Hz;“LinearTransformer(线性变压器)”变比为150/611;“2nd-OrderFilter”中“Cut-offfrequency”设为100Hz;“SeriesRLCBranch”中

;仿真时间为10s。

所有参数设置完毕后可以启动仿真,仿真结束后Scope1(与滤波器相连的示波器)的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6-2Scope1输出波形

Scope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6-3Scope输出波形

为了看的的更加清楚,在Scope1的属性页中勾选Savedatatoworkspace(见图6-4),将数据保存到MATLAB工作空间中,在命令窗口中调用如下命令:

>>plot(ScopeData1.time,ScopeData1.signals.values,'-r')

>>gridon

>>title('Scope1输出波形')

>>xlabel('时间/秒')

>>ylabel('幅值/伏')

可得到重新绘制的Scope输出波形见图6-5

图6-4Scope1属性页

图6-5命令行绘制的Scope1输出波形

从图中6-5中可以看出Scope1输出波形基本上为标准正弦波,周期为0.02S,频率为50Hz,从图6-1中可以看出Display显示有效值为220.2V,基本上满足设计要求。

7心得体会

此次课程设计首先让我明白了PWM逆变器各功能模块可以拥有不同设计方案,每种方案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进行课题设计的过程中,加深了我对DC-DC、逆变电路、PWM控制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这次课程设计同样也综合应用了很多以前的知识,只有能够综合应用才能做好本课程设计,同时通过本次设计也对其他知识有了一次很好的温习。

其中,重点用到了MATLAB仿真、电力电子技术等等。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发挥积极主动的精神,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掌握MATLAB的使用方法,巩固电力电子技术、模电等已学知识。

深刻体会到了,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自己先找资料翻阅有关书籍。

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在刚学完经典的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又能学以致用,使我们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创新的思想,真是一举两得,收获不小。

在设计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的问题,一开始拿到这道题感觉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但经过我认真的分析,我将一个大的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逐一解决,最后完成了报告。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等

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只要用心去做,认真去做,持之以恒,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

[2]林飞,杜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的MATLAB仿真[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

[3]陈国呈.PWM逆变技术及应用[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

[4]陈坚.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5]俞杨威,金天均,谢文涛,吕征宇.基于PWM逆变器的LC滤波器[J].机电工程学报,2007年5月,24(5):

50-52.

[6]MuhammadH.Rashid.PowerElectronicsHandbook[M].Florida:

AcademicPress,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