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572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ocx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信、达、雅

1、信:

指的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避免曲解原文的意思。

如:

①有功绩,寻为上大夫:

(因为)有功绩,不久(皇帝)加封(他)为上大夫。

②人穷则反本:

人贫穷,就会追念本源。

(“穷”应译为“困顿”)

那么,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

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

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

(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

译:

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

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

译:

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

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借代)

译:

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译:

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

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达:

指译文应该通顺明白,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

(应译为“凭着(他英勇善战的)勇气在诸侯中闻名”)

那么,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

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

(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⑵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

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或:

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句)

译: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

译:

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⑶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省略)

译:

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⑷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

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3、雅:

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①秦,虎狼之国:

秦,虎狼的国家。

(应译为“秦,像凶恶的虎狼一样的国家”。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为什么要特意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我们在翻译时出现的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二是句子不通。

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

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三、文言文翻译的“二标准”: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就是说以对译为主,实在是直译不通时采用意译的办法。

翻译的步骤是:

“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

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2、“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

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四、做到“二标准”的“六方法”

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

教大家二招,就足够用了,我们可以用“六方法”。

“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1、留、删、换。

先针对“字字落实”,我们讲三个方法:

留、删、换。

(1)留:

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2)删: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不知其浅深”中“浅深”是个偏义复词,“浅”没有必要译出。

(3)换: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如:

“可烧而走也”中的“走”(使……逃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背),“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中的“自”(从)、“逾”(过度)、“侈”(奢侈)。

小结:

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根据实际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一句话――“字字落实留删换”。

2、调、补、贯

(1)调: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如:

“何谓得之于心?

”(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

),“石之铿然有声者”、“以勇气闻于诸侯”。

(2)补:

即补出省略内容。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如: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省去了“樊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我们试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看看: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

(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如果简单地直译就有问题了,好在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

(3)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小结:

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

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贯”。

五、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翻译准确

要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四个步骤:

1.审。

在翻译之前,要结合上下文,领会大意,揣摩语气。

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确定得分点,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及得分点一一圈注出来,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

2.译。

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留删换”的方法逐一地加以解释。

再用“调补贯”的方法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3.查。

翻译完毕,仔细检查重要语法现象及得分点是否已体现出来,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语病等。

4.眷。

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的译句眷写到答卷上。

六、总结

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贯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话说回来,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

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和译成之后校对时。

七、巩固练习

【第一册文言文翻译练习】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

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

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4.夫晋,何厌之有?

译: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

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

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

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6.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译:

从前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

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耻辱?

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

我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译: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9.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满一年之后。

即使有人想尽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译:

触龙进去的时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而慢慢地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说:

“老臣脚有毛病,以致连快走也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

14.无乃尔是过与?

译:

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1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

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1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

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臣服,就要采取措施加强文教和德化来使他们归附,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

17.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

考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18.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1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

贵族家的狗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2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更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2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

23.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望着大海对海神感叹道:

“俗语说:

‘闻知许多道理后,自认为每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2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

我如果不是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

我将长久地被深明大道的人笑话。

2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

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吞并天下的雄心。

26.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译:

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

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人是谁?

28.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译:

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紧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2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3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译: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3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

只是叶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和味道却不同。

33.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

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3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译:

因此,学之后才知道自己不足之处,教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不足之处之后才能够反省自己

 

【第二册文言文翻译练习】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

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译: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他。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

从事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

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

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译: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13.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

不受时俗的约束,向我学习。

1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

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之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他们的后代之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15.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石头呢?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是这样。

17.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

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1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19.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

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山石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

20.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译:

每当移动书桌时,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

2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

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2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23.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

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2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25.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译:

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2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资财,以送其行。

译:

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声张正义,募集钱财来送他启程。

27.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译:

在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起喊叫着追赶他。

28.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

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29.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译:

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30.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

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他做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31.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译:

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3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译:

已经为它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

33.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

怎样才能使我有更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3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不善于作战),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35.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

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3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

各诸侯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各诸侯国就越急迫。

3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啊!

3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3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译: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割让削减,而最终趋于灭亡。

4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4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4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

出洞之后,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4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4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

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4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4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4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

48.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

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9.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译: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50.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此心?

译:

与其当面受到赞扬,不如背后不遭毁谤;与其身体上享受快乐,不如心里无忧无虑。

51.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

译:

朱买臣富贵的时候,不忍心看到他的前妻生活贫困,于是筑建房子来让她住,分了一些吃的穿的使她生活下去。

52.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译:

古代逢到喜庆,就以此题名于物,表示不忘。

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喜庆的用意是一样的。

5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译:

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劲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

【第三册文言文翻译练习】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

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就遭遇不幸。

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

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心愿。

2、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

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

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承蒙国家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

我怀着乌鸟反哺的私情,请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

我活着应当为陛下拼死效忠,死了也会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6、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译:

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7、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

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8、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

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结果你没有来)

9、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

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10、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

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11、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

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1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译:

哎,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

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1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译: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

还是不知道呢?

14、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译: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

15、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